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己知沙門傳。
緻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譯之選。
建名時俗雲。
釋昙藏。
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家世望門。
清心自遠。
年十五。
占者謂為壽短。
二親哀之即為姻媾。
既本非情。
慮有推逼。
遂逃亡山澤。
惟念誰度行至外野。
少非遊踐莫知投告。
但念觀音。
久值一人貌黑而驅二牛。
因問所從可得宿不。
便告藏曰。
西行有寺不遠當至。
尋聞鐘聲。
忽見僧寺。
因求剃落便遂本心。
即遣出門可行百步。
回望不見久乃天明。
西奔隴上求法為務。
晚還京邑。
于旌善寺行道受戒。
聽諸經律意有所昧。
又往山東。
彼岸諸師競留對講。
地持十地名稱普聞。
故東漸海濱南窮淮服。
聽涉之最無與為俦。
及返京師住光明寺。
诠發新異擅聲日下。
獻後既崩召入禅定。
性度弘裕風範肅成。
故使道俗推崇。
綱維領袖。
恒為接對之役也。
賓客席上之美。
談叙曠世之能。
見之今矣。
大唐禦世。
造寺會昌。
又召以為上座。
撫接長幼殊有奇功。
貞觀譯經又召為證義。
時以藏威烈氣遠容止清肅。
可為興善寺主。
藏深懷禮讓用開賢路。
乃薦藍田化感寺閏法師焉。
即依其言舉稱斯目。
及皇儲失禦。
便召入宮。
受菩薩戒翌日便瘳。
敕賜絹數百段。
衣對亦爾。
度人三千。
并造普光寺焉。
尋又下敕。
得遙受戒不。
藏曰。
地持論雲。
若無戒師。
發弘誓願。
得菩薩戒。
因進論文。
敕乃以忏詞令藏披讀。
至皇後示疾。
又請入宮。
素患腰腳。
敕令輿至寝殿受戒。
施物極多并充功德。
至貞觀九年三月十八日終于會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動兩宮吊贈相次。
诏葬郊西嚴村。
起塔圖形。
東宮詹事黎陽公于志甯為碑文。
見于塔所。
釋神迥。
姓田氏。
馮翊臨晉人。
弱齡挺悟。
辭恩出俗。
遠懷匠碩備曆艱虞。
問道海西包括幽奧。
博采三藏研尋百氏。
年未及冠郁為鴻彩。
雖廣融經論。
而以大衍著名。
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群經篇章銘論合四十餘卷。
每于春初三月放浪岩阿。
迄于夏首方還京邑。
漁獵子史諷味名篇逸調橫馳。
頗以此而懷簡傲也。
兼以嘲谑豪傑辯調中外。
陵轹倫右誇尚矜莊。
京邑所推侯王揖仰。
又以旬暇餘隙遊曆省台。
預是文雄。
通名谒對。
或談叙儒史。
或開悟玄宗。
優遊自任。
亦季世縱達之高僧也。
故華壤英俊謂之諺曰。
大論主釋迦迥法界多羅一時領。
以其豎論之時必令五三人别難後乃總領通之故。
懷斯目矣。
大業十年召入禅定。
尋又應诏請入鴻胪。
為敷大論。
訓開三韓諸方士也。
貞觀三年。
以正道所歸通務為則。
遂擁錫庸蜀流化岷峨。
道俗虔虔靡若風草。
法流亹亹所至汪濊。
以四年七日一日遷神于法聚寺。
春秋六十五矣。
四衆哀恸。
悲其為法來儀未幾而終素懷莫展。
益州官庶士俗。
及以同舟列道。
争趨奔于葬所。
素幢竟野香煙蔽空。
萬計哀号聲動天地。
于升遷橋南焚之。
遵遺令也。
弟子玄察收其餘柩。
以約秦中與同學玄究等。
于終南山仙遊寺北。
而繕塔焉。
究為其文銘于塔所。
空情貞抱。
素志樂林泉。
頗工篇什。
時會精越學文。
驚其藻銳也。
未立而終。
哀傷才府。
釋僧鳳。
姓蕭氏。
梁高其族祖也。
曾祖懿梁侍中宣武王。
大父軌梁明威将軍番禺侯。
顯考長陳招遠将軍新昌守。
鳳以族胄菁華風望高遠。
置情恢廓立履标峻。
昔在志學聰慧夙成。
文翰曾映聲辯超挺。
所制雜文百有餘首。
冠出儒林識者鹹誦。
固得早登延譽令逸京臯。
開皇之始僧粲法師。
名重五都學周八藏。
乃委心請道歸宗師傳。
粲鑒其精爽美其器略。
授以真乘。
開十等之差。
導以玄辯。
疏八勢之位。
鳳雅有幽度領覽無遺。
勝氣邁于比肩。
賦命懷于前達。
時倫相顧曰。
師逸功倍。
聞之昔人。
冰涼清厚。
驗之今日。
會隋炀負圖。
曆試黃道。
大業中歲駐跸南郊。
文物一盛千年罕及。
欲以軍威帝業激動鬼神。
乃高飾黃麾盛陳白羽。
霜戈曜日武帳彌川。
