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
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燭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
同會于海。
萬區分義。
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
立志夷簡。
神清髫龀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随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
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譯聖教。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相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禦制衆經論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辄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自此常參内禁。
扣問沉隐。
翻譯相續不爽法機。
敕賜雲納一領。
妙絕古今。
又敕天下。
寺度五人維持聖種。
皆其力也。
冬十月随駕入京。
于北阙造弘法院。
鎮恒在彼。
初于曲池為文德皇後造慈恩寺。
追奘令住度三百人。
有令寺西北造翻經院。
給新度弟子一十五人。
弘福舊處仍給十人。
今上嗣箓素所珍敬。
追入優問禮殊恒袟。
永徽二年。
請造梵本經台。
蒙敕賜物。
尋得成就。
又追入内。
于修文殿翻發智等論。
降手诏飛白書。
慰問優洽。
顯慶元年正月。
為皇太子于慈恩設大齋。
朝采總至。
黃門郎薛元超。
中書郎李義府曰。
譯經佛法之大。
未知何德以光揚耶。
奘曰。
公此之問。
常所懷矣。
譯經雖位在僧。
光價終憑朝貴。
至如姚秦鸠摩羅什。
則安成侯姚嵩筆受。
元魏菩提流支。
則侍中崔光錄文。
貞觀初波頗初譯。
則仆射蕭瑀太府蕭璟庶子杜正倫等。
監閱詳定。
今并無之不足光遠。
又大慈恩寺。
聖上切風樹之哀。
追造壯麗。
騰實之美勿過碑頌。
若蒙二公為緻。
則不朽之迹。
自形于今古矣。
便許之。
明旦遣給事宣敕雲。
所須官人助翻者已處分訖。
其碑朕自作。
尋敕。
慈恩翻譯文義須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甯。
中書令來濟。
禮部許敬宗。
黃門郎薛元超。
中書郎李義府等。
有不安穩随事潤色。
若須學士任追三兩人。
及碑成請神翰自書。
蒙特許。
克日送寺。
京寺鹹造幢蓋。
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兩縣伎樂。
車徒千餘乘駐弘福寺。
上居安福門。
俯臨将送。
京邑士女列于道側。
自北之南二十餘裡充牣衢街。
光俗興法無與俦焉。
又賜山納妙勝前者并時服玩百有餘件。
顯慶二年。
駕幸洛陽。
預從安置東都積翠宮。
召入大内麗日殿。
翻觀所緣等論。
又于明德宮。
翻大毗婆沙等論。
奘少離桑梓。
白首言歸。
訪問親故。
零落殆盡。
惟有一姊。
迎與相見。
訪以墳隴。
旋殡未遷。
便蔔勝地。
旋茔改葬。
其少室山西。
北缑氏故縣東北。
遊仙鄉控鶴裡鳳凰谷。
即奘之生地也。
下近有少林寺。
即魏孝文所立。
是翻十地之所。
意願栖托為國翻譯。
蒙手敕雲。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追林遠而架往。
托慮禅寂軌澄什以标今。
仰挹風徽寔所欽尚。
朕業空學寡靡究高深。
然以淺識薄聞。
未見其可。
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燈定凝意水。
非情塵之所曀豈識浪而能驚然以道德可居。
何必太華疊嶺。
空寂可舍。
豈獨少室重巒。
幸戢來言勿複陳請。
即市朝大隐。
不獨貴于昔賢。
見聞弘益更可珍于即代。
遂因寝言。
顯慶三年下敕為皇太子造西明寺成。
令給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
二十萬偈此土八部鹹在其中。
不久下敕令住玉華。
翻經供給一準京寺。
遂得托靜不爽譯功。
以顯慶五年正月元日。
創翻大本。
至龍朔三年十月末了。
凡四處十六會說。
總六百卷。
般若空宗此焉周盡。
于間又翻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品類足論等。
至十一月表上此經。
