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關燈
遺南道商旅。

    既憑顧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廣州顯明寺。

    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

    并是凱師筆迹。

    親承真谛口傳。

    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懷。

    諷讀沉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給。

    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

    安庶事經營令無匮乏。

    綿曆歲序厥志彌隆。

    内慚諸己。

    乃謝安曰。

    嶽今至愚為累獨學成譏。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為民本名作實賓。

    苟求虛譽遂勞同志。

    二不可也。

    斯過弘矣。

    誠可退迹浮浮。

    更勞重累。

    則不可也。

    安曰。

    功業将成幸無異志。

    嘉會難再無思别慮。

    複延兩載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尋知。

    将開慧業。

    遊諸講肆清論莫窮。

    大業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時年三十有四。

    少齒登器莫匪先之。

    此時僧衆三百餘人。

    令聽風規互相推謝。

    嶽以後至名重學不從師。

    雖欲播揚未之有許。

    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

    并名稱普聞衆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為請主。

    嶽撝謙藏器退辭師授。

    徒累清言終慚疏略。

    慧明等越席揚言曰。

    法師何辭耶。

    吾等情均水乳義結相成。

    掩德移機恐爽靈鑒。

    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

    嶽顧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學後進潛心異論。

    皆曰。

    斯文詞旨宏密學爽師資。

    縱達一朝誠自誣耳。

    當伺其談叙得喪斯及矣。

    嶽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

    舉綱頓網大義斯通。

    雖诤論鋒臨而響應随遣。

    衆鹹不識其戶牖。

    故無理頓聯辭。

    由是名振學宗法筵繼席。

    歲舉賢良推師有寄。

    武德初年。

    從業藍谷化感寺側。

    岩垂乳水。

    嶽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

    乃曰。

    吾無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殘水寫渧下滢中。

    一心念誦。

    日取一升經六十日。

    患損方複。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

    遂以真谛為本。

    餘則錯綜成篇。

    十有餘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統文旨字去意留。

    兼着十八部論疏。

    通行于世。

    以為口實。

    又初平鄭國。

    有宗法師者。

    神辯英出時所異之。

    皇上延入内宮立三宗義。

    嶽問以八正通局聖賢。

    後責才施無言以對。

    坐見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學士談炫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會貞觀中廣延兩教。

