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七

關燈
誓不涉言。

    及久乃為敷演。

    故诠公命曰。

    此法精妙識者能行。

    無使出房辄有開示。

    故經雲。

    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深樂法者不為多說。

    良由藥病有。

    以不可徒行。

    朗等奉旨無敢言厝。

    及诠化往。

    四公放言。

    各擅威容俱禀神略。

    勇居禅衆辯住長幹。

    朗在興皇。

    布仍攝領。

    福門宏敞慧聲遐讨。

    皆莫高于朗焉。

    然辯公勝業清明。

    定慧兩舉。

    故其講唱兼存禅衆。

    抑亦诠公之笃厲也。

    然其義體時與朗違。

    故使興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

    布勇兩公見于别紀。

    昔梁天監十年六月七日。

    神僧寶志記興皇寺雲。

    此寺當有青衣開士廣弘大乘。

    及朗遊學之時初服青納。

    及登元席乃與符同。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

    頗識歸心。

    昔夢寺内有幡花天伎側塞殿堂。

    缁素法衆充仞筵席洎朗來儀創會公私齋講。

    又盛符焉。

    又十二年五月七日。

    帳下淨人解齋失曉。

    朗夜扣合催之。

    而洪鐘自響。

    良久不絕。

    故其祯祥早着。

    其例此也。

    東朝于長春殿義。

    集副君親搖玉柄。

    述朗所豎諸師假名義。

    以此榮稱。

    豈惟釋氏宗匠。

    抑亦天人儀表。

    故其所獲檀嚫。

    充造經像修治寺塔濟給窮厄。

    所以房内畜養鵝鴨雞犬其類繁多。

    所行見者無不收養。

    至朗寝息之始。

    皆寂無聲。

    遊觀之時鳴吠喧亂。

    斯亦懷感之緻矣。

    侍中領軍廬陵王。

    聲懋權衡資承戒約。

    遂仰奏承華為之銘頌。

    其墓志文。

    太子詹事濟陽江總。

    故陳主叔寶。

    時在春宮。

    為之頌曰。

    洪源遠來傳芳馥蕙。

    君子哲人英芬是繼。

    朱旄既杖青組仍曳。

    紉虎戎印珥貂狄制。

    功可冠軍業非出世。

    揖彼聲色超此津濟。

    津濟伊何裂斷網羅。

    忍衣早記乘樓夜過。

    航斯苦海涸此愛河。

    非此智士孰寄宣揚。

    法雲廣被慧日舒光。

    既權衡橹自辟金湯。

    夢齊鼓說應異鐘霜。

    識機知命同彼現病。

    夙心栖遁度脫難竟。

    化緣已矣乃宅丘阱。

    智炬寂滅頹岩遼夐。

    遼夐空岑搖落遠墅。

    弦餘月暗霧暧松深。

    香滅窮壟幡橫宿林。

    切切管清遙遙鼓聲。

    野煙四合孤禽一鳴。

    風凄呗斷流急寒生。

    神之淨土形沈終古。

    勒此方墳用旌蘭杜。

     釋慧勇。

    厥姓桓氏。

    其先谯國龍亢人也。

    祖法式尚書外兵錢唐令。

    因此遁迹于虎丘山。

    後仍寓居吳郡吳縣東鄉桓裡。

    父獻弱齡早世。

    母張氏嘗夢。

    身登佛塔獲二金菩薩。

    俄育二男。

    并幼而入道。

    長則慧聰。

    勇其次也。

    初出楊都。

    依止靈曜寺則法師為和上。

    銳志禅誦治身蔬菲。

    随方受業不事專門。

    豈非版金成寶方資銑镂瑄玉有美必待刮摩誠有由矣。

    年登具戒。

    從靜衆寺峰律師。

    遊學十誦。

    有龍光寺僧綽建元寺法寵。

    并道秀域中聲高梵表。

    乃服膺坐右禀宗成實。

    刻情砥砺寝食忘疲。

    苦思沉淪坑岸斯墜。

    彌曆寒暑博習大成。

    至年三十法輪便轉。

    自此遠緻學徒盛開講肆。

    高視上京郁為翹采。

    專講論文将十許遍。

    俄而梁季傾覆人百沸騰。

    每思遁世莫知其所。

    于時攝山诠尚。

    直辔一乘橫行山世。

    随機引悟有願遵焉。

    嘗行報恩寺前忽見人雲。

    從攝山來授竹如意俄失。

    謂勇曰。

    尋當如意。

    俄失蹤迹。

    信宿之間又有漆函。

    盛三論一部置房前窗上。

    尋究莫知來也。

    欣茲嘉瑞銳勇難任。

    因此拂衣裡闬駕言泉石。

    期神窅冥。

    非企琴台之侶。

    修空習慧。

    寔追林遠之風。

    便停止觀寺。

    朝夕侃侃如也。

    诠師忘以年期。

