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傳瓶不失于茲乃驗。
未仍入道奄至無常。
頂暖信宿手屈三指。
複與諸天飛下住宅。
對父談話宛若平生。
褒贊出家稱揚法利。
俄将翼從淩虛而沒。
留香在室經日不消。
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衆。
誠難測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數引金言頻開玉諜。
降狎言笑詢訪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雲殿閣正弘大品。
夢朱衣神。
禮而谏曰。
波若多難。
仰祈疾講。
頻爾數轉詞逾懇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見催經餘一卷。
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
雷雹已響。
還才至寺驟雨便零。
震動雲雷一時都盡。
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
陳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曆禮異彌深。
郁下絲綸。
為京邑大僧正。
辭讓雖切敦喻更隆。
乃顧當仁俾膺範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義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雜。
惟調水乳罕和鹽梅。
多沒象泥終枯鳥樹。
乃鎮之以清淨。
馭之以無為。
篇禁不煩遮罰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肅。
道俗稱之益敬。
七衆日用而不知。
四遠欽風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
屢陳表退去而複升。
始終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
翼衛亞于王公。
服玩陳于鄭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瓊臨已來頓祛前政。
自營靈壽惟從息慈。
壞色蔽身尼壇容膝。
蕭然率爾有位若無。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侶美其如法。
海東諸國圖像還蕃。
頂禮遙敬。
古人有言。
匪馳令譽孰動殊方。
其見賢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
才覺不豫。
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
少而共學聲德齊揚。
爾夕神人忽來報曰。
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終。
遺誡掩坎不煩銘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喪事所須随由資給。
仍以天子鹵簿仗。
借為榮飾。
終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
爾時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驚嗟郊垌失色。
初瓊入京将臨法席。
既無人識不許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
超聞未許。
見而駭曰。
此少俊當紹吾今位。
法門所托何慮無房。
即命寺綱忻然處置。
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
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
末為大将軍章照達講。
通感亦然。
又非測也。
然其厚德容衆。
鳴謙儉約。
出處無忤。
言行無擇。
克壯不休孜孜講道。
吐音遙奕發義昭彰。
或遇勍手時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歝。
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
帷屏罔設飾用不置。
臘歲參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榮供。
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
绾司存而無事也。
又聖人至理開士微言。
月落參橫清誦無逸。
及燭然香馥忏禮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揚之暇。
綽有餘閑。
兼采玄儒每窮子史雕蟲[葶-丁+呆]隸體物摛玄。
并入性靈悉能該洽。
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
凡講成實九十一遍。
撰玄義二十卷。
講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講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講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餘有大乘義十卷。
法花維摩等經。
并著文疏。
故不備載。
布在州邑。
兄孫普光。
承藉風訓立履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與同學道莊明解。
樹碑于金陵之舊墟。
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
莊入室馳聲見于别紀。
解升堂流譽王領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測。
釋警韶。
姓顔氏。
會稽上虞人。
學年入道。
事叔僧廣以為師範。
廣律行貞嚴。
當時領袖。
初韶遊都聽講。
便能清論。
年登冠肇還鄉受戒。
護持奉信如擎油缽。