請制經序。
于蓬萊宮通事舍人馮義宣敕許之。
奘生常以來願生彌勒。
及遊西域。
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鹹有顯證。
懷此專至益增翹勵。
後至玉華。
但有隙次。
無不發願生睹史多天見彌勒佛。
自般若翻了。
惟自策勤行道禮忏。
麟德元年告翻經僧及門人曰。
有為之法必歸磨滅。
泡幻形質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華。
于經論有疑者可速問。
聞者驚曰。
年未耆耄何出此言。
報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辭佛。
先造俱胝十億像所。
禮忏辭别。
有門人外行者。
皆報好去。
今與汝别亦不須來來亦不見。
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
奘必當死。
經雲。
此身可惡猶如死狗。
奘既死已勿近宮寺。
山靜處埋之。
因既卧疾。
開目閉目見大蓮花鮮白而至。
又見偉相知生佛前。
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已。
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懷欣悅。
總召門人。
有緣并集雲。
無常将及急來相見。
于嘉壽殿。
以香木樹菩提像骨。
對寺僧門人辭訣。
并遺表訖。
便默念彌勒。
令傍人稱曰。
南谟彌勒如來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速奉慈顔。
南谟彌勒如來所居内衆。
願舍命已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脅累足右手支頭。
左手髀上铿然不動。
有問何相。
報曰。
勿問。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弟子問曰。
和上定生彌勒前不。
答曰。
決定得生。
言已氣絕。
迄今兩月色貌如常。
又有冥應略故不述。
又下敕葬日聽京城僧尼幢蓋往送。
于是素蓋素幢浮空雲合。
哀笳哀梵氣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涼。
七衆惜其沉沒。
乃葬于白鹿原四十裡中。
皂素彌滿。
其茔與兄捷公相近。
苕然白塔近燭帝城。
尋下别敕。
令改葬樊川。
與州縣相知供給吏力乃又出之。
衆鹹歎異。
經久埋痤色相如初。
自非願力所持。
焉能緻此。
餘以闇昧濫沾斯席。
與之對晤屢展炎涼。
聽言觀行名實相守。
精厲晨昏計時分業。
虔虔不懈專思法務。
言無名利行絕虛浮。
曲識機緣善通物性。
不倨不谄行藏适時。
吐味幽深辯開疑議。
寔季代之英賢。
乃佛宗之法将矣。
且其發蒙入法。
特異常倫。
聽覽經論用為恒任。
既周行東夏挹酌諸師披露肝膽盡其精義。
莫不傾倒林薮更新學府。
遂能不遠數萬咨求勝法。
誓舍形命必會為期。
發趾張掖途次龍沙。
中途艱險身心僅絕。
既達高昌倍光來價。
傳國祖送備閱靈儀。
路出鐵門石門。
躬乘沙嶺雪嶺。
曆天險而志逾慷慨。
遭兇賊而神彌厲勇。
兼以歸禀正教。
師承戒賢。
理遂言揚義非再授。
廣開異論包藏胸億。
緻使梵侶傾心不匮其法。
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
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
斯則法化之緣東西互舉。
又西華餘論深尚聲明。
奘乃卑心請決。
随授随曉。
緻有七變其勢動發異蹤。
三循廣論恢張懷抱。
故得施無厭寺三千學僧皆号智囊護持城塹。
及睹其唇吻聽其詞義。
皆彈指贊歎。
何斯人也。
随其遊曆塞外海東百三十國。
道俗邪正。
承其名者莫不仰德歸依更崇開信可以家國增榮。
光宅惟遠。
獻奉歲至。
鹹奘之功。
若非天挺英靈生知聖授何能振斯鴻緒導達遺蹤。
前後僧傳往天竺者。
首自法顯法勇。
終于道邃道生。
相繼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通言華梵妙達文筌揚導國風開悟邪正。
莫高于奘矣。
恨其經部不翻猶涉過半。
年未遲暮。
足得出之。
無常奄及。
惜哉。
那提三藏。
唐曰福生。
具依梵言。
則雲布如烏代邪。
以言煩多故。
此但訛略而雲那提也。
本中印度人。
少出家。
名師開悟。
志氣雄遠弘道為懷。
曆遊諸國務在開物。
而善達聲明通諸诂訓。
大夏召為文士。
拟此土蘭台著作者。
性泛愛好奇。
尚聞有涉悟。
不憚遠夷。
曾往執師子國。
又東南上楞伽山。
南海諸國随緣達化。
善解書語。
至即敷演。
度人立寺。
所在揚扇。
