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即苦受。
亦可善業感樂果而體即惡業。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說妄樂。
亦可惟是一惡業随情說妄善。
此中多句。
終是一妨。
遠取伏意。
覆卻例決。
該于時茫然曰。
此中須解聽。
後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難與言也。
吾老矣。
弘興論道其在子乎。
由是門人胥伏。
開皇十九年。
自衛适邺。
聽休法師攝論。
又于洪律師所聽四分。
略知戶牖。
意在小論。
将事東行。
屬随漢王召滄州志念河間法楞長弘并部。
忽遇斯際即往從之。
聽仰迦延讀婆沙論。
首尾三載頗極窮通。
曾難念論師曰。
若觸空非觸入處者。
亦應識空非識住處。
若以識非分是識住處者。
亦應觸非分是觸入處。
于時念公但含笑直視竟不通之。
其論道迅猛皆此類也。
然以先功小學。
意為弘顯大乘。
仁壽二年。
又依楞法師聽十地等論。
爾時法門大敞。
宗師雲結。
智景大論。
十力攝乘。
兩達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總萃。
并晉中興。
乃曆遊講肆觀略同異。
凡經六載鹹陳難擊。
故并州語曰。
大頭傑難人殺。
然其例并雖少。
而一征一責能令流汗。
文帝崩晉陽逆節。
便還故裡講阿毗昙心。
又講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說心路蒼範。
至于起慧非定不發。
遂停講往麻谷。
依真慧禅師學坐。
思擇念慧深入緣起。
慧歎曰。
常為法師等一從名教難偃亂流。
如何始習便能住想。
豈非宿習所緻耶。
後依成實安般念處。
兩夕專想觀解大明。
便謂神素法師曰。
昨試依論文安般念觀。
境界極明而氣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終須教遣。
請撰諸經安般同異。
編為次第。
将依遣滞。
素乃取婆沙成實龍樹蘭若諸部。
明十六特勝六種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習。
更逾明淨。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慧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諸學坐者未至此處。
武德元年請弘十地。
傑笑曰。
息駕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講揚法化誠為利他。
至于俱利事須商度。
今當晝語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長弘三十餘遍。
常随門學百有餘人。
堪外化者數盈二十。
斯人也剛決中恕少欲希言。
擇交選士。
疏财薄食。
苦樂不言喜愠無撓。
栖岩一衆舉為僧主。
辭不獲免。
若浮雲焉。
以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夏。
初有桑泉樊綽者。
前周廢教僧也。
雖為白衣常參法宇。
傑以國士遇之。
綽已前亡。
二女同夢。
其父乘虛而至。
曰吾生西方極樂土矣。
知傑師将逝故來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傑患停講。
乃至壽終。
常見樊綽在傍。
合衆又聞空中伎樂異香。
故其去處雖遠。
不負弘導之功焉。
門人依西域阇維起塔供養。
釋神素。
姓王。
字紹則。
其先太原。
遠祖勇從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鳴條之野焉。