    義兼師友。

    抑亦宮羽相諧。

    冰藍待益之志也。

    自此言刈章句采撷希微。

    凡厥釋經莫不包舉。

    大法獲傳于焉是賴。

    天嘉五年。

    世祖文皇。

    請講于太極殿。

    百辟具陳。

    七衆鹹萃。

    景仰之輩觀風繼踵遊息之伍附影成群。

    自此聲名籍甚矣。

    住大禅衆寺十有八載。

    及造講堂也。

    門人聽侶經營不日。

    接霤飛軒制置弘敞題曰般若之堂也。

    以至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遘疾。

    少時平旦神逝。

    春秋六十有九。

    然其大漸之時神容不變。

    經宿頂暖。

    衆皆異之。

    至六月六日。

    窆于攝山西嶺。

    自始至終。

    講花嚴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

    智論中百十二門論。

    各三十五遍。

    餘有法花思益等數部不記。

    又早舍親愛。

    弱而貞苦。

    文章聲辯時所高之。

    爰至啟手啟足不淄不涅。

    寔象教之棟梁。

    精義之林薮。

    弟子等追深北面之禮。

    镌石碑之。

    其文侍中尚書令濟陽江總制。

     釋寶瓊。

    姓徐氏。

    本惟。

    東莞避難辭莒。

    後居毗陵曲阿縣焉。

    祖邕齊右軍。

    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瓊潔潤山水峰瀾早被。

    身長七尺五寸。

    背胛龍文。

    口三十九齒。

    異相奇挺。

    故能疏秀風采蘊籍威容。

    少鄙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師事沙門法通。

    通初見而嗟重。

    深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過志學。

    欲禀光宅寺雲法師義。

    但以經藏飙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湧談吐橫逸。

    竊疑詞富兼駭唱高。

    及移聽南澗仙師。

    研精數論。

    名解映徹洞殚義窟。

    仙嘗覽瓊私記。

    三複嗟賞。

    後于高座普勸寫之。

    自爾門徒傳寫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歲便為法主。

    仍與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選揚名德分寄弘道。

    瓊之高義簡在帝心。

    爰降綸绂入壽光殿。

    言重茂林更輕雲閣。

    便辭還鄉之建安寺。

    上黃侯嘩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師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雲。

    建安伽藍白龍出現。

    奔排到寺惟見瓊講。

    有識之士異而目之為白瓊焉。

    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驟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華開導。

    乘桴之歎令人太息。

    乃為學侶複請還都發成實題。

    僧正慧令。

    切難聯環。

    瓊乃徐拂麈尾從容而對。

    令乃引遠公舊責曰。

    不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

    不思造業安得精固。

    令閑舉止雅音調。

    賓主相悅殊加稱嘗。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風情言扇俗。

    搢紳學者必兼文義。

    所以屢開理教。

    維摩涅槃道被下筵憓飛上席。

    解頤利齒木舌鋒牙 塞骈羅煙随霧湧。

    亦有明王豐貂纡青拖紫車馬溢于寺衢。

    衣簪滿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詞筆之富。

    皆執卷稽疑伏膺請業。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學。

    後進英華随父共聽。

    偏深玄義遂講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