承脂那東國盛轉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
乃搜集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餘部。
以永徽六年創達京師。
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給。
時玄奘法師。
當途翻譯聲華騰蔚。
無有克彰。
掩抑蕭條。
般若是難。
既不蒙引返充給使。
顯慶元年敕往昆侖諸國采取異藥。
既至南海。
諸王歸敬為别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廣又倍于前。
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
慈恩梵本拟重尋研。
龍朔三年還返舊寺。
所赍諸經。
并為奘将北出。
意欲翻度。
莫有依憑。
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經。
要約精最可常行學。
其年南海真臘國。
為那提素所化者。
奉敬無己。
思見其人。
合國宗師假塗遠請。
乃雲。
國有好藥唯提識之。
請自采取。
下敕聽往。
返亦未由。
餘自博訪大夏行人雲。
那提三藏。
乃龍樹之門人也。
所解無相與奘頗返。
西梵僧雲。
大師隐後。
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
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韋陀論。
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義。
詞出珠聯理暢霞舉。
所著大乘集義論。
可有四十餘卷。
将事譯之。
被遣遂阙。
夫以抱麟之歎。
代有斯蹤。
知人難哉。
千齡罕遇。
那提挾道遠至。
投俾北冥既無所待。
乃三被毒載充南役。
崎岖數萬頻曆瘴氣。
委命斯在。
嗚呼惜哉。
論曰。
觀夫翻譯之功。
誠遠大矣。
前錄所載無德稱焉。
斯何故耶。
諒以言傳理詣惑遣道清有由寄也。
所以列代賢聖。
祖述弘導之風。
奉信賢明。
憲章翻譯之意。
宗師舊轍頗見詞人。
埏埴既圓稍功其趣。
至如梵文天語元開大夏之鄉。
鳥迹方韻出自神州之俗。
具如别傳。
曲盡規猷。
遂有僥幸時譽叨臨傳述逐轉鋪詞返音列喻繁略科斷比事拟倫。
語迹雖同校理誠異。
自非明逾前聖。
德邁往賢。
方能隐括殊方用通弘緻。
道安著論五失易窺。
彥琮屬文八例難涉。
斯并古今通叙。
豈妄登臨。
若夫九代所傳。
見存簡錄。
漢魏守本本固去華。
晉宋傳揚時開義舉。
文質恢恢諷味餘逸。
厥斯以降輕靡一期。
騰實未聞講悟蓋寡。
皆由詞遂情轉義寫情心。
共激波瀾永成通式充車溢藏。
法寶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訛競。
故勇猛陳請詞同世華。
制本受行不惟文绮。
至聖殷鑒深有其由。
群籍所傳滅法故也。
即事可委。
況弘識乎。
然而習俗生常知過難改。
雖欲徙轍終陷前蹤。
粵自漢明終于唐運。
翻傳梵本多信譯人。
事語易明義求罕見。
厝情獨斷惟任筆功。
縱有覆疏還遵舊緒。
梵僧執葉相等情乖。
音語莫通是非俱濫。
至如三學盛典唯诠行旨。
八藏微言宗開詞義。
前翻後出靡墜風猷。
古哲今賢德殊恒律。
豈非方言重阻臆斷是授。
世轉澆波奄同浮俗。
昔聞淳風雅暢既在皇唐。
绮飾訛雜寔鐘季葉。
不思本實。
妄接詞鋒。
競掇刍荛鄭聲難偃。
原夫大覺希言絕世特立。
八音四辯演暢無垠。
安得凡懷虛參聖慮用為标拟。
誠非立言。
雖複樂說不窮随類各解。
理開情外詞逸寰中。
固當斧藻标奇文高金玉。
方可聲通天樂韻過恒緻。
近者晉宋顔謝之文。
世尚企而無比。
況乖于此。
安可言乎。
必踵斯蹤時俗變矣。
其中蕪亂安足涉言。
往者西涼法谶。
世号通人。
後秦童壽。
時稱僧傑。
善披文意妙顯經心。
會達言方風骨流便。
弘衍于世不虧傳述。
宋有開士慧嚴寶雲。
世系賢明勃興前作。
傳度廣部聯輝絕蹤。
将非面奉華胥親承诂訓得使聲流千載。
故其然哉。
餘則事義相傳。
足開神府。
甯得如瓶瀉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喻複存今日。
終虧受誦足定澆淳。
世有奘公。
獨高聯類。
往還振動備盡觀方。
百有餘國君臣谒敬。
言議接對。
不待譯人。
披析幽旨。
華戎胥悅。
故唐朝後譯不屑古人。
執本陳勘頻開前失。
既阙今乖未遑厘正。
辄略陳此夫複何言。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竊以。
法性凝寂。
靡歸心而不通。
智地玄奧。
感懇誠而遂顯。
豈謂重昏之夜。
燭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
