續高僧傳卷第二

關燈
百。

    今并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事以合成将更旁及。

    反騰前詞已乃後說而悉除。

    此五失本也。

    然智經三達之心。

    覆面所演。

    聖必因時時俗有易。

    而删雅古以适今時。

    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

    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

    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

    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疊察疊書。

    今雖千年而以近意量截。

    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平平若是。

    豈将不以知法者猛乎。

    斯三不易也。

    涉茲五失經三不易。

    譯胡為秦。

    讵可不慎乎。

    正當以不關異言傳令知會通耳。

    何複嫌于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餘觀道安法師。

    獨禀神慧高振天才。

    領袖先賢開通後學。

    修經錄則法藏逾闡。

    理衆儀則僧寶彌盛。

    稱印手菩薩豈虛也哉。

    詳梵典難易。

    诠譯人之得失。

    可謂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至于天竺字體悉昙聲例。

    尋其雅論亦似閑明。

    舊喚彼方總名胡國。

    安雖遠識未變常語。

    胡本雜戎之胤。

    梵惟真聖之苗。

    根既懸殊。

    理無相濫。

    不善谙悉多緻雷同。

    見有胡貌即雲梵種。

    實是梵人漫雲胡族。

    莫分真僞良可哀哉。

    語梵雖訛比胡猶别。

    改為梵學知非胡者。

    竊以佛典之興。

    本來西域。

    譯經之起。

    原自東京。

    曆代轉昌迄茲無墜。

    久雲流變稍疑虧。

    動競逐澆波。

    鮮能回覺。

    讨其故事。

    失在昔人。

    至如五欲順情。

    信是難棄。

    三衣苦節定非易忍。

    割遺體之愛入道要門。

    舍天性之親出家恒務。

    俗有可反之緻忽然已反。

    梵有可學之理何因不學。

    又且。

    發蒙草創。

    伏膺章簡。

    同鹦鹉之言。

    仿邯鄲之步。

    經營一字為力至多。

    曆覽數年其道方博。

    乃能包括今古網羅天地。

    業似山丘文類淵海。

    彼之梵法大聖規摹。

    略得章本通知體式。

    研若有功解便無滞。

    匹于此域固不為難。

    難尚須求。

    況其易也。

    或以内執人我外慚咨問。

    枉令秘術曠隔神州。

    靜言思之愍而流涕。

    向使法蘭歸漢僧會适吳。

    士行佛念之俦。

    智嚴寶雲之末。

    才去俗衣尋教梵字。

    亦沾僧數先披葉典。

    則應五天正語充布閻浮。

    三轉妙音并流震旦。

    人人共解。

    省翻譯之勞。

    代代鹹明。

    除疑網之失。

    于是舌根恒淨。

    心鏡彌朗。

    藉此聞思永為種性。

    安之所述大啟玄門。

    其間曲細猶或未盡。

    更憑正文助光遺迹。

    粗開要例。

    則有十條字聲。

    一句韻。

    二問答。

    三名義。

    五經論。

    五歌頌。

    六咒功。

    七品題。

    八專業。

    九異本。

    十各疏其相。

    廣文如論。

    安公又雲。

    前人出經。

    支谶世高。

    審得胡本。

    難繼者也。

    羅叉支越。

    斲鑿之巧者也。

    竊以得本開質斲巧由文。

    舊以為鑿今固非審。

    握管之暇試複論之。

    先覺諸賢高名參聖。

    慧解深發功業弘啟。

    創發玄路早入空門。

    辯不虛起義應雅合。

    但佛教初流方音鮮會。

    以斯譯彼仍恐難明。

    無廢後生已承前哲。

    梵書漸播真宗稍演。

    其所宣出窮謂分明。

    聊因此言辄铨古譯。

    漢縱守本猶敢遙議。

    魏雖在昔終欲懸讨。

    或繁或簡理容未适。

    時野時華例頗不定。

    晉宋尚于談說。

    争壞其淳。

    秦梁重于文才。

    尤從其質。

    非無四五高德緝之以道。

    八九大經錄之以正。

    自茲以後疊相祖述。

    舊典成法且可憲章。

    展轉同見因循共寫。

    莫問是非誰窮始末。

    僧鬘惟對面之物。

    乃作華鬘。

    安禅本合掌之名。

    例為禅定。

    如斯等類固亦衆矣。

    留支洛邑義少加新。

    真谛陳時語多飾異。

    若令梵師獨斷。

    則微言罕革。

    筆人參制。

    則餘辭必混。

