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則公之文屢發新采。
英英獨照。
其為時賢所尚也如此矣。
釋智閏。
不詳姓氏。
襄陽人也。
無師獨悟自然厭世。
周章邑野借訪出道。
承邺下盛宗佛法十統郁興。
令響滂流洋溢天壤。
閏不勝其喜踴躍不安。
年始二十便趨遠詣。
會遵統開弘十地。
即從服業。
經未越序頻參覆論。
河北夙少望塵許焉。
晚學華嚴涅槃。
鹹增榮顯。
又聽光統四分。
領受文言。
兼習小論。
具辯通塞。
時号博贍。
鮮有加之。
又聞江表大弘三論。
既是本願不遠而歸。
正值長幹辯公當塗首唱。
預從聽受一悟欣然。
文義重深遂多時載 後還漢陰鎮常講導。
化行江涘善生道俗。
大業初建延住慧日。
該富之量更溢由來。
會征遼左求功嶽渎。
敕閏岷蜀祭禱江神。
還至西京因疾而化。
卒于禅定寺。
時年七十有五。
即大業十年矣。
釋智聚姓朱氏。
住蘇州虎丘東山寺。
神氣清遠彰于襁褓。
深厭籠樊樂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師。
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
聚分陰無怠請益深旨。
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嶽。
義府經肆。
東南之美。
并欽高德同揖清風。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舉。
宮牆重仞允得其門。
才踰弱冠便弘講說。
莊嚴[日*爵]師。
新實一家鷹揚萬代。
遂伏膺咨質百舍非遠。
斐發既精疑滞鹹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鑒賞人倫。
常歎嘉之。
以為釋門之瑚琏也。
陳鄱陽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齊。
并降貴慕道延請敷說。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極殿講金光明。
天子親臨法席具僚鹹在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韻超超入神。
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
莫不回車杜口改心易業。
人主歎賞稱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憂。
泣血銜哀殆将毀滅。
因此言歸舊裡。
止于東山精舍。
善說不休法輪常轉。
開皇十一年。
爰降敕書殷勤勞問。
法師栖身淨土援志法門。
普為衆生宣揚正教。
勤修功德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濟群品。
欽承德業甚以嘉之。
尚書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國公蘇威。
并躬到道場接足頂禮。
鹹舍淨财資莊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應物。
和合之衆清風穆如也。
時郡将宗成劉公。
夙仰高名常欽盛德。
及部臨鎮。
請為菩薩戒師。
齊王暕以帝子之貴作牧淮海。
乃降教書至山延曰。
弟子下車舊楚亟改炎涼。
逖聽清規其來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曆年所。
道風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德冠林遠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獨步江東何甚之美。
未獲稽疑下筵餐承高義。
杼軸之勞載盈懷抱。
據虎之岫川途不遙。
翔鹭之濤風煙相接。
心願振忍辱之衣。
赴翹勤之望。
乃固辭以疾。
事不獲從。
引藉平台深加敬禮。
頻遣使人請弘大教。
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
詞翰懇恻固求東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資給所須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還居山寺。
現疾浃旬。
而神用無爽。
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終于本住。
容貌若存。
頂暖身柔皆如平日。
聞諸前記。
乃感果之征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嶺。
惟聚性托夷遠衿情閑澹。
等懷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喪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測。
美風姿善談笑。
流連賞悟見者忘返。
加以樂說忘疲總持無失。
講大品涅槃法華等各二十遍。
單經适務者。
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
衣缽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虛室蕭然。
幾榻之間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
其所造丈八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
于寺供養。
并起澗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莊嚴。
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
德惟上首。
業盛傳燈。
敢樹高碑用旌景行。
秘書虞世南為文。
釋慧曠。
俗姓曹氏。
谯國人也。
其後别派。
今為襄陽人焉。
祖亮宗梁給事黃門侍郎衛尉卿。
