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八

關燈
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難。

    乃雲。

    佛經外國之法。

    此國不須廢而不用。

    七廟上代所立。

    朕亦不以為是。

    将同廢之。

    遠曰。

    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者。

    仲尼所說出自魯國。

    秦晉之地亦應廢而不行。

    又以七廟為非将欲廢者。

    則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則五經無用。

    前存儒教其義安在。

    若爾則三教同廢。

    将何治國。

    帝曰。

    魯邦之與秦晉。

    雖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類佛經。

    七廟之難帝無以通。

    遠曰。

    若以秦魯同遵一化經教通行者。

    震旦之與天竺。

    國界雖殊。

    莫不同在閻浮。

    四海之内輪王一化。

    何不同遵佛經。

    而令獨廢。

    帝又無答。

    遠曰。

    诏雲。

    退僧還衆崇孝養者。

    孔經亦雲。

    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方名為孝。

    帝曰。

    父母恩重交資色養。

    棄親向疏未成至孝。

    遠曰。

    若如來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親。

    何不放之。

    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

    帝曰。

    朕亦依番。

    上下得歸侍奉。

    遠曰。

    佛亦聽僧冬夏随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

    故目連乞食饷母。

    如來擔棺臨葬。

    此理大通未可獨廢。

    帝又無答。

    遠抗聲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

    是邪見人。

    阿鼻地獄不揀貴賤。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

    直視于遠曰。

    但令百姓得樂。

    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

    當共陛下同趣阿鼻。

    何處有樂可得。

    帝理屈言前。

    所圖意盛。

    更無所答。

    但雲。

    僧等且還後當更集。

    有司錄取論僧姓名。

    當斯時也齊國初殄。

    周兵雷震。

    見遠抗诏莫不流汗。

    鹹謂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而遠神氣嵬然辭色無撓。

    上統衍法師等。

    執遠手泣而謝曰。

    天子之威如龍火也。

    難以犯觸。

    汝能窮之。

    大經所雲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遠雲。

    正理須申。

    豈惟顧此形命。

    即辭諸德曰。

    時運如此聖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為大恨。

    法實不滅。

    大德解之。

    願不以憂惱。

    遂潛于汲郡西山勤道無倦。

    三年之間誦法華維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遺法。

    既而山栖谷飲禅誦無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開佛化。

    東西兩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薩僧。

    頒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爾長講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開皇之始蒙預落彩。

    舊齒相趨翔于雒邑。

    法門初開遠近歸奔。

    望氣成津奄同學市。

    所以名馳帝阙。

    皇上聞焉。

    下敕授洛州沙門都。

    匡任佛法。

    遠辭不獲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質直榮辱任緣。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氣孤雄道風齊肅。