皂素列于朝堂。
下敕曰。
軍國有容華夷不革。
尊主崇上遠存名體。
資生通運理數有儀。
三大懸于老宗。
兩教立于釋府。
條格久頒。
如何抗禮。
黃老士女承聲下拜。
惟佛一宗相顧峙立。
沙門明贍。
率先答诏。
具如别傳。
然敕頻催。
何為不禮。
鳳為崇敬寺主。
依例被追。
乃擺撥直進。
援引經論明不敬之理。
佥詳贍鳳抗诏之儀。
可謂蘭菊各擅其英華。
竹柏互陳其貞節。
不可削也。
獻後雲崩禅定斯構。
下诏辟召。
來萃道場相從講解。
迄于暮齒。
善綜引安機要。
難問失緒顯論攸歸。
貞觀中年釋門重闡。
青田有穢白首斯興。
非夫領括無由弘護。
中書舍人杜正倫。
下敕監掌統詳管轄奏召。
以為普集寺任。
尋更右遷定水上座。
綏耳二寺無越六和。
妙達衆心欣其仰止。
年及從心更新誠緻。
絷維塵境放曠山林。
言晤相諠終事畢矣。
有岐州西山龍宮寺。
遠來請講深幸素心。
承彼北背曾岩南臨清渭石鏡耀日松蘿冒空暢悅幽情。
即而依赴。
大開法觀導引慧蹤。
遂使道俗來蘇聞所未有。
既而厚夜凄感。
常志前言。
悲谷增慨彌隆遐想。
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
因疾終于彼寺。
春秋七十有七。
初以疾極委卧。
猶存弘法。
精爽不移。
乃力疾而起曰。
妙法華經。
最後言别。
終須一釋用通累念。
遂對衆開之。
下坐怗然。
奄爾神逝于岐州陳倉縣之龍宮寺。
士俗官庶痛心疾首。
喪我所天。
悲夫陳迹昭穆安睹。
乃遷靈于縣郭之北原。
鑿窟處之。
仍施白塔。
苕然望表。
遠近瞻屬無不涕零。
有弟子法位。
學聲早被。
言晤清遠。
以終天難補英聲易塵。
匪假陳揚于何取則。
乃于定水寺為建一碑程器萬古。
其文左仆射燕公為制。
惟鳳立性矜莊氣厲群伯。
吐言爽朗晤涉奔随。
以般若為心田。
以涅槃為意得。
講法華經百有餘遍。
制疏命的亦是一家。
餘諸經論待時而舉。
初鳳之往西山。
便留遺疏述其遠度。
累以餘緣。
恰達彼寺因而不返。
樂天知命何以加之。
故其遺文後偈雲。
苦哉黑闇女 樂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納二邊 我奉能仁教 歸依彌勒前 願闡摩诃衍 成就那羅延 釋道嶽。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家世儒學專門守業。
九歲讀詩易孝經。
聰敏強識卓異倫伍。
父暠仕隋為臨淄令。
治聲遠肅。
有隐士西門義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後令召莫能緻之。
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
謂鈴下吏曰。
西門義故谒。
遽為吾白。
即以事聞。
令素仰高風。
駭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輕舉。
義曰。
吾自弱歲隐淪。
于茲暮齒。
誠不欲幹遊人世。
抱誠棄智。
頃者吠聲既靜。
則良政字民。
五褲興謠兩岐成詠。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問其治術。
對答若神。
情兼明舉。
乃命諸子紹續績曠嶽略等。
列于義前。
令其顧指。
義曰。
府君六子。
誠偉器也。
自長而三。
州縣之職。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遠其德高。
業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
曠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貞固志懷明約。
善大論及僧祇。
深鏡空有。
學徒百數。
禅觀著績物務所高。
即洛陽淨土明曠法師是也。
嶽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師為弟子。