同會于海。
萬區分義。
總成乎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
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
立志夷簡。
神清髫龀之年。
體拔浮華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遊十地。
超六塵之境。
獨步迦維。
會一乘之旨。
随機化物。
以中華之無質。
尋印度之真文。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
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譯聖教。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
洗塵勞而不竭。
傳智燈之長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勝緣。
何以顯揚斯旨。
所謂法相常住。
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儀之固。
伏見禦制衆經論序。
照古騰今。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辄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自此常參内禁。
扣問沉隐。
翻譯相續不爽法機。
敕賜雲納一領。
妙絕古今。
又敕天下。
寺度五人維持聖種。
皆其力也。
冬十月随駕入京。
于北阙造弘法院。
鎮恒在彼。
初于曲池為文德皇後造慈恩寺。
追奘令住度三百人。
有令寺西北造翻經院。
給新度弟子一十五人。
弘福舊處仍給十人。
今上嗣箓素所珍敬。
追入優問禮殊恒袟。
永徽二年。
請造梵本經台。
蒙敕賜物。
尋得成就。
又追入内。
于修文殿翻發智等論。
降手诏飛白書。
慰問優洽。
顯慶元年正月。
為皇太子于慈恩設大齋。
朝采總至。
黃門郎薛元超。
中書郎李義府曰。
譯經佛法之大。
未知何德以光揚耶。
奘曰。
公此之問。
常所懷矣。
譯經雖位在僧。
光價終憑朝貴。
至如姚秦鸠摩羅什。
則安成侯姚嵩筆受。
元魏菩提流支。
則侍中崔光錄文。
貞觀初波頗初譯。
則仆射蕭瑀太府蕭璟庶子杜正倫等。
監閱詳定。
今并無之不足光遠。
又大慈恩寺。
聖上切風樹之哀。
追造壯麗。
騰實之美勿過碑頌。
若蒙二公為緻。
則不朽之迹。
自形于今古矣。
便許之。
明旦遣給事宣敕雲。
所須官人助翻者已處分訖。
其碑朕自作。
尋敕。
慈恩翻譯文義須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甯。
中書令來濟。
禮部許敬宗。
黃門郎薛元超。
中書郎李義府等。
有不安穩随事潤色。
若須學士任追三兩人。
及碑成請神翰自書。
蒙特許。
克日送寺。
京寺鹹造幢蓋。
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兩縣伎樂。
車徒千餘乘駐弘福寺。
上居安福門。
俯臨将送。
京邑士女列于道側。
自北之南二十餘裡充牣衢街。
光俗興法無與俦焉。
又賜山納妙勝前者并時服玩百有餘件。
顯慶二年。
駕幸洛陽。
預從安置東都積翠宮。
召入大内麗日殿。
翻觀所緣等論。
又于明德宮。
翻大毗婆沙等論。
奘少離桑梓。
白首言歸。
訪問親故。
零落殆盡。
惟有一姊。
迎與相見。
訪以墳隴。
旋殡未遷。
便蔔勝地。
旋茔改葬。
其少室山西。
北缑氏故縣東北。
遊仙鄉控鶴裡鳳凰谷。
即奘之生地也。
下近有少林寺。
即魏孝文所立。
是翻十地之所。
意願栖托為國翻譯。
蒙手敕雲。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追林遠而架往。
托慮禅寂軌澄什以标今。
仰挹風徽寔所欽尚。
朕業空學寡靡究高深。
然以淺識薄聞。
未見其可。
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燈定凝意水。
非情塵之所曀豈識浪而能驚然以道德可居。
何必太華疊嶺。
空寂可舍。
豈獨少室重巒。
幸戢來言勿複陳請。
即市朝大隐。
不獨貴于昔賢。
見聞弘益更可珍于即代。
遂因寝言。
顯慶三年下敕為皇太子造西明寺成。
令給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
二十萬偈此土八部鹹在其中。
不久下敕令住玉華。
翻經供給一準京寺。
遂得托靜不爽譯功。
以顯慶五年正月元日。
創翻大本。
至龍朔三年十月末了。
凡四處十六會說。
總六百卷。
般若空宗此焉周盡。
