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室。
羅漢入定。
石門封掩。
初奘既度蔥嶺。
先遣侍人。
赍表陳露達國化也。
下敕流問令早相見。
行達于遁。
以象緻死所赍經像交無運緻。
又上表請尋下别敕。
令于遁王給其鞍乘。
既奉嚴敕駝馬相連至于沙洲。
又蒙别敕。
計其行程酬雇價直。
自爾乘傳二十許乘。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屆于京郊之西。
道俗相趨屯赴阗闼。
數十萬衆如值下生。
将欲入都。
人物諠擁取進不前。
遂停别館。
通夕禁衛。
候備遮斷停駐道旁。
從故城之西南至京師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餘裡。
列衆禮谒動不得旋。
于時駕幸洛陽。
奘乃留諸經像送弘福寺。
京邑僧衆競列幢帳助運莊嚴。
四部諠嘩又倍初至。
當斯時也複感瑞雲現于日北團圓如蓋。
紅白相映當于像上顯發輪光。
既非繞日同共嗟仰從午至晡。
豫入弘福方始歇滅。
緻使京都五日四民廢業七衆歸承。
當此一期。
傾仰之高終古罕類也。
奘雖逢榮問獨守館宇坐鎮清閑。
恐陷物議故不臨對。
及至洛濱特蒙慰問。
并獻諸國異物。
以馬馱之。
别敕引入深宮之内殿。
面奉天顔。
談叙真俗無爽帝旨。
從卯至酉不覺時延。
迄于閉鼓。
上即事戎旃。
問罪遼左。
明旦将發。
下敕同行。
固辭疾苦。
兼陳翻譯。
不違其請。
乃敕京師留守梁國公房玄齡。
專知監護。
資備所須一從天府。
初奘在印度聲暢五天。
稱述支那人物為盛。
戒日大王并菩提寺僧。
思聞此國。
為日久矣。
但無信使。
未可依憑。
彼土常傳。
贍部一洲四王所治。
東謂脂那。
主人王也。
西謂波斯。
主寶王也。
南謂印度。
主象王也。
北謂猃狁。
主馬王也。
皆謂四國藉斯以治。
即因為言。
奘既安達恰述符同。
戒日及僧。
各遣中使赍諸經寶遠獻東夏。
是則天竺信命自奘而通。
宣述皇猷之所緻也。
使既西返。
又敕王玄策等二十餘人。
随往大夏。
并贈绫帛千有餘段。
王及僧等數各有差。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
俱到東夏。
尋敕往越州。
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經初。
至。
下敕普請京城設齋。
仍于弘福譯大嚴等經不久之間奘信又至。
乃敕且停待到方譯。
主上虛心企仰。
頻下明敕令奘速至。
但為事故留連不早程達。
既見洛宮深沃虛想。
即陳翻譯。
搜擢賢明。
上曰。
法師唐梵具贍詞理通敏。
将恐徒揚仄陋終虧聖典。
奘曰。
昔者二秦之譯門位三千。
雖複翻傳。
猶恐後代無聞懷疑乖信。
若不搜舉同奉玄規。
豈以褊能妄參朝委。
頻又固請乃蒙降許。
帝曰。
自法師行後造弘福寺。
其處雖小禅院虛靜。
可為翻譯。
所須人物吏力。
并與玄齡商量務令優給。
既承明命返迹京師。
遂召沙門慧明靈閏等。
以為證義。
沙門行友玄赜等。
以為綴緝。
沙門智證辯機等。
以為錄文。
沙門玄模以證梵語。
沙門玄應以定字僞。
其年五月創開翻譯。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餘為執筆。
并删綴詞理。
其經廣解六度四攝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諸菩薩行。
合十二品。
将四百紙。
又複旁翻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智證等更疊錄文。
沙門行友詳理文句。
奘公于論重加陶練。
次又翻大乘對法論一十五卷。
沙門玄赜筆受。
微有餘隙。
又出西域傳一十二卷。
沙門辯機。
親受時事連纰前後。
兼出佛地六門神咒等經。
都合八十許卷。
自前代已來所譯經教。
初從梵語倒寫本文。
次乃回之順同此俗。
然後筆人亂理文句。
中間增損多墜全言。
今所翻傳都由奘旨。
意思獨斷出語成章。
詞人随寫即可披玩。
尚賢吳魏所譯諸文。
但為西梵所重貴于文句。
鈎鎖聯類重沓布在。
唐文頗居繁複。
故使綴工專司此位。
所以貫通詞義加度節之。
铨本勒成秘書繕寫。
于時駕返西京。
奘乃表上并請序題。
尋降手敕曰。
法師夙标高行早出塵表。
泛寶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法門。
弘闡大猷蕩滌衆累。
是以慈雲欲卷。
舒之蔭四空。
慧日将昏。
朗之照八極。
舒朗之者。
其惟法師乎。
朕學淺心拙。
在物猶迷。
況佛教幽微。
豈敢仰測。
請為經題。
非已所聞。
其新撰西域傳者。
當自披覽。
及西使再返。
又敕二十餘人随往印度前來國命通議中書。
敕以異域方言務取符會。
若非伊人将論聲教。
故諸信命并資于奘。
乃為轉唐言依彼西梵。
文詞輕重令彼讀者尊崇東夏。
尋又下敕。
令翻老子五千文為梵言以遺西域。
奘乃召諸黃巾述其玄奧。
領疊詞旨方為翻述。
道士蔡晃成英等。
競引釋論中百玄意。
用通道經。
奘曰。
佛道兩教其緻天殊。
安用佛言用通道義。
窮核言疏本出無從。
晃歸情曰。
自昔相傳祖憑佛教至于三論。
晃所師遵準義幽通不無同會。
故引解也。
如僧肇著論。
盛引老莊。
猶自申明。
不相為怪。
佛言似道何爽綸言。
奘白。
佛教初開。
深文尚擁。
老談玄理微附佛言。
肇論所傳引為聯類。
豈以喻詞而成通極。
今經論繁富各有司南。
老但五千論無文解。
自餘千卷多是醫方。
至如此土賢明何晏王弼周颙蕭繹顧歡之徒。
動數十家。
注解老子何不引用。
乃複旁通釋氏。
不乃推步逸蹤乎。
既依翻了将欲封勒。
道士成英曰。
老經幽邃。
非夫序引何以相通。
請為翻之。
奘曰。
觀老治身治國之文。
文詞具矣。
叩齒咽液之序。
其言鄙陋。
将恐西聞異國有愧鄉邦。
英等以事聞諸宰輔。
奘又陳露其情。
中書馬周曰。
西域有道如老莊不。
奘曰。
九十六道并欲超生。
師承有滞緻淪諸有。
至如順世四大之術。
冥初六谛之宗。
東夏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
則恐彼以為笑林。
遂不譯之。
奘以弘贊之極。
勿尚帝王。