    時黃巾劉進喜創開老子。

    通諸論道。

    嶽乃問以道生一二。

    征據前後。

    遂杜默焉。

    嶽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通乎。

    坐衆大笑而退。

    故嶽之深解法相。

    傳譽京國矣。

    至六年秋八月。

    嶽兄曠公從化。

    悲痛纏懷。

    徒屬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嶽扪淚曰。

    同居火宅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何得不悲。

    聞者議之。

    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

    貞觀初年。

    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

    嶽為衆舉。

    預其同例。

    頗聞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謂人曰。

    此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

    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

    嶽随其慧解應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與爾矣。

    自爾情敦道術。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

    嶽廣開衢術。

    延對諸賓。

    酬接覆卻神旨标被。

    太子顧曰。

    何法師。

    若此之辯也。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嶽法師也。

    法門軌躅學觀所宗。

    太子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

    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

    倫曰。

    虞舜存許由之節。

    夏禹順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猶從矯逸。

    況方外之士。

    棄名之人。

    臣辄從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虛襟。

    嶽動容辭曰。

    皇帝深惟固本。

    歸誠種覺。

    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

    廣召無诤之僧。

    用樹無疆之業。

    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

    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

    願垂含恕。

    敢違恩旨。

    屢辭不免。

    遂住普光。

    以貞觀十年春二月構疾彌留。

    諸治無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喪事所資取給家令。

    庶使豐厚無緻匮約。

    仍贈帛及時服衣等。

    俄而有敕。

    複公給葬儀。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嶽弟明略。

    身長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懷遠悟容儀清肅。

    特善涅槃。

    學人從集有聲京洛。

    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入年朝奉慰。

    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

    惟嶽及略。

    連支比曜。

    時共美之。

    及事緣将了。

    言歸東夏。

    嶽惘然曰。

    吾同氣四人。

    并先即世。

    唯餘與爾相顧猶影。

    自曠師沒後。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

    異生難會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會又難。

    爾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嶽便辭世。

    略之銜疚。

    痛鐘纏結帶疾還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釋功迥。

    姓邊。

    汴州浚儀人。

    年六歲便思出家。

    慈親口授觀音經。

    累月而度。

    自此專訓經法。

    九歲而送在寺。

    年十六舍俗服志願山居。

    因入泰嶽苦心忘倦。

    年二十五。

    便事弘法師。

    私自惟曰。

    拱默山林。

    乃是一途獨善。

    至于道達蒙瞽維持餘寄。

    非化誘不弘。

    住汴州惠福寺。

    昔在山中。

    十地勝鬘已曾講解。

    及遊城邑人有知者勸而說之。

    遂因闡揚。

    諸經論等亦備敷說。

    晚以法華特為時要。

    便撰疏五卷。

    鎮常弘演。

    前後五十餘遍。

    每至藥草品天必降雨。

    故其幽誠征感為若此也。

    其佛地般若制疏并講。

    津濟後學。

    聲滿東川。

    又撰無性攝論疏。

    厥功始成。

    奄然長往本寺。

    年六十六。

    餘聞之行人。

    曰。

    其人少欲自節。

    衣布坐茅。

    所獲利祿随時散盡。

    房無櫃箧四壁廓然。

    未終之前。

    異香靈光至所住室二夜四至。

    自睹嘉相。

    門人同美。

    迥曰。

    願乘此瑞往生樂土。

    因不食二十日而終。

    所飲井水終旦泉竭。

    殡經數日水方複舊。

    道俗悲涼。

    通感若此。

     釋神照。

    姓淳于。

    汴州中牟人。

    年九歲。

    隋亂眷屬凋亡。

    惟母及身。

    萍流無托。

    未幾母崩。

    投造無詣。

    朝求木實夕宿屍所。

    行往見之莫不下泣。

    年十二。

    投尉氏明智律師而出家焉。

    于時載揚律藏。

    學徒雲集。

    宇内初定糇粒未充。

    照巡村邑負糧周給。

    年經六祀勞而無倦。

    供衆之暇。

    夜講法華勝鬘經。

    雖久人無知者。

    受其聽律每發奇思。

    前學之流驚其迥悟。

    又往邺下休法師聽攝大乘論。

    一遍無遺。

    講散辭還。

    休送出寺。

    學門怪異。

    休顧曰。

    斯是河南一遍照也。

    後生領袖。

    爾其知之。

    又往許州空法師所聽雜心論。

    才始八卷。

    為師疾而返。

    後因遂講之。

    初後通冠。

    時人語曰。

    河南一遍照。

    英聲不徒召。

    爾後涅槃華嚴成實雜心。

    随機便講曾不辭退。

    又造像數百鋪。

    寫經數千卷。

    任緣便給不為藏蓄。

    新譯能斷金剛般若初至。

    披讀尋括。

    詞義似少一行。

    遂以情測注。

    及後其本果與符同。

    時鹹訝其思力也。

    貞觀中遘疾逾久。

    而戒行無玷。

    卒于安業本寺。

    春秋五十有九。

    初平素日。

    一狗将養所住恒随。

    及鄰大漸長号哀厲。

    通宵向本出家寺。

    往返二百餘裡。

    繞寺号呼以告。

    彼衆素不知也。

    兇問後至方委狗征。

    及曙還返安業。

    [捺-示+(口/廾)]坎之後長眠流淚不食而殂。

     釋道傑。

    姓楊。

    其先弘農。

    漢太尉震之後也。

    苗裔複居河東安邑之鳴條焉。

    天懷穎發廓然物表。

    年才小學便就外傅。

    教以書計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厭俗塵。

    父母留戀抑奪不許。

    開皇十一年。

    歲将冠肇。

    垂翼東飛。

    投聞喜橫水窟。

    真瑩法師。

    瑩鑒其高拔即而剃落。

    尋與受具令學涅槃等經。

    性淨修明聞持鏡曉。

    後往岘頭山誦法華經月便度深。

    自惟曰。

    經不雲乎。

    甯願少聞多解義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遊。

    開皇十四年。

    往青州何記論師所。

    聽采成實。

    才涉二年功高四載。

    記顧曰。

    吾子形貌傀偉請對有方。

    學淺而思遠。

    吾論其興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當誨而不倦。

    無幾而記遷化。

    遂爾周流齊土。

    時有奘寂安藝。

    并号哲人。

    從之受道多識前令。

    又往倉冀魏念二論師所。

    聽毗昙論。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該所。

    俱聽成實。

    始末四載。

    傾窮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問法主。

    每令該公延頸長息。

    嘗定該義曰。

    論雲。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謂以一行苦名為苦受而随情說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說三受。

    此是經部師計。

    而拔摩述以為宗。

    可不爾耶。

    該曰然。

    傑曰。

    若使果起酬因說苦受為樂受。

    亦可因成感果說惡業為善業。

    若言善業感樂果善業非惡業。

    亦可樂受酬善因樂受非苦受。

    若言樂受酬善因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