少樂學問經論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操高厲。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後習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備窮根葉辭義斯盡。
有九江道尼者。
創弘攝論海内知名。
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辇。
親承真谛業寄傳芳。
嶽因從受法。
日登深解。
以衆聚事擁。
惟其廢習。
将欲栖形太白服業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數闊達。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醫術有工經道偏練。
日行四百相同誇父。
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
嶽友而親之。
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毗昙成實學知非好。
攝大乘論誠乃清微。
而傳自尼公。
聽受又鮮。
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
真谛譯之。
初傳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願聞其志。
嶽曰。
餘前學群部。
悉是古德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于後。
惟以俱舍無解。
遂豈結于當來耶。
安曰。
志之不奪。
斯業成矣。
後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
一習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
遂得釋然開發了通弘旨。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
思見其言。
載勞夢寝。
乃重賂
緻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譯之選。
建名時俗雲。
釋昙藏。
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家世望門。
清心自遠。
年十五。
占者謂為壽短。
二親哀之即為姻媾。
既本非情。
慮有推逼。
遂逃亡山澤。
惟念誰度行至外野。
少非遊踐莫知投告。
但念觀音。
久值一人貌黑而驅二牛。
因問所從可得宿不。
便告藏曰。
西行有寺不遠當至。
尋聞鐘聲。
忽見僧寺。
因求剃落便遂本心。
即遣出門可行百步。
回望不見久乃天明。
西奔隴上求法為務。
晚還京邑。
于旌善寺行道受戒。
聽諸經律意有所昧。
又往山東。
彼岸諸師競留對講。
地持十地名稱普聞。
故東漸海濱南窮淮服。
聽涉之最無與為俦。
及返京師住光明寺。
诠發新異擅聲日下。
獻後既崩召入禅定。
性度弘裕風範肅成。
故使道俗推崇。
綱維領袖。
恒為接對之役也。
賓客席上之美。
談叙曠世之能。
見之今矣。
大唐禦世。
造寺會昌。
又召以為上座。
撫接長幼殊有奇功。
貞觀譯經又召為證義。
時以藏威烈氣遠容止清肅。
可為興善寺主。
藏深懷禮讓用開賢路。
乃薦藍田化感寺閏法師焉。
即依其言舉稱斯目。
及皇儲失禦。
便召入宮。
受菩薩戒翌日便瘳。
敕賜絹數百段。
衣對亦爾。
度人三千。
并造普光寺焉。
尋又下敕。
得遙受戒不。
藏曰。
地持論雲。
若無戒師。
發弘誓願。
得菩薩戒。
因進論文。
敕乃以忏詞令藏披讀。
至皇後示疾。
又請入宮。
素患腰腳。
敕令輿至寝殿受戒。
施物極多并充功德。
至貞觀九年三月十八日終于會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動兩宮吊贈相次。
诏葬郊西嚴村。
起塔圖形。
東宮詹事黎陽公于志甯為碑文。
見于塔所。
釋神迥。
姓田氏。
馮翊臨晉人。
弱齡挺悟。
辭恩出俗。
遠懷匠碩備曆艱虞。
問道海西包括幽奧。
博采三藏研尋百氏。
年未及冠郁為鴻彩。
雖廣融經論。
而以大衍著名。
