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解有名。
屢講經論京室稱善。
護法匡弼頗存聖言。
貞觀初年。
敕征為濟法上座。
綱維僧務傳芳季緒。
後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為時須。
故輪轉無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榮望當時紹宗師業。
召入普光。
時複弘法而專營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歸心慈氏雲。
釋慧遷。
瀛州人也。
好學專問。
愛玩地論。
以為心賞之極。
負錫馳騁求慕郢匠。
雖研精一部。
而橫洞百家。
每至難理。
則群師具叙。
有齊之時早扇名實。
又從遠公重流前業。
義不再緣。
周經一紀并通涅槃地持。
并得講授。
齊亡法毀南奔陳國。
大隋革運又歸鄉壤。
行經洛下還附遠焉。
故業新聞備填胸臆。
及遠入關從而來至。
住大興善。
弘敷為任。
開皇十七年。
敕立五衆。
請遷為十地衆主。
處寶光寺。
相續講說。
聲類攸陳。
仁壽二年。
敕令送舍利于本鄉弘博寺。
既至掘基入地六尺。
感發紫光散沖塔上。
其相如焰。
似金像所佩者。
又土上成字。
黑文分明。
雲轉輪王佛塔也。
見此靈相鹹慶希逢。
仁壽四年。
又于海州安和寺起塔。
掘深五尺便獲白土。
色逾于粉遍滿坑中。
複深八尺。
于白土内得白玉一枚。
方餘徑尺光潤難比。
及将下旦放大光明。
通照城郭色如紅火。
舍利出瓶。
分為六粒。
現希有事。
衆皆歎訝。
遷後頻開十地。
京邑乃多無與比肩者。
及大禅定興。
召入處之。
武德末年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九矣。
自遷之末後。
十地一部絕聞關壤。
道由人弘。
于斯驗矣。
有心之寄誠可勵諸。
釋慧覺。
俗姓範氏。
齊人也。
達量通鑒罕附其倫。
而儀形秀峙。
眉目峰映。
衣服鮮潔。
身長七尺。
容止溫弘顧步淹融。
锵锵然也。
執持行路。
莫不駐步迎睇而目送者。
其威儀感人如此。
明華嚴十地。
講席相繼流軌齊岱。
榮名遠着門學成風。
大隋受禅闡隆像法。
以文皇在周既總元戎。
躬履鋒刃。
兵機失捷。
逃難于并城南澤。
後飛龍之日。
追惟舊壤。
開皇元年。
乃于幽憂之所置武德寺焉。
地惟泥濕遍以石鋪。
然始增基通于寺院。
周闾千計廊庑九重。
靈塔雲張景台星布。
以覺識解騰譽。
召而處之。
弘闡法門。
多以華嚴為首。
受悟請益。
宏略遵于四宗。
後被請高陽允當講匠。
聽衆千餘堂宇充溢。
而來者不絕。
遂停法肆。
待有堂宇方可弘導。
爰有施主。
即為造千人講堂。
締構斯須不月便就。
既登法座衆引充滿。
覺威容宏雅其狀若神。
談吐抑揚。
汲引玄隐。
披釋沖洽。
聽徒竦戴。
誠博義之弘量也。
着華嚴十地維摩等疏并缵義章一十三卷。
文質恢恢條貫倫約。
齊魏明德鹹誦行之。
至武德三年。
會猃狁南侵。
覺少有恙。
通告門人曰。
吾其去矣。
侍者曰。
今寇賊臨城人路阻絕。
知何處去。
答曰。
生死道長去留無日。
明當别矣。
乃敕出身資為僧設食。
與衆取訣。
通夜正念精爽冷然。
明相才出奄然從化。
春秋九十矣。
初覺慧解之性素蓄胸襟。
福業攝生随喜者衆。
凡有營理。
身助修治故寺之基趾。
鹹由勸勉。
又聞往生淨土園施為功。
不遠千裡青州取棗。
于并城開義寺種之。
行列千株供通五衆。
日呈茂美斯業弘矣。
時寺有二僧。
俱名智達。
遠公門人。
善解當世。
武德之初京邑呈美。
又有明幹者。
亦亞其倫。
相與傳燈流芳不絕。
釋智琚。
新安壽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陽未胄。
任為理官。
仍以為姓。
時代音變。
遂以理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趙郡典午。
東遷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員外散騎侍郎。
琚年十九。
便自出塵聽坦師釋論。
未淹灰管頻聞精義。
坦即隋齊王暕之門師也。
次聽雅公般若論。
又聽譽公三論。
此三法匠名價尤重。
琚欲潔操秉心。
偏窮法性。
諸高座主多無兼術。
古人有言。
學無常師。
斯言有旨。
廣尋遠讨曲盡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講。
無礙辯才衆所知識。
說經待問亟動恒倫。
