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六

關燈
提心。

    構重雲殿。

    以戒業精微功德淵廣。

    既為萬善之本。

    實亦衆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長。

    若須彌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緣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茲而立。

    帝乃博采經教撰立戒品。

    條草畢舉儀式具陳。

    制造圓壇用明果極。

    以為道資人弘理無虛授。

    事藉躬親民信乃立。

    且帝皇師臣大聖師友。

    遂古以來斯道無墜。

    農軒周孔憲章仁義。

    況理越天人之外。

    義超名器之表。

    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屬當智者之号。

    逡巡退讓情在固執。

    殷勤勸請辭不獲命。

    天監十一年始敕引見。

    事協心期道存目擊。

    自爾去來禁省禮供優給。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降雕玉辇。

    屈萬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暫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淨儀曲躬誠肅。

    于時日月貞華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慶。

    自是入見别施漆榻。

    上先作禮然後就坐。

    皇儲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鹹希度脫。

    弟子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授戒時有一幹鵲。

    曆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後飛騰。

    又嘗述戒。

    有二孔雀驅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俯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别受餘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後數日二鳥無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夢從草堂寺以綿罽席路。

    直至台門。

    自坐禅床。

    去地數丈。

    天人圍繞為衆說法。

    以事而詳。

    等黃帝之夢往華胥。

    同目連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議之。

    而愛悅閑靜祥華虛室。

    寺側依栖鹹生慈道。

    故使麕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鷹鹯。

    飛走騰伏自相馴擾。

    非夫仁澤潛化。

    孰能如此者乎。

    後靜居閑室忽有野媪。

    赍書數卷置經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雲。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

    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樹間。

    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

    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願造寺。

    诏乃号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裡。

    為智者裡。

    缙雲舊壤傳芳圖諜。

    山川靈異擅奇函夏。

    福地仙鄉此焉攸立。

    而約飯餌松術三十餘年。

    布艾為衣過七十載。

    鳴謙立操擅望當時。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疾。

    北首右脅而卧。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衆幡花羅列空中迎我淩雲而去。

    福報當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參疾。

    答雲。

    今夜當去。

    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臨訣悲恸。

    僚宰辍聽覽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獨龍山寶志墓左殡之。

    初約卧疾。

    見一老公執錫來入。

    及遷化日。

    諸僧鹹蔔寺之東岩。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

    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牽從部伍發寺至山。

    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其哀婉。

    葬後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豎碑墓左。

    诏王筠為文。

     釋昙鸾。

    或為巒。

    未詳其氏。

    雁門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靈怪逸于民聽。

    時未志學。

    便往尋焉備觌遺蹤。

    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内外經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讀大集經。

    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

    因而注解。

    文言過半便感氣疾。

    權停筆功周行醫療。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東門上望青宵。

    忽見天門洞開。

    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曆然齊睹。

    由斯疾愈。

    欲繼前作。

    顧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諸經具明正治。

    長年神仙往往間出。

    心願所指修習斯法。

    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術所歸。

    廣博弘贍海内宗重。

    遂往從之。

    既達梁朝。

    時大通中也。

    乃通名雲。

    北國虜僧昙鸾故來奉谒。

    時所司疑為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

    以事奏聞。

    帝曰斯非觇國者。

    可引入重雲殿。

    仍從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

    衣以袈裟覆以納帽。

    鸾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

    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餘座。

    徑往升之豎佛性義。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義深。

    略已标叙。

    有疑賜問。

    帝卻納帽便以數關往複。

    因曰。

    今日向晚明須相見。

    鸾從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餘門。

    一無錯誤。

    帝極歎訝曰。

    此千迷道。

    從來舊侍往還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無迷。

    明旦引入太極殿。

    帝降階禮接。

    問所由來。

    鸾曰。

    欲學佛法限年命促減。

    故來遠造陶隐居求諸仙術。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屢征不就任往造之。

    鸾尋緻書通問。

    陶乃答曰。

    去月耳聞音聲。

    茲辰眼受文字。

    将由頂禮歲積。

    故使應真來儀。

    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

    端襟斂思伫耹警錫也。

    及屆山所接對欣然。

    便以仙經十卷。

    用酬遠意。

    還至浙江。

    有鮑郎子神者。

    一鼓湧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無由得度。

    鸾便往廟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請當為起廟。

    須臾神即見形。

    狀如二十。

    來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當得。

    願不食言。

    及至明晨濤猶鼓怒。

    才入船裡帖然安靜。

    依期達帝具述由緣。

    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

    因即辭還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啟曰。

    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處有長生法。

    縱得長年少時不死。

    終更輪回三有耳。

    即以觀經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

    鸾尋頂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廣。

    魏主重之号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複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時往介山之陰。

    聚徒蒸業。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興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臨至終日。

    幡花幢蓋高映院宇。

    香氣[火*蓬]勃音聲繁鬧。

    預登寺者并同矚之。

    以事上聞。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營建[土*尃]塔并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遠機變無方。

    言晤不思動與事會。

    調心練氣對病識緣。

    名滿魏都。

    用為方軌。

    因出調氣論。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禮淨土十二偈。

    續龍樹偈後。

    又撰安樂集兩卷等。

    廣流于世。

    仍自号為有魏玄簡大士雲。

     釋慧韶。

    姓陳氏。

    本穎川太丘之後。

    避亂居于丹陽之田裡焉。

    性恬虛寡嗜欲。

    沉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長。

    悌友之至聞于闾閻。

    十二厭世出家。

    具戒便遊京楊。

    聽莊嚴旻公講釋成論。

    才得兩遍記注略盡。

    謂同學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聞義淺。

    為是善教使然乎。

    乃試聽開善藏法師講。

    遂覺理與言玄。

    便盡心鑽仰。

    當夕感夢。

    往開善寺采得李子數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葉。

    覺而悟曰。

    吾正應從學必踐深極矣。

    尋爾藏公遷化。

    有龍光寺綽公繼踵傳業。

    便回聽焉。

    既阙論本制不許住。

    惟有一帔又屬嚴冬。

    便撤之用充寫論。

    忍寒連噤。

    方得預聽文義。

    兼善獨見之明卓高衆表。

    辯滅谛為本有。

    用粗細而折心。

    時以為穿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鎮庸蜀。

    聞彼多參義學。

    必須碩解弘望。

    方可開宣。

    衆議薦舉皆不合意。

    王曰。

    憶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師者。

    乃堪此選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邊服。

    便邀之至蜀。

    于諸寺講論開道如川流。

    當于龍淵寺披講将訖。

    靜坐房中感見一神。

    青衣帢服緻敬曰。

    願法師常在此弘法。

    當相擁衛。

    言訖而隐。

    遂接席數遍。

    清悟繁結。

    昔在楊都嘗苦氣疾。

    綴慮恒動。

    及至蜀講衆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