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關燈
相沿無忘覺觀。

    息心之衆雲結林泉。

    并以綜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難虧。

    深副夙心遂有終焉之慮。

    于即頓絕人事盤遊聖蹤。

    攝想青霄緬謝終古。

    時有信士宅居山下。

    請光出講固辭不許。

    苦事邀延。

    遂從其志。

    創通成論末講般若。

    皆思解俊徹嘉問飛移。

    兼糅以絢采織綜詞義。

    聽者欣欣會其心府。

    從此因循舊章開化成任。

    每法輪一動。

    辄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

    而沐道頓除嫌郄。

    故名望橫流播于嶺表。

    披榛負橐而至者相接如鱗。

    會隋後禦宇威加南國。

    曆窮其數軍入楊都。

    遂被亂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之了無火狀。

    但見光在塔前被縛将殺。

    既怪其異即解而放之。

    斯臨危達感如此也。

    光學通吳越。

    便欲觀化周秦。

    開皇九年來遊帝宇。

    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

    奉佩文言振績徽緒。

    又馳慧解宣譽京臯。

    績業既成道東須繼。

    本國遠聞上啟頻請。

    有敕厚加勞問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

    新羅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聖人。

    光性在虛閑。

    情多泛愛。

    言常含笑愠結不形。

    而箋表啟書往還國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傾奉皆委以治方。

    詢之道化。

    事異錦衣請同觀國。

    乘機敷訓垂範于今。

    年齒既高乘輿入内。

    衣服藥食并王手自營不許佐助。

    用希專福。

    其感敬為此類也。

    将終之前。

    王親執慰。

    囑累遺法。

    兼濟民斯為說。

    征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悆。

    經于七日。

    遺誡清切。

    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即唐貞觀四年也。

    當終之時。

    寺東北虛中音樂滿空異香充院。

    道俗悲慶知其靈感。

    遂葬于郊外。

    國給羽儀。

    葬具同于王禮。

    後有俗人兒胎死者。

    彼土諺雲。

    當于有福人墓埋之。

    種胤不絕。

    乃私瘗于墳側。

    當日震此胎屍擲于茔外由此不懷。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圓安。

    神志機穎性希曆覽。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東觀不耐又西燕魏。

    後展帝京備通方俗。

    尋諸經論跨轹大綱。

    洞清纖旨晚歸心學。

    高軌光塵。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聞。

    特進蕭瑀。

    奏請住于藍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

    安嘗叙光雲。

    本國王染患。

    醫治不損。

    請光入宮。

    别省安置。

    夜别二時為說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時初夜王見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輪随身而至。

    王後宮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發勝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于卞韓馬韓之間。

    盛通正法。

    每歲再講匠成後學。

    嚫施之資并充營寺。

    餘惟衣缽而已。

     釋海順。

    姓任氏。

    河東蒲阪人。

    容貌方偉音韶圓亮。

    長面目少髭髯。

    儀服不群于衆有異。

    少處寒素生于田野。

    早喪慈父與母孤居。

    孝愛之情靡由師傅。

    廉直之性獨拔懷抱。

    每恨家貧無資受業。

    故年在志學尚未有聞。

    乃慷慨辭親。

    脫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門道遜。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見後傳。

    順躬事學禮晝夜誦經。

    初無暫替。

    文不再覽日殆三千。

    歲登具受履操逾遠志業尤勇。

    念守所持誓無點累。

    仍以威儀粗着身過可防。

    語笑易為口非難護。

    乃因他患緘默不言。

    卻掃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學行之始慧解為先。

    遂閱讨衆經伏膺玄宰。

    方等諸部鹹禀厥師。

    皆探赜研幾貴言領意。

    有栖岩寺沙門神素者。

    性好幽栖尤專二論。

    順遠承寄調思扣沖關。

    乃荷帙登峰咨參講肆。

    徒屬既衆鑽仰殊多。

    有所詢求但舉綱要。

    順頻時屬請微以為繁。

    雖愠色不形。

    而勞心可驗。

    順逡巡退席曰。

    昔陳亢問一得三。

    今者請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謂耶。

    答曰。

    一則見忤。

    一則聞義。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無疑不斷。

    有滞必申。

    至于雜心隐括備在婆沙。

    研精專一始終該統。

    或下山分衛。

    而執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尋讀。

    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原。

    順嘗以餘席言于素曰。

    海順曠劫深尤不逢賢聖。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緻生茲穢土對此凡緣。

    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為岸。

    将不由心駒失辔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濡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輪交轍。