有沙門道林。
請留鄉土。
乃夢韶舌相廣長。
而欲将斷。
既寤深惟。
留戀斯成墜失。
愧悔前請便勸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傳燈不絕。
即莊嚴旻公之遺緒也。
次禀龍光僧綽。
乃是開善瓊支末。
又探習三藏廣綜衆家。
年二十三講大品經。
味法當時磨肩溢道。
後還建元晉陵等寺敷演經論。
解冠群宗。
韶乃願年四十長就講說。
而學侶相顧不勝欽尚。
時年三十有九。
為建元寺講主。
臨終遺令傳法。
韶遵崇餘烈即坐演之。
受業之賓有逾師保。
梁簡文邵陵及嶽陽等。
大相欽重歸承訓誨。
從危難後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務。
時逢豫州黃司空等。
素情所仰請為戒師。
會外國三藏真谛法師。
解該大小行攝自他。
一遇欣然與共談論。
谛歎曰。
吾遊國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為翻新金光明并唯識論及涅槃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
朝授晚傳。
夜聞晨說。
世諺。
瀉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樂陽王于荊立位。
遣信遠迎。
楚都弘法。
韶念報地之重。
來敕遂乖。
陳武定天文皇嗣業。
并弘尚正道敕請還都。
戒範承仰優禮彌隆。
天嘉四年有會稽慧藻同泰道倫等二百餘人。
連署請韶。
長講于白馬寺。
廣弘傳化十有餘年。
既登耳順。
便令慧藻續講。
躬往瓦官宴坐少時。
法門深妙。
時沙門智顗。
定慧難踰人神頗測。
靜歎精利事等夙成。
共諸前學頻請重講。
留意綿久以疾辭之。
又為新安殿下黃司空等共僧三請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說維摩。
龍光寺中廣敷成實。
亦得數年成諸學肆。
未辭朽老歸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餘載。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時。
右脅而卧神慮澄然終于開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鐘嶺獨龍之山。
所講成實論五十餘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餘遍。
維摩天王仁玉等經遍數。
繁亂不紀廣叙。
釋安廪。
姓秦氏。
晉中書令靖之第七世也。
寓居江陰之利成縣焉。
考王妙思滔玄怡心屆寂。
乃制入神書一首洞曆三卷。
青烏之道莫不傳芳。
廪幼而聰穎獨悟不群。
十三偏艱。
孝知遠近。
斷水骨立。
聞者涕零。
古人有言。
知子父也。
乃攝以典教。
業遂多通。
而性好老莊。
早達經史。
又善太一之能。
并解孫吳之術。
是以才藝有功文武清播。
仍欲披榛問隐荜門圭窦。
而虛懷機發體悟真權。
年二十五啟敕出家。
乃遊方尋道。
北詣魏國。
于司州光融寺容公所采習經論。
容律訓嚴凝肅成濟器。
并聽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
傳瓶不失于茲乃驗。
未仍入道奄至無常。
頂暖信宿手屈三指。
複與諸天飛下住宅。
對父談話宛若平生。
褒贊出家稱揚法利。
俄将翼從淩虛而沒。
留香在室經日不消。
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衆。
誠難測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數引金言頻開玉諜。
降狎言笑詢訪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雲殿閣正弘大品。
夢朱衣神。
禮而谏曰。
波若多難。
仰祈疾講。
頻爾數轉詞逾懇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見催經餘一卷。
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
雷雹已響。
還才至寺驟雨便零。
震動雲雷一時都盡。
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
陳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曆禮異彌深。
郁下絲綸。
為京邑大僧正。
辭讓雖切敦喻更隆。
乃顧當仁俾膺範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義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雜。
惟調水乳罕和鹽梅。
多沒象泥終枯鳥樹。
乃鎮之以清淨。
馭之以無為。
篇禁不煩遮罰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肅。
道俗稱之益敬。
七衆日用而不知。
四遠欽風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
屢陳表退去而複升。
始終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
翼衛亞于王公。
服玩陳于鄭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瓊臨已來頓祛前政。
自營靈壽惟從息慈。
壞色蔽身尼壇容膝。
蕭然率爾有位若無。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侶美其如法。
海東諸國圖像還蕃。
頂禮遙敬。
古人有言。
匪馳令譽孰動殊方。
其見賢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
才覺不豫。
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
少而共學聲德齊揚。
爾夕神人忽來報曰。
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終。
遺誡掩坎不煩銘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喪事所須随由資給。