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群經篇章銘論合四十餘卷。
每于春初三月放浪岩阿。
迄于夏首方還京邑。
漁獵子史諷味名篇逸調橫馳。
頗以此而懷簡傲也。
兼以嘲谑豪傑辯調中外。
陵轹倫右誇尚矜莊。
京邑所推侯王揖仰。
又以旬暇餘隙遊曆省台。
預是文雄。
通名谒對。
或談叙儒史。
或開悟玄宗。
優遊自任。
亦季世縱達之高僧也。
故華壤英俊謂之諺曰。
大論主釋迦迥法界多羅一時領。
以其豎論之時必令五三人别難後乃總領通之故。
懷斯目矣。
大業十年召入禅定。
尋又應诏請入鴻胪。
為敷大論。
訓開三韓諸方士也。
貞觀三年。
以正道所歸通務為則。
遂擁錫庸蜀流化岷峨。
道俗虔虔靡若風草。
法流亹亹所至汪濊。
以四年七日一日遷神于法聚寺。
春秋六十五矣。
四衆哀恸。
悲其為法來儀未幾而終素懷莫展。
益州官庶士俗。
及以同舟列道。
争趨奔于葬所。
素幢竟野香煙蔽空。
萬計哀号聲動天地。
于升遷橋南焚之。
遵遺令也。
弟子玄察收其餘柩。
以約秦中與同學玄究等。
于終南山仙遊寺北。
而繕塔焉。
究為其文銘于塔所。
空情貞抱。
素志樂林泉。
頗工篇什。
時會精越學文。
驚其藻銳也。
未立而終。
哀傷才府。
釋僧鳳。
姓蕭氏。
梁高其族祖也。
曾祖懿梁侍中宣武王。
大父軌梁明威将軍番禺侯。
顯考長陳招遠将軍新昌守。
鳳以族胄菁華風望高遠。
置情恢廓立履标峻。
昔在志學聰慧夙成。
文翰曾映聲辯超挺。
所制雜文百有餘首。
冠出儒林識者鹹誦。
固得早登延譽令逸京臯。
開皇之始僧粲法師。
名重五都學周八藏。
乃委心請道歸宗師傳。
粲鑒其精爽美其器略。
授以真乘。
開十等之差。
導以玄辯。
疏八勢之位。
鳳雅有幽度領覽無遺。
勝氣邁于比肩。
賦命懷于前達。
時倫相顧曰。
師逸功倍。
聞之昔人。
冰涼清厚。
驗之今日。
會隋炀負圖。
曆試黃道。
大業中歲駐跸南郊。
文物一盛千年罕及。
欲以軍威帝業激動鬼神。
乃高飾黃麾盛陳白羽。
霜戈曜日武帳彌川。
皂素列于朝堂。
下敕曰。
軍國有容華夷不革。
尊主崇上遠存名體。
資生通運理數有儀。
三大懸于老宗。
兩教立于釋府。
條格久頒。
如何抗禮。
黃老士女承聲下拜。
惟佛一宗相顧峙立。
沙門明贍。
率先答诏。
具如别傳。
然敕頻催。
何為不禮。
鳳為崇敬寺主。
依例被追。
乃擺撥直進。
援引經論明不敬之理。
佥詳贍鳳抗诏之儀。
可謂蘭菊各擅其英華。
竹柏互陳其貞節。
不可削也。
獻後雲崩禅定斯構。
下诏辟召。
來萃道場相從講解。
迄于暮齒。
善綜引安機要。
難問失緒顯論攸歸。
貞觀中年釋門重闡。
青田有穢白首斯興。
非夫領括無由弘護。
中書舍人杜正倫。
下敕監掌統詳管轄奏召。
以為普集寺任。
尋更右遷定水上座。
綏耳二寺無越六和。
妙達衆心欣其仰止。
年及從心更新誠緻。
絷維塵境放曠山林。
言晤相諠終事畢矣。
有岐州西山龍宮寺。
遠來請講深幸素心。
承彼北背曾岩南臨清渭石鏡耀日松蘿冒空暢悅幽情。
即而依赴。
大開法觀導引慧蹤。
遂使道俗來蘇聞所未有。
既而厚夜凄感。
常志前言。
悲谷增慨彌隆遐想。
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
因疾終于彼寺。
春秋七十有七。
初以疾極委卧。
猶存弘法。
精爽不移。
乃力疾而起曰。
妙法華經。
最後言别。
終須一釋用通累念。
遂對衆開之。
下坐怗然。
奄爾神逝于岐州陳倉縣之龍宮寺。
士俗官庶痛心疾首。
喪我所天。
悲夫陳迹昭穆安睹。
乃遷靈于縣郭之北原。
鑿窟處之。
仍施白塔。
苕然望表。
遠近瞻屬無不涕零。
有弟子法位。
學聲早被。
言晤清遠。
以終天難補英聲易塵。
匪假陳揚于何取則。
乃于定水寺為建一碑程器萬古。
其文左仆射燕公為制。
惟鳳立性矜莊氣厲群伯。
吐言爽朗晤涉奔随。
以般若為心田。
以涅槃為意得。
講法華經百有餘遍。
制疏命的亦是一家。
餘諸經論待時而舉。
初鳳之往西山。
便留遺疏述其遠度。
累以餘緣。
恰達彼寺因而不返。
樂天知命何以加之。
故其遺文後偈雲。
苦哉黑闇女 樂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納二邊 我奉能仁教 歸依彌勒前 願闡摩诃衍 成就那羅延 釋道嶽。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家世儒學專門守業。
