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九

關燈
百餘人。

    成器傳燈可有五十。

    即惠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璇慧楞等是也。

    各領徒屬所在通化。

    開皇十七年四月卒于龍泉。

    時年五十有九。

    葬于四望山寺。

    弟子惠嵩等豎碑于本住。

    沙門惠向制文。

    向有奇才。

    思力遒壯。

    為總管薛道衡所重。

    嵩有學聲多所遊貫。

    今住京都頻揚講說。

    時周邑有洪哲者。

    統閑大小每開法肆。

    以達解之望征延慧日故。

    西楚傳号為前後兩哲雲。

     釋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漢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曆年世。

    今為義興陽羨人也。

    祖韶齊殿中将軍。

    父覆梁長水校尉。

    并偃仰衡門不求聞達。

    優遊卒歲易農而仕。

    暅穎悟冥來挺操童幼。

    鑽求六經略通大義蓋家教之常習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歎曰。

    服膺周孔。

    以仁義為先。

    歸心黃老。

    以虛無為貴。

    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

    乃域中之累業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發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應。

    夢見一塔累級五層。

    畫釆莊嚴迢然峻峙。

    因而禮拜願升此塔。

    少選之頃俄上相輪。

    當時身心快樂未曾有也。

    于是将遊京邑。

    途次朱方。

    遇竹林寺诩法師。

    雅相嗟賞。

    乃依止出家為十戒和上。

    尋出都住甘露鼓寺。

    進具已後從靜衆峰師受十誦律。

    又聽龍光綽師成實。

    自綽化往更采衆師。

    屬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遊秘奧盡掇菁華。

    還從龍光學士大僧都舒法師研精成論。

    及舒物故親受遺囑。

    值梁室版蕩京寺荒殘。

    乃裂裳杖錫來止南徐。

    寔報地恩兼修法事。

    陳武在田朱方曆試。

    夙承高譽雅相欽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虛心頂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輔。

    乃請出都。

    于白馬寺講涅槃經及成實論。

    學徒雲結不遠千裡。

    揮汗鼓袂風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學士寶持等二百七十人。

    請講于湘宮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請徙講東安。

    後主昔在春坊。

    亟經義集曾屬。

    才辯雄遠特所溢心及嗣寶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為京邑大僧都。

    四年轉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來止徐方。

    緣會敷弘無替時序。

    以開皇九年七月十日遷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鐘山之岩。

    惟暅行業清高靈隻向應。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陳朝。

    每年夏中常請于樂遊苑。

    為陳氏七祖及楊都六廟諸神。

    發涅槃大品經。

    并延神坐俱在講筵。

    所以翠旌孔蓋羽服霓裳。

    交亂人物驚神眩目。

    而往來迎送必降雲雨。

    冥期無爽十有餘載。

    常于食後講前假寐偃息。

    及講時将至。

    辄見朱衣人。

    喚曰。

    法師好起也。

    陳領軍将軍任忠。

    少為将帥。

    雅好畋遊。

    然宿植勝因。

    善機将發。

    庖廚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竊懷憂懼。

    夜夢異人來謂己曰。

    如請東安講。

    則所見必當無憂。

    既而覺悟。

    歡喜踴躍。

    罝罦矰繳一時焚燼。

    仍屈兩夏。

    于府講說。

    因此忏悔承持二經受不殺戒。

    故靈迹寔繁未陳萬一。

    凡講成實玄義六十三遍。

    論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餘遍。

    五十許年法事相接。

    自餘衆部略而不載。

    菩薩戒弟子司空吳明徹等。

    公侯将相貴遊朝士數千餘人。

    難以勝記。

    弟子智瑜等。

    以音儀永謝餘論将空非彼豐碑無陳聲實。

    乃勒銘于寺中。

    菩薩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釋慧弼。

    姓蔣氏。

    常州義興人也。

    祖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華待诏。

    鹹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舉陳世公功。

    庭列鼓鐘路橫骖驷。

    車馬之客填階。

    琴嘯之賓盈席。

    見弼青襟之年神爽。

    鹹異嗟曰。

    此子若逢鳳德。

    終為王佐之才。

    既挺龍頤。

    必有封侯之應。

    弼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無為之貴可以娛情。

    有待之煩徒勞人耳。

    于即蔬素迻遲便思脫[跳-兆+麗]。

    陳武龍飛大興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為剪周羅。

    三衣什物一時通給。

    乃伏業于惠殿寺領法師為弟子。

    領東南竹箭震澤風聲。

    王族望僧塗香是屬。

    弼親承雅訓聽受成實。

    年登弱冠握錐淮海。

    值寶梁明上盛弘新實。

    天宮晃公又敷心論。

    遂窮神追讨務盡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遺。

    天嘉元年遊諸講肆。

    旁求俊烈備見百梁。

    悟茅茨之陋。

    頻涉三休。

    恨土階之鄙。

    乃去小從大徙轍舊章。

    聽紹隆哲公弘持四論。

    才經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數旬精通玄極。

    是知大智本行。

    與日月而齊明。

    名稱普聞。

    将風雲而共遠。

    然其神思沈郁詞吐抑揚。

    剪萬古之盤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飲德更甚江東。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長城報德寺。

