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舊宗旨不殊。
當世盛行無不欣慶。
斯可謂懸鏡拂而逾明。
寶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壽末年龍飛之始。
以脫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賜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業元年随駕雒邑。
二年暮冬見身有疾。
自強不息猶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異香滿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遺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無常。
時年六十有七乘輿震悼赙贈優厚。
敕施物三百段。
喪事所須随由供給。
又敕黃門侍郎張衡監護。
自脫之傳道也。
聲辯清徹衆莫之諠。
标宗控引鹹有聯類。
章疏雖古陳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疊研核。
預在講肆永祛昏漠求文檢義功不虛筵。
自見弘誘而成清範者。
罕繼斯塵矣。
初脫每開講題。
必夢與優填瑞像齊立。
豈非住持三寶功用均也。
又諸有疑義昔所未了。
辄見梵僧随方解釋。
未亡之前夢一童子。
手執蓮華雲。
天帝釋遣來請講。
臨終之日又見此相。
觀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靈應。
夫豈徒然。
凡講大品涅槃淨名思益各三十許遍。
成論文玄各五十遍。
傳業學士慧诠道灌诠聲德雙揚灌複立貞梗。
各踵敷弘知名當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墳于雒陽縣金谷裡之北邙山。
樹碑于側。
其文隋秘書郎會稽虞世南撰(大業中年。
脫之亡後。
昔與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緣。
藏聞而見之。
與共論議。
傾心盡禮願托舊情。
故幽明不墜其緒雲) 釋法澄。
吳郡人。
少機警善談論。
文章書史頗皆綜涉。
初從興皇朗公講釋三論。
至于教旨乖競者。
皆條理而通暢焉。
末聚徒立講于江都開善寺。
常聽二百餘僧。
化洽吳楚傳譽淮海。
負帙相趨日增位席。
晉王置四道場。
澄被召入。
安時悟物弘導無絕。
仁壽三年。
奉令關壤居于日嚴。
廣流視聽憲章新緻。
披講智論聲望彌重。
京師碩學鹹谒問之。
炀帝徙駕東都定鼎伊雒。
從出淆右。
因疾而終。
時年七十餘矣。
釋道莊。
楊州建業人。
遊踐經史聽習玄論。
皆會其标詣。
而儀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為同倫所尚。
初聽彭城寺瓊法師。
禀受成實。
宗匠師表門學所推。
瓊後年疾相侵。
将欲傳緒。
通召學徒宗猷顧命。
衆鹹揖謝于莊。
允當遺寄。
瓊曰。
莊公學業優奧。
誠如弘選。
理副諸望。
用光于後。
然其首大足小。
終無後成。
恐其徙轍餘宗耳。
遂不行衆議。
莊後果鄙小乘歸崇大法。
從興皇朗法師。
聽酌四論。
一聞神悟挺慧孤超。
後入内道場時聲法鼓。
一寺榮望無不預筵。
咨谒前疑披解無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處蕃。
緻書禮問。
詩論嘉篇每令扣擊。
詞采豐逸屢動人心。
末又追入京師。
住日嚴寺。
頻蒙谒見酬抗新叙。
引處宮圍令其講授。
言悟清華玄儒總萃。
皆歎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嚴本室。
又講法華。
直叙綱緻不存文句。
着疏三卷。
皆風骨雅趣。
師者衆焉。
炀帝初臨以莊留連風雅道味所流。
賜帛五百段氈四十領。
随駕東指。
因疾而卒于洛陽。
時年八十一矣。
即大業之初也。
有集數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釋法論。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荊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詞理鋒挺。
隐淪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實研洞文采。
談叙之暇命筆題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禮征召。
而性在虛閑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遠聞令德。
召入道場晨夕賞對。
王有新文頌集。
皆共詢謀。
處俗傳揚亟移歲序。
後入京辇住日嚴寺。
文帝時幸仁壽。
論往谒見特蒙接對。
躬事展禮。
帝美其清悟。
為設淨馔于大寶殿。
登即在坐。
上詩叙談帝德宮觀宏麗今古。
高祖重加歎賞。
及晉王之處春坊。
優禮彌厚。
中使慰沃啟疏相尋。
大業元年将移東阙。
下敕賜千秋樹皮袈裟十領帛五百段氈四十領。
皇後賜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後鹹供之隆重為類此也。
因随駕至洛。
不久而終。
時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贈有加。
仍敕所在。
