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國風聲久達。
将造其寺。
衆差大德四十人。
至莊迎宿。
莊即目連之本村也。
明日食後。
僧二百餘俗人千餘。
擎輿幢蓋香花來迎引入都會。
與衆相慰問訖唱令住寺。
一切共同。
又差二十人。
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賢論師也。
年百六歲衆所重故号正法藏。
博聞強識。
内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
即昔室商佉王所坑之者。
為賊擎出潛淪草莽。
後興法顯道俗所推。
戒日增邑十城。
科稅以入。
賢以稅物成立寺廟。
奘禮贊訖。
并命令坐。
問從何來。
答從支那國來欲學瑜伽等論。
聞已啼泣。
召弟子覺賢說己舊事。
賢曰。
和上三年前。
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
夢金色人曰。
汝勿厭身。
往作國王多害物命。
當自悔責。
何得自盡。
有支那僧來此學問。
已在道中。
三年應至。
以法惠彼。
彼複流通。
汝罪自滅。
吾是曼殊室利。
故來相勸。
和上今損。
正法藏問。
在路幾時。
奘曰。
出三年矣。
既與夢同。
悲喜交集。
禮謝訖。
寺素立法。
通三藏者員置十人。
由來阙一。
以奘風問便處其位。
日給上馔二十盤大人米一鬥。
擯榔豆蔻龍腦香乳蘇蜜等。
淨人四婆羅一。
行乘象輿三十人從。
大人米者粳米也。
大如烏豆。
飯香百步。
惟此國有。
王及知法者預焉。
故此寺通三藏者給二十盤。
即二十日。
漸減通一經者。
猶給五盤。
五日。
過此已後便依僧位。
便請戒賢講瑜伽論。
聽者數千人。
十有五月方得一遍。
重為再講。
九月方了自餘順理顯揚對法等并得咨禀。
然于瑜伽偏所鑽仰。
經于五年晨夕無辍将事博議未忍東旋。
賢誡曰。
吾老矣。
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辭朽老。
力為伸明。
法貴流通豈期獨善。
更參他部恐失時緣。
智無涯也惟佛乃窮。
人命如露非旦則夕。
即可還也。
便為裝行調。
付給經論。
奘曰。
敢聞命矣。
意欲南巡諸國。
還途北指。
以高昌昔言不得違也。
便爾東行大山林中。
至伊爛拏國。
見佛坐迹入石寸許。
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
旁有瓶迹沒石寸許。
八出花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長尺八寸闊強六寸。
又東南行路經五國。
将四千裡至三摩呾吒國。
濱斥大海。
四佛曾遊。
見青玉像舉高八尺。
自斯東北山海之中。
凡有六國。
即達林邑。
道阻且長。
兼多瘴疠。
故不遊踐。
又從西行将至二千裡。
達揭羅拏國。
邪正兼事。
别有三寺不食乳酪。
調達部也。
又西南行七百餘裡至烏荼國。
東境臨海。
有發行城。
多有商侶停于海次。
南大海中有僧伽羅國。
謂執師子也。
相去約指二萬餘裡。
每夜南望。
見彼國中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騰焰晖赫見于天際。
又西南行具經諸國。
并有異迹。
可五千裡至憍薩國。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佛法僧徒萬許。
其土寬廣林野相次。
王都西南三百餘裡有黑蜂山。
昔古大王為龍猛菩薩造立斯寺。
即龍樹也。
其寺上下五重。
鑿石為之。
引水旋注。
多諸變異。
沿波方達。
令淨人固守罕有登者。
龛中石像形極偉大。
寺成之日。
龍猛就山以藥塗之變成紫金。
世無等者。
又有經藏。
夾縛無數。
古老相傳。
盡初結集并現存在。
雖外佛法屢遭誅殄。
而此一山住持無改。
近有僧來于彼夏坐。
但得讀誦不許持出。
具陳此事。
但路幽阻難可尋問。
又複南行七千餘裡。
路經五國并有靈迹。
至秣羅矩吒國。