父藹直閣将軍。
曠秀氣标于弱歲。
天然孝敬率性高廉。
十二出家。
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
祗勤儀訓肅奉帷筵。
發明幽旨頗超群輩。
後辭朋帝渚問道王圻。
居律行寺聽彭城講。
玄關斯辟大義已通。
将事随方轉相弘教。
乃與宗恺準韻諸師。
俱值真谛。
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
俄而真谛涅槃法朋雕徙。
乃共同學僧宗俱栖匡岫。
分時敷說法化彌隆。
州宰鄱陽長沙二王。
俱敦師資之敬。
後于湘郢二州累載弘道。
雖親覺久忘而地恩待報。
以陳至德元年言旋舊邑。
即隋開皇之三年也。
于遍學道場傳經引化。
曠既律行嚴精義門綜博。
道俗具瞻。
綱維是奇。
統掌八載攝是烏回。
後又奉敕移居興國。
寺任攸委。
絲綸再降。
香蘇屢錫。
秦孝王帝子之尊。
建麾襄氵。
聞風伫德親奉歸戒。
炀帝纂曆當符尊賢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
道次江陽辭疾不見。
蒙敕丹陽栖霞山寺。
以事治養。
又素協性松筠輔神泉石。
賞狎既并纏痾用弭。
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論。
新聞舊學各談勝解。
且歸善禅。
房本栖玄精舍。
竟陵文宣之餘迹。
禅師慧曉之遺風。
鏡潭月樹之奇。
雲閣山堂之妙。
曾事遊處。
遂有終焉之志。
後攜子弟徙而憩之。
崖谷泯人世之心。
煙霞賞高蹈之域。
其有懷真慕義者。
複萃于斯矣。
以大業九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寺房。
春秋八十。
頂暖淹時。
手屈二指。
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弟子等樹碑紀德。
常州沙門法宣為文。
釋智琳。
姓闾丘氏。
高平防輿人也。
祖俨閑居傲世。
考昙珍梁國常侍。
琳弱齡。
淑問彰于鄉黨。
處士卞诠擅名當世。
年在幼學服膺請業。
禮易莊老悉窮幽緻。
诠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
逮于德壯超然離俗。
即事仁孝寺沙門法敦。
遵就養之儀。
禀息慈之戒。
蔬餐苦節笃志熏修。
法花維摩受持成誦。
屬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圓。
乃高步上京更崇師轍。
依止東安寺大僧正暅法師。
既其力生有奉屍羅乃具。
爰禀成論兼習毗尼。
既洽聞持将弘傳授。
瞻言鄉縣思報地恩。
以陳太建十年旋于舊裡。
南徐州刺史蕭摩诃。
深加禮異爰請敷說。
于是郁居宗匠盛轉法輪。
受業求聞寔繁有衆。
至十一年。
下敕為曲阿僧正。
至德二年。
敕補徐州僧都。
稱首攸歸諒由德舉。
開皇十六年。
閏州刺史李海遊。
屈為斷事。
綱維是寄。
允當佥屬。
所居仁孝寺者。
梁故征西咨議郯僧紹舍宅所造。
殿堂肇構亂離遄及。
琳乃嗣興梓匠爰加藻飾。
輪煥弘敞實有力焉。
前後造中人像五軀夾纻
則公之文屢發新采。
英英獨照。
其為時賢所尚也如此矣。
釋智閏。
不詳姓氏。
襄陽人也。
無師獨悟自然厭世。
周章邑野借訪出道。
承邺下盛宗佛法十統郁興。
令響滂流洋溢天壤。
閏不勝其喜踴躍不安。
年始二十便趨遠詣。
會遵統開弘十地。
即從服業。
經未越序頻參覆論。
河北夙少望塵許焉。
晚學華嚴涅槃。
鹹增榮顯。
又聽光統四分。
領受文言。
兼習小論。
具辯通塞。
時号博贍。
鮮有加之。
又聞江表大弘三論。
既是本願不遠而歸。
正值長幹辯公當塗首唱。
預從聽受一悟欣然。
文義重深遂多時載 後還漢陰鎮常講導。
化行江涘善生道俗。
大業初建延住慧日。
該富之量更溢由來。
會征遼左求功嶽渎。
敕閏岷蜀祭禱江神。
還至西京因疾而化。
卒于禅定寺。
時年七十有五。
即大業十年矣。
釋智聚姓朱氏。
住蘇州虎丘東山寺。
神氣清遠彰于襁褓。
深厭籠樊樂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師。
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
聚分陰無怠請益深旨。
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嶽。
義府經肆。
東南之美。
并欽高德同揖清風。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舉。
宮牆重仞允得其門。
才踰弱冠便弘講說。
莊嚴[日*爵]師。
新實一家鷹揚萬代。
遂伏膺咨質百舍非遠。
斐發既精疑滞鹹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鑒賞人倫。
常歎嘉之。
以為釋門之瑚琏也。
陳鄱陽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齊。
并降貴慕道延請敷說。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極殿講金光明。
天子親臨法席具僚鹹在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韻超超入神。
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
莫不回車杜口改心易業。
人主歎賞稱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憂。
泣血銜哀殆将毀滅。
因此言歸舊裡。
止于東山精舍。
善說不休法輪常轉。
開皇十一年。
爰降敕書殷勤勞問。
法師栖身淨土援志法門。
普為衆生宣揚正教。
勤修功德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濟群品。
欽承德業甚以嘉之。
尚書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國公蘇威。
并躬到道場接足頂禮。
鹹舍淨财資莊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應物。