傳送葬于荊楚。
自論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雖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綴采篇什。
皆叙釋風。
當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顧惟高德有墜者衆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釋僧粲。
姓孫氏。
汴州陳留人也幼年尚道遊學為務。
河北江南東西關隴。
觸地皆履靡不通經。
故涉曆三國備齊陳周。
諸有法肆無有虛踐。
工難問善博尋。
調逸古今風徽遐迩。
自号為三國論師。
機谲動人是所長也。
開皇十年迎入帝裡。
敕住興善。
頻經寺任。
緝諧法衆治績着聲。
十七年下敕。
補為二十五衆第一摩诃衍匠。
故着十種大乘論。
一通二平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
并據量經論。
大開軌轍亦初學之巧便也。
仍于總化寺敷通此論以攝學衆。
又着十地論兩卷。
窮讨幽緻散決積疑。
仁壽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齒。
粲欲開闡佛種廣布皇風。
躬率同倫洪遵律師等。
參預使任。
及将發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親授靈骨。
慰問優渥。
粲曰。
陛下屬當佛寄弘演聖蹤。
粲等仰會慈明。
不勝欣幸。
豈以朽老用辭朝望。
帝大悅曰。
法師等豈又不以欲還鄉壤親事弘化。
宜令所司備禮各送本州。
粲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廣寺。
初達公館。
異香滿院充塞如煙。
及将下塔。
還動香氣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寶帳。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與今送者光色相糾。
又現赤光當佛殿上可高五尺。
複現青赤雜光在寺門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沒。
粲具表聞。
詳于别傳。
仁壽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館宇。
夜放黃光遍滿一室。
千人同見。
後放五色食頃方滅。
自爾求者辄現。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與晝無别。
有趙威德者。
患目積年。
蒙照平複。
當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雲五色間錯。
或如賢聖仙人龍鳳林樹等象。
峙于雲内。
數萬士女嗟詠成音。
前後往使皆感靈瑞。
文帝歎重更加敬仰。
時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鄉本江表。
陳破入京。
既處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辯妙拟闡三玄。
學鮮宗師情無推尚。
每講莊老粲必聽臨。
或以義求或以機責随揉聲相即勢沉浮。
注辯若懸泉。
起啭如風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頤撫髀訝斯權變。
常下敕令揉講老經。
公卿畢至。
惟沙門不許預坐。
粲聞之不忍其術。
乃率其門人十餘。
攜以行床徑至館所。
防衛嚴設都無畏憚。
直入講會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無命及。
粲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詞若俳谑義寔張诠。
既無以通。
講席因散。
群僚以事聞上。
帝曰。
斯朕之福也。
得與之同時。
隋齊王[日*東]。
見禮下筵欽茲歎咽。
常欲見其談說。
故緻于法會。
有沙門吉藏者。
神辯飛玄望重當世。
王每懷摧削将傾折之。
以大業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論士三十餘人。
令藏登座鹹承群難。
時衆以為榮會也。
皆參預焉。
粲為論士。
英華命章标問義筵。
聽者謂藏無以酬及。
牒難接解。
謂粲無以嗣。
往還抗叙四十餘翻。
藏猶開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難。
義聲才卷。
粲又續前難。
勢更延累。
問還得二三十翻終于下座莫不齊爾。
時人異藏通贍坐制勍敵重粲繼接他詞慧發鋒挺。
從午至夕無何而退。
王起執粲手而謝曰。
名不虛稱。
見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顯其辯功焉。
而行攝專貞不貪華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辭不就。
以大業九年卒于興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鳳。
并以繼軌馳名。
鸾本姓王。
名為大業。
八歲通禮。
十歲講傳于江都。
夙有驚俗之譽。
及投簪佛種。
經論有聞。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給事中。
鳳有别傳。