及坦将逝。
以五部大經一時付屬。
既蒙遺累即而演之。
聲價載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無受色。
牢醍弗嘗葷辛無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業由來便事之為和上。
亡前謂曰。
吾以華嚴大品涅槃釋論。
此之文言吾常吐納。
今以四部義疏付屬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終。
[歹*(〦/(坐-土+十))]于常州之建安寺。
即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壇之南寺之舊垗。
衍姓丘氏。
晉陵名族。
容止可觀精采卓異。
敬崇芳績樹此高碑于寺之門前。
陳西陽王記室谯國曹憲為文。
釋道慶。
姓戴。
其先廣陵。
後進度江家于無錫。
年十一出家。
事吳郡建善寺藏阇梨。
服勤盡禮同侶所推。
十七出都。
聽彭城寺講成實論。
大義餘論皆莫之遺。
所以時匠目曰。
懸日月于懷中。
注江河于口内者。
誠歸于慶矣。
既荷嘉問倍志兼常。
利齒聞于既往。
高座屬于茲日。
及陳祚雲亡法朋雕散。
東歸無錫居鳳光寺。
學徒載萃誨誘如初。
後止毗壇弘業寺。
專事闡弘無棄涼暑。
然其美容止善言笑。
淡名利厚交遊。
毫翰奔湧琴詩婉妙。
風神閑縱韻宇虛凝。
應物有方履機無忤。
以武德九年八月終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
窆于扶塘之山津也。
穿圹之日。
鍬锸才施。
感白鶴一群自天而下。
遙曳翻翔摧藏哀唳。
自非道光遠被。
何由緻此異祥。
同寺沙門法宣曰。
餘與伊人言忘道狎。
京辇小年已欣共被。
他鄉衰暮更喜同袍。
月席風筵接腕晤語。
吾子經堂論室促膝非異人。
豈意玄穹殲我良友。
千行徒灑百身甯贖。
未能抑筆聊書短銘。
其曰。
十力潛景。
四依匡世。
踵德連晖伊人是繼。
宮牆戒忍燈炬禅慧。
并驅生林分庭安睿。
論堂振玉義室芬蘭。
坐威師子衆繞栴檀。
道潔塵外理析談端。
四儀式序三業惟安。
穢土機窮勝人現滅。
帳留餘影車回去轍。
隴月孤照墳泉幽冽。
竹露暫團松風長切。
氣運有終德音無絕。
屢講經論京室稱善。
護法匡弼頗存聖言。
貞觀初年。
敕征為濟法上座。
綱維僧務傳芳季緒。
後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為時須。
故輪轉無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榮望當時紹宗師業。
召入普光。
時複弘法而專營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歸心慈氏雲。
釋慧遷。
瀛州人也。
好學專問。
愛玩地論。
以為心賞之極。
負錫馳騁求慕郢匠。
雖研精一部。
而橫洞百家。
每至難理。
則群師具叙。
有齊之時早扇名實。
又從遠公重流前業。
義不再緣。
周經一紀并通涅槃地持。
并得講授。
齊亡法毀南奔陳國。
大隋革運又歸鄉壤。
行經洛下還附遠焉。
故業新聞備填胸臆。
及遠入關從而來至。
住大興善。
弘敷為任。
開皇十七年。
敕立五衆。
請遷為十地衆主。
處寶光寺。
相續講說。
聲類攸陳。
仁壽二年。
敕令送舍利于本鄉弘博寺。
既至掘基入地六尺。
感發紫光散沖塔上。
其相如焰。
似金像所佩者。
又土上成字。
黑文分明。
雲轉輪王佛塔也。
見此靈相鹹慶希逢。
仁壽四年。
又于海州安和寺起塔。
掘深五尺便獲白土。
色逾于粉遍滿坑中。
複深八尺。
于白土内得白玉一枚。
方餘徑尺光潤難比。
及将下旦放大光明。
通照城郭色如紅火。
舍利出瓶。
分為六粒。
現希有事。
衆皆歎訝。
遷後頻開十地。
京邑乃多無與比肩者。
及大禅定興。
召入處之。
武德末年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九矣。
自遷之末後。
十地一部絕聞關壤。
道由人弘。
于斯驗矣。
有心之寄誠可勵諸。
釋慧覺。
俗姓範氏。
齊人也。
達量通鑒罕附其倫。
而儀形秀峙。
眉目峰映。
衣服鮮潔。
身長七尺。
容止溫弘顧步淹融。
锵锵然也。
執持行路。
莫不駐步迎睇而目送者。
其威儀感人如此。
明華嚴十地。
講席相繼流軌齊岱。
榮名遠着門學成風。
大隋受禅闡隆像法。
以文皇在周既總元戎。
躬履鋒刃。
兵機失捷。
逃難于并城南澤。
後飛龍之日。
追惟舊壤。
開皇元年。
乃于幽憂之所置武德寺焉。