開化流布自古為重。
又重表曰。
伏奉墨敕猥垂獎喻。
隻奉綸言精守振越。
玄奘業尚空疏。
謬參法侶幸屬九瀛有截四表無虞。
憑皇靈以遠征。
恃國威而訪道。
窮遐冒險雖勵愚誠。
纂異懷荒寔資朝化。
所獲經論奉敕翻譯。
見成卷軸。
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睿思雲敷。
天華景爛。
理包系象調逸鹹英。
跨千古以飛聲。
掩百王而騰實。
竊以神力無方。
非神思不足诠其理。
聖教玄遠。
非聖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嚴。
敢希題目宸眷沖邈不垂矜許。
撫躬累息相顧失圖。
玄奘聞。
日月麗天。
既分晖于戶牖。
江河紀地。
亦流潤于岩涯。
雲和廣樂。
不秘響于聾昧。
金璧奇珍。
豈韬彩于愚瞽。
敢緣斯理重以幹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兩儀而同久。
與二耀而俱懸。
然則鹫嶺微言。
假神筆而弘遠。
雞園奧義。
托英詞而宣暢。
豈止區區梵衆獨荷恩榮。
亦使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
表奏之日。
敕遂許焉。
謂驸馬高履行曰。
汝前請朕為汝父作碑。
今氣力不如昔。
願作功德為法師作序不能作碑。
汝知之。
貞觀二十二年幸玉華宮。
追奘至。
問翻何經論。
答正翻瑜伽。
上問。
何聖所作明何等義。
具答已令取論自披閱。
遂下敕。
新翻經論寫九本。
頒與雍洛相兖荊楊等九大州。
奘又請經題。
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聖教序。
于明月殿。
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
對群僚讀之。
其詞曰。
蓋聞。
二儀有象。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
以其有象也。
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象顯可征。
雖愚不惑。
形潛莫睹。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
弘濟萬品典禦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
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于宇宙。
細之則攝于毫厘。
無滅無生。
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顯。
運百福而長。
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
基乎西土。
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時。
言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不鏡三千之光。
麗象開圖。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于三塗。
遺訓遐宣。
導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指歸。
曲學易遵。
邪正于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
或習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
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
隻千古而無對。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淩遲。
栖慮玄門。
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
截僞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遠邁。
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間失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裡山川。
撥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曆道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鹿苑鹫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于先聖。
受真教于上賢。
探赜妙門精窮奧業。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濤于口海。
爰自所曆之國。
總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于西極。
注法雨于東垂。
聖教缺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
共拔迷塗。
朗愛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
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
蓮出渌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
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
茲經流施。
将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
