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住所建。
北岩石室高二十餘丈廣三十步。
其側不遠複有猕猴堕坑處四佛經行處賢聖依住處。
靈相衆矣。
又東南行經于七國。
至劫比他國。
俗事大自在天。
其精舍者高百餘尺。
中有天貌形極偉大。
謂諸有趣由之而生。
王民同敬不為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
大都異道乃有百數。
中所高者自在為多有一大寺。
五百僧徒。
淨人仆隸乃有數萬。
皆宅其寺側。
中有三道階。
南北而列。
即佛為母忉利安居夏竟下天。
帝釋之所作也。
寶階本基淪沒并盡。
後王仿之在其故地。
猶高七十餘尺。
育王為建石柱。
高七丈餘。
光淨明照。
随人罪福影現其中。
旁有賢劫四佛經行石基。
長五十許步。
高于七尺。
足蹈所及。
皆有蓮華文生焉。
國西北不遠二百許裡至羯若鞠阇國。
唐言曲女城也。
王都臨殑伽河。
即洹河之正名矣。
源從北來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雜敬。
僧徒盈萬。
多諸聖迹。
四佛行坐處。
七日說法處。
佛牙發爪等塔。
精舍千餘。
名寺異相多臨河北。
奘于此國學佛使日胄二毗婆沙于毗耶犀那三藏所。
經于三月。
王号戒日。
正法治世将五十載。
言戒日者。
谥法之名。
此方薨後量德以贈。
彼土初登即先薦号。
以滅後美之徒虛名耳。
今猶禦世統五印度。
初治邊陲為小國也。
先有室商佉王。
威行海内。
酷虐無道劉殘釋種。
拔菩提樹絕其根苗。
選簡名德三百餘人留之。
餘者并充奴隸。
戒日深知樹于禍始也。
與諸官屬至菩提坑立大誓曰。
若我有福統臨海内。
必能崇建佛法。
願菩提樹從地而生。
言已尋視。
見菩提萌坑中上踴。
遂回兵馬往商佉所。
威福力故當即除滅。
所以抱信誠笃倍發由來。
還統五方。
象兵八萬。
軍威所及并藉其力。
素不血食。
化境有羊。
皆贖施僧。
用供乳酪。
五年一施傾其帑藏。
藏盡還蓄時至複行。
用此為常。
有犯王法乃至叛逆罪應死者。
遠斥邊裔。
餘者懲罰。
蓋不足言。
故諸國中多行盜竊。
非假伴援不可妄進。
又東南行二千餘裡經于四國。
順殑伽河側。
忽被秋賊須人祭天。
同舟八十許人悉被執縛。
唯選奘公堪充天食。
因結壇河上置奘壇中。
初便生飨将加鼎镬。
當斯時也取救無緣。
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夏住持三寶。
私發誓曰。
餘運未絕會蒙放免。
必其無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時悲啼号哭。
忽惡風四起。
賊船而覆沒。
飛沙折木鹹懷恐怖。
諸人又告賊曰。
此人可愍。
不辭危難。
專心為法。
利益邊陲。
君若殺之罪莫大也。
甯殺我等不得損他。
衆賊聞之投刃禮愧受戒悔失。
放随所往。
達憍償彌。
外道殷盛。
王都城中有佛精舍。
高六十尺。
中有檀像。
即昔優田大王造之。
仿在天之影也。
其側龍窟聖迹多矣。
又東北千餘裡至室羅伐悉底國。
即舍衛舍婆提之正名也。
周睇荒毀才有故基。
斯匿治宮須達故宅。
趾墌存焉。
城南五裡有逝多林。
即隻陀園也。
勝軍王臣善施所造。
全寺頹滅尚有石柱。
舉高七丈。
育王标樹邊有塼室一區。
中安如來為母說法像。
自餘院宇湮沒蕩盡。
但有佛洗病比丘處。
目連舉身子衣處。
佛僧常汲故井處。
外道陰謗殺淫女處。
佛異論處。
身子捔處。
琉璃沒處。
得眼林處。
迦葉波佛本生地。
諸如上處皆建石塔。
并無憂王之所造也。
寺東不遠。
三大深坑。
即調達瞿波戰遮女人所沒之處。
坑極深邃臨望無底。
自古及今大雨洪注終無溢滿。
又東将七百裡。
