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弘佛事盛轉法輪。
上人名稱普聞衆所知識。
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來儀。
膺此嘉命。
法濟上人者。
靈智難思。
于永福道場請開大論。
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
後止白塔恒事敷說。
大品涅槃華嚴四論等二十餘部。
遍數甚多。
學徒滿席。
法輪之盛莫是過也。
先是江都舊邸立寶台經藏。
五時妙典大備于斯。
及踐位東朝。
令旨允屬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業二年從駕入京于路見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無廢。
及至将漸明悟如常。
鹹見金剛大神前後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
初有智覺禅師。
爰感靈應。
乃見覺名題于金錄。
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
至三月二十二日。
遷化于泗州之宿預縣。
春秋五十有三。
惟覺美詞令善容止。
身長八尺風表絕倫。
攝[齋-小+衣]升堂俯仰可則。
觌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
寓目忘倦。
至于吐納玄言宣揚妙義。
雄辯清論雲飛泉湧。
真可謂日月入懷風飙滿室。
雖複褊志滞情。
亦頓忘鄙吝。
然其芝蘭所化。
陶誘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屬詞染翰造次可觀。
折簡所至皆為模楷。
加以風度淹遠雅量弘深。
談絕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窺。
信施相積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纖芥罔畜。
止有論文談疏。
盈于幾箧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喪事所須随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從優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萸裡。
傳業學士數甚滋多。
門人智果。
禀承遺訓情深追遠。
乃與同學紀諸景行碑于寺門。
秘書诏诰舍人虞世南為文。
金紫光祿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于别集。
釋道判。
姓郭氏。
曹州承氏人也。
三歲喪親十五遊學。
般涉史籍略綜儒道。
十九發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後曆求善友。
深厭俗累絕心再往。
每閱像教東傳。
慨面不睹靈迹。
委根歸葉未之或聞。
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
以齊乾明元年。
結伴二十一人。
發趾邺都将經周塞。
關邏嚴設又照月光。
踟蹰回互義無踰越。
忽值雲奔月隐。
乘暗度棧。
遇逢遊兵。
特蒙釋放。
以周保定二年達于京邑。
武帝賞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
經逾兩載。
上表乞循先志。
又蒙開許。
敕給國書并資行調。
西度砂碛千五百裡。
四顧茫然絕無水草。
乘饑急行。
止經七夕便至高昌國。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請國書。
至西面可汗所(此雲天子治也)彼土不識衆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衛不給糧食。
又不許出拾掇薪菜。
但令餓死。
有周國使人谏雲。
此佛弟子也。
本國天子大臣敬重供養。
所行之處能令羊馬孳多。
可汗歡喜。
日給羊四口以充恒食。
判等放之而自煮菜進啖。
既見不殺衆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
不令西過。
乃給其馬乘遣人送還。
達于長安住幹宗寺。
判以先在窮險無人造食。
遂舍具戒今返京室。
後乃更受之停止五年。
逢靜藹法師。
咨詢道務。
慧業沖邃淹曆五周朝夕聞問。
方登階漸。
會武帝滅法。
與藹西奔于太白山。
同侶二十六人。
逃難岩居不忘講授。
中百四論日夜研尋恂恂奉誨。
雖有國誅靡顧其死。
東引尋山岠于華嶽。
凡所遊遁者望日參焉。
遂離考山室二十餘所。
依承藹德。
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後藹舍身窮谷用陳護法。
判含酸茹毒奉接遺骸。
建塔樹銘勒于岩壁。
天元嗣曆尋改邪風。
創立百二十人為菩薩僧。