    講涅槃法華。

    瓶錫盈堂簪裾滿席。

    質疑請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歸排肩如市。

    莫不謂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聖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漸。

    仍遣使者召還京室。

    鸾幾麈尾經書義疏。

    預是講儀一皆付囑。

    欲令法輪不斷佛種相仍。

    弼頂受遺令時滿六年。

    敷演論經各盈十遍。

    傳授之美複見伊人。

    隋師伐罪陳運受終。

    思報地恩言旋故裡。

    安國寺者陳武所營。

    基趾仍存房庑雕壞。

    弼蒙犯霜露振錫揚煙。

    廣率良朋願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華門房俨麗。

    故真觀法師制寺碑曰。

    花塼錦石更累平階。

    夏藻秋蓮還莊竦塔。

    月臨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雲映雲台。

    畫梁承于玉葉是也。

    至于經像繕修鐘磬镕範。

    其為法利胡可勝言。

    以開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氣疾便覺彌留。

    至三月半午時從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華陽之山。

    學士慧方陪随歲久。

    義解鈎深。

    堪任傳燈。

    鹹以付囑。

    乃立碑于寺雲。

     釋靈裕。

    俗姓趙。

    定州钜鹿曲陽人也。

    年居童幼異行感人。

    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随敬。

    聞屠殺聲相亦切怆胸懷。

    緻使鄉黨傳芳親緣為之止殺。

    年登六歲便知受戒。

    父母強之誓心無毀。

    尋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書誦俱了。

    至于孝經論語。

    才讀文詞兼明注解。

    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

    年七歲啟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繼世決誓不許。

    唯令俗學專尋世務礙之道法。

    裕歎曰。

    不得七歲出家。

    一生壞矣。

    遂通覽群籍資于父兄。

    并包括異同深契幽赜。

    唯老莊及易。

    未預承傳。

    年十五潛欲逃世。

    會丁父艱。

    便從世疾苫塊萦轉。

    杖而能起服畢厭俗。

    心猛不敢辭母。

    默往趙郡應覺寺。

    投明寶二禅師而出家焉。

    其人亦東川之摽領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誦經。

    裕執卷而誓曰。

    我今将學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當窮旨。

    終無處中下之流。

    暨于儒釋兩教。

    遍須通曉也。

    年始弱冠。

    聞慧光律師英猷邺下。

    即往歸禀。

    會已殁世才經七日。

    獨嗟無遇。

    戒約何依。

    乃回投憑師聽于地論。

    荏苒法席終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進具戒。

    還從明寶二德求為本師。

    乃皆辭曰。

    吾為汝緣吾非汝師。

    可往勝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誦四分僧祇二戒。

    自寫其文。

    八日之中書誦俱了。

    有定州刺史侯景。

    訪裕道行奏請度之。

    隸入公名甚相器重。

    後南遊漳滏。

    于隐公所偏學四分。

    随聞尋記五卷行之。

    又以地論初興。

    惠光開悟之元匠。

    流衍弘導。

    道憑即光師之所親承。

    憑光并有别傳。

    裕依憑法席。

    晨夜幽通發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齊宣帝盛弘釋典。

    大統法上勢覆群英。

    學者望風。

    向附用津僥幸。

    唯裕仗節專貞。

    卓然不偶倫類。

    但慮未聞所聞。

    用為翹結耳。

    後上統深委高亮欽而敬之。

    自此專業華嚴涅槃地論律部。

    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

    唯大集般若觀經遺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師講授。

    又從安遊榮等三師聽雜心義。

    嵩林二師學成實論。

    功将一紀解貫二乘。

    綱領有存皆備科舉。

    而精爽弘贍理相兼通。

    曾與諸僧共談儒教。

    旁有講席。

    參涉間聞兩聽同散。

    竟以相聞覆述句義并無一遺。

    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馳譽。

    且而剛梗嚴毅守節自專。

    至于都講覆述勵懷非任。

    世供道望銷聲避隐。

    有事不獲已者。

    讓而受之。

    夏居十二。

    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