與乾坤而永大。
百僚稱慶。
奘表謝曰。
竊聞。
六爻探赜局于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猶且遠征羲冊。
睹奧不測其神。
遐想軒圖。
曆選并歸其美。
伏惟。
皇帝陛下。
玉毫降質金輪禦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例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園精舍并入堤封。
貝葉靈文鹹歸删府。
玄奘往因。
振錫聊谒崛山。
經途萬裡。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葉。
詣雙林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鹫嶺之遺旨。
并已載于白馬還獻紫宸。
尋蒙下诏賜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寫瓶之敏。
所譯經論纰舛尤多。
遂荷天恩留神構序。
文超象系之表。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衆妙之門。
同惠雲之濡百草。
一音演說億劫罕逢。
忽以微生親承梵響。
踴躍歡喜如聞受記。
表奏之日。
尋下敕曰。
朕才謝圭璋言慚博達。
至于内典尤所未閑。
昨制序文深為鄙拙。
惟恐穢翰墨于金簡。
标瓦礫于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循躬省慮彌益厚顔。
善不足稱空勞緻謝。
又重表謝。
敕雲。
朕性不讀經。
兼無才智。
忽制論序。
翻污經文。
具覽來言枉見褒飾。
愧逢虛美唯益真慚。
自爾朝宰英達鹹申擊贊。
釋宗弘盛氣接成陰。
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聖教序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跳-兆+屬]也。
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
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局。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曆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鐘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轉雙輪于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于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匮流乎梵
羅漢入定。
石門封掩。
初奘既度蔥嶺。
先遣侍人。
赍表陳露達國化也。
下敕流問令早相見。
行達于遁。
以象緻死所赍經像交無運緻。
又上表請尋下别敕。
令于遁王給其鞍乘。
既奉嚴敕駝馬相連至于沙洲。
又蒙别敕。
計其行程酬雇價直。
自爾乘傳二十許乘。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屆于京郊之西。
道俗相趨屯赴阗闼。
數十萬衆如值下生。
将欲入都。
人物諠擁取進不前。
遂停别館。
通夕禁衛。
候備遮斷停駐道旁。
從故城之西南至京師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餘裡。
列衆禮谒動不得旋。
于時駕幸洛陽。
奘乃留諸經像送弘福寺。
京邑僧衆競列幢帳助運莊嚴。
四部諠嘩又倍初至。
當斯時也複感瑞雲現于日北團圓如蓋。
紅白相映當于像上顯發輪光。
既非繞日同共嗟仰從午至晡。
豫入弘福方始歇滅。
緻使京都五日四民廢業七衆歸承。
當此一期。
傾仰之高終古罕類也。
奘雖逢榮問獨守館宇坐鎮清閑。
恐陷物議故不臨對。
及至洛濱特蒙慰問。
并獻諸國異物。
以馬馱之。
别敕引入深宮之内殿。
面奉天顔。
談叙真俗無爽帝旨。
從卯至酉不覺時延。
迄于閉鼓。
上即事戎旃。
問罪遼左。
明旦将發。
下敕同行。
固辭疾苦。
兼陳翻譯。
不違其請。
乃敕京師留守梁國公房玄齡。
專知監護。
資備所須一從天府。
初奘在印度聲暢五天。
稱述支那人物為盛。
戒日大王并菩提寺僧。
思聞此國。
為日久矣。
但無信使。
未可依憑。
彼土常傳。
贍部一洲四王所治。
東謂脂那。
主人王也。
西謂波斯。
主寶王也。
南謂印度。
主象王也。
北謂猃狁。
主馬王也。
皆謂四國藉斯以治。
即因為言。
奘既安達恰述符同。
戒日及僧。
各遣中使赍諸經寶遠獻東夏。
是則天竺信命自奘而通。
宣述皇猷之所緻也。
使既西返。
又敕王玄策等二十餘人。
随往大夏。
并贈绫帛千有餘段。
王及僧等數各有差。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
俱到東夏。
尋敕往越州。
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經初。
至。
下敕普請京城設齋。
仍于弘福譯大嚴等經不久之間奘信又至。
乃敕且停待到方譯。
主上虛心企仰。
頻下明敕令奘速至。
但為事故留連不早程達。
既見洛宮深沃虛想。
即陳翻譯。
搜擢賢明。
上曰。
法師唐梵具贍詞理通敏。
将恐徒揚仄陋終虧聖典。
奘曰。
昔者二秦之譯門位三千。
雖複翻傳。
猶恐後代無聞懷疑乖信。
若不搜舉同奉玄規。
豈以褊能妄參朝委。
頻又固請乃蒙降許。
帝曰。
自法師行後造弘福寺。
其處雖小禅院虛靜。
可為翻譯。
所須人物吏力。
并與玄齡商量務令優給。
既承明命返迹京師。
遂召沙門慧明靈閏等。
以為證義。
沙門行友玄赜等。
以為綴緝。
沙門智證辯機等。
以為錄文。
沙門玄模以證梵語。
沙門玄應以定字僞。
其年五月創開翻譯。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餘為執筆。