氏族英望無煩述作。
少與道傑結張範之好。
相攜問道。
儒學之富禮易是長。
至于篇什繼美英采。
故其遊學講肆周流國境。
必與相随。
若比人矣。
所習詞義博覽俊悟。
則難兄難弟也。
至于誦經學定當席索隐。
則後于傑。
文理會通。
素則先之。
為傑出安般念觀。
令其徙滞如彼傳述。
大業四年傑公停講。
學門清素接轸相尋。
遂從命專講毗昙四十餘遍。
續講成實将二十遍。
自餘小部不足述之。
其為講也片言契理少語釋多。
學者玄悟聽覽不倦。
則傑高于素。
若多陳同異廣定是非。
鄭重校角開生覺意。
則素賢于傑。
所匠成者。
則蓋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
故晉川稱謂素傑二公秋菊春蘭各擅其美。
然素溫恭退讓慈愛矜恕。
侍士慕賢不伐諸己。
貞觀二年。
栖岩大衆請知寺任。
辭以法事相繼有阻僧網。
衆又固請。
依傑師故事乃許之。
性寬厚善物性。
故得上下和睦。
風塵攸靜。
以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自一生行業屬想西方。
于臨終日普召門人大衆爰逮家臣。
與之别已。
自加結坐正威容已令讀觀經兩遍。
一心靜聽。
自稱南無阿彌陀佛。
如是五六。
又令一人唱餘人和。
迄于中夜端坐俨然不覺久逝。
依即坐殡。
肌肉雖盡骨坐如初。
又感祥瑞。
略故不述。
初終之夕。
仁壽寺志寬法師夜坐如悶。
夢素來過同床止息勤勤告别曰。
如來大悲為諸衆生。
曠劫苦行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欲使不絕。
我等雖居下流。
然佛遺寄末能發輝。
道業遂有季位在前。
素雖不肖深懷辜負。
每欲推命竭愚上于天聽。
今大運忽臨長思永别。
好住努力。
寬送目極忽然而覺。
及明莫知兇問。
須臾信至方知昨逝。
寬緻書述懷。
與諸門人如彼。
釋法護。
姓趙。
本趙郡人。
祖康為濟陰大守。
子孫遂家焉。
隋初有趙恒者。
與清河崔汪以秀才擢第。
時号四聰。
即其父也。
家門清儉禮素自居。
護時沖幼。
戲則圍坐登講。
采花列供。
其父知為法器。
十二遭父憂。
未幾又丁母艱。
哀恸氣絕者數四。
服阕造河北衛部欲學儒術。
忽逢勝緣提誘。
誨以三界牢獄。
不以四大毒蛇。
如不早悟輪回未已。
便依而落發。
時年十五也。
留誦淨名七日便度。
自是廣訊經诰訪無遠近。
遂往志念所聽毗昙。
法彥所聽成實。
縱橫累稔參預前蹤。
又聽律部薄閑持犯。
又往彭城嵩論師所。
以是攝論命家海内标仰。
伏膺請益無所辭焉。
指授幽明曲盡玄緻。
大業三年。
度僧化遠。
護應此诏。
名沾安陸。
俄而有敕遠召藝能。
住内道場。
時年三十有二。
既居慧日。
高彥成群。
常講中觀涅槃攝論。
僞鄭既降太宗初入。
别請名德五人。
護居其列。
自此校角攝論。
去取兩端。
或者多以新本确削未足依任。
而護獨得于心。
及唐論新出。
奄然符會。
以為默識之有人焉。
貞觀十二年。
敕召入龍潛宅天宮寺。
仍知寺任。
勉人以得衆穆如也。
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曛時不預。
因卒于房。
春秋六十有八。
護善外書好道術。
約己薄食解衣贍寒。
結帶終歲不飾容貌。
而貴勝所重通才鹹萃。
先服石散大發數日悶亂。
門人之見欺當自責取。
然陷師于非道是何理耶。
遂不與言。
其礭固例如此也。
然好施忘倦。
房無圭勺之儲。
但一床一蹬而已。
撰攝論指歸等二十餘篇。
初亡嵩山沙門智大者。
年九十餘。
傲然恬素。
不出三十餘年。
聞哀杖策而至盡哀曰。
經論之士精苦之倫。
代有人矣。
至于純直自然識量通雅者。
斯人殁後因絕蹤矣。
中書杜正倫來吊而銘。
略之曰。
伊昔承恩誨深提耳。
及茲展觐恸興床幾。
頹泣可援沈差靡已。