判當其數。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廣開佛法。
改為大興善焉。
判道穆僧徒曆總綱任。
部攝彜倫有光先範。
開皇之肇。
于終南山交谷東嶺。
池号野豬。
迥出雲端俯臨原陸。
躬自案行可為栖心之場也。
結草為庵集衆說法。
開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師。
将天竺監工。
就造院舍常拟供奉。
知判道業修曠。
給額為龍池寺焉。
大将軍雲定興。
以為檀越。
四事供給無爽二時。
侍郎獨孤機。
餐奉音猷于宅後園别立齋宇。
請來栖息。
終日将事禀其法戒。
薛國公及夫人鄭氏。
夙奉清訓年别至此。
咨承戒诰決通疑議。
以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四。
初判釋蒙啟法性狎林泉。
少欲無競樂居儉攝。
行慈濟乏偏所留心。
履苦登危彌其本意。
故每至粟麥二熟。
行乞貯之至厚。
雪彌山則遺諸飛走。
所以山侶遊僧。
蒙其獎濟者殷矣。
又食不擇味生無患苦。
僧事鞅掌身先令之。
而弘道終朝虔虔無怠。
雖暫遊世恒歸山室。
斯亦岩岫之學觀矣。
釋淨業。
俗姓史氏。
漢東随人也。
年登小學即沾缁服。
闾裡嘉之号稱賢者。
專經之歲割愛出家。
淨養威儀霜厲冰潔。
受戒以後遊刃河内。
精研律部博綜異聞。
時有論師慧遠。
樹德漳河傳芳伊洛。
一遇清耳。
便伸北面。
學涅槃等經。
皆品酌其緻弘宣大旨。
而恨文廣功略章句未離。
及遠膺诏入關。
業亦負帙陪從。
首尾餐承盡其幽理。
晚就昙遷禅師。
學于攝論。
遷器宇崇廓牆仞重深。
遂舉知人。
同揚樂說。
嘉業鑽仰誠至。
乃傾襟導引。
随聞頂受緘勒寸心。
開皇中年。
高步于藍田之覆車山。
班荊采薇。
有終焉之志。
諸清信士。
敬揖戒舟為築山房。
竭誠奉養。
架險乘懸。
制通山美。
今之悟真寺是也。
業确乎内湛令響外馳。
仁壽二年。
被舉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
初通行諸基。
欲于十力寺置之。
行至景藏。
忽感異香滿院。
衆共嗟怪。
因而樹立。
将下舍利。
赤光挺出照于人物。
寺重閣上聞衆人行聲。
及往掩捕扃閉如初。
一人不見。
塔北有池。
沙門淨範為諸道俗受菩薩戒。
乃有群魚遊躍首皆南向似受歸相。
範即乘舟入水為魚授法。
魚皆回頭繞船如有聽受都無有懼業慶其所遇。
乃以舍利置于佛堂。
先有塑菩薩一軀。
不可移轉。
至明乃見回身面于舍利。
狀類天然一無損處。
屢興别瑞。
傳言不盡。
大業四年。
召入鴻胪館。
教授蕃僧。
九年複召住禅定寺。
上人名稱普聞衆所知識。
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來儀。
膺此嘉命。
法濟上人者。
靈智難思。
于永福道場請開大論。
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
後止白塔恒事敷說。
大品涅槃華嚴四論等二十餘部。
遍數甚多。
學徒滿席。
法輪之盛莫是過也。
先是江都舊邸立寶台經藏。
五時妙典大備于斯。
及踐位東朝。
令旨允屬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業二年從駕入京于路見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無廢。
及至将漸明悟如常。
鹹見金剛大神前後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
初有智覺禅師。
爰感靈應。
乃見覺名題于金錄。
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
至三月二十二日。
遷化于泗州之宿預縣。
春秋五十有三。
惟覺美詞令善容止。
身長八尺風表絕倫。
攝[齋-小+衣]升堂俯仰可則。
觌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
寓目忘倦。
至于吐納玄言宣揚妙義。
雄辯清論雲飛泉湧。
真可謂日月入懷風飙滿室。
雖複褊志滞情。
亦頓忘鄙吝。
然其芝蘭所化。
陶誘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屬詞染翰造次可觀。
折簡所至皆為模楷。
加以風度淹遠雅量弘深。
談絕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窺。
信施相積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纖芥罔畜。
止有論文談疏。
盈于幾箧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喪事所須随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從優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萸裡。
傳業學士數甚滋多。
門人智果。
禀承遺訓情深追遠。
乃與同學紀諸景行碑于寺門。