自光徽績。
當世盛行無不欣慶。
斯可謂懸鏡拂而逾明。
寶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壽末年龍飛之始。
以脫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賜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業元年随駕雒邑。
二年暮冬見身有疾。
自強不息猶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異香滿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遺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無常。
時年六十有七乘輿震悼赙贈優厚。
敕施物三百段。
喪事所須随由供給。
又敕黃門侍郎張衡監護。
自脫之傳道也。
聲辯清徹衆莫之諠。
标宗控引鹹有聯類。
章疏雖古陳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疊研核。
預在講肆永祛昏漠求文檢義功不虛筵。
自見弘誘而成清範者。
罕繼斯塵矣。
初脫每開講題。
必夢與優填瑞像齊立。
豈非住持三寶功用均也。
又諸有疑義昔所未了。
辄見梵僧随方解釋。
未亡之前夢一童子。
手執蓮華雲。
天帝釋遣來請講。
臨終之日又見此相。
觀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靈應。
夫豈徒然。
凡講大品涅槃淨名思益各三十許遍。
成論文玄各五十遍。
傳業學士慧诠道灌诠聲德雙揚灌複立貞梗。
各踵敷弘知名當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墳于雒陽縣金谷裡之北邙山。
樹碑于側。
其文隋秘書郎會稽虞世南撰(大業中年。
脫之亡後。
昔與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緣。
藏聞而見之。
與共論議。
傾心盡禮願托舊情。
故幽明不墜其緒雲) 釋法澄。
吳郡人。
少機警善談論。
文章書史頗皆綜涉。
初從興皇朗公講釋三論。
至于教旨乖競者。
皆條理而通暢焉。
末聚徒立講于江都開善寺。
常聽二百餘僧。
化洽吳楚傳譽淮海。
負帙相趨日增位席。
晉王置四道場。
澄被召入。
安時悟物弘導無絕。
仁壽三年。
奉令關壤居于日嚴。
廣流視聽憲章新緻。
披講智論聲望彌重。
京師碩學鹹谒問之。
炀帝徙駕東都定鼎伊雒。
從出淆右。
因疾而終。
時年七十餘矣。
釋道莊。
楊州建業人。
遊踐經史聽習玄論。
皆會其标詣。
而儀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為同倫所尚。
初聽彭城寺瓊法師。
禀受成實。
宗匠師表門學所推。
瓊後年疾相侵。
将欲傳緒。
通召學徒宗猷顧命。
衆鹹揖謝于莊。
允當遺寄。
瓊曰。
莊公學業優奧。
誠如弘選。
理副諸望。
用光于後。
然其首大足小。
終無後成。
恐其徙轍餘宗耳。
遂不行衆議。
莊後果鄙小乘歸崇大法。
從興皇朗法師。
聽酌四論。
一聞神悟挺慧孤超。
後入内道場時聲法鼓。
一寺榮望無不預筵。
咨谒前疑披解無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處蕃。
緻書禮問。
詩論嘉篇每令扣擊。
詞采豐逸屢動人心。
末又追入京師。
住日嚴寺。
頻蒙谒見酬抗新叙。
引處宮圍令其講授。
言悟清華玄儒總萃。
皆歎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嚴本室。
又講法華。
直叙綱緻不存文句。
着疏三卷。
皆風骨雅趣。
師者衆焉。
炀帝初臨以莊留連風雅道味所流。
賜帛五百段氈四十領。
随駕東指。
因疾而卒于洛陽。
時年八十一矣。
即大業之初也。
有集數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釋法論。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荊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詞理鋒挺。
隐淪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實研洞文采。
談叙之暇命筆題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禮征召。
而性在虛閑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遠聞令德。
召入道場晨夕賞對。
王有新文頌集。
皆共詢謀。
處俗傳揚亟移歲序。
後入京辇住日嚴寺。
文帝時幸仁壽。
論往谒見特蒙接對。
躬事展禮。
帝美其清悟。
為設淨馔于大寶殿。
登即在坐。
上詩叙談帝德宮觀宏麗今古。
高祖重加歎賞。
及晉王之處春坊。
優禮彌厚。
中使慰沃啟疏相尋。
大業元年将移東阙。
下敕賜千秋樹皮袈裟十領帛五百段氈四十領。
皇後賜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後鹹供之隆重為類此也。
因随駕至洛。
不久而終。
時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贈有加。
仍敕所在。
傳送葬于荊楚。