至劫毗羅伐窣堵國。
即迦毗羅衛淨飯王所治之都也。
空城十餘無人栖住。
故宮甎城周十五裡。
荒寺千餘。
惟宮中一所在焉。
王寝殿基上有銘塔。
即如來降神之處也。
彼有說雲。
五月八日神來降者。
上座部雲。
十五日者與此方述微複不同。
豈有異耶。
至如東夏所尚素王為聖。
将定年算。
前達尚迷。
況複曆有三代。
述時紀号猶自差舛。
顧惟理越情求赴機應感。
皆乘權道适變為先。
豈以常人之耳目用通于至極也。
城之南北有過去二佛生地諸塔。
育王石柱銘記甚多。
都城西北數百千塔。
并是流璃所誅諸釋。
既是聖者。
後人為造。
當斯時也有四釋子。
忿其見逼不思犯戒。
出外拒軍。
琉璃遂退。
後還本國。
城中不受。
告曰。
吾為法種誓不行師。
汝退彼軍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遠投諸國。
木是聖胤。
競宗樹之。
今烏仗梵衍等王。
并其後也。
城東百裡。
即是如來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
或有說者。
三月八日。
上座部雲。
十五日也。
此土諸經鹹雲。
四月八日。
斯非感見之機。
異計多耳。
又東七百裡方至拘屍。
中途諸異略不複紀。
創達此城。
不覺五情失守崩踴躄地。
頃之顧眄。
但見荒城頹褫純陀宅基有标志耳。
西北四裡。
河之西岸。
即娑羅大林。
周匝輪徑四十餘裡。
中央高竦。
即涅槃地。
有一甎室。
卧像北首。
旁施塔柱具書銘記。
而諸說混淆通列其上。
有雲。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
或雲。
九月八日入涅槃者。
或雲。
自彼至今過千五百年者。
或雲過九百年者。
城北渡河。
即焚身地。
方二裡餘深三丈許。
土尚黃黑狀同焦炭。
諸國有病服其土者無不除愈。
故其焚處緻有坑耳。
其側複有現足分身雉鹿諸塔。
并具瞻已。
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餘裡。
達婆羅痆厮國。
即常所謂波羅柰也。
城臨殑伽。
外道殷盛。
乃出萬計。
天寺百餘多遵自在。
僧徒三千。
并小乘正量部也。
王都東北波羅奈河之西。
塔柱雙建。
育王所立。
影現佛像。
睹者興敬。
度河十裡即鹿野寺也。
周闾重閣望若仙宮。
僧減二千。
皆同前部。
佛事高勝諸國最矣。
中有轉法輪像。
狀如言說。
旁樹石柱高七十餘尺。
内影外現衆相備矣。
斯即如來初轉法處。
其側複有五百獨覺塔三佛行坐處。
寺中銘塔聖迹極多。
乃有數百。
又有佛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
皆有龍護。
曝衣方石。
鹿王迎佛之地。
并建石塔。
動高三百餘尺。
相甚弘偉。
故略陳耳。
順河東下減于千裡達吠舍厘。
即毗舍離也。
露形異術偏所豐足。
國城舊基周七十裡。
人物寡鮮但為名地。
其中說淨名經處。
寶積淨名諸故宅處。
身子證果處。
姨母滅度處。
七百結集處。
阿難分身處。
此之五處各建勝塔标示後代。
自斯東北二千餘裡。
入大雪山至尼波羅國。
純信于佛僧有二千。
大小兼學。
城東有池。
中有天金光浮水上。
古老傳雲彌勒下生。
用為首飾。
或有利其寶者。
夜往盜之。
但見火聚騰焰。
都不可近。
今則沉深叵窮其底。
水又極熱難得措足。
唐國使者試火投之焰便踴起。
因用煮米便得成飯。
其境北界。
即東女國與吐蕃接境。
比來國命往還率由此地。
約指為語。
唐梵相去一萬餘裡。
自古回邅緻途遠阻。
又從梵吠舍南濟殑伽河達摩揭陀國。
即摩竭提之正号也。
其國所居是為中印度矣。
今王祖胤繼接無憂。
無憂即頻毗娑羅之曾孫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矣。