即贍部最南濱海境也。
山出龍腦香焉。
旁有岩頂清流。
繞旋二十許匝南注大海。
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
即觀世音之正名也。
臨海有城。
古師子國。
今入海中可三千餘裡。
非結大伴則不可至。
故不行也。
自此西北四千餘裡。
中途經國具諸神異。
達摩诃刺他國。
其王果勇威英自在。
未賓戒日。
寺有百餘。
僧徒五千。
大小兼學。
東境山寺羅漢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餘尺。
中安石像長八丈許。
上施石蓋凡有七重。
虛懸空中相去各三尺許。
禮谒見者無不歎訝斯神也。
自此因循廣尋聖迹。
至缽伐多國。
有數名德學業可遵。
又停二年。
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等。
便東南還那爛陀。
參戒賢已。
往杖林山勝軍論師居士所。
其人刹利種。
學通内外五明數術。
依林養徒講佛經義。
道俗歸者日數百人。
諸國王等亦來觀禮洗足供養。
封賞城邑。
奘從學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
首尾二年。
夜夢寺内及外林邑火燒成灰。
見一金人告曰。
卻後十年。
戒日王崩印度便亂。
當如火蕩。
覺已向勝軍說之。
奘意方決嚴具東還。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并饑荒。
如所夢矣。
初那爛陀寺大德師子光等。
立中百論宗。
破瑜伽等義。
奘曰。
聖人作論終不相違。
但學者有向背耳。
因造會宗論三千頌。
以呈戒賢諸師。
鹹稱善。
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
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
造破大乘論七百頌。
時戒日王讨伐至烏荼國。
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
請與大乘師決勝。
王作書與那爛陀寺。
可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詣行宮在所。
拟有論義。
戒賢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
為四應命。
将往未發間。
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
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
若有屈者斬首相謝。
彼計四大為人物因。
旨理沉密最難征核。
如此陰陽誰窮其數。
此道執計必求捔決。
彼土常法。
論有負者先令乘驢。
屎瓶澆頂。
公于衆中。
形心折伏然後依投永為皂隸。
諸僧同疑。
恐有殿負默不陳對。
奘停既久究達論道。
告衆請對。
何得同恥。
各立旁證。
往複數番通解無路。
神理俱喪溘然潛伏。
預是釋門一時騰踴。
彼既屈已請依先約。
奘曰。
我法弘恕不在刑科。
禀受我法如奴事主。
因将向房遵正法要。
彼烏荼論又别訪得。
尋擇其中便有謬濫。
謂所伏外道曰。
汝聞烏荼所立義不。
曰彼義曾聞。
特解其趣。
即令說之。
備通其要。
便指纖芥。
申大乘義破之。
名制惡見論。
千六百頌。
以呈戒賢等師。
鹹曰。
斯論窮天下之勍寇也。
何敵當之。
奘意欲流通教本。
乃放任開正法。
遂往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
以彼風俗并信異道故其部衆乃有數萬。
佛法雖弘未至其土。
王事天神愛重教義。
但聞智人不問邪正。
皆一奉敬其人。
創染佛法将事弘闡故往開化。
既達于彼王。
歎奘勝度神思清遠。
童子王聞欣得面款。
遣使來請再三乃往。
既至相見宛若舊遊。
言議接對又經晦朔。
于時異術雲聚。
請王決論。