并删綴詞理。
其經廣解六度四攝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諸菩薩行。
合十二品。
将四百紙。
又複旁翻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智證等更疊錄文。
沙門行友詳理文句。
奘公于論重加陶練。
次又翻大乘對法論一十五卷。
沙門玄赜筆受。
微有餘隙。
又出西域傳一十二卷。
沙門辯機。
親受時事連纰前後。
兼出佛地六門神咒等經。
都合八十許卷。
自前代已來所譯經教。
初從梵語倒寫本文。
次乃回之順同此俗。
然後筆人亂理文句。
中間增損多墜全言。
今所翻傳都由奘旨。
意思獨斷出語成章。
詞人随寫即可披玩。
尚賢吳魏所譯諸文。
但為西梵所重貴于文句。
鈎鎖聯類重沓布在。
唐文頗居繁複。
故使綴工專司此位。
所以貫通詞義加度節之。
铨本勒成秘書繕寫。
于時駕返西京。
奘乃表上并請序題。
尋降手敕曰。
法師夙标高行早出塵表。
泛寶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法門。
弘闡大猷蕩滌衆累。
是以慈雲欲卷。
舒之蔭四空。
慧日将昏。
朗之照八極。
舒朗之者。
其惟法師乎。
朕學淺心拙。
在物猶迷。
況佛教幽微。
豈敢仰測。
請為經題。
非已所聞。
其新撰西域傳者。
當自披覽。
及西使再返。
又敕二十餘人随往印度前來國命通議中書。
敕以異域方言務取符會。
若非伊人将論聲教。
故諸信命并資于奘。
乃為轉唐言依彼西梵。
文詞輕重令彼讀者尊崇東夏。
尋又下敕。
令翻老子五千文為梵言以遺西域。
奘乃召諸黃巾述其玄奧。
領疊詞旨方為翻述。
道士蔡晃成英等。
競引釋論中百玄意。
用通道經。
奘曰。
佛道兩教其緻天殊。
安用佛言用通道義。
窮核言疏本出無從。
晃歸情曰。
自昔相傳祖憑佛教至于三論。
晃所師遵準義幽通不無同會。
故引解也。
如僧肇著論。
盛引老莊。
猶自申明。
不相為怪。
佛言似道何爽綸言。
奘白。
佛教初開。
深文尚擁。
老談玄理微附佛言。
肇論所傳引為聯類。
豈以喻詞而成通極。
今經論繁富各有司南。
老但五千論無文解。
自餘千卷多是醫方。
至如此土賢明何晏王弼周颙蕭繹顧歡之徒。
動數十家。
注解老子何不引用。
乃複旁通釋氏。
不乃推步逸蹤乎。
既依翻了将欲封勒。
道士成英曰。
老經幽邃。
非夫序引何以相通。
請為翻之。
奘曰。
觀老治身治國之文。
文詞具矣。
叩齒咽液之序。
其言鄙陋。
将恐西聞異國有愧鄉邦。
英等以事聞諸宰輔。
奘又陳露其情。
中書馬周曰。
西域有道如老莊不。
奘曰。
九十六道并欲超生。
師承有滞緻淪諸有。
至如順世四大之術。
冥初六谛之宗。
東夏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
則恐彼以為笑林。
遂不譯之。
奘以弘贊之極。
勿尚帝王。
開化流布自古為重。
又重表曰。
伏奉墨敕猥垂獎喻。
隻奉綸言精守振越。
玄奘業尚空疏。
謬參法侶幸屬九瀛有截四表無虞。
憑皇靈以遠征。
恃國威而訪道。
窮遐冒險雖勵愚誠。
纂異懷荒寔資朝化。
所獲經論奉敕翻譯。
見成卷軸。
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睿思雲敷。
天華景爛。
理包系象調逸鹹英。
跨千古以飛聲。
掩百王而騰實。
竊以神力無方。
非神思不足诠其理。
聖教玄遠。
非聖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嚴。
敢希題目宸眷沖邈不垂矜許。
撫躬累息相顧失圖。
玄奘聞。
日月麗天。
既分晖于戶牖。
江河紀地。
亦流潤于岩涯。
雲和廣樂。
不秘響于聾昧。
金璧奇珍。
豈韬彩于愚瞽。
敢緣斯理重以幹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兩儀而同久。
與二耀而俱懸。
然則鹫嶺微言。
假神筆而弘遠。
雞園奧義。
托英詞而宣暢。
豈止區區梵衆獨荷恩榮。
亦使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
表奏之日。
敕遂許焉。
謂驸馬高履行曰。
汝前請朕為汝父作碑。
今氣力不如昔。
願作功德為法師作序不能作碑。
汝知之。
貞觀二十二年幸玉華宮。
追奘至。
問翻何經論。
答正翻瑜伽。
上問。
何聖所作明何等義。
具答已令取論自披閱。
遂下敕。
新翻經論寫九本。
頒與雍洛相兖荊楊等九大州。
奘又請經題。
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聖教序。
于明月殿。
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
對群僚讀之。
其詞曰。
蓋聞。
二儀有象。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
以其有象也。
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象顯可征。
雖愚不惑。
形潛莫睹。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
弘濟萬品典禦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
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于宇宙。
細之則攝于毫厘。
無滅無生。
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顯。
運百福而長。
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
基乎西土。
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時。
言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不鏡三千之光。