今所治城。
非古所築。
殑伽南岸有波吒厘城。
周七十裡。
即經所謂華氏城也。
王宮多花。
故因名焉。
昔阿育王自離王舍遷都于此。
左側聖所其量彌繁。
城之西南四百餘裡。
度尼連禅河至伽耶城。
人物希少可千餘家。
又行六裡有伽耶山。
自古諸王所登封也。
故此一山世稱名地。
如來應俗就斯成道。
頂有石塔高百餘尺。
即寶雲等經所說之處。
周回四十裡内聖迹充滿。
山之西南即道成處。
有金剛座周百餘步。
其地則今所謂菩提寺是也。
寺南有菩提樹。
高五丈許。
繞樹周垣壘甎為之。
輪回五百許步。
東門對河。
北門通寺。
院中靈塔相狀多矣。
如來得道之日。
互說不同。
或雲。
三月八日。
及十五日者。
垣北門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層。
牆高四丈皆甎為之。
師子國王。
買取此處興造斯寺。
僧徒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狀人指節。
肉舍利者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當此方正月十五日。
世稱大神變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香花充滿樹院。
奘初到此。
不覺悶絕。
良久蘇醒。
曆睹靈相。
昔聞經說。
今宛目前。
恨居邊鄙。
生在末世。
不見真容。
倍複悶絕。
旁有梵僧。
就地接撫相與悲慰。
雖備禮谒恨無光瑞。
停止安居迄于解坐。
彼土常法。
至于此時。
道俗千萬。
七日七夜競伸供養。
凡有兩意。
謂睹光相及希樹葉。
每年樹葉恰至夏末一時飛下。
通夕新抽與故齊等。
時有大乘居士。
為奘開釋瑜伽師地。
爾夜對講忽失燈明。
又觀所佩珠珰璎珞。
不見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
内外洞然。
而不測其由也。
怪斯所以共出草廬望菩提樹。
乃見有僧。
手擎舍利大如人指。
在樹基上遍示大衆。
所放光明照燭天地。
于時衆鬧但得遙禮。
雖目睹瑞心疑其火。
合掌虔跪乃至明晨。
心漸萎頓光亦歇滅。
居士問曰。
既睹靈瑞。
心無疑耶奘具陳意。
居士曰。
餘之昔疑。
還同此也。
其瑞既現。
疑自通耳。
餘見菩提樹。
葉如此白楊。
具以問之。
奘曰。
相狀略同。
而扶疏茂盛少有異也。
于此寺東望屈屈吒播陀山。
即經所謂雞足山也。
直上三峰狀如雞足。
因取号焉。
去菩提寺一百餘裡。
頂樹大塔夜放神炬。
光明通照。
即大迦葉波。
寂定所也。
路極梗澀多諸林竹。
師子虎象縱橫騰倚。
每思登踐取進無由。
奘乃告王請諸防援。
蒙給兵三百餘人。
各備鋒刃斬竹通道。
日行十裡。
爾時彼國聞奘往山。
士女大小數盈十萬。
奔随繼至共往雞足。
既達山阿壁立無路。
乃縛竹為梯相連而上。
達山頂者三千餘人。
四睇欣然轉增喜踴具睹石罅散花供養。
自山東北百有餘裡至佛陀代那山。
有大石室。
佛曾遊此。
天帝就石塗香以供。
行至其處今猶郁烈不遠山室可受千人。
如來三月于中坐夏。
壘石為道。
廣二十步。
長五裡許。
即頻毗娑羅修觐上山之所由也。
又東六十便至矩奢揭羅補羅古城。
唐言茅城。
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摩揭陀之正中。
經本所謂王舍城者是矣。
崇山四周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甎為之。
西通小徑北辟山門。
廣長從狹周輪百五十裡。
其中宮城周三十餘裡。
内諸古迹其量複多。
宮之東北可十五裡。
有姞栗陀羅矩吒山。
即經所謂耆阇崛山者是也。
