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九

關燈


    并後入先出直往無留。

    緻有法席清嚴向傳宇内。

    侍者供給不預沙彌。

    僧制澄正無論主客。

    内惟護法外肅愆過。

    身服清修不禦绫绮。

    垂裙踝上四指。

    衫袖僅與肘齊。

    隻支極長至胫而已。

    設見衣制過度則處衆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氈被褥。

    皮革上色錢寶等物。

    并不入房。

    何況身履而為資具。

    斯又處儉之後教矣。

    常服五條由來以布。

    縱有缯帛成施。

    終以惠人。

    隻支亦爾。

    餘則弊納而已。

    世有激刺。

    頗用以為邀名者。

    時或達之。

    裕曰。

    吾聞君子争名小人争利。

    複何辭乎。

    或曰。

    名本利緣耳。

    裕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詐為善相。

    答曰。

    猶勝真心為罪也。

    時人以為佳言。

    其志行之儀可垂世範。

    故傳者不漏其節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維摩波若疏各兩卷。

    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義章四卷。

    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各為疏記。

    成實毗昙智論各抄五卷。

    聖迹記兩卷佛法東行記衆經宗要譯經體式受菩薩戒法并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禦衆法等。

    各有聚類。

    宗要可傳。

    又制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

    勸信釋宗論[穀-禾+卵]卵成殺論字本七卷。

    莊記老綱式經兆緯相錄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申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義記三行四去頌詩評并雜集等五十餘卷。

    久行于世。

    言無華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專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聖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還同不學。

    有違者驅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觀裕安民陶神二論。

    意在傳燈惠流民品。

    笃識高行此焉攸屬。

    有黃龍沙門。

    邺中同聽經論。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貫。

    學者傳之将返燕郡。

    故來别裕。

    乃緻請曰。

    願垂示一言要法所謂即解即行而能長益沙門道行者。

    裕曰。

    必如來言臨别相告。

    後将首路。

    裕曰。

    經诰禅律恐雜聖心。

    高僧一傳即凡景行。

    辄以相酬可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傳還鄉。

    斯寔殷鑒物表機悟有宗也。

    又生常處衆必先端首。

    說戒羯磨無傳欲法。

    諷谏之術聞者如流。

    當于京辇入淨影寺。

    正值布薩徑坐堂中。

    見遠公說欲。

    裕抗聲曰。

    慧遠讀疏而雲。

    法事因緣衆僧聽戒。

    可是魔說。

    合座驚起怪斥其言。

    識者告遠。

    遠趨而詣堂。

    裕曰。

    聞仁弘法身令易傳。

    凡習尚欣。

    聖禁甯準。

    遠頂禮自誡銜泣受之。

    由是至終遠常赴集。

    其生物信順皆若此焉。

    自東夏法流。

    化儀異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

    裕其一矣。

     釋慧藏。

    姓郝氏。

    趙國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聽視。

    未登冠具屢講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儀圓備更業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達。

    未聽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經論博見之舉人誰肯推。

    但深窮性體義難抑伏。

    皆仰謝高斷罕不師焉。

    年登不惑乃潛于鵲山。

    木食泉漿澄心玄奧。

    研詳雖廣而以華嚴為本宗。

    洞盡幽微未測邪正。

    仰托聖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靈感。

    空中聲言是是。

    既聞斯告因撰義疏。

    躬自傳揚。

    絓預學流普皆餐揖。

    齊主武成降書邀請。

    于太極殿開闡華嚴。

    法侶雲繁士族鹹集。

    時共榮之。

    為大觀之盛也。

    自爾專弘此部。

    傳習彌布。

    屬周毀經道。

    刬迹人間。

    迻息煙霞保護承網。

    隋初開法即預出家。

    講散幽旨歸途開悟。

    化自東川風行草偃。

    行成達義德以誘仁。

    冰玉方心松筠等質。

    故法雨常流仁風普扇。

    緻使道俗慶其來蘇。

    蒙心重其開獎。

    開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遠遣征請。

    蒲輪既降無爽綸言。

    藏乘機立教利見大人。

    杖錫京輩仍即谒帝承明。

    亟陳奧旨。

    凡所陶誘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禮。

    故二紀之内四時不墜。

    後以般若釋論群唱者。

    多至于契賞皆無與尚。

    時有沙門智穩僧朗法彥等。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舊習希奉新文乃請開講金剛般若論。