    息駕何門。

    六道長驅。

    思歸無路。

    言及斯事載懷惶悚。

    且生得為人。

    啟期亡憂于貧賤。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屬傳燈。

    雖不面奉如來。

    而幸遇法師耳。

    不量短绠辄揆深源。

    願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

    如此則一生有獲。

    千載無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儀自若。

    素曰。

    敢聞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懷。

    素後累居僧任。

    果停講席。

    順以法輪罕遇。

    遂欣禅味。

    有沙門道傑者。

    穎秀定慧。

    希慕風景。

    乃緻書曰。

    敢稽首大師門下。

    每欲理靜攝心山泉畢志。

    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輝故。

    栖寄法筵聽覽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頗勞低仰。

    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傥從風燭前路奚憑。

    所以策驽骀之疲。

    想千裡之遠。

    定門玄妙辄希辄入。

    逆其不逮益用盤桓。

    伏願開含養之懷。

    退人以禮。

    傑得書美其銳情玄暢也。

    乃報曰。

    促路非骐骥之逸辔。

    灌木豈是鸾鳳之栖息。

    故當引水而沐枯魚。

    戢翼而朋寡鶴耳。

    脫其不爾。

    幸無略光陰。

    順得書會疾。

    遂不果行。

    而為人高簡雅素。

    自歸清衆絕交氓俗。

    嘗有說種性高尚祖祢榮貴者。

    以誇于順。

    順莞爾而笑曰。

    我釋種餘晖。

    法王之子。

    尚須謙讓自下不敢傲誕欺人。

    豈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趨時之士。

    皆不及其門。

    反俗之賓頗入其室。

    而道行純潔性好追蹤。

    曾刺血灑塵供養舍利。

    兼以血和墨書七佛戒經。

    克己研心類皆如此。

    嘗尋付法藏傳說。

    如來涅槃法付承繼。

    迄于師子罽賓囑累。

    斯書詞事既顯若親面焉。

    因斯凄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聖人拔茲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歸命三尊。

    同住鄰居無得聞者。

    或解納覆彼寒夫。

    或減食而充餧者。

    志好活愉無求知足。

    有贈衣帛者。

    終不以介意。

    曾縱容曰。

    自任則樂。

    而未曾制物從我。

    随物則苦。

    而未曾以我違物。

    且鳥不栖淵魚不巢樹。

    未必解随和讓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猶我不奪物榮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内我身處邊。

    荊轲拔劍毛遂捧盤。

    不為則已為則不然。

    将恐兩虎共鬥勢不俱全。

    永存今好長縱來怨。

    是以反迹荒迳息景柴門。

    其二曰。

    我欲刺股锉刀懸頭屋梁。

    書臨雪采牒映螢光。

    一朝鵬舉萬裡鸾翔。

    縱任才辯遊說君王。

    高車反邑衣錦還鄉。

    将恐鳥殘以羽。

    蘭折由芳。

    籠餐讵貴。

    鈎餌難嘗。

    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炫才鬻德入市趨朝。

    四衆瞻仰三槐附交。

    标形引勢身達名超。

    箱盈绮服廁富甘肴。

    飄揚弦管詠美歌謠。

    将恐塵栖弱草露宿危條。

    無過日旦靡越風朝。

    是以還傷樂淺非惟苦遙。

    順神晤駭群出言成錄。

    着集數卷。

    于時真法陵遲俗尚谀谄。

    讷言敏行者為愚。

    巧詞令色者為智。

    廉潔正性衆或緻譏。

    故順履貞直之心。

    居危不亂涅而不缁。

    可謂懷素風焉。

    有沙門行友者。

    志行嚴正才慧英悟。

    與順素交。

    因疾參候。

    順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強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凄咽。

    吾謂夷煩殄惑。

    豈直專在說經。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則虛失其功。

    學不當機。

    則坐生自惱。

    友遂制息心論以對之。

    文甚宏冠。

    順曰。

    觀弟此作。

    理如未盡。

    友曰。

    息心之論應有數篇。

    謂顯觀述宗釋疑成義。

    但以理玄詞密非當世之所聞故。

    容與于靈津。

    戢鱗而未進。

    慨時哉之不遇。

    始絕弦于此耳。

    順乃重說遺教。

    悲歎無已。

    先有沙門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與順結山林之操。

    會順方學問未暇允之。

    本獨謝時世。

    罔測所往。

    後每思之。

    言辄凄泫曰。

    本公若乘龍之遊濯足雲表。

    吾雖攀戀自恨萦身嚣俗。

    升沉相異徒為悲矣。

    且忘懷去來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栖猶桎梏。

    苟其性之不失。

    不無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為如此也。

    于時卧病連稔。

    自知不痊。

    遺文累紙呈諸師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問後事。

    順曰。

    患身為穢器。

    暫舍欣然。

    魚鳥無偏水陸何簡。

    然顧惟老母宿緣業重。

    今想不得親别矣。

    若棄骸餘處。

    傥來無所見。

    有緻煎惱。

    但死不傷生。

    古言可錄。

    順雖不孝。

    豈敢以身害母耶。

    既報不自由。

    可側柩相待。

    遂令遜法師說法。

    領悟欣然。

    須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門行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