    意者甯貴撲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

    傥見淳質請勿嫌怪。

    昔日仰對尊顔瞻尚不等。

    親承妙吼聽之猶别。

    诤論起迷。

    豫[口*丙]涅槃之記。

    部黨興執。

    懸著文殊之典。

    雖二邊之義佛亦許可。

    而兩間之道。

    比丘未允其緻。

    雙林早潛一味初損。

    千聖同志九旬共集。

    雜碎之條。

    尋訛本誡水鹄之頌。

    俄舛昔經。

    一聖才亡法門即減。

    千年已遠人心轉僞。

    既乏寫水之聞。

    複寡懸河之說。

    欲求冥會讵可得乎。

    且儒學古文變猶纰缪。

    世人今語傳尚參差。

    況凡聖殊倫東西隔域。

    難之又難論莫能盡。

    必殷勤于三覆。

    靡造次于一言。

    歲校則利有餘。

    日計則功不足。

    開大明而布範。

    燭長夜而成務。

    宣譯之業未可加也。

    經不容易理藉名賢。

    常思品藻終慚水鏡。

    兼而取之。

    所備者八。

    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

    将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

    其備二也。

    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闇滞。

    其備三也。

    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

    其備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

    其備五也。

    沈于道術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其備六也。

    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

    其備七也。

    薄閱蒼雅。

    粗谙篆隸。

    不昧此文。

    其備八也。

    八者備矣。

    方是得人三業必長其風靡絕。

    若複精搜十步應見香草。

    微收一用時遇良材。

    雖往者而難俦。

    庶來者而能繼。

    法橋未斷夫複何言。

    則延铠之徒。

    不回隆于魏室。

    護顯之輩。

    豈偏盛于晉朝。

    或曰。

    一音遙說四生各解。

    普被大慈鹹蒙遠悟。

    至若開源白馬。

    則語逐洛陽。

    發序赤烏。

    則言随建業。

    未應強移此韻始符極旨。

    要工披讀乃究玄宗。

    遇本即依真為笃信。

    案常無改世稱仰述。

    誠在一心非關四辯。

    必令存梵讵是通方。

    對曰。

    談而不經旁慚博識。

    學而無友退愧寡聞。

    獨執管錐未該穹壤。

    理絕名想彌難穿鑿。

    在昔圓音之下神力冥加。

    滿字之間利根回契。

    然今地殊王舍人異金口。

    即令懸解定知難會。

    經音若圓雅懷應合。

    直餐梵響何待譯言。

    本尚虧圓譯豈純實。

    等非圓實不無疏近。

    本固守音譯疑變意。

    一向能守十例可明。

    緣情判義誠所未敢。

    若夫孝始孝終治家治國。

    足宣至德堪弘要道。

    況複淨名之勸發心。

    善生之歸妙覺。

    奚假落發翦須苦違俗訓持衣捧缽頓改世儀。

    坐受僧号詳謂是理。

    遙學梵章甯容非法。

    崇佛為主。

    羞讨佛字之源。

    紹釋為宗。

    恥尋釋語之趣。

    空睹經葉弗興敬仰總見梵僧例生侮慢。

    退本追末籲可笑乎。

    象運将窮斯法見續。

    用茲紹繼誠可悲夫。

    文多不載。

    琮師尚宗據深究教源。

    故章抄疏記諸無所及。

    述制書論不叙丘墳。

    着福田論僧官論慈悲論默語論鬼神錄。

    通極論辯聖論通學論善知識錄等。

    并賦詞弘瞻精理通顯。

    初所著通極者。

    破世術諸儒不信因果。

    執于教迹好生異端。

    此論所宗。

    佛理為極。

    言辯聖者。

    明釋教宣真孔教弘俗。

    論老子教不異俗儒。

    靈寶等經則非儒攝。

    言通學者。

    勸引儒流遍師孔釋。

    令知内外備識俗真。

    言善知識者。

    是大因緣登聖越凡。

    不因善友無人達也。

    門人行矩者。

    即琮兄之子。

    為立行記流之于世。

    矩少随琮學。

    咨訓葉經。

    東西兩館并參翻譯。

    為性頗屬文翰。

    通覽墳素。

    夙為左仆射房玄齡所知。

    深見禮厚。

    貞觀初。

    奏敕追入。

    既達京室将事翻傳。

    遂疾而終。

    不果開演。

    鄉族流恸接柩。

    趙州所譯衆經。

    具在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