秘書诏诰舍人虞世南為文。
金紫光祿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于别集。
釋道判。
姓郭氏。
曹州承氏人也。
三歲喪親十五遊學。
般涉史籍略綜儒道。
十九發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後曆求善友。
深厭俗累絕心再往。
每閱像教東傳。
慨面不睹靈迹。
委根歸葉未之或聞。
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
以齊乾明元年。
結伴二十一人。
發趾邺都将經周塞。
關邏嚴設又照月光。
踟蹰回互義無踰越。
忽值雲奔月隐。
乘暗度棧。
遇逢遊兵。
特蒙釋放。
以周保定二年達于京邑。
武帝賞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
經逾兩載。
上表乞循先志。
又蒙開許。
敕給國書并資行調。
西度砂碛千五百裡。
四顧茫然絕無水草。
乘饑急行。
止經七夕便至高昌國。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請國書。
至西面可汗所(此雲天子治也)彼土不識衆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衛不給糧食。
又不許出拾掇薪菜。
但令餓死。
有周國使人谏雲。
此佛弟子也。
本國天子大臣敬重供養。
所行之處能令羊馬孳多。
可汗歡喜。
日給羊四口以充恒食。
判等放之而自煮菜進啖。
既見不殺衆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
不令西過。
乃給其馬乘遣人送還。
達于長安住幹宗寺。
判以先在窮險無人造食。
遂舍具戒今返京室。
後乃更受之停止五年。
逢靜藹法師。
咨詢道務。
慧業沖邃淹曆五周朝夕聞問。
方登階漸。
會武帝滅法。
與藹西奔于太白山。
同侶二十六人。
逃難岩居不忘講授。
中百四論日夜研尋恂恂奉誨。
雖有國誅靡顧其死。
東引尋山岠于華嶽。
凡所遊遁者望日參焉。
遂離考山室二十餘所。
依承藹德。
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後藹舍身窮谷用陳護法。
判含酸茹毒奉接遺骸。
建塔樹銘勒于岩壁。
天元嗣曆尋改邪風。
創立百二十人為菩薩僧。
判當其數。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廣開佛法。
改為大興善焉。
判道穆僧徒曆總綱任。
部攝彜倫有光先範。
開皇之肇。
于終南山交谷東嶺。
池号野豬。
迥出雲端俯臨原陸。
躬自案行可為栖心之場也。
結草為庵集衆說法。
開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師。
将天竺監工。
就造院舍常拟供奉。
知判道業修曠。
給額為龍池寺焉。
大将軍雲定興。
以為檀越。
四事供給無爽二時。
侍郎獨孤機。
餐奉音猷于宅後園别立齋宇。
請來栖息。
終日将事禀其法戒。
薛國公及夫人鄭氏。
夙奉清訓年别至此。
咨承戒诰決通疑議。
以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四。
初判釋蒙啟法性狎林泉。
少欲無競樂居儉攝。
行慈濟乏偏所留心。
履苦登危彌其本意。
故每至粟麥二熟。
行乞貯之至厚。
雪彌山則遺諸飛走。
所以山侶遊僧。
蒙其獎濟者殷矣。
又食不擇味生無患苦。
僧事鞅掌身先令之。
而弘道終朝虔虔無怠。
雖暫遊世恒歸山室。
斯亦岩岫之學觀矣。
釋淨業。
俗姓史氏。
漢東随人也。
年登小學即沾缁服。
闾裡嘉之号稱賢者。
專經之歲割愛出家。
淨養威儀霜厲冰潔。
受戒以後遊刃河内。
精研律部博綜異聞。
時有論師慧遠。
樹德漳河傳芳伊洛。
一遇清耳。
便伸北面。
學涅槃等經。
皆品酌其緻弘宣大旨。
而恨文廣功略章句未離。
及遠膺诏入關。
業亦負帙陪從。
首尾餐承盡其幽理。
晚就昙遷禅師。
學于攝論。
遷器宇崇廓牆仞重深。
遂舉知人。
同揚樂說。
嘉業鑽仰誠至。
乃傾襟導引。
随聞頂受緘勒寸心。
開皇中年。
高步于藍田之覆車山。
班荊采薇。
有終焉之志。
諸清信士。
敬揖戒舟為築山房。
竭誠奉養。
架險乘懸。
制通山美。
今之悟真寺是也。
業确乎内湛令響外馳。
仁壽二年。
被舉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
初通行諸基。
欲于十力寺置之。
行至景藏。
忽感異香滿院。
衆共嗟怪。
因而樹立。
将下舍利。
赤光挺出照于人物。
寺重閣上聞衆人行聲。
及往掩捕扃閉如初。
一人不見。
塔北有池。
沙門淨範為諸道俗受菩薩戒。
乃有群魚遊躍首皆南向似受歸相。
範即乘舟入水為魚授法。
魚皆回頭繞船如有聽受都無有懼業慶其所遇。
乃以舍利置于佛堂。
先有塑菩薩一軀。
不可移轉。
至明乃見回身面于舍利。
狀類天然一無損處。
屢興别瑞。
傳言不盡。
大業四年。
召入鴻胪館。
教授蕃僧。
九年複召住禅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