言辯才交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初開信門。
請問諸佛何所功德。
奘贊如來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
王曰。
未曾有也。
頂戴歸依。
此國東境接蜀西蠻。
聞其途路。
兩月應達。
于時戒日王臣告曰。
東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請往緻之。
其大乘天者。
即印度諸僧美奘之目也。
王曰。
我已頻請辭而不來。
何因在彼。
即使語拘摩羅王。
可送支那法師來共會隻羅國。
童子王命象軍二萬船三萬。
與奘溯殑伽河以赴戒日。
戒日與諸官屬百餘萬衆。
順河東下同集羯朱隻羅國。
初見頂禮。
嗚足盡敬。
散花設頌無量供已曰。
弟子先請。
何為不來。
答以聽法未了故此延命。
又曰。
彼支那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曲。
秦王何人緻此歌詠。
奘曰。
即今正國之天子也。
是大聖人撥亂反政恩沾六合故有斯詠。
王曰。
故天縱之為物主也。
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
乃述制惡見論。
顧謂門師曰。
日光既出熒燭奪明。
師所寶者他皆破訖。
試救取看。
小乘諸僧無敢言者。
王曰。
此論雖好然未廣聞。
欲于曲女城大會。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對衆顯之。
使邪從正舍小就大。
不亦可乎。
是日發敕普告天下。
總集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
會曲女城。
自冬初溯流。
臘月方到。
爾時四方翕集。
乃有萬數。
能論義者數千人。
各擅雄辯鹹稱克敵。
先立行殿各容千人。
安像陳供香花音樂。
請奘升座。
即标舉論宗命衆征核。
竟十八日無敢問者。
王大嗟賞。
施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氎一百具。
仍令大臣執奘袈裟巡衆唱言。
支那法師論勝。
十八日來無敢問者。
并宜知之。
于時僧衆大悅曰。
佛法重興。
乃令邊人權智若此。
便辭東歸。
王重請住觀七十五日。
大施場相。
事訖辭還。
王敕所部。
遞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銀錢各數萬。
戒日拘摩羅等十八大國王。
流淚執别。
奘便辭而不受。
以象形大。
日常料草四十餘圍。
餅食所須又三斛許。
戒日又敕令諸屬國随到供給諸僧。
勸受象施。
皆曰。
斯勝相也。
佛滅度來。
王雖崇敬種種布施。
未聞以象用及釋門。
象為國寶。
今既見惠。
信之極矣。
因即納象而反錢寶。
然其象也其形圓大。
高可丈三長二丈許。
上容八人。
并諸什物經象等具。
并在其上。
狀如重都相似空行。
雖逢奔逸而安隐不墜。
瓶水不側。
緣國北旋出印度境。
戒日威被鹹蒙供侍。
入皂利國。
山川相半沃壤豐熟。
僧徒數萬并學大乘。
東北山行過諸城邑上大雪山。
及至其頂諸山并下。
又上三日達最高嶺。
南北通望。
但見橫山各有九重。
過斯已往皆是平地。
雖有小山孤斷不續。
唯斯一嶺曼延高遠。
約略為言。
贍部一洲山叢斯地。
何以知耶。
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東尋嵬崿莫有窮蹤。
北則橫野蕭條。
南則印度臯衍。
即經所謂香山者也。
達池幽邃未可尋源。
四河所從皆由斯出。
爾雅所謂昆侖之墟。
豈非斯耶。
案諸禹貢。
河出碛石。
蓋局談其潛出處耳。
張骞尋之乃遊大夏。
固是超步所經。
猶不言其發源之始。
斯可知矣。
奘引從前後自勒行衆沿嶺而下。
三日至地。
達睹貨羅諸故都邑。
山行八百路極艱險。
寒風切骨到于活國。
中途所經皆屬北狄。
而此王者突厥之胤。
統管諸胡總禦鐵門以南諸小國也。