于間又翻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品類足論等。
至十一月表上此經。
請制經序。
于蓬萊宮通事舍人馮義宣敕許之。
奘生常以來願生彌勒。
及遊西域。
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鹹有顯證。
懷此專至益增翹勵。
後至玉華。
但有隙次。
無不發願生睹史多天見彌勒佛。
自般若翻了。
惟自策勤行道禮忏。
麟德元年告翻經僧及門人曰。
有為之法必歸磨滅。
泡幻形質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華。
于經論有疑者可速問。
聞者驚曰。
年未耆耄何出此言。
報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辭佛。
先造俱胝十億像所。
禮忏辭别。
有門人外行者。
皆報好去。
今與汝别亦不須來來亦不見。
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
奘必當死。
經雲。
此身可惡猶如死狗。
奘既死已勿近宮寺。
山靜處埋之。
因既卧疾。
開目閉目見大蓮花鮮白而至。
又見偉相知生佛前。
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已。
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懷欣悅。
總召門人。
有緣并集雲。
無常将及急來相見。
于嘉壽殿。
以香木樹菩提像骨。
對寺僧門人辭訣。
并遺表訖。
便默念彌勒。
令傍人稱曰。
南谟彌勒如來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速奉慈顔。
南谟彌勒如來所居内衆。
願舍命已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脅累足右手支頭。
左手髀上铿然不動。
有問何相。
報曰。
勿問。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弟子問曰。
和上定生彌勒前不。
答曰。
決定得生。
言已氣絕。
迄今兩月色貌如常。
又有冥應略故不述。
又下敕葬日聽京城僧尼幢蓋往送。
于是素蓋素幢浮空雲合。
哀笳哀梵氣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涼。
七衆惜其沉沒。
乃葬于白鹿原四十裡中。
皂素彌滿。
其茔與兄捷公相近。
苕然白塔近燭帝城。
尋下别敕。
令改葬樊川。
與州縣相知供給吏力乃又出之。
衆鹹歎異。
經久埋痤色相如初。
自非願力所持。
焉能緻此。
餘以闇昧濫沾斯席。
與之對晤屢展炎涼。
聽言觀行名實相守。
精厲晨昏計時分業。
虔虔不懈專思法務。
言無名利行絕虛浮。
曲識機緣善通物性。
不倨不谄行藏适時。
吐味幽深辯開疑議。
寔季代之英賢。
乃佛宗之法将矣。
且其發蒙入法。
特異常倫。
聽覽經論用為恒任。
既周行東夏挹酌諸師披露肝膽盡其精義。
莫不傾倒林薮更新學府。
遂能不遠數萬咨求勝法。
誓舍形命必會為期。
發趾張掖途次龍沙。
中途艱險身心僅絕。
既達高昌倍光來價。
傳國祖送備閱靈儀。
路出鐵門石門。
躬乘沙嶺雪嶺。
曆天險而志逾慷慨。
遭兇賊而神彌厲勇。
兼以歸禀正教。
師承戒賢。
理遂言揚義非再授。
廣開異論包藏胸億。
緻使梵侶傾心不匮其法。
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
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
斯則法化之緣東西互舉。
又西華餘論深尚聲明。
奘乃卑心請決。
随授随曉。
緻有七變其勢動發異蹤。
三循廣論恢張懷抱。
故得施無厭寺三千學僧皆号智囊護持城塹。
及睹其唇吻聽其詞義。
皆彈指贊歎。
何斯人也。
随其遊曆塞外海東百三十國。
道俗邪正。
承其名者莫不仰德歸依更崇開信可以家國增榮。
光宅惟遠。
獻奉歲至。
鹹奘之功。
若非天挺英靈生知聖授何能振斯鴻緒導達遺蹤。
前後僧傳往天竺者。
首自法顯法勇。
終于道邃道生。
相繼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通言華梵妙達文筌揚導國風開悟邪正。
莫高于奘矣。
恨其經部不翻猶涉過半。
年未遲暮。
足得出之。
無常奄及。
惜哉。
那提三藏。
唐曰福生。
具依梵言。
則雲布如烏代邪。
以言煩多故。
此但訛略而雲那提也。
本中印度人。
少出家。
名師開悟。
志氣雄遠弘道為懷。
曆遊諸國務在開物。
而善達聲明通諸诂訓。
大夏召為文士。
拟此土蘭台著作者。
性泛愛好奇。
尚聞有涉悟。