唐言鹫峰之台。
于諸山中最高顯映奪。
接山之陽佛多居住。
從下至頂編石為階。
廣十餘步長六裡許。
佛常往來于斯道也。
曆觀崖岫備諸古迹不可勝紀。
廣如圖傳。
山城北門強一裡許。
即迦蘭陀竹園精舍石基。
東戶甎室今仍現在。
自園西南行六裡許。
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石室焉。
即大迦葉波與千無學。
結集經教所托之地。
又西二十餘裡。
即大衆部結集處也。
山城之北可五裡許。
至曷羅阇姞利呬城。
唐言新王舍也。
餘傳所稱者是矣。
又北三十餘裡至那爛陀寺。
唐言施無厭也。
贍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給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門周闾四重高八丈許。
并用甎壘。
其最上壁猶厚六尺。
外郭三重。
牆亦甎壘。
高五丈許。
中間水繞極深池塹。
備有花畜嚴麗可觀。
自置已來防衛清肅。
女人非濫未曾容隐。
常住僧衆四千餘人。
外容道俗通及邪正乃出萬數。
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
故複号寺為施無厭也。
中有佛院備諸聖迹。
精舍高者二十餘丈。
佛昔于中四月說法。
又有精舍高三十餘丈。
中諸變态不可名悉。
置立銅像高八丈餘。
六層閣盛莊嚴绮飾。
即戒日之兄滿胄王造也。
又有鋀石精舍高可八丈。
戒日親造。
雕裝未備日役千功。
彼國常法欽敬德望。
有諸論師智識清遠。
王給封戶乃至十城。
漸降量賞不減三城。
其寺現在受封大德三百餘人。
通經已上不掌僧役。
重愛學問咨訪異法。
故烏耆已西被于海内。
諸出家者皆多義學。
任國往返都無隔礙。
王雖守國不敢遮障。
故彼學徒博聞該贍。
奘曆諸
北岩石室高二十餘丈廣三十步。
其側不遠複有猕猴堕坑處四佛經行處賢聖依住處。
靈相衆矣。
又東南行經于七國。
至劫比他國。
俗事大自在天。
其精舍者高百餘尺。
中有天貌形極偉大。
謂諸有趣由之而生。
王民同敬不為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
大都異道乃有百數。
中所高者自在為多有一大寺。
五百僧徒。
淨人仆隸乃有數萬。
皆宅其寺側。
中有三道階。
南北而列。
即佛為母忉利安居夏竟下天。
帝釋之所作也。
寶階本基淪沒并盡。
後王仿之在其故地。
猶高七十餘尺。
育王為建石柱。
高七丈餘。
光淨明照。
随人罪福影現其中。
旁有賢劫四佛經行石基。
長五十許步。
高于七尺。
足蹈所及。
皆有蓮華文生焉。
國西北不遠二百許裡至羯若鞠阇國。
唐言曲女城也。
王都臨殑伽河。
即洹河之正名矣。
源從北來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雜敬。
僧徒盈萬。
多諸聖迹。
四佛行坐處。
七日說法處。
佛牙發爪等塔。
精舍千餘。
名寺異相多臨河北。
奘于此國學佛使日胄二毗婆沙于毗耶犀那三藏所。
經于三月。
王号戒日。
正法治世将五十載。
言戒日者。
谥法之名。
此方薨後量德以贈。
彼土初登即先薦号。
以滅後美之徒虛名耳。
今猶禦世統五印度。
初治邊陲為小國也。
先有室商佉王。
威行海内。
酷虐無道劉殘釋種。
拔菩提樹絕其根苗。
選簡名德三百餘人留之。
餘者并充奴隸。
戒日深知樹于禍始也。
與諸官屬至菩提坑立大誓曰。
若我有福統臨海内。
必能崇建佛法。
願菩提樹從地而生。
言已尋視。
見菩提萌坑中上踴。
遂回兵馬往商佉所。
威福力故當即除滅。
所以抱信誠笃倍發由來。
還統五方。
象兵八萬。
軍威所及并藉其力。
素不血食。
化境有羊。
皆贖施僧。