自論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雖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綴采篇什。
皆叙釋風。
當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顧惟高德有墜者衆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釋僧粲。
姓孫氏。
汴州陳留人也幼年尚道遊學為務。
河北江南東西關隴。
觸地皆履靡不通經。
故涉曆三國備齊陳周。
諸有法肆無有虛踐。
工難問善博尋。
調逸古今風徽遐迩。
自号為三國論師。
機谲動人是所長也。
開皇十年迎入帝裡。
敕住興善。
頻經寺任。
緝諧法衆治績着聲。
十七年下敕。
補為二十五衆第一摩诃衍匠。
故着十種大乘論。
一通二平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
并據量經論。
大開軌轍亦初學之巧便也。
仍于總化寺敷通此論以攝學衆。
又着十地論兩卷。
窮讨幽緻散決積疑。
仁壽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齒。
粲欲開闡佛種廣布皇風。
躬率同倫洪遵律師等。
參預使任。
及将發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親授靈骨。
慰問優渥。
粲曰。
陛下屬當佛寄弘演聖蹤。
粲等仰會慈明。
不勝欣幸。
豈以朽老用辭朝望。
帝大悅曰。
法師等豈又不以欲還鄉壤親事弘化。
宜令所司備禮各送本州。
粲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廣寺。
初達公館。
異香滿院充塞如煙。
及将下塔。
還動香氣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寶帳。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與今送者光色相糾。
又現赤光當佛殿上可高五尺。
複現青赤雜光在寺門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沒。
粲具表聞。
詳于别傳。
仁壽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館宇。
夜放黃光遍滿一室。
千人同見。
後放五色食頃方滅。
自爾求者辄現。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與晝無别。
有趙威德者。
患目積年。
蒙照平複。
當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雲五色間錯。
或如賢聖仙人龍鳳林樹等象。
峙于雲内。
數萬士女嗟詠成音。
前後往使皆感靈瑞。
文帝歎重更加敬仰。
時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鄉本江表。
陳破入京。
既處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辯妙拟闡三玄。
學鮮宗師情無推尚。
每講莊老粲必聽臨。
或以義求或以機責随揉聲相即勢沉浮。
注辯若懸泉。
起啭如風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頤撫髀訝斯權變。
常下敕令揉講老經。
公卿畢至。
惟沙門不許預坐。
粲聞之不忍其術。
乃率其門人十餘。
攜以行床徑至館所。
防衛嚴設都無畏憚。
直入講會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無命及。
粲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詞若俳谑義寔張诠。
既無以通。
講席因散。
群僚以事聞上。
帝曰。
斯朕之福也。
得與之同時。
隋齊王[日*東]。
見禮下筵欽茲歎咽。
常欲見其談說。
故緻于法會。
有沙門吉藏者。
神辯飛玄望重當世。
王每懷摧削将傾折之。
以大業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論士三十餘人。
令藏登座鹹承群難。
時衆以為榮會也。
皆參預焉。
粲為論士。
英華命章标問義筵。
聽者謂藏無以酬及。
牒難接解。
謂粲無以嗣。
往還抗叙四十餘翻。
藏猶開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難。
義聲才卷。
粲又續前難。
勢更延累。
問還得二三十翻終于下座莫不齊爾。
時人異藏通贍坐制勍敵重粲繼接他詞慧發鋒挺。
從午至夕無何而退。
王起執粲手而謝曰。
名不虛稱。
見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顯其辯功焉。
而行攝專貞不貪華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辭不就。
以大業九年卒于興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鳳。
并以繼軌馳名。
鸾本姓王。
名為大業。
八歲通禮。
十歲講傳于江都。
夙有驚俗之譽。
及投簪佛種。
經論有聞。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給事中。
鳳有别傳。
自光徽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