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譯經篇初 本傳六人 附見二十七人。
梁揚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傳一(曼陀羅 木道賢 僧法 道命) 梁揚都莊嚴寺金陵沙門釋寶唱傳二(梁武帝 僧朗 梁簡文 僧昭) 魏北台石窟寺恒安沙門釋昙曜傳三(昙靖) 魏南台永甯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傳四(常景 李廓 寶意 覺定 法場 智希 楊炫之 昙顯 智賢 法希 藏稱) 陳南海郡西天竺沙門拘那羅陀傳五(高空 德賢 善吉) 陳揚都金陵沙門釋法泰傳六(智恺 曹毗 智敫 道尼) 僧伽婆羅。
梁言僧養。
亦雲僧铠。
扶南國人也。
幼而穎悟。
早附法津。
學年出家。
偏業阿毗昙論。
聲榮之盛有譽海南。
具足已後廣習律藏。
勇意觀方樂崇開化。
聞齊國弘法。
随舶至都。
住正觀寺。
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之弟子也。
複從跋陀研精方等。
未盈炎燠博涉多通。
乃解數國書語。
值齊曆亡墜道教淩夷。
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
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
大梁禦宇搜訪術能。
以天監五年。
被敕征召于楊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
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
即大育王經。
解脫道論等是也。
初翻經日。
于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
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
敕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昙允等。
相對疏出。
華質有序不墜譯宗。
天子禮接甚厚。
引為家僧。
所司資給道俗改觀。
婆羅不畜私财。
以為嚫施成立住寺。
太尉臨川王宏。
接遇隆重。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
春秋六十有五。
梁初又有扶南沙門曼陀羅者。
梁言弘弱。
大赍梵本遠來貢獻。
敕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三部合一十一卷。
雖事傳譯未善梁言。
故所出經文多隐質。
時有居士木道賢。
以天監十五年獻優婁頻經一卷。
文既鮮具。
不辯來由。
又有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
小年出家有時靜坐。
閉目誦出淨土妙莊嚴等經。
始從八歲終于十六。
總出三十五卷。
天監年中在華光殿。
親對武帝誦出異經。
楊都道俗鹹稱神授。
若驗佛經斯唯宿習未可餘談竊尋外典。
生知者聖。
學知者次。
此則局談今身昧于過往耳。
若不然者。
何以辨内外賢聖淺深之通塞哉。
如前傳昙谛之憶書鎮。
近俗崔子之念金環。
代有斯蹤。
定非外托。
逮太清中。
湘東王記室虞孝敬。
學周内外。
撰内典傳要三十卷。
該羅經論。
條貫釋門。
諸有要事備皆收錄。
頗同皇覽類苑之流。
渚宮陷沒便襲染衣。
更名道命。
流離關輔亦有著述。
雲雲。
釋寶唱。
姓岑氏。
吳郡人。
即有吳建國之舊壤也。
少懷恢敏清貞自蓄。
顧惟隻立勤田為業。
資養所費終于十畝。
至于傍求。
傭書取濟。
寓目流略便能強識。
文采鋪贍義理有聞。
年十八。
投僧祐津師而出家焉。
祐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傳紀之。
唱既始陶津。
經律咨禀。
承風建德有聲宗嗣。
住莊嚴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開悟土俗。
要以通濟為先。
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智等。
習聽經史莊易。
略通大義。
時以其遊涉世務。
謂有俗志。
為訪家室執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蔭既崩。
喪事雲畢。
建武二年擺撥常習。
出都專聽。
涉曆五載又中風疾。
會齊氏雲季。
遭亂入東。
遠至閩越。
讨論舊業。
天監四年便還都下。
乃敕為新安寺主。
帝以時會雲雷遠近清晏。
風雨調暢百谷年登。
豈非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神龍。
幽靈協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厚德。
但文散群部難可備尋。
下敕。
令唱總撰集錄以拟時要。
或建福禳災。
或禮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龍王。
部類區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為三卷。
包括幽奧詳略古今。
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
指事祠禱多感威靈。
所以五十許年。
江表無事兆民荷賴。
緣斯力也。
天監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
敕莊嚴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衆經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開善智藏缵衆經理義。
号曰義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
并唱奉别敕。
兼贊其功。
綸綜終始緝成部帙。
及簡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寶聯璧二百餘卷。
别令寶唱綴纰區别。
其類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
自非才學無由造極。
又敕唱自大教東流。
道門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義。
并通鸠聚。
号曰續法輪論。
合七十餘卷。
使夫迷悟之賓見便歸信。
深助道法無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并唱獨斷專慮。
缵結成部。
既上親覽。
流通内外。
十四年。
敕安樂寺僧紹。
撰華林佛殿經目。
雖複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唱重撰。
乃因紹前錄。
注述合離甚有科據。
一帙四卷。
雅悏時望。
遂敕掌華林園寶雲經藏。
搜求遺逸皆令具足。
備造三本以用供上。
緣是又敕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
飯聖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
于時佛教隆盛。
無德稱焉。
道俗才筆互陳文理。
自武帝膺運。
時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載。
深以庭癊早傾。
常懷哀感。
每歎曰。
雖有四海之尊。
無由得申罔極。
故留心釋典。
以八部般若為心良。
是諸佛由生。
又即除災滌累故。
收采衆經躬述注解。
親臨法座講讀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靈識。
頻代二皇。
舍身為僧給使。
洗濯煩穢仰資冥福。
每一舍時地為之震。
相繼齋講不斷法輪。
為太祖文皇。
于鐘山北澗。
建大愛敬寺。
糾紛協日臨睨百丈。
翠微峻極流泉灌注。
鐘鲸遍嶺[金*夭]鳳乘空。
創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盡林泉之邃。
結構伽藍同尊園寝。
