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九

關燈
京創講名節既着。

    言令若新。

    預聽歸依遂号為裕菩薩也。

    皆從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廣焉。

    因以導物為恒務矣。

    意存綱領不在章句。

    緻有前後重解言義不同。

    亡筌者會其宗歸。

    循文者失其宏趣。

    會齊後染患願講華嚴。

    昭玄諸統舉裕以當法主。

    四方一會雅為稱先。

    時有雄雞一頭常随衆聽。

    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

    西南樹上經夜而終。

    俄爾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應也。

    内宮由是施袈裟三百領。

    裕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處其中。

    國俸所資隆重相架。

    裕時郁為稱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讓曰。

    國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謝榮時為類若此。

    有善生法供則受而無憚。

    其攝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為世情之所同測矣。

    年四十有七。

    将鄰知命。

    便即澄一心想禅慮岩阿。

    未盈炎溽。

    範陽盧氏聞風遠請。

    裕乘時弘濟不滞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講供。

    常溢千人。

    聽徒嘉慶前後重疊。

    後還邺下。

    與諸法師連座談說。

    齊安東王婁睿。

    緻敬諸僧次至裕前。

    不覺怖而流汗。

    退問知其異度。

    即奉為戒師。

    寶山一寺裕之經始。

    睿為施主傾撒金貝。

    其潛德感人又此類也。

    周氏滅齊。

    二教淪沒。

    乃潛形世壤。

    衣以斬缞三升之布。

    頭绖麻帶如喪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

    引同侶二十餘人居于聚落。

    夜談正理書讀俗書。

    學既探幽随覽綴述。

    各有部類。

    名如後列。

    時屬儉歲糧粒無路。

    造蔔書一卷。

    令占之取價。

    日米二升以為恒調。

    既而言若知來。

    疑者叢鬧。

    得米遂多。

    裕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傷。

    驗于今矣。

    索取蔔書對衆焚之。

    日别自往。

    須臾獲價。

    卷席而歸。

    所得食調及時将返。

    用供同厄遂達有年。

    大隋運興。

    載昌釋教。

    裕德光先彥即預搜揚。

    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創弘講會延請諸僧。

    并立節前标遺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計盈門。

    裕當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舉為都統。

    因語略曰。

    統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統都之用。

    裕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難從。

    佥謂。

    舍于此人則薦失綱要。

    後更伸請。

    乃潛遊燕趙。

    五年行化道振兩河。

    開皇十年在洺州靈通寺。

    夜于庭中得書一牒。

    言述命報厄在鹹陽。

    初莫測其然也。

    至于明年。

    文帝崇仰釋門遠訊髦彥。

    皆雲。

    裕德覆時望矣。

    因下诏曰。

    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

    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

    恒願闡揚大乘護持正法。

    法師梵行精淳理義淵遠。

    弘通玄教開導聾瞽。

    道俗欽仰思作福田。

    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

    故遠召法師共營功業。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裕得書惟曰。

    鹹陽之厄驗于斯矣。

    然命有随遭。

    可辭以疾。

    又曰業緣至矣。

    聖亦難違。

    乃步入長安不乘官乘。

    時年七十有四。

    敕遣勞待令住興善。

    仍诏所司鹹集僧望評立國統。

    衆議鹹屬莫有異詞。

    裕笑曰。

    當相通委何用雲雲。

    遂表辭請還。

    置言詳核。

    帝覽表究情。

    依即聽返。

    仆射高穎等。

    意存統重。

    又表請留。

    帝即下敕。

    令且住此。

    裕曰。

    一國之主義無二言。

    今複重留情所未可。

    告門人曰。

    王臣親附久有誓言。

    近則侮人輕法。

    退則不無遙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尋複三敕固邀。

    裕較執如上。

    帝語蘇威曰。

    朕知裕師綱正。

    是自在人。

    誠不可屈節。

    乃敕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并送绫錦衣服絹三百段。

    助營山寺。

    禦自注額可号靈泉。

    資送優給有逾常準。

    力步而歸達于本邑。

    顧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問屢馳。

    嚫錫重沓。

    稽疑請決者不遠而至餐風沐道者複結于前矣。

    裕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彌堅履行逾肅。

    帝聞之又下诏曰。

    敬問演空寺大德靈裕法師。