用供乳酪。
五年一施傾其帑藏。
藏盡還蓄時至複行。
用此為常。
有犯王法乃至叛逆罪應死者。
遠斥邊裔。
餘者懲罰。
蓋不足言。
故諸國中多行盜竊。
非假伴援不可妄進。
又東南行二千餘裡經于四國。
順殑伽河側。
忽被秋賊須人祭天。
同舟八十許人悉被執縛。
唯選奘公堪充天食。
因結壇河上置奘壇中。
初便生飨将加鼎镬。
當斯時也取救無緣。
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夏住持三寶。
私發誓曰。
餘運未絕會蒙放免。
必其無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時悲啼号哭。
忽惡風四起。
賊船而覆沒。
飛沙折木鹹懷恐怖。
諸人又告賊曰。
此人可愍。
不辭危難。
專心為法。
利益邊陲。
君若殺之罪莫大也。
甯殺我等不得損他。
衆賊聞之投刃禮愧受戒悔失。
放随所往。
達憍償彌。
外道殷盛。
王都城中有佛精舍。
高六十尺。
中有檀像。
即昔優田大王造之。
仿在天之影也。
其側龍窟聖迹多矣。
又東北千餘裡至室羅伐悉底國。
即舍衛舍婆提之正名也。
周睇荒毀才有故基。
斯匿治宮須達故宅。
趾墌存焉。
城南五裡有逝多林。
即隻陀園也。
勝軍王臣善施所造。
全寺頹滅尚有石柱。
舉高七丈。
育王标樹邊有塼室一區。
中安如來為母說法像。
自餘院宇湮沒蕩盡。
但有佛洗病比丘處。
目連舉身子衣處。
佛僧常汲故井處。
外道陰謗殺淫女處。
佛異論處。
身子捔處。
琉璃沒處。
得眼林處。
迦葉波佛本生地。
諸如上處皆建石塔。
并無憂王之所造也。
寺東不遠。
三大深坑。
即調達瞿波戰遮女人所沒之處。
坑極深邃臨望無底。
自古及今大雨洪注終無溢滿。
又東将七百裡。
至劫毗羅伐窣堵國。
即迦毗羅衛淨飯王所治之都也。
空城十餘無人栖住。
故宮甎城周十五裡。
荒寺千餘。
惟宮中一所在焉。
王寝殿基上有銘塔。
即如來降神之處也。
彼有說雲。
五月八日神來降者。
上座部雲。
十五日者與此方述微複不同。
豈有異耶。
至如東夏所尚素王為聖。
将定年算。
前達尚迷。
況複曆有三代。
述時紀号猶自差舛。
顧惟理越情求赴機應感。
皆乘權道适變為先。
豈以常人之耳目用通于至極也。
城之南北有過去二佛生地諸塔。
育王石柱銘記甚多。
都城西北數百千塔。
并是流璃所誅諸釋。
既是聖者。
後人為造。
當斯時也有四釋子。
忿其見逼不思犯戒。
出外拒軍。
琉璃遂退。
後還本國。
城中不受。
告曰。
吾為法種誓不行師。
汝退彼軍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遠投諸國。
木是聖胤。
競宗樹之。
今烏仗梵衍等王。
并其後也。
城東百裡。
即是如來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
或有說者。
三月八日。
上座部雲。
十五日也。
此土諸經鹹雲。
四月八日。
斯非感見之機。
異計多耳。
又東七百裡方至拘屍。
中途諸異略不複紀。
創達此城。
不覺五情失守崩踴躄地。
頃之顧眄。
但見荒城頹褫純陀宅基有标志耳。
西北四裡。
河之西岸。
即娑羅大林。
周匝輪徑四十餘裡。
中央高竦。
即涅槃地。
有一甎室。
卧像北首。
旁施塔柱具書銘記。
而諸說混淆通列其上。
有雲。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
或雲。
九月八日入涅槃者。
或雲。
自彼至今過千五百年者。
或雲過九百年者。
城北渡河。
即焚身地。
方二裡餘深三丈許。
土尚黃黑狀同焦炭。
諸國有病服其土者無不除愈。
故其焚處緻有坑耳。
其側複有現足分身雉鹿諸塔。
并具瞻已。
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餘裡。