    藏氣截雲霞。

    智隆時烈。

    将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時年屬秋方。

    思力虛廓。

    但控舉綱緻。

    标異新理。

    統結詞義。

    言無浮泛。

    故禀益之徒恐其聲止。

    皆崇而敬焉。

    以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觀寺。

    春秋八十有四。

    臨終誠心曠濟。

    累屬露骸。

    弟子奉謹遺訣。

    陳屍林麓。

    掩骸修塔。

    樹于終南山至相寺之前峰焉。

    立銘表德镌于塔。

    後沙門明則為制碑文。

    見之别集。

     釋智脫。

    俗姓蔡氏。

    其先濟陽考城人也。

    後因流宦故複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齊新昌太守。

    父遠珍梁北兖州司馬。

    脫初誕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間枯泉自湧。

    斯蓋智炬欲明法流将導之征也。

    然其幼而風儀穎秀氣調清遠。

    七歲出家。

    為邺下穎法師帝子。

    穎法侶鴛鴻釋門龍象。

    華嚴十地冠絕漳流。

    乃專經請道分陰無棄。

    宮牆重仞鹹得其門。

    久之又睹強師成實及毗昙論。

    分流異泒濫觞必盡。

    盤根錯節遊刃有餘。

    即于大衆便事覆講。

    寫瓶珠貫驗在于茲。

    缁素嗟服鹹高神略。

    時丹陽莊嚴寺[日*爵]法師。

    成論之美名實騰湧。

    遠近朝宗獨步江表。

    脫乃服義下風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幾幽旨。

    精統詞理馳譽兩都。

    每宴居避席請談玄論。

    [日*爵]師深加賞贊。

    稱為重器。

    及高座雲亡三千鹹在。

    爰命門徒以相付囑。

    乃續敷義席常轉法輪。

    莊嚴之部于斯榮盛。

    既揖論主之知人。

    又歎傳燈之弘教。

    故雕琢門侶無辍于時。

    衆侶百餘一期俊又。

    成其器者九十許人。

    據此敷揚之功。

    今古罕類也。

    陳至德中。

    帝請入内。

    講說開悟亟動神機。

    自鄱陽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書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寶闡揚至教。

    于岐陽宮建齋發講。

    有诏于脫先升寶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獨步一方未足為貴。

    今為四海論主始見英才雲雲。

    脫即發言抗論剖斷如流。

    莫不緘口卷舌回車複路。

    冕旒清耳屢動晬容。

    群辟解頤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邱-丘+千]江。

    初建慧日盛搜異藝。

    海嶽搜揚。

    脫以慧業超悟。

    爰始沾預。

    既處齊衡功倍勵業。

    日夕相系通眄諸部。

    而标勇無前出言成論。

    鼓激支派深有會宗。

    故道場英賢學門崇仰而脫雅為論士衆所推焉。

    後随帝入京。

    住日嚴寺。

    遣學士諸葛穎赍教書請講。

    于即奉命成化宣譽天朝。

    自江南成實并述義章。

    至于論文曾無顧涉。

    脫憤激先達。

    創問其論。

    命筆制疏消散有聞。

    更使德溢由來。

    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緝玄猷。

    以脫譽動物情。

    下令使修論疏。

    素已條貫卷帙将成。

    乃結為四十卷。

    尋用奏聞。

    及獻後既崩福事宏顯。

    乃召日嚴英達五十許人。

    承明内殿連時行道。

    尋又下令講淨名經。

    儲後親臨時為盛集。

    沙門吉藏命章元坐。

    詞鋒奮發掩蓋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傾首。

    脫以同法相讓。

    未得盡言。

    藏乃顯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脫門。

    脫問曰。

    三解脫門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彎弧。

    何論放箭。

    脫即引據征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從處坐緘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盡胸臆。

    仍令與道莊法師遞升高座共談玄理。

    賓主無竭貴達鹹欣。

    嗣後嗟味載形音旨。

    頻遣庶子張衡。

    殷勤稱叙曰。

    法師才學鈎深。

    古今罕例。

    仰觀談說稱實不虛。

    覽所撰論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淨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給書吏尋錄勒成。

    釋二乘名教四卷。

    淨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畫工圖其形于寶台供養。

    每雕辇來儀。

    未嘗不鞠躬緻敬。

    瞻仰遺塵有若真對。

    初梁代琰法師。

    撰成論玄義十七卷。

    文詞繁富難于尋閱。

    學者相傳莫敢删正。

    脫乃研詳領要演暢惟新。

    理在忘筌義深功倍。

    卷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