九歲讀詩易孝經。
聰敏強識卓異倫伍。
父暠仕隋為臨淄令。
治聲遠肅。
有隐士西門義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後令召莫能緻之。
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
謂鈴下吏曰。
西門義故谒。
遽為吾白。
即以事聞。
令素仰高風。
駭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輕舉。
義曰。
吾自弱歲隐淪。
于茲暮齒。
誠不欲幹遊人世。
抱誠棄智。
頃者吠聲既靜。
則良政字民。
五褲興謠兩岐成詠。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問其治術。
對答若神。
情兼明舉。
乃命諸子紹續績曠嶽略等。
列于義前。
令其顧指。
義曰。
府君六子。
誠偉器也。
自長而三。
州縣之職。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遠其德高。
業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
曠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貞固志懷明約。
善大論及僧祇。
深鏡空有。
學徒百數。
禅觀著績物務所高。
即洛陽淨土明曠法師是也。
嶽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師為弟子。
少樂學問經論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操高厲。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後習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備窮根葉辭義斯盡。
有九江道尼者。
創弘攝論海内知名。
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辇。
親承真谛業寄傳芳。
嶽因從受法。
日登深解。
以衆聚事擁。
惟其廢習。
将欲栖形太白服業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數闊達。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醫術有工經道偏練。
日行四百相同誇父。
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
嶽友而親之。
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毗昙成實學知非好。
攝大乘論誠乃清微。
而傳自尼公。
聽受又鮮。
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
真谛譯之。
初傳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願聞其志。
嶽曰。
餘前學群部。
悉是古德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于後。
惟以俱舍無解。
遂豈結于當來耶。
安曰。
志之不奪。
斯業成矣。
後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
一習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
遂得釋然開發了通弘旨。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
思見其言。
載勞夢寝。
乃重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