庶在遐齡永陪高軌。
釋玄續。
姓桑。
蜀郡成都人。
出家既久。
經綸道業。
涅槃成實所學之宗。
常講法華導引蒙曉。
然風彩高峻容止方複。
言談之際機俊變通。
達外書工草隸。
時吐篇什繼美前修。
又能折節下人。
僮少道俗有才調者。
命來與語愛而狎之。
至于侯王雄伯名儒大德。
便傲然特立。
不以介意。
而神爽更高辯給電疾。
有梓州東曹掾蕭平仲者。
梁高之孫也。
博學機關當時絕偶。
往參談叙文集相示。
平仲尚之從容曰。
仰承高懷蔑略諸貴等。
今蒙禮顧深愧非人。
續曰。
諸貴驕蹇須以驕蹇對之。
明公泛愛。
故以泛愛相答。
仲曰。
法師從來不爾。
今日忽然。
疑是虛談恐非實錄。
答曰。
貧道待公之虛實。
亦如公遇續之實虛耳。
相與歡笑。
嘗為寶園寺制碑銘。
中有彈老莊曰。
老稱聖者莊号哲人。
持螢比日用嶽方塵。
屬有祭江道士憑善英。
過寺禮拜見而惡之謂續曰。
文章各談其美。
苦相诽毀未識所懷。
若不除改。
我是敕使當即奏聞。
續曰。
文之體勢非爾所知。
若稱敕使欲相威脅者。
我寺内年别差人當莊。
此是敕許。
亦是敕使。
卿欲奏我。
我當莊人亦能奏卿。
英雖大恨無如之何。
寺僧五十。
雖并遲暮。
皆順伏之。
嘗見人述莊子鵬鷃之喻。
便歎曰。
莊蒙以小大極于此矣。
豈知須彌不容金翅。
世界入于鄰虛。
井蛙之智穢人耳目。
後疾甚召僧。
集已罄舍都盡曰。
生死常耳。
願各早為津濟。
其夜命終。
貞觀中矣。
釋慧壁。
姓弘蘇州嘉興人。
爰初胎孕。
母絕辛腥。
及誕育後生嫌臭味。
故始自孩嬰至于七歲。
菜蔬飽腹諸絕希求。
出家依法流水寺岩師明教。
随順修奉。
冠肇已後。
周遊訪道無擇夷險。
四論三經咨詢賞要。
學既明達還延舊居。
四遠承風鹹來請谒。
門人來去常數百人。
曉夕誨誘樂說無倦。
背不着席四十餘年。
老無久力時撫彎幾。
貞觀之末年。
七十餘。
伊人不遠詞狀罕傳。
四遠稱揚但雲不可思議大德也。
至于登機對晤述作憲章。
高軌莫聞。
恐埋諸古。
惜哉。
亦可善業感樂果而體即惡業。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說妄樂。
亦可惟是一惡業随情說妄善。
此中多句。
終是一妨。
遠取伏意。
覆卻例決。
該于時茫然曰。
此中須解聽。
後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難與言也。
吾老矣。
弘興論道其在子乎。
由是門人胥伏。
開皇十九年。
自衛适邺。
聽休法師攝論。
又于洪律師所聽四分。
略知戶牖。
意在小論。
将事東行。
屬随漢王召滄州志念河間法楞長弘并部。
忽遇斯際即往從之。
聽仰迦延讀婆沙論。
首尾三載頗極窮通。
曾難念論師曰。
若觸空非觸入處者。
亦應識空非識住處。
若以識非分是識住處者。
亦應觸非分是觸入處。
于時念公但含笑直視竟不通之。
其論道迅猛皆此類也。
然以先功小學。
意為弘顯大乘。
仁壽二年。
又依楞法師聽十地等論。
爾時法門大敞。
宗師雲結。
智景大論。
十力攝乘。
兩達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總萃。
并晉中興。
乃曆遊講肆觀略同異。
凡經六載鹹陳難擊。
故并州語曰。
大頭傑難人殺。
然其例并雖少。
而一征一責能令流汗。
文帝崩晉陽逆節。
便還故裡講阿毗昙心。
又講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說心路蒼範。
至于起慧非定不發。
遂停講往麻谷。
依真慧禅師學坐。
思擇念慧深入緣起。
慧歎曰。
常為法師等一從名教難偃亂流。
如何始習便能住想。
豈非宿習所緻耶。
後依成實安般念處。
兩夕專想觀解大明。
便謂神素法師曰。
昨試依論文安般念觀。
境界極明而氣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終須教遣。