不憚遠夷。
曾往執師子國。
又東南上楞伽山。
南海諸國随緣達化。
善解書語。
至即敷演。
度人立寺。
所在揚扇。
承脂那東國盛轉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
乃搜集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餘部。
以永徽六年創達京師。
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給。
時玄奘法師。
當途翻譯聲華騰蔚。
無有克彰。
掩抑蕭條。
般若是難。
既不蒙引返充給使。
顯慶元年敕往昆侖諸國采取異藥。
既至南海。
諸王歸敬為别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廣又倍于前。
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
慈恩梵本拟重尋研。
龍朔三年還返舊寺。
所赍諸經。
并為奘将北出。
意欲翻度。
莫有依憑。
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經。
要約精最可常行學。
其年南海真臘國。
為那提素所化者。
奉敬無己。
思見其人。
合國宗師假塗遠請。
乃雲。
國有好藥唯提識之。
請自采取。
下敕聽往。
返亦未由。
餘自博訪大夏行人雲。
那提三藏。
乃龍樹之門人也。
所解無相與奘頗返。
西梵僧雲。
大師隐後。
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
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韋陀論。
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義。
詞出珠聯理暢霞舉。
所著大乘集義論。
可有四十餘卷。
将事譯之。
被遣遂阙。
夫以抱麟之歎。
代有斯蹤。
知人難哉。
千齡罕遇。
那提挾道遠至。
投俾北冥既無所待。
乃三被毒載充南役。
崎岖數萬頻曆瘴氣。
委命斯在。
嗚呼惜哉。
論曰。
觀夫翻譯之功。
誠遠大矣。
前錄所載無德稱焉。
斯何故耶。
諒以言傳理詣惑遣道清有由寄也。
所以列代賢聖。
祖述弘導之風。
奉信賢明。
憲章翻譯之意。
宗師舊轍頗見詞人。
埏埴既圓稍功其趣。
至如梵文天語元開大夏之鄉。
鳥迹方韻出自神州之俗。
具如别傳。
曲盡規猷。
遂有僥幸時譽叨臨傳述逐轉鋪詞返音列喻繁略科斷比事拟倫。
語迹雖同校理誠異。
自非明逾前聖。
德邁往賢。
方能隐括殊方用通弘緻。
道安著論五失易窺。
彥琮屬文八例難涉。
斯并古今通叙。
豈妄登臨。
若夫九代所傳。
見存簡錄。
漢魏守本本固去華。
晉宋傳揚時開義舉。
文質恢恢諷味餘逸。
厥斯以降輕靡一期。
騰實未聞講悟蓋寡。
皆由詞遂情轉義寫情心。
共激波瀾永成通式充車溢藏。
法寶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訛競。
故勇猛陳請詞同世華。
制本受行不惟文绮。
至聖殷鑒深有其由。
群籍所傳滅法故也。
即事可委。
況弘識乎。
然而習俗生常知過難改。
雖欲徙轍終陷前蹤。
粵自漢明終于唐運。
翻傳梵本多信譯人。
事語易明義求罕見。
厝情獨斷惟任筆功。
縱有覆疏還遵舊緒。
梵僧執葉相等情乖。
音語莫通是非俱濫。
至如三學盛典唯诠行旨。
八藏微言宗開詞義。
前翻後出靡墜風猷。
古哲今賢德殊恒律。
豈非方言重阻臆斷是授。
世轉澆波奄同浮俗。
昔聞淳風雅暢既在皇唐。
绮飾訛雜寔鐘季葉。
不思本實。
妄接詞鋒。
競掇刍荛鄭聲難偃。
原夫大覺希言絕世特立。
八音四辯演暢無垠。
安得凡懷虛參聖慮用為标拟。
誠非立言。
雖複樂說不窮随類各解。
理開情外詞逸寰中。
固當斧藻标奇文高金玉。
方可聲通天樂韻過恒緻。
近者晉宋顔謝之文。
世尚企而無比。
況乖于此。
安可言乎。
必踵斯蹤時俗變矣。
其中蕪亂安足涉言。
往者西涼法谶。
世号通人。
後秦童壽。
時稱僧傑。
善披文意妙顯經心。
會達言方風骨流便。
弘衍于世不虧傳述。
宋有開士慧嚴寶雲。
世系賢明勃興前作。
傳度廣部聯輝絕蹤。
将非面奉華胥親承诂訓得使聲流千載。
故其然哉。
餘則事義相傳。
足開神府。
甯得如瓶瀉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喻複存今日。
終虧受誦足定澆淳。
世有奘公。
獨高聯類。
往還振動備盡觀方。
百有餘國君臣谒敬。
言議接對。
不待譯人。
披析幽旨。
華戎胥悅。
故唐朝後譯不屑古人。
執本陳勘頻開前失。
既阙今乖未遑厘正。
辄略陳此夫複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