    愛敬調柔不容非濫。

    至治犯斷約不避強禦。

    講導所之皆科道具。

    或緻資助有虧。

    或不漉水護淨。

    或分衛乖法。

    或威儀失常。

    并不預聽徒。

    自餘堕眠失時。

    或後及法席。

    并依衆式有罰無赦。

    故徒侶肅穆容止可觀。

    開皇五年為澤州刺史千金公請赴本鄉。

    此則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親疏含慶何以加之。

    七年春往定州。

    途由上黨。

    留連夏講遂阙東傳。

    尋下玺書殷勤重請。

    辭又不免。

    便達西京。

    于時敕召大德六人。

    遠其一矣。

    仍與常随學士二百餘人。

    創達帝室。

    親臨禦筵。

    敷述聖化。

    通孚家國。

    上大悅敕住興善。

    勞問豐華供事隆倍。

    又以興善盛集法會是繁。

    雖有揚化終為事約。

    乃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

    東西沖要遊聽不疲。

    因置寺焉。

    名為淨影。

    常居講說。

    弘叙玄奧辯暢奔流。

    吐納自深宣談曲盡。

    于是四方投學七百餘人皆海内英華。

    法輪前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

    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習成器相尋。

    雖複興善諸德英名一期。

    至于歸學師尋千裡繼接者。

    莫高于遠矣。

    形長八尺。

    腰有九圍。

    十三幅裙可為常服。

    登座震吼雷動蟄驚。

    充惬群望斯為盛矣開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譯。

    刊定辭義。

    其年卒于靜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為之罷朝。

    帝呼嗟曰。

    國失二寶也。

    時遠與李德林同月而喪。

    故動帝心。

    自遠括發尋師。

    本圖傳授。

    周曆兩代化滿八方。

    着疏屬詞诠綜終始。

    承習開誤栉比塵連。

    同範時朝得稱方駕。

    初見病數日。

    講堂上脊無故自折。

    相顧飒然必知不損。

    及大漸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覺其卒。

    忽聞室有異香。

    鹹生疑怪。

    屬之以纩方悟氣盡。

    昔在清化先養一鵝。

    聽講為務頻經寒暑。

    遠入關後鵝在本寺。

    栖宿廊庑晝夜鳴呼。

    衆僧患之附使達京。

    至靜影大門放之。

    徑即鳴叫騰躍入遠房内。

    爾後依前馴聽。

    但聞法集鐘聲不問旦夕。

    覆講豎義皆入堂伏聽。

    僧徒梵散出戶翔鳴。

    若值白黑布薩。

    雖聞鐘召終不入聽。

    時共異之。

    若遠常途講解。

    依法潛聽。

    中聞泛及餘語。

    便鳴翔而出。

    如斯又經六載。

    樂聽一時不虧。

    後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爾二旬。

    遠便棄世。

    即。

     開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臘五十。

    又當終之日。

    澤州本寺講堂衆柱。

    及高座四腳。

    一時同陷。

    佥議以感通幽顯。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書。

    丁氏镌之。

    時号為三絕。

    初遠同聽大乘可六七載。

    洞達深義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豎難罕敵。

    由此名冠遠近。

    異論所推既而勤業曉夕。

    用心大苦遂成勞疾。

    十五日内覺觀相續不得眠睡。

    氣上心痛狀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絕。

    憶昔林慮巡曆名山見諸禅府備蒙傳法。

    遂學數息止心于境。

    克意尋繹經于半月。

    便覺漸差少得眠息。

    方知對治之良驗也。

    因一夏學定。

    甚得靜樂身心怡悅。

    即以己證用問僧稠。

    稠雲。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調攝堪為觀行。

    遠每于講際至于定宗。

    未嘗不贊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慮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衆務無暇調心。

    以為失耳。

    七夏在邺創講十地。

    一舉榮問衆傾餘席。

    自是長在講肆。

    伏聽千餘。

    意存弘獎。

    随講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并勒為卷部。

    四字成句。

    綱目備舉。

    文旨允當罕用拟倫。

    又撰大乘義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為五聚謂教法義法染淨雜也并陳綜義差。

    始近終遠。

    則佛法綱要。

    盡于此焉。

    學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遠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義。

    每丁甯頻複提撕其耳。

    唯恨學者受之不速。

    覽者聽之不盡。

    一無所惜也。

    是以自于齊朝至于關輔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餘卷。

    二千三百餘紙。

    紙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間曾無痾疹。

    傳持教導所在弘宣。

    并皆成誦在心。

    于今未絕。

    本住清化祖習涅槃。

    寺衆百餘。

    領徒者三十。

    并大唐之稱首也。

    而遠勇于法義慈于救生。

    戒乘不緩偏行拯溺。

    所得利養并供學徒。

    衣缽之外片無留惜。

    嘗制地持疏訖。

    夢登須彌山頂。

    四顧周望但唯海水。

    又見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寶樹下。

    北首而卧體有塵埃。

    遠初則禮敬後以衣拂。

    周遍光淨。

    覺罷謂所撰文疏頗有順化之益故為此征耳。

    又自說雲。

    初作涅槃疏訖。

    未敢依講。

    發願乞相。

    夢見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薩像。

    形并端峙還自缋飾。

    所畫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後一像彩畫将了。

    旁有一人來從索筆。

    代遠成之。

    覺後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廣開敷之信如夢矣。

    又未終一年。

    夢見淨影長竿自倒燈耀自滅。

    便至歲日所使淨人小兒二人。

    手放從良分處什物并為功德。

    又敕二時講前令大衆誦般若波羅蜜咒。

    限五十遍。

    以報四恩初不中怠。

    又傷學衆不能課力。

    每因講日。

    如此正義須臾不聞。

    識者以為達宿命也。

    及覺輕貶于房外香湯洗浴。

    即在外宿至曉入房。

    食粥倚床而卧。

    問曰早晚。

    答雲今可卯時。

    乃曰。

    吾今覺冷氣至臍。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斂目不許扶侍。

    未言其卒驗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滅。

    後乃卧之。

    手足柔軟身分并冷。

    唯頂上暖焉。

    有沙門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為行狀。

    拟學者所承。

    猛談說有偏機會稱善。

    振名東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