達婆羅痆厮國。
即常所謂波羅柰也。
城臨殑伽。
外道殷盛。
乃出萬計。
天寺百餘多遵自在。
僧徒三千。
并小乘正量部也。
王都東北波羅奈河之西。
塔柱雙建。
育王所立。
影現佛像。
睹者興敬。
度河十裡即鹿野寺也。
周闾重閣望若仙宮。
僧減二千。
皆同前部。
佛事高勝諸國最矣。
中有轉法輪像。
狀如言說。
旁樹石柱高七十餘尺。
内影外現衆相備矣。
斯即如來初轉法處。
其側複有五百獨覺塔三佛行坐處。
寺中銘塔聖迹極多。
乃有數百。
又有佛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
皆有龍護。
曝衣方石。
鹿王迎佛之地。
并建石塔。
動高三百餘尺。
相甚弘偉。
故略陳耳。
順河東下減于千裡達吠舍厘。
即毗舍離也。
露形異術偏所豐足。
國城舊基周七十裡。
人物寡鮮但為名地。
其中說淨名經處。
寶積淨名諸故宅處。
身子證果處。
姨母滅度處。
七百結集處。
阿難分身處。
此之五處各建勝塔标示後代。
自斯東北二千餘裡。
入大雪山至尼波羅國。
純信于佛僧有二千。
大小兼學。
城東有池。
中有天金光浮水上。
古老傳雲彌勒下生。
用為首飾。
或有利其寶者。
夜往盜之。
但見火聚騰焰。
都不可近。
今則沉深叵窮其底。
水又極熱難得措足。
唐國使者試火投之焰便踴起。
因用煮米便得成飯。
其境北界。
即東女國與吐蕃接境。
比來國命往還率由此地。
約指為語。
唐梵相去一萬餘裡。
自古回邅緻途遠阻。
又從梵吠舍南濟殑伽河達摩揭陀國。
即摩竭提之正号也。
其國所居是為中印度矣。
今王祖胤繼接無憂。
無憂即頻毗娑羅之曾孫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矣。
今所治城。
非古所築。
殑伽南岸有波吒厘城。
周七十裡。
即經所謂華氏城也。
王宮多花。
故因名焉。
昔阿育王自離王舍遷都于此。
左側聖所其量彌繁。
城之西南四百餘裡。
度尼連禅河至伽耶城。
人物希少可千餘家。
又行六裡有伽耶山。
自古諸王所登封也。
故此一山世稱名地。
如來應俗就斯成道。
頂有石塔高百餘尺。
即寶雲等經所說之處。
周回四十裡内聖迹充滿。
山之西南即道成處。
有金剛座周百餘步。
其地則今所謂菩提寺是也。
寺南有菩提樹。
高五丈許。
繞樹周垣壘甎為之。
輪回五百許步。
東門對河。
北門通寺。
院中靈塔相狀多矣。
如來得道之日。
互說不同。
或雲。
三月八日。
及十五日者。
垣北門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層。
牆高四丈皆甎為之。
師子國王。
買取此處興造斯寺。
僧徒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狀人指節。
肉舍利者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當此方正月十五日。
世稱大神變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香花充滿樹院。
奘初到此。
不覺悶絕。
良久蘇醒。
曆睹靈相。
昔聞經說。
今宛目前。
恨居邊鄙。
生在末世。
不見真容。
倍複悶絕。
旁有梵僧。
就地接撫相與悲慰。
雖備禮谒恨無光瑞。
停止安居迄于解坐。
彼土常法。
至于此時。
道俗千萬。
七日七夜競伸供養。
凡有兩意。
謂睹光相及希樹葉。
每年樹葉恰至夏末一時飛下。
通夕新抽與故齊等。
時有大乘居士。
為奘開釋瑜伽師地。
爾夜對講忽失燈明。
又觀所佩珠珰璎珞。
不見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