自此境東方入蔥嶺。
嶺據贍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至熱海。
東漸烏铩西極波斯。
縱廣結固各數千裡。
冬夏積雪冰岩崖險。
過半已下多出山蔥。
故因名焉。
昔人雲。
蔥嶺停雪。
即雪山也。
今親目驗。
則知其非。
雪山乃居蔥嶺已南。
東西亘海。
南望平野。
北達叢山。
方名蔥嶺。
又東山行。
經于十國二千餘裡。
至達摩悉鐵帝國。
境在山間。
東西千六百裡。
南北極廣不踰四五裡許。
臨縛刍河從南而來不測其本。
僧寺十餘。
有一石像上施金銅圓蓋。
人有旋繞蓋亦随轉。
豈由機巧莫測其然。
又東山行近有千裡達商彌國。
東至大川廣千餘裡。
南北百餘裡絕無人住。
川有龍池。
東西三百南北五十。
其池正在大蔥嶺内。
贍部洲中最高地也。
何以明之。
池出二河。
其西流者至達摩悉鐵國與縛刍河合。
自此以西皆西流。
其東流者至佉沙西界與徙多河合。
自此已東水皆東流。
故分二河各注西海故知高也。
河出大鳥卵如[百*升]許。
案條支國大卵如甕。
豈非斯耶。
又東五百至朅盤陀國。
北背徙多河。
即經所謂悉陀河也。
東入鹽澤。
潛于地中。
湧于積石。
為東夏河矣。
其國崇信佛法。
城之東南三百餘裡。
大崖兩室各一羅漢現入滅定七百餘年。
須發漸長。
左近諸僧年别為剃。
又東千餘裡方出蔥嶺至烏铩國。
城臨徙多。
西有大山崖自崩墜。
中有僧焉。
冥目而坐。
形甚奇偉。
須發下垂至于肩面。
問其委曲乃迦葉佛時人矣。
近重崩崖沒于山内。
奘至斯國。
與象别行先度雪河。
象晚方至。
水漸泛漲。
不悉山道。
尋嶺直下。
牙沖岸樹。
象性兇犷反拔卻頓。
因即緻死。
怅恨所經已越山險将達平壤不果祈願。
東過疏勒乃至沮渠。
可千餘裡。
同伴五百皆共推奘為大商主。
處位中營四面防守。
且自沮渠一國。
素來常鎮十部大經。
各十萬偈。
如前所傳。
國寶護之不許分散。
今屬突厥。
南有大山。
現三羅漢入滅盡定。
東行八百達于遁國。
地惟沙壤寺有百餘。
僧徒五千并大乘學。
城西山寺佛曾遊踐。
有大石
将造其寺。
衆差大德四十人。
至莊迎宿。
莊即目連之本村也。
明日食後。
僧二百餘俗人千餘。
擎輿幢蓋香花來迎引入都會。
與衆相慰問訖唱令住寺。
一切共同。
又差二十人。
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賢論師也。
年百六歲衆所重故号正法藏。
博聞強識。
内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
即昔室商佉王所坑之者。
為賊擎出潛淪草莽。
後興法顯道俗所推。
戒日增邑十城。
科稅以入。
賢以稅物成立寺廟。
奘禮贊訖。
并命令坐。
問從何來。
答從支那國來欲學瑜伽等論。
聞已啼泣。
召弟子覺賢說己舊事。
賢曰。
和上三年前。
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
夢金色人曰。
汝勿厭身。
往作國王多害物命。
當自悔責。
何得自盡。
有支那僧來此學問。
已在道中。
三年應至。
以法惠彼。
彼複流通。
汝罪自滅。
吾是曼殊室利。
故來相勸。
和上今損。
正法藏問。
在路幾時。
奘曰。
出三年矣。
既與夢同。
悲喜交集。
禮謝訖。
寺素立法。
通三藏者員置十人。
由來阙一。
以奘風問便處其位。
日給上馔二十盤大人米一鬥。
擯榔豆蔻龍腦香乳蘇蜜等。
淨人四婆羅一。
行乘象輿三十人從。
大人米者粳米也。
大如烏豆。
飯香百步。
惟此國有。
王及知法者預焉。
故此寺通三藏者給二十盤。
即二十日。
漸減通一經者。
猶給五盤。
五日。
過此已後便依僧位。
便請戒賢講瑜伽論。
聽者數千人。
十有五月方得一遍。
重為再講。
九月方了自餘順理顯揚對法等并得咨禀。
然于瑜伽偏所鑽仰。
經于五年晨夕無辍将事博議未忍東旋。
賢誡曰。
吾老矣。
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辭朽老。
力為伸明。
法貴流通豈期獨善。
更參他部恐失時緣。
