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關燈
高屧。

    令着于宮中而出。

    帝自送之曰。

    誠僧傑矣。

    爾後常弘成實無替時序。

    以大業十三年卒于東都鴻胪寺。

    春秋六十三。

    自脫之聽學也。

    常施荷擔母置一頭。

    經書及筆又置一頭。

    若至食時留母樹下。

    入村乞食用以充繼。

    其筆絕大粗管如臂可長三尺。

    方丈一字莫不高推。

    人有乞書者。

    紙但一字耳。

    風力遒逸睹之不厭。

    皆施諸壁上來往觀省。

    東都門額。

    皆脫所題。

    随一賦筆更不修飾。

    時慧日有沙門法楞者。

    偏弘地論著述疏記。

    聲名相副見重道場。

    及于終世。

    以事聞奏。

    帝哀之。

    殡殓所資皆從天府。

     釋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機達為心。

    預涉講會樂詳玄極。

    大論涅槃是所鑽注。

    齊破投陳。

    奔造非數。

    年屢薦餒告乞是難。

    日濟一餅才充延命。

    形極羸悴衆不齒錄。

    行至一寺聞講涅槃。

    因入論義。

    止得三番。

    高座無解低頭飲氣。

    徒衆千餘停偃講席。

    于是扶舉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胄時論訖即出。

    竟不知之。

    後日更造。

    乃見造諸喪具。

    因問其故。

    乃雲。

    法師昨為北僧所難。

    乃因即緻死。

    衆不識胄。

    不之擒捉。

    聞告自審退而潛焉。

    經于數日後得陳僧。

    将挾複往他講所。

    論義者無不緻屈。

    斃者三人。

    由此發名振績。

    大光吳越。

    隋初度北依遠法師。

    止于京邑住淨影寺。

    聽徒千數并鋒銳一期。

    而胄覆述豎義神采秀發。

    偏師論難妙通解語。

    遠制涅槃文疏。

    而胄意所未弘。

    乃命筆改張剖成卷軸鑿深義窟利寶罔遺。

    遠聞告曰。

    知子思力無前。

    如何對吾改作。

    想更别圖可耶。

    胄曰。

    若待法師即世方有修定。

    則胄之虛名終無實錄。

    遠乃從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陳異。

    遠亡之後。

    敕令于淨影寺為涅槃衆主。

    開皇将末。

    蜀王秀鎮部梁益。

    攜與同行。

    岷嶓望德日歸成務。

    逮仁壽末歲。

    還返關中。

    處蜀道财悉營尊像。

    光坐嚴飾。

    絕世名士雖途經危險。

    而步運并達。

    在京供養以為模範。

    會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頭山華林寺。

    嚴輿将達。

    感豬八頭突到輿下從行至館。

    驅逐乃走。

    還來如故。

    漸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壯偉。

    随輿旋繞數匝便去。

    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焰發。

    食頃方滅。

    又掘塔基入深丈餘。

    正當函處得古瓷瓶。

    無蓋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層浮圖。

    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

    上照相輪如五石甕許。

    黃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彌勒像亦放眉間紫光。

    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後七度。

    衆人同見。

    除不來者。

    及大業造寺。

    廣召德僧。

    胄應高選。

    又住禅定屢開法席。

    傳向相尋因感風疾。

    唇口喎偏。

    時人謂。

    改張遠疏之所及也。

    初遠以涅槃為五分。

    末為阇維分。

    胄尋之揣義改為七分。

    無有阇維。

    第七雲結化歸宗分。

    自風疾多載。

    而問難尋常。

    為諸學者所共驚憚。

    後忽患損口如恒日。

    胄曰。

    吾患既差命必終矣。

    此不可怪。

    理數然也。

    大業十三年欲返本寺。

    衆不許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衆見其志決。

    方複開許。

    以武德三年八月内終于淨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謂門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無心輕略。

    不慮淨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燒香嚴待。

    病來多日委卧不起。

    忽爾自坐合掌。

    語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雲。

    世尊來也。

    胄今忏悔慚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彌陀佛來。

    汝等不見耶。

    不久吾當去耳。

    語頃便卒。

    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

    遵遺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總持。

    講尋宗迹著名京室。

     釋辯相。

    姓史。

    瀛州人也。

    性愛虛靜。

    遊聽有聲業綜經術。

    齊趙之方備聞芳績。

    後旋洛下涉諸法席。

    又往少林依止遠公。

    學于十地大小三藏。

    遍窺其隩隅。

    而于涅槃一部詳核有聞。

    末南投徐部。

    更采攝論及以毗昙。

    皆披盡精詣。

    傳名東壤。

    光問師資衆所歸向。

    開皇七年。

    随遠入輔。

    創住淨影對講弘通。

    仁孝居心崇仰師轍。

    仁壽置塔。

    敕令送舍利於越州大禹寺。

    民庶歡躍欣見遺身。

    未及出間光自湧現。

    青黃赤白四色。

    昭彰流溢于外。

    七衆嗟慶勝心屢動。

    又于山側獲紫芝一枚。

    長二尺三寸。

    四支三蓋。

    光色鮮绮。

    還返京都大弘法席。

    常聽學士一百餘人。

    并得領袖當時。

    親承音诰。

    大業之始召入東都。

    于内道場敷散如故。

    為鄭擁逼同固洛濱。

    武德初年。

    蒙敕延勞還歸京室。

    重弘經論更啟蒙心。

    今上昔在弘義。

    欽崇相德延入宮中。

    通宵法論亟動天顧。

    嚫錫豐美。

    乃令住勝光。

    此寺即秦國之供養也。

    故以居焉。

    晚以素業所資慧門初辟。

    追崇淨影仍就講說。

    又舍所遺圖遠形相。

    常存敬禮用光先範。

    以貞觀初年。

    因疾纏身無由取逝。

    乃隐避侍人自缢而卒。

    在于住寺。

    春秋七十餘矣。

    相為人敦素。

    形色鮮白眉目濃朗儀止閑泰。

    商搉名理接頓詞義有神采矣。

     釋寶襲。

    貝州人。

    雍州三藏僧休法師之弟子。

    休聰達明解神理超逸。

    齊末馳聲廣于東土。

    周平齊日。

    隐淪本州。

    天元嗣立創開佛法。

    休初應诏為菩薩僧。

    與遵遠等同居陟岵。

    開皇七年召入京辇住興善寺。

    襲十八歸依誦經為業。

    後聽經論偏以智度為宗。

    布響關東高問時傑。

    從休入京訓勖為任。

    開皇十六年。

    敕補為大論衆主。

    于通法寺四時講化方遠總集。

    逮仁壽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嶽寺。

    初雲霧暗合七日蒙昧。

    襲乃擎爐發誓。

    願将限滿下舍利時得見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開光耀日當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泛愛寺。

    忽于函上見諸佛菩薩等像及以光明。

    周滿四面不可殚言。

    通于二日光始潛沒。

    而諸相猶存。

    及當下時又見卧像一軀赤光踴起。

    襲欣其所感圖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

    以名稱普聞召而供養。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論。

    恭少而機辯。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