麗象開圖。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于三塗。
遺訓遐宣。
導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指歸。
曲學易遵。
邪正于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
或習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
法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
隻千古而無對。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淩遲。
栖慮玄門。
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
截僞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遠邁。
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間失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裡山川。
撥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曆道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鹿苑鹫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于先聖。
受真教于上賢。
探赜妙門精窮奧業。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濤于口海。
爰自所曆之國。
總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于西極。
注法雨于東垂。
聖教缺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濕火宅之幹焰。
共拔迷塗。
朗愛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
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
蓮出渌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
卉木無知。
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慶而求慶。
方冀。
茲經流施。
将日月而無窮。
斯福遐敷。
與乾坤而永大。
百僚稱慶。
奘表謝曰。
竊聞。
六爻探赜局于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猶且遠征羲冊。
睹奧不測其神。
遐想軒圖。
曆選并歸其美。
伏惟。
皇帝陛下。
玉毫降質金輪禦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例代之區域。
納恒沙之法界。
遂使給園精舍并入堤封。
貝葉靈文鹹歸删府。
玄奘往因。
振錫聊谒崛山。
經途萬裡。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葉。
詣雙林如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窮鹫嶺之遺旨。
并已載于白馬還獻紫宸。
尋蒙下诏賜使翻譯。
玄奘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寫瓶之敏。
所譯經論纰舛尤多。
遂荷天恩留神構序。
文超象系之表。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衆妙之門。
同惠雲之濡百草。
一音演說億劫罕逢。
忽以微生親承梵響。
踴躍歡喜如聞受記。
表奏之日。
尋下敕曰。
朕才謝圭璋言慚博達。
至于内典尤所未閑。
昨制序文深為鄙拙。
惟恐穢翰墨于金簡。
标瓦礫于珠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循躬省慮彌益厚顔。
善不足稱空勞緻謝。
又重表謝。
敕雲。
朕性不讀經。
兼無才智。
忽制論序。
翻污經文。
具覽來言枉見褒飾。
愧逢虛美唯益真慚。
自爾朝宰英達鹹申擊贊。
釋宗弘盛氣接成陰。
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聖教序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
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跳-兆+屬]也。
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
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局。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
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
曆遂古而鎮常。
赴感應身。
經塵劫而不朽。
晨鐘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轉雙輪于鹿苑。
排空寶蓋。
接翔雲而共飛。
莊野春林。
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斂衽而朝萬國。
恩加朽骨。
石室歸于貝葉之文。
澤及昆蟲。
金匮流乎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