經營雕麗奄若天宮。
中院之
梁揚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傳一(曼陀羅 木道賢 僧法 道命) 梁揚都莊嚴寺金陵沙門釋寶唱傳二(梁武帝 僧朗 梁簡文 僧昭) 魏北台石窟寺恒安沙門釋昙曜傳三(昙靖) 魏南台永甯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傳四(常景 李廓 寶意 覺定 法場 智希 楊炫之 昙顯 智賢 法希 藏稱) 陳南海郡西天竺沙門拘那羅陀傳五(高空 德賢 善吉) 陳揚都金陵沙門釋法泰傳六(智恺 曹毗 智敫 道尼) 僧伽婆羅。
梁言僧養。
亦雲僧铠。
扶南國人也。
幼而穎悟。
早附法津。
學年出家。
偏業阿毗昙論。
聲榮之盛有譽海南。
具足已後廣習律藏。
勇意觀方樂崇開化。
聞齊國弘法。
随舶至都。
住正觀寺。
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之弟子也。
複從跋陀研精方等。
未盈炎燠博涉多通。
乃解數國書語。
值齊曆亡墜道教淩夷。
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
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
大梁禦宇搜訪術能。
以天監五年。
被敕征召于楊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
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
即大育王經。
解脫道論等是也。
初翻經日。
于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
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
敕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昙允等。
相對疏出。
華質有序不墜譯宗。
天子禮接甚厚。
引為家僧。
所司資給道俗改觀。
婆羅不畜私财。
以為嚫施成立住寺。
太尉臨川王宏。
接遇隆重。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
春秋六十有五。
梁初又有扶南沙門曼陀羅者。
梁言弘弱。
大赍梵本遠來貢獻。
敕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三部合一十一卷。
雖事傳譯未善梁言。
故所出經文多隐質。
時有居士木道賢。
以天監十五年獻優婁頻經一卷。
文既鮮具。
不辯來由。
又有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
小年出家有時靜坐。
閉目誦出淨土妙莊嚴等經。
始從八歲終于十六。
總出三十五卷。
天監年中在華光殿。
親對武帝誦出異經。
楊都道俗鹹稱神授。
若驗佛經斯唯宿習未可餘談竊尋外典。
生知者聖。
學知者次。
此則局談今身昧于過往耳。
若不然者。
何以辨内外賢聖淺深之通塞哉。
如前傳昙谛之憶書鎮。
近俗崔子之念金環。
代有斯蹤。
定非外托。
逮太清中。
湘東王記室虞孝敬。
學周内外。
撰内典傳要三十卷。
該羅經論。
條貫釋門。
諸有要事備皆收錄。
頗同皇覽類苑之流。
渚宮陷沒便襲染衣。
更名道命。
流離關輔亦有著述。
雲雲。
釋寶唱。
姓岑氏。
吳郡人。
即有吳建國之舊壤也。
少懷恢敏清貞自蓄。
顧惟隻立勤田為業。
資養所費終于十畝。
至于傍求。
傭書取濟。
寓目流略便能強識。
文采鋪贍義理有聞。
年十八。
投僧祐津師而出家焉。
祐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傳紀之。
唱既始陶津。
經律咨禀。
承風建德有聲宗嗣。
住莊嚴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開悟土俗。
要以通濟為先。
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智等。
習聽經史莊易。
略通大義。
時以其遊涉世務。
謂有俗志。
為訪家室執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蔭既崩。
喪事雲畢。
建武二年擺撥常習。
出都專聽。
涉曆五載又中風疾。
會齊氏雲季。
遭亂入東。
遠至閩越。
讨論舊業。
天監四年便還都下。
乃敕為新安寺主。
帝以時會雲雷遠近清晏。
風雨調暢百谷年登。
豈非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神龍。
幽靈協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厚德。
但文散群部難可備尋。
下敕。
令唱總撰集錄以拟時要。
或建福禳災。
或禮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龍王。
部類區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為三卷。
包括幽奧詳略古今。
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
指事祠禱多感威靈。
所以五十許年。
江表無事兆民荷賴。
緣斯力也。
天監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
敕莊嚴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衆經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開善智藏缵衆經理義。
号曰義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
并唱奉别敕。
兼贊其功。
綸綜終始緝成部帙。
及簡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寶聯璧二百餘卷。
别令寶唱綴纰區别。
其類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
自非才學無由造極。
又敕唱自大教東流。
道門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義。
并通鸠聚。
号曰續法輪論。
合七十餘卷。
使夫迷悟之賓見便歸信。
深助道法無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并唱獨斷專慮。
缵結成部。
既上親覽。
流通内外。
十四年。
敕安樂寺僧紹。
撰華林佛殿經目。
雖複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唱重撰。
乃因紹前錄。
注述合離甚有科據。
一帙四卷。
雅悏時望。
遂敕掌華林園寶雲經藏。
搜求遺逸皆令具足。
備造三本以用供上。
緣是又敕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
飯聖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
于時佛教隆盛。
無德稱焉。
道俗才筆互陳文理。
自武帝膺運。
時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載。
深以庭癊早傾。
常懷哀感。
每歎曰。
雖有四海之尊。
無由得申罔極。
故留心釋典。
以八部般若為心良。
是諸佛由生。
又即除災滌累故。
收采衆經躬述注解。
親臨法座講讀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靈識。
頻代二皇。
舍身為僧給使。
洗濯煩穢仰資冥福。
每一舍時地為之震。
相繼齋講不斷法輪。
為太祖文皇。
于鐘山北澗。
建大愛敬寺。
糾紛協日臨睨百丈。
翠微峻極流泉灌注。
鐘鲸遍嶺[金*夭]鳳乘空。
創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盡林泉之邃。
結構伽藍同尊園寝。
經營雕麗奄若天宮。
中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