智無涯也惟佛乃窮。
人命如露非旦則夕。
即可還也。
便為裝行調。
付給經論。
奘曰。
敢聞命矣。
意欲南巡諸國。
還途北指。
以高昌昔言不得違也。
便爾東行大山林中。
至伊爛拏國。
見佛坐迹入石寸許。
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
旁有瓶迹沒石寸許。
八出花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長尺八寸闊強六寸。
又東南行路經五國。
将四千裡至三摩呾吒國。
濱斥大海。
四佛曾遊。
見青玉像舉高八尺。
自斯東北山海之中。
凡有六國。
即達林邑。
道阻且長。
兼多瘴疠。
故不遊踐。
又從西行将至二千裡。
達揭羅拏國。
邪正兼事。
别有三寺不食乳酪。
調達部也。
又西南行七百餘裡至烏荼國。
東境臨海。
有發行城。
多有商侶停于海次。
南大海中有僧伽羅國。
謂執師子也。
相去約指二萬餘裡。
每夜南望。
見彼國中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騰焰晖赫見于天際。
又西南行具經諸國。
并有異迹。
可五千裡至憍薩國。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佛法僧徒萬許。
其土寬廣林野相次。
王都西南三百餘裡有黑蜂山。
昔古大王為龍猛菩薩造立斯寺。
即龍樹也。
其寺上下五重。
鑿石為之。
引水旋注。
多諸變異。
沿波方達。
令淨人固守罕有登者。
龛中石像形極偉大。
寺成之日。
龍猛就山以藥塗之變成紫金。
世無等者。
又有經藏。
夾縛無數。
古老相傳。
盡初結集并現存在。
雖外佛法屢遭誅殄。
而此一山住持無改。
近有僧來于彼夏坐。
但得讀誦不許持出。
具陳此事。
但路幽阻難可尋問。
又複南行七千餘裡。
路經五國并有靈迹。
至秣羅矩吒國。
即贍部最南濱海境也。
山出龍腦香焉。
旁有岩頂清流。
繞旋二十許匝南注大海。
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
即觀世音之正名也。
臨海有城。
古師子國。
今入海中可三千餘裡。
非結大伴則不可至。
故不行也。
自此西北四千餘裡。
中途經國具諸神異。
達摩诃刺他國。
其王果勇威英自在。
未賓戒日。
寺有百餘。
僧徒五千。
大小兼學。
東境山寺羅漢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餘尺。
中安石像長八丈許。
上施石蓋凡有七重。
虛懸空中相去各三尺許。
禮谒見者無不歎訝斯神也。
自此因循廣尋聖迹。
至缽伐多國。
有數名德學業可遵。
又停二年。
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等。
便東南還那爛陀。
參戒賢已。
往杖林山勝軍論師居士所。
其人刹利種。
學通内外五明數術。
依林養徒講佛經義。
道俗歸者日數百人。
諸國王等亦來觀禮洗足供養。
封賞城邑。
奘從學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
首尾二年。
夜夢寺内及外林邑火燒成灰。
見一金人告曰。
卻後十年。
戒日王崩印度便亂。
當如火蕩。
覺已向勝軍說之。
奘意方決嚴具東還。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并饑荒。
如所夢矣。
初那爛陀寺大德師子光等。
立中百論宗。
破瑜伽等義。
奘曰。
聖人作論終不相違。
但學者有向背耳。
因造會宗論三千頌。
以呈戒賢諸師。
鹹稱善。
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
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
造破大乘論七百頌。
時戒日王讨伐至烏荼國。
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