仍以天子鹵簿仗。
借為榮飾。
終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
爾時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驚嗟郊垌失色。
初瓊入京将臨法席。
既無人識不許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
超聞未許。
見而駭曰。
此少俊當紹吾今位。
法門所托何慮無房。
即命寺綱忻然處置。
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
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
末為大将軍章照達講。
通感亦然。
又非測也。
然其厚德容衆。
鳴謙儉約。
出處無忤。
言行無擇。
克壯不休孜孜講道。
吐音遙奕發義昭彰。
或遇勍手時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歝。
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
帷屏罔設飾用不置。
臘歲參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榮供。
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
绾司存而無事也。
又聖人至理開士微言。
月落參橫清誦無逸。
及燭然香馥忏禮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揚之暇。
綽有餘閑。
兼采玄儒每窮子史雕蟲[葶-丁+呆]隸體物摛玄。
并入性靈悉能該洽。
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
凡講成實九十一遍。
撰玄義二十卷。
講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講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講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餘有大乘義十卷。
法花維摩等經。
并著文疏。
故不備載。
布在州邑。
兄孫普光。
承藉風訓立履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與同學道莊明解。
樹碑于金陵之舊墟。
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
莊入室馳聲見于别紀。
解升堂流譽王領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測。
釋警韶。
姓顔氏。
會稽上虞人。
學年入道。
事叔僧廣以為師範。
廣律行貞嚴。
當時領袖。
初韶遊都聽講。
便能清論。
年登冠肇還鄉受戒。
護持奉信如擎油缽。
有沙門道林。
請留鄉土。
乃夢韶舌相廣長。
而欲将斷。
既寤深惟。
留戀斯成墜失。
愧悔前請便勸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傳燈不絕。
即莊嚴旻公之遺緒也。
次禀龍光僧綽。
乃是開善瓊支末。
又探習三藏廣綜衆家。
年二十三講大品經。
味法當時磨肩溢道。
後還建元晉陵等寺敷演經論。
解冠群宗。
韶乃願年四十長就講說。
而學侶相顧不勝欽尚。
時年三十有九。
為建元寺講主。
臨終遺令傳法。
韶遵崇餘烈即坐演之。
受業之賓有逾師保。
梁簡文邵陵及嶽陽等。
大相欽重歸承訓誨。
從危難後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務。
時逢豫州黃司空等。
素情所仰請為戒師。
會外國三藏真谛法師。
解該大小行攝自他。
一遇欣然與共談論。
谛歎曰。
吾遊國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為翻新金光明并唯識論及涅槃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
朝授晚傳。
夜聞晨說。
世諺。
瀉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樂陽王于荊立位。
遣信遠迎。
楚都弘法。
韶念報地之重。
來敕遂乖。
陳武定天文皇嗣業。
并弘尚正道敕請還都。
戒範承仰優禮彌隆。
天嘉四年有會稽慧藻同泰道倫等二百餘人。
連署請韶。
長講于白馬寺。
廣弘傳化十有餘年。
既登耳順。
便令慧藻續講。
躬往瓦官宴坐少時。
法門深妙。
時沙門智顗。
定慧難踰人神頗測。
靜歎精利事等夙成。
共諸前學頻請重講。
留意綿久以疾辭之。
又為新安殿下黃司空等共僧三請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說維摩。
龍光寺中廣敷成實。
亦得數年成諸學肆。
未辭朽老歸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餘載。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時。
右脅而卧神慮澄然終于開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鐘嶺獨龍之山。
所講成實論五十餘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餘遍。
維摩天王仁玉等經遍數。
繁亂不紀廣叙。
釋安廪。
姓秦氏。
晉中書令靖之第七世也。
寓居江陰之利成縣焉。
考王妙思滔玄怡心屆寂。
乃制入神書一首洞曆三卷。
青烏之道莫不傳芳。
廪幼而聰穎獨悟不群。
十三偏艱。
孝知遠近。
斷水骨立。
聞者涕零。
古人有言。
知子父也。
乃攝以典教。
業遂多通。
而性好老莊。
早達經史。
又善太一之能。
并解孫吳之術。
是以才藝有功文武清播。
仍欲披榛問隐荜門圭窦。
而虛懷機發體悟真權。
年二十五啟敕出家。
乃遊方尋道。
北詣魏國。
于司州光融寺容公所采習經論。
容律訓嚴凝肅成濟器。
并聽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