請撰諸經安般同異。
編為次第。
将依遣滞。
素乃取婆沙成實龍樹蘭若諸部。
明十六特勝六種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習。
更逾明淨。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慧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諸學坐者未至此處。
武德元年請弘十地。
傑笑曰。
息駕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講揚法化誠為利他。
至于俱利事須商度。
今當晝語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長弘三十餘遍。
常随門學百有餘人。
堪外化者數盈二十。
斯人也剛決中恕少欲希言。
擇交選士。
疏财薄食。
苦樂不言喜愠無撓。
栖岩一衆舉為僧主。
辭不獲免。
若浮雲焉。
以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夏。
初有桑泉樊綽者。
前周廢教僧也。
雖為白衣常參法宇。
傑以國士遇之。
綽已前亡。
二女同夢。
其父乘虛而至。
曰吾生西方極樂土矣。
知傑師将逝故來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傑患停講。
乃至壽終。
常見樊綽在傍。
合衆又聞空中伎樂異香。
故其去處雖遠。
不負弘導之功焉。
門人依西域阇維起塔供養。
釋神素。
姓王。
字紹則。
其先太原。
遠祖勇從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鳴條之野焉。
氏族英望無煩述作。
少與道傑結張範之好。
相攜問道。
儒學之富禮易是長。
至于篇什繼美英采。
故其遊學講肆周流國境。
必與相随。
若比人矣。
所習詞義博覽俊悟。
則難兄難弟也。
至于誦經學定當席索隐。
則後于傑。
文理會通。
素則先之。
為傑出安般念觀。
令其徙滞如彼傳述。
大業四年傑公停講。
學門清素接轸相尋。
遂從命專講毗昙四十餘遍。
續講成實将二十遍。
自餘小部不足述之。
其為講也片言契理少語釋多。
學者玄悟聽覽不倦。
則傑高于素。
若多陳同異廣定是非。
鄭重校角開生覺意。
則素賢于傑。
所匠成者。
則蓋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
故晉川稱謂素傑二公秋菊春蘭各擅其美。
然素溫恭退讓慈愛矜恕。
侍士慕賢不伐諸己。
貞觀二年。
栖岩大衆請知寺任。
辭以法事相繼有阻僧網。
衆又固請。
依傑師故事乃許之。
性寬厚善物性。
故得上下和睦。
風塵攸靜。
以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自一生行業屬想西方。
于臨終日普召門人大衆爰逮家臣。
與之别已。
自加結坐正威容已令讀觀經兩遍。
一心靜聽。
自稱南無阿彌陀佛。
如是五六。
又令一人唱餘人和。
迄于中夜端坐俨然不覺久逝。
依即坐殡。
肌肉雖盡骨坐如初。
又感祥瑞。
略故不述。
初終之夕。
仁壽寺志寬法師夜坐如悶。
夢素來過同床止息勤勤告别曰。
如來大悲為諸衆生。
曠劫苦行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欲使不絕。
我等雖居下流。
然佛遺寄末能發輝。
道業遂有季位在前。
素雖不肖深懷辜負。
每欲推命竭愚上于天聽。
今大運忽臨長思永别。
好住努力。
寬送目極忽然而覺。
及明莫知兇問。
須臾信至方知昨逝。
寬緻書述懷。
與諸門人如彼。
釋法護。
姓趙。
本趙郡人。
祖康為濟陰大守。
子孫遂家焉。
隋初有趙恒者。