請與大乘師決勝。
王作書與那爛陀寺。
可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詣行宮在所。
拟有論義。
戒賢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
為四應命。
将往未發間。
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
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
若有屈者斬首相謝。
彼計四大為人物因。
旨理沉密最難征核。
如此陰陽誰窮其數。
此道執計必求捔決。
彼土常法。
論有負者先令乘驢。
屎瓶澆頂。
公于衆中。
形心折伏然後依投永為皂隸。
諸僧同疑。
恐有殿負默不陳對。
奘停既久究達論道。
告衆請對。
何得同恥。
各立旁證。
往複數番通解無路。
神理俱喪溘然潛伏。
預是釋門一時騰踴。
彼既屈已請依先約。
奘曰。
我法弘恕不在刑科。
禀受我法如奴事主。
因将向房遵正法要。
彼烏荼論又别訪得。
尋擇其中便有謬濫。
謂所伏外道曰。
汝聞烏荼所立義不。
曰彼義曾聞。
特解其趣。
即令說之。
備通其要。
便指纖芥。
申大乘義破之。
名制惡見論。
千六百頌。
以呈戒賢等師。
鹹曰。
斯論窮天下之勍寇也。
何敵當之。
奘意欲流通教本。
乃放任開正法。
遂往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
以彼風俗并信異道故其部衆乃有數萬。
佛法雖弘未至其土。
王事天神愛重教義。
但聞智人不問邪正。
皆一奉敬其人。
創染佛法将事弘闡故往開化。
既達于彼王。
歎奘勝度神思清遠。
童子王聞欣得面款。
遣使來請再三乃往。
既至相見宛若舊遊。
言議接對又經晦朔。
于時異術雲聚。
請王決論。
言辯才交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初開信門。
請問諸佛何所功德。
奘贊如來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
王曰。
未曾有也。
頂戴歸依。
此國東境接蜀西蠻。
聞其途路。
兩月應達。
于時戒日王臣告曰。
東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請往緻之。
其大乘天者。
即印度諸僧美奘之目也。
王曰。
我已頻請辭而不來。
何因在彼。
即使語拘摩羅王。
可送支那法師來共會隻羅國。
童子王命象軍二萬船三萬。
與奘溯殑伽河以赴戒日。
戒日與諸官屬百餘萬衆。
順河東下同集羯朱隻羅國。
初見頂禮。
嗚足盡敬。
散花設頌無量供已曰。
弟子先請。
何為不來。
答以聽法未了故此延命。
又曰。
彼支那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曲。
秦王何人緻此歌詠。
奘曰。
即今正國之天子也。
是大聖人撥亂反政恩沾六合故有斯詠。
王曰。
故天縱之為物主也。
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
乃述制惡見論。
顧謂門師曰。
日光既出熒燭奪明。
師所寶者他皆破訖。
試救取看。
小乘諸僧無敢言者。
王曰。
此論雖好然未廣聞。
欲于曲女城大會。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對衆顯之。
使邪從正舍小就大。
不亦可乎。
是日發敕普告天下。
總集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
會曲女城。
自冬初溯流。
臘月方到。
爾時四方翕集。
乃有萬數。
能論義者數千人。
各擅雄辯鹹稱克敵。
先立行殿各容千人。
安像陳供香花音樂。
請奘升座。
即标舉論宗命衆征核。
竟十八日無敢問者。
王大嗟賞。
施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氎一百具。