地惟泥濕遍以石鋪。
然始增基通于寺院。
周闾千計廊庑九重。
靈塔雲張景台星布。
以覺識解騰譽。
召而處之。
弘闡法門。
多以華嚴為首。
受悟請益。
宏略遵于四宗。
後被請高陽允當講匠。
聽衆千餘堂宇充溢。
而來者不絕。
遂停法肆。
待有堂宇方可弘導。
爰有施主。
即為造千人講堂。
締構斯須不月便就。
既登法座衆引充滿。
覺威容宏雅其狀若神。
談吐抑揚。
汲引玄隐。
披釋沖洽。
聽徒竦戴。
誠博義之弘量也。
着華嚴十地維摩等疏并缵義章一十三卷。
文質恢恢條貫倫約。
齊魏明德鹹誦行之。
至武德三年。
會猃狁南侵。
覺少有恙。
通告門人曰。
吾其去矣。
侍者曰。
今寇賊臨城人路阻絕。
知何處去。
答曰。
生死道長去留無日。
明當别矣。
乃敕出身資為僧設食。
與衆取訣。
通夜正念精爽冷然。
明相才出奄然從化。
春秋九十矣。
初覺慧解之性素蓄胸襟。
福業攝生随喜者衆。
凡有營理。
身助修治故寺之基趾。
鹹由勸勉。
又聞往生淨土園施為功。
不遠千裡青州取棗。
于并城開義寺種之。
行列千株供通五衆。
日呈茂美斯業弘矣。
時寺有二僧。
俱名智達。
遠公門人。
善解當世。
武德之初京邑呈美。
又有明幹者。
亦亞其倫。
相與傳燈流芳不絕。
釋智琚。
新安壽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陽未胄。
任為理官。
仍以為姓。
時代音變。
遂以理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趙郡典午。
東遷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員外散騎侍郎。
琚年十九。
便自出塵聽坦師釋論。
未淹灰管頻聞精義。
坦即隋齊王暕之門師也。
次聽雅公般若論。
又聽譽公三論。
此三法匠名價尤重。
琚欲潔操秉心。
偏窮法性。
諸高座主多無兼術。
古人有言。
學無常師。
斯言有旨。
廣尋遠讨曲盡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講。
無礙辯才衆所知識。
說經待問亟動恒倫。
及坦将逝。
以五部大經一時付屬。
既蒙遺累即而演之。
聲價載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無受色。
牢醍弗嘗葷辛無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業由來便事之為和上。
亡前謂曰。
吾以華嚴大品涅槃釋論。
此之文言吾常吐納。
今以四部義疏付屬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終。
[歹*(〦/(坐-土+十))]于常州之建安寺。
即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壇之南寺之舊垗。
衍姓丘氏。
晉陵名族。
容止可觀精采卓異。
敬崇芳績樹此高碑于寺之門前。
陳西陽王記室谯國曹憲為文。
釋道慶。
姓戴。
其先廣陵。
後進度江家于無錫。
年十一出家。
事吳郡建善寺藏阇梨。
服勤盡禮同侶所推。
十七出都。
聽彭城寺講成實論。
大義餘論皆莫之遺。
所以時匠目曰。
懸日月于懷中。
注江河于口内者。
誠歸于慶矣。
既荷嘉問倍志兼常。
利齒聞于既往。
高座屬于茲日。
及陳祚雲亡法朋雕散。
東歸無錫居鳳光寺。
學徒載萃誨誘如初。
後止毗壇弘業寺。
專事闡弘無棄涼暑。
然其美容止善言笑。
淡名利厚交遊。
毫翰奔湧琴詩婉妙。
風神閑縱韻宇虛凝。
應物有方履機無忤。
以武德九年八月終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即以其月二十三日。
窆于扶塘之山津也。
穿圹之日。
鍬锸才施。
感白鶴一群自天而下。
遙曳翻翔摧藏哀唳。
自非道光遠被。
何由緻此異祥。
同寺沙門法宣曰。
餘與伊人言忘道狎。
京辇小年已欣共被。
他鄉衰暮更喜同袍。
月席風筵接腕晤語。
吾子經堂論室促膝非異人。
豈意玄穹殲我良友。
千行徒灑百身甯贖。
未能抑筆聊書短銘。
其曰。
十力潛景。
四依匡世。
踵德連晖伊人是繼。
宮牆戒忍燈炬禅慧。
并驅生林分庭安睿。
論堂振玉義室芬蘭。
坐威師子衆繞栴檀。
道潔塵外理析談端。
四儀式序三業惟安。
穢土機窮勝人現滅。
帳留餘影車回去轍。
隴月孤照墳泉幽冽。
竹露暫團松風長切。
氣運有終德音無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