與清河崔汪以秀才擢第。
時号四聰。
即其父也。
家門清儉禮素自居。
護時沖幼。
戲則圍坐登講。
采花列供。
其父知為法器。
十二遭父憂。
未幾又丁母艱。
哀恸氣絕者數四。
服阕造河北衛部欲學儒術。
忽逢勝緣提誘。
誨以三界牢獄。
不以四大毒蛇。
如不早悟輪回未已。
便依而落發。
時年十五也。
留誦淨名七日便度。
自是廣訊經诰訪無遠近。
遂往志念所聽毗昙。
法彥所聽成實。
縱橫累稔參預前蹤。
又聽律部薄閑持犯。
又往彭城嵩論師所。
以是攝論命家海内标仰。
伏膺請益無所辭焉。
指授幽明曲盡玄緻。
大業三年。
度僧化遠。
護應此诏。
名沾安陸。
俄而有敕遠召藝能。
住内道場。
時年三十有二。
既居慧日。
高彥成群。
常講中觀涅槃攝論。
僞鄭既降太宗初入。
别請名德五人。
護居其列。
自此校角攝論。
去取兩端。
或者多以新本确削未足依任。
而護獨得于心。
及唐論新出。
奄然符會。
以為默識之有人焉。
貞觀十二年。
敕召入龍潛宅天宮寺。
仍知寺任。
勉人以得衆穆如也。
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曛時不預。
因卒于房。
春秋六十有八。
護善外書好道術。
約己薄食解衣贍寒。
結帶終歲不飾容貌。
而貴勝所重通才鹹萃。
先服石散大發數日悶亂。
門人之見欺當自責取。
然陷師于非道是何理耶。
遂不與言。
其礭固例如此也。
然好施忘倦。
房無圭勺之儲。
但一床一蹬而已。
撰攝論指歸等二十餘篇。
初亡嵩山沙門智大者。
年九十餘。
傲然恬素。
不出三十餘年。
聞哀杖策而至盡哀曰。
經論之士精苦之倫。
代有人矣。
至于純直自然識量通雅者。
斯人殁後因絕蹤矣。
中書杜正倫來吊而銘。
略之曰。
伊昔承恩誨深提耳。
及茲展觐恸興床幾。
頹泣可援沈差靡已。
庶在遐齡永陪高軌。
釋玄續。
姓桑。
蜀郡成都人。
出家既久。
經綸道業。
涅槃成實所學之宗。
常講法華導引蒙曉。
然風彩高峻容止方複。
言談之際機俊變通。
達外書工草隸。
時吐篇什繼美前修。
又能折節下人。
僮少道俗有才調者。
命來與語愛而狎之。
至于侯王雄伯名儒大德。
便傲然特立。
不以介意。
而神爽更高辯給電疾。
有梓州東曹掾蕭平仲者。
梁高之孫也。
博學機關當時絕偶。
往參談叙文集相示。
平仲尚之從容曰。
仰承高懷蔑略諸貴等。
今蒙禮顧深愧非人。
續曰。
諸貴驕蹇須以驕蹇對之。
明公泛愛。
故以泛愛相答。
仲曰。
法師從來不爾。
今日忽然。
疑是虛談恐非實錄。
答曰。
貧道待公之虛實。
亦如公遇續之實虛耳。
相與歡笑。
嘗為寶園寺制碑銘。
中有彈老莊曰。
老稱聖者莊号哲人。
持螢比日用嶽方塵。
屬有祭江道士憑善英。
過寺禮拜見而惡之謂續曰。
文章各談其美。
苦相诽毀未識所懷。
若不除改。
我是敕使當即奏聞。
續曰。
文之體勢非爾所知。
若稱敕使欲相威脅者。
我寺内年别差人當莊。
此是敕許。
亦是敕使。
卿欲奏我。
我當莊人亦能奏卿。
英雖大恨無如之何。
寺僧五十。
雖并遲暮。
皆順伏之。
嘗見人述莊子鵬鷃之喻。
便歎曰。
莊蒙以小大極于此矣。
豈知須彌不容金翅。
世界入于鄰虛。
井蛙之智穢人耳目。
後疾甚召僧。
集已罄舍都盡曰。
生死常耳。
願各早為津濟。
其夜命終。
貞觀中矣。
釋慧壁。
姓弘蘇州嘉興人。
爰初胎孕。
母絕辛腥。
及誕育後生嫌臭味。
故始自孩嬰至于七歲。
菜蔬飽腹諸絕希求。
出家依法流水寺岩師明教。
随順修奉。
冠肇已後。
周遊訪道無擇夷險。
四論三經咨詢賞要。
學既明達還延舊居。
四遠承風鹹來請谒。
門人來去常數百人。
曉夕誨誘樂說無倦。
背不着席四十餘年。
老無久力時撫彎幾。
貞觀之末年。
七十餘。
伊人不遠詞狀罕傳。
四遠稱揚但雲不可思議大德也。
至于登機對晤述作憲章。
高軌莫聞。
恐埋諸古。
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