仍令大臣執奘袈裟巡衆唱言。
支那法師論勝。
十八日來無敢問者。
并宜知之。
于時僧衆大悅曰。
佛法重興。
乃令邊人權智若此。
便辭東歸。
王重請住觀七十五日。
大施場相。
事訖辭還。
王敕所部。
遞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銀錢各數萬。
戒日拘摩羅等十八大國王。
流淚執别。
奘便辭而不受。
以象形大。
日常料草四十餘圍。
餅食所須又三斛許。
戒日又敕令諸屬國随到供給諸僧。
勸受象施。
皆曰。
斯勝相也。
佛滅度來。
王雖崇敬種種布施。
未聞以象用及釋門。
象為國寶。
今既見惠。
信之極矣。
因即納象而反錢寶。
然其象也其形圓大。
高可丈三長二丈許。
上容八人。
并諸什物經象等具。
并在其上。
狀如重都相似空行。
雖逢奔逸而安隐不墜。
瓶水不側。
緣國北旋出印度境。
戒日威被鹹蒙供侍。
入皂利國。
山川相半沃壤豐熟。
僧徒數萬并學大乘。
東北山行過諸城邑上大雪山。
及至其頂諸山并下。
又上三日達最高嶺。
南北通望。
但見橫山各有九重。
過斯已往皆是平地。
雖有小山孤斷不續。
唯斯一嶺曼延高遠。
約略為言。
贍部一洲山叢斯地。
何以知耶。
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東尋嵬崿莫有窮蹤。
北則橫野蕭條。
南則印度臯衍。
即經所謂香山者也。
達池幽邃未可尋源。
四河所從皆由斯出。
爾雅所謂昆侖之墟。
豈非斯耶。
案諸禹貢。
河出碛石。
蓋局談其潛出處耳。
張骞尋之乃遊大夏。
固是超步所經。
猶不言其發源之始。
斯可知矣。
奘引從前後自勒行衆沿嶺而下。
三日至地。
達睹貨羅諸故都邑。
山行八百路極艱險。
寒風切骨到于活國。
中途所經皆屬北狄。
而此王者突厥之胤。
統管諸胡總禦鐵門以南諸小國也。
自此境東方入蔥嶺。
嶺據贍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至熱海。
東漸烏铩西極波斯。
縱廣結固各數千裡。
冬夏積雪冰岩崖險。
過半已下多出山蔥。
故因名焉。
昔人雲。
蔥嶺停雪。
即雪山也。
今親目驗。
則知其非。
雪山乃居蔥嶺已南。
東西亘海。
南望平野。
北達叢山。
方名蔥嶺。
又東山行。
經于十國二千餘裡。
至達摩悉鐵帝國。
境在山間。
東西千六百裡。
南北極廣不踰四五裡許。
臨縛刍河從南而來不測其本。
僧寺十餘。
有一石像上施金銅圓蓋。
人有旋繞蓋亦随轉。
豈由機巧莫測其然。
又東山行近有千裡達商彌國。
東至大川廣千餘裡。
南北百餘裡絕無人住。
川有龍池。
東西三百南北五十。
其池正在大蔥嶺内。
贍部洲中最高地也。
何以明之。
池出二河。
其西流者至達摩悉鐵國與縛刍河合。
自此以西皆西流。
其東流者至佉沙西界與徙多河合。
自此已東水皆東流。
故分二河各注西海故知高也。
河出大鳥卵如[百*升]許。
案條支國大卵如甕。
豈非斯耶。
又東五百至朅盤陀國。
北背徙多河。
即經所謂悉陀河也。
東入鹽澤。
潛于地中。
湧于積石。
為東夏河矣。
其國崇信佛法。
城之東南三百餘裡。
大崖兩室各一羅漢現入滅定七百餘年。
須發漸長。
左近諸僧年别為剃。
又東千餘裡方出蔥嶺至烏铩國。
城臨徙多。
西有大山崖自崩墜。
中有僧焉。
冥目而坐。
形甚奇偉。
須發下垂至于肩面。
問其委曲乃迦葉佛時人矣。
近重崩崖沒于山内。
奘至斯國。
與象别行先度雪河。
象晚方至。
水漸泛漲。
不悉山道。
尋嶺直下。
牙沖岸樹。
象性兇犷反拔卻頓。
因即緻死。
怅恨所經已越山險将達平壤不果祈願。
東過疏勒乃至沮渠。
可千餘裡。
同伴五百皆共推奘為大商主。
處位中營四面防守。
且自沮渠一國。
素來常鎮十部大經。
各十萬偈。
如前所傳。
國寶護之不許分散。
今屬突厥。
南有大山。
現三羅漢入滅盡定。
東行八百達于遁國。
地惟沙壤寺有百餘。
僧徒五千并大乘學。
城西山寺佛曾遊踐。
有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