内外洞然。
而不測其由也。
怪斯所以共出草廬望菩提樹。
乃見有僧。
手擎舍利大如人指。
在樹基上遍示大衆。
所放光明照燭天地。
于時衆鬧但得遙禮。
雖目睹瑞心疑其火。
合掌虔跪乃至明晨。
心漸萎頓光亦歇滅。
居士問曰。
既睹靈瑞。
心無疑耶奘具陳意。
居士曰。
餘之昔疑。
還同此也。
其瑞既現。
疑自通耳。
餘見菩提樹。
葉如此白楊。
具以問之。
奘曰。
相狀略同。
而扶疏茂盛少有異也。
于此寺東望屈屈吒播陀山。
即經所謂雞足山也。
直上三峰狀如雞足。
因取号焉。
去菩提寺一百餘裡。
頂樹大塔夜放神炬。
光明通照。
即大迦葉波。
寂定所也。
路極梗澀多諸林竹。
師子虎象縱橫騰倚。
每思登踐取進無由。
奘乃告王請諸防援。
蒙給兵三百餘人。
各備鋒刃斬竹通道。
日行十裡。
爾時彼國聞奘往山。
士女大小數盈十萬。
奔随繼至共往雞足。
既達山阿壁立無路。
乃縛竹為梯相連而上。
達山頂者三千餘人。
四睇欣然轉增喜踴具睹石罅散花供養。
自山東北百有餘裡至佛陀代那山。
有大石室。
佛曾遊此。
天帝就石塗香以供。
行至其處今猶郁烈不遠山室可受千人。
如來三月于中坐夏。
壘石為道。
廣二十步。
長五裡許。
即頻毗娑羅修觐上山之所由也。
又東六十便至矩奢揭羅補羅古城。
唐言茅城。
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摩揭陀之正中。
經本所謂王舍城者是矣。
崇山四周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甎為之。
西通小徑北辟山門。
廣長從狹周輪百五十裡。
其中宮城周三十餘裡。
内諸古迹其量複多。
宮之東北可十五裡。
有姞栗陀羅矩吒山。
即經所謂耆阇崛山者是也。
唐言鹫峰之台。
于諸山中最高顯映奪。
接山之陽佛多居住。
從下至頂編石為階。
廣十餘步長六裡許。
佛常往來于斯道也。
曆觀崖岫備諸古迹不可勝紀。
廣如圖傳。
山城北門強一裡許。
即迦蘭陀竹園精舍石基。
東戶甎室今仍現在。
自園西南行六裡許。
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石室焉。
即大迦葉波與千無學。
結集經教所托之地。
又西二十餘裡。
即大衆部結集處也。
山城之北可五裡許。
至曷羅阇姞利呬城。
唐言新王舍也。
餘傳所稱者是矣。
又北三十餘裡至那爛陀寺。
唐言施無厭也。
贍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給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門周闾四重高八丈許。
并用甎壘。
其最上壁猶厚六尺。
外郭三重。
牆亦甎壘。
高五丈許。
中間水繞極深池塹。
備有花畜嚴麗可觀。
自置已來防衛清肅。
女人非濫未曾容隐。
常住僧衆四千餘人。
外容道俗通及邪正乃出萬數。
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
故複号寺為施無厭也。
中有佛院備諸聖迹。
精舍高者二十餘丈。
佛昔于中四月說法。
又有精舍高三十餘丈。
中諸變态不可名悉。
置立銅像高八丈餘。
六層閣盛莊嚴绮飾。
即戒日之兄滿胄王造也。
又有鋀石精舍高可八丈。
戒日親造。
雕裝未備日役千功。
彼國常法欽敬德望。
有諸論師智識清遠。
王給封戶乃至十城。
漸降量賞不減三城。
其寺現在受封大德三百餘人。
通經已上不掌僧役。
重愛學問咨訪異法。
故烏耆已西被于海内。
諸出家者皆多義學。
任國往返都無隔礙。
王雖守國不敢遮障。
故彼學徒博聞該贍。
奘曆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