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關燈
聯翩荏苒微壅清曠後欲返于幽谷。

    告同學曰。

    此段一行便為不返。

    而别未淹旬。

    已聞殂化。

    春秋五十有三。

    達生知命斯亦至哉。

    即大業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也。

    露骸松下。

    初業神岸溫審儀止雍容。

    敦仁尚德有古賢才調。

    笃愛方術。

    卻粒練形。

    冰玉雲珠。

    資神養氣。

    而卒非其所治。

    徒載聲芳。

    潔己清貞差為傳德矣。

     釋童真。

    姓李氏。

    遠祖隴西寓居河東之蒲阪焉。

    少厭生死希心常住。

    投昙延法師。

    為其師範。

    綜掇玄儒英猷秀舉。

    受具已後歸宗律句晚涉經論。

    通明大小尤善涅槃。

    議其詞理。

    恒處延興敷化不絕。

    聽徒千數各标令望。

    詳真高譽繼迹于師。

    開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興善對翻梵本。

    十六年。

    别诏以為涅槃衆主。

    披解文義允惬衆心。

    而性度方正善禦大衆。

    不友非類唯德是欽。

    仁壽元年。

    下敕率土之内普建靈塔。

    前後諸州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打刹勸課繕構精妙。

    真以德王當時。

    下敕令住雍州創置靈塔遂送舍利于終南山仙遊寺。

    即古傳雲。

    秦穆公女名弄玉。

    習仙升雲之所也。

    初真以十月内從京至寺路逢雨雪。

    飛奔滂注掩漬人物。

    唯舍利輿上獨不沾潤。

    同共異之。

    寺居沖谷日夕風振。

    自靈骨初臨迄于藏瘗。

    怗然恬靜。

    燈耀山谷。

    兼以陰雲四塞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見日。

    有符程限。

    真乃手執熏爐興發大願。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時正在午。

    道俗同慶。

    及安覆訖還複雲合。

    大衆共歎真心冥感之所至也。

    大業元年營大禅定下敕召真為道場主。

    辭讓累載不免登之。

    存撫上下有聲僧網。

    又以涅槃本務。

    常事弘獎。

    言令之設。

    多附斯文。

    大業九年。

    因疾卒于寺住。

    春秋七十有一。

    真抱操懷亮。

    朋附高流厮下之徒。

    性非傾徙。

    寺既初立宰輔交參。

    隆重居懷未始迎送。

    情概天表卒難變節。

    當正臨食衆将四百。

    大堂正梁忽然爆裂聲駭震霆。

    一衆驚散鹹言摧破。

    徒跣而出者非一。

    唯真端坐依常執匙而食。

    容氣不改若無所聞。

    兼以偏悲貧病。

    撤衣拯濟躬事扶視。

    時所共嘉。

    剛柔兼美焉。

     釋靈幹。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黨。

    遂随封而遷焉。

    年始十歲。

    樂聞法要。

    遊寺觀看情欣背俗。

    親弗違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莊嚴寺衍法師為弟子。

    晝夜遵奉無怠寸陰。

    每入講堂想處天宮無異也。

    十八覆講華嚴十地。

    初開宗本披會精求。

    佥共怪焉。

    又酬抗群鋒無所踬礙。

    衆益欣美。

    冠年受具專志毗尼而立性翹仰恭攝成節。

    三業護持均持遮性。

    周武滅法通廢仁祠。

    居家奉戒儀體無失。

    隋開佛日。

    有敕簡入菩薩數中。

    官給衣缽少林置館。

    雖蒙厚供而形同俗侶。

    開皇三年。

    于洛州淨土寺方得落采。

    出家标相自此繁興。

    有海玉法師。

    講華嚴衆。

    四方追結用興此典。

    幹即于此衆講釋華嚴。

    東夏衆首鹹共褒美。

    開皇七年。

    因修起居道業夙聞。

    遂蒙别敕令住興善。

    為譯經證義沙門。

    至十七年遇疾悶絕。

    惟心不冷未敢藏殡。

    後醒述雲。

    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曰。

    官須見師。

    俯仰之間乃與俱往。

    狀如乘空。

    足無所涉。

    到一大園。

    七寶樹林端嚴如畫。

    二人送達便辭而退。

    幹獨入園東西極目。

    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

    焜煌亂目不得正視。

    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

    忽聞人喚雲。

    靈幹汝來此耶。

    尋聲就之。

    乃慧遠法師也。

    禮訊問曰。

    此為何所。

    答是兜率陀天。

    吾與僧休同生于此。

    次吾南座上者。

    是休法師也。

    遠與休形并非本身。

    頂戴天冠衣以朱紫。

    光偉絕世。

    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

    又謂幹曰。

    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

    因爾覺悟重增故業。

    端然觀行絕交人物。

    仁壽三年舉當寺任。

    素非情望。

    因複俯從。

    其年奉敕。

    送舍利于洛州。

    便置塔于漢王寺。

    初建塔所屢放神光。

    風起燈滅。

    而通夕明亮不須燈照。

    又感異香從風而至。

    道俗通見。

    四月八日下舍利時。

    寺院之内樹葉皆萎。

    烏鳥悲叫。

    及填平滿還如常日。

    時漢王諒作鎮晉陽。

    承幹起塔王之本寺。

    遠遣中使嚫賜什物。

    然其善于世數。

    機捷樞要辯注難加。

    嘗為獻後述忏。

    帝心增感歔欷連洏。

    乃賜帛二百段。

    用旌隆敬。

    大業三年置大禅定。

    有敕擢為道場上座。

    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八。

    幢蓋道俗相與奔随。

    乃火葬于終南之陰。

    初幹志奉華嚴。

    常依經本。

    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

    至于疾甚。

    目精上視不與人對。

    久之乃垂顧如常日。

    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

    幹謂真曰。

    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

    相逐而去。

    至兜率天城外。

    未得入宮。

    若翹足舉望。

    則見城中寶樹花蓋。

    若平立則無所見也。

    旁侍疾者曰。

    向舉目者。

    是其相矣。

    真曰。

    若即往彼。

    大遂本願。

    幹曰。

    天樂非久終墜輪回。

    蓮華藏世界是所圖也。

    不久氣絕須臾複還。

    真問何所見耶。

    幹曰。

    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

    幹坐其上所願足矣。

    尋爾便卒。

    沙門靈辯。

    即幹之猶子也。

    少小鞠育誨以義方。

    攜在道位還通大典。

    今住勝光寺。

    衆議業行擢知綱任。

    揚導華嚴擅名帝裡雲。

     釋敬脫。

    不詳姓氏。

    汲郡人也。

    童少出家。

    以孝行清直知名。

    雖該核小大偏明成實。

    講解周鏡不虧聲問。

    開張衢術章疏惟新。

    為後學宗仰。

    又善聲韻兼通字體。

    蒼雅林統識其科蹤。

    文章篇什頗豫倫伍。

    同住房院罕見餘談。

    手不辍卷專師廣贍。

    威儀修整未曾反顧。

    身極長大充滿圓成。

    時共目之以為僧傑。

    人有達于帝者。

    乃追住慧日。

    四海齊架又無與競。

    志節堅正最為稱首。

    帝欲試諸大德誰為剛亮。

    通命引入允武殿。

    敕監門郎将段文操。

    拔刀逐之令走。

    諸大德并趨步速往。

    唯脫緩步如常。

    語操曰卿何事以此相逼。

    及上殿坐語論佛理。

    帝徐顧操曰。

    衆僧素不知俗法。

    監門何得催耶。

    私異脫之大志也。

    敕賜大竹扇。

    面闊三尺。

    即令執用。

    并賜松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