    朕遵仰聖教重興三寶。

    欲使生靈鹹蒙福力。

    法師舍離塵俗投旨法門。

    精誠若此。

    深副朕懷。

    其為國主思問如此類也。

    及仁壽中年。

    分布舍利諸州起塔。

    多有變瑞。

    時人鹹嘉為吉征也。

    裕聞而歎曰。

    此相禍福兼表矣。

    由雜白花白樹白塔白雲。

    相現吉緣。

    所為兇兆。

    衆初不信之也。

    俄而獻後文帝相次升遐。

    一國素衣。

    斯言有據。

    相州刺史内陽公薛胄所住堂礎忽變為玉。

    胄謂為善征也。

    設齋慶之。

    裕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胄不從其言。

    後楊諒起逆。

    事有相緣。

    乃流之邊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級浮圖。

    仁壽末歲止營四層。

    裕一旦急催曰。

    一切無常事有障絕。

    通夜累構将結八重。

    命令斷作。

    僅得施座安橙。

    值晉陽事故。

    生民無措其手足。

    裕命複懸于後載。

    其先見之明皆若此也。

    于時邺下昌言。

    裕師将過世矣。

    道俗雲合同禀歸戒。

    訪傳音之無從。

    裕亦信福命之雲盡。

    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

    從覺不愈。

    至第七日援筆制詩二首。

    初篇哀速終曰。

    今日坐高堂。

    明朝卧長棘。

    一生聊已竟。

    來報将何息。

    其二悲永殒曰命斷辭人路。

    骸送鬼門前。

    從今一别後。

    更會幾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将去矣。

    至于三更忽覺異香滿室。

    内外驚之。

    裕靜慮口緣念佛。

    相繼達于明相。

    奄終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即大業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動山世。

    即殡于寶山靈泉寺側。

    起塔崇焉。

    初裕清貞潔己正氣雲霄。

    器識堅明抗迹塵表。

    師資傳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睐高視瞻見遠近。

    而奉禁自守杜絕世煩。

    虔虔附道克念齊聖。

    母病綿笃追赴已終。

    中路聞之竟不親對。

    嗟曰。

    我來看母今何所看。

    宜歸邺寺為生來福耳。

    割略親愛如此之類。

    至于弘法軌模。

    萬代宗轄。

    志存遠大不扃偏授。

    故有單講雙時。

    雅為恒度。

    略文對講生常不經必有傳講。

    要須延請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嘗有一處敷演将半。

    因行遊觀乃近韭園問其本緣雲。

    是講主所有。

    裕曰。

    弘法之始為遣過原。

    惡業未傾清通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執錫持衣徑辭而出。

    講主曰。

    法師但講。

    此業易除耳。

    複未足憂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時耕殺四十畝韭。

    拟種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無越。

    一人而已。

    其講悟也始微終着。

    聲氣雄遠辯對無滞言罕重宣。

    或一字盤桓動移數日。

    或一上之中便銷數卷。

    及至後講更改前科。

    增減出沒乘機顯晦緻學者疑焉。

    裕曰。

    此大士之宏規也。

    豈可以恒情而斷之。

    故十夏初登。

    而為領袖傾敬。

    或大德同集間以谑情。

    及裕之臨席。

    無不肅然自持諠鬧攸靜。

    所以下座尼衆莫敢面參。

    而性剛威爽服章粗弊。

    貴達之與厮下。

    承對一焉。

    去來自彼曾無迎送。

    故通儒開士積疑請決。

    藝術異能抱策呈解。

    皆頂受絕歎。

    言不寫情。

    可謂坐鎮雅俗于斯人矣。

    故邺下諺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

    裕法師道俗俱伏。

    誠其應對無思發言成論故也。

    又營諸福業。

    寺宇靈儀。

    後于寶山造石龛一所。

    名為金剛。

    性力住持。

    那羅延窟面别鑴法滅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遊山之僧。

    皆往尋其文理。

    讀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遺迹感人如此。

    自前後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為惠出過千領。

    疾苦所及醫療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預倫伍片無貯納。

    講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報無棄。

    形不妄涉口不淨詞。

    人畜訓誨絕于呵捶。

    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

    自述己名彼号仁者。

    苦言切斷聞者淚流。

    自有師資希附斯軌年登耳順養衆兩堂。

    簡以未具異室将撫。

    言行有濫即令出衆。

    非律所許。

    寺法不停女人尼衆。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來禁約不令登踐斯勵俗後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和上德難。

    故盡報不行。

    自餘師證至時臨衆。

    若授以三聚則七衆備傳。

    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衆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