和合之衆清風穆如也。
時郡将宗成劉公。
夙仰高名常欽盛德。
及部臨鎮。
請為菩薩戒師。
齊王暕以帝子之貴作牧淮海。
乃降教書至山延曰。
弟子下車舊楚亟改炎涼。
逖聽清規其來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曆年所。
道風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德冠林遠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獨步江東何甚之美。
未獲稽疑下筵餐承高義。
杼軸之勞載盈懷抱。
據虎之岫川途不遙。
翔鹭之濤風煙相接。
心願振忍辱之衣。
赴翹勤之望。
乃固辭以疾。
事不獲從。
引藉平台深加敬禮。
頻遣使人請弘大教。
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
詞翰懇恻固求東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資給所須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還居山寺。
現疾浃旬。
而神用無爽。
以大業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終于本住。
容貌若存。
頂暖身柔皆如平日。
聞諸前記。
乃感果之征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嶺。
惟聚性托夷遠衿情閑澹。
等懷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喪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測。
美風姿善談笑。
流連賞悟見者忘返。
加以樂說忘疲總持無失。
講大品涅槃法華等各二十遍。
單經适務者。
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
衣缽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虛室蕭然。
幾榻之間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
其所造丈八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
于寺供養。
并起澗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莊嚴。
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
德惟上首。
業盛傳燈。
敢樹高碑用旌景行。
秘書虞世南為文。
釋慧曠。
俗姓曹氏。
谯國人也。
其後别派。
今為襄陽人焉。
祖亮宗梁給事黃門侍郎衛尉卿。
父藹直閣将軍。
曠秀氣标于弱歲。
天然孝敬率性高廉。
十二出家。
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
祗勤儀訓肅奉帷筵。
發明幽旨頗超群輩。
後辭朋帝渚問道王圻。
居律行寺聽彭城講。
玄關斯辟大義已通。
将事随方轉相弘教。
乃與宗恺準韻諸師。
俱值真谛。
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
俄而真谛涅槃法朋雕徙。
乃共同學僧宗俱栖匡岫。
分時敷說法化彌隆。
州宰鄱陽長沙二王。
俱敦師資之敬。
後于湘郢二州累載弘道。
雖親覺久忘而地恩待報。
以陳至德元年言旋舊邑。
即隋開皇之三年也。
于遍學道場傳經引化。
曠既律行嚴精義門綜博。
道俗具瞻。
綱維是奇。
統掌八載攝是烏回。
後又奉敕移居興國。
寺任攸委。
絲綸再降。
香蘇屢錫。
秦孝王帝子之尊。
建麾襄氵。
聞風伫德親奉歸戒。
炀帝纂曆當符尊賢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
道次江陽辭疾不見。
蒙敕丹陽栖霞山寺。
以事治養。
又素協性松筠輔神泉石。
賞狎既并纏痾用弭。
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論。
新聞舊學各談勝解。
且歸善禅。
房本栖玄精舍。
竟陵文宣之餘迹。
禅師慧曉之遺風。
鏡潭月樹之奇。
雲閣山堂之妙。
曾事遊處。
遂有終焉之志。
後攜子弟徙而憩之。
崖谷泯人世之心。
煙霞賞高蹈之域。
其有懷真慕義者。
複萃于斯矣。
以大業九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寺房。
春秋八十。
頂暖淹時。
手屈二指。
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弟子等樹碑紀德。
常州沙門法宣為文。
釋智琳。
姓闾丘氏。
高平防輿人也。
祖俨閑居傲世。
考昙珍梁國常侍。
琳弱齡。
淑問彰于鄉黨。
處士卞诠擅名當世。
年在幼學服膺請業。
禮易莊老悉窮幽緻。
诠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
逮于德壯超然離俗。
即事仁孝寺沙門法敦。
遵就養之儀。
禀息慈之戒。
蔬餐苦節笃志熏修。
法花維摩受持成誦。
屬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圓。
乃高步上京更崇師轍。
依止東安寺大僧正暅法師。
既其力生有奉屍羅乃具。
爰禀成論兼習毗尼。
既洽聞持将弘傳授。
瞻言鄉縣思報地恩。
以陳太建十年旋于舊裡。
南徐州刺史蕭摩诃。
深加禮異爰請敷說。
于是郁居宗匠盛轉法輪。
受業求聞寔繁有衆。
至十一年。
下敕為曲阿僧正。
至德二年。
敕補徐州僧都。
稱首攸歸諒由德舉。
開皇十六年。
閏州刺史李海遊。
屈為斷事。
綱維是寄。
允當佥屬。
所居仁孝寺者。
梁故征西咨議郯僧紹舍宅所造。
殿堂肇構亂離遄及。
琳乃嗣興梓匠爰加藻飾。
輪煥弘敞實有力焉。
前後造中人像五軀夾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