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此矣。
即請奉而受戒。
晝夜咨問永用宗之。
及返陳之時。
延所著義門并其儀貌。
并錄以歸國。
每夕北禮以為昙延菩薩焉。
初正辭延日。
預構風雲山海詩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後别。
及一經目竟不重尋。
命筆和之。
題如宿誦。
酬同本韻。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無陳對。
乃跪而啟曰。
願示一言緘諸胸臆。
延曰。
為賓設席賓不坐。
離人極遠熱如火。
規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則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發天真五衆傾則。
便授為國統。
使夫周壤導達。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将廢二教。
極谏不從。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後帝召延出輔中使屢達。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處。
累征不獲。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開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為菩薩僧。
延預在上班。
仍恨猶同俗相。
還藏林薮。
隋文創業未展度僧。
延初聞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執錫來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陳曰。
敬問。
皇帝四海為務無乃勞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貧道昔聞堯世。
今日始逢雲雲。
帝奉聞雅度欣泰本懷。
共論開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廣教法方隆。
奏請度僧以應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數。
敕遂總度一千餘人以副延請。
此皇隋釋化之開業也。
爾後遂多。
凡前後别請度者。
應有四千餘僧。
周廢伽藍并請興複。
三寶再弘功兼初運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龍首。
有敕于廣恩坊給地。
立延法師衆。
開皇四年下敕改延衆可為延興寺。
面對通衢。
京城之東西二門。
亦可取延名以為延興延平也。
然其名為世重。
道為帝師。
而欽承若此。
終古罕類。
昔中天佛履之門。
遂曰瞿昙之号。
今國城奉延所諱。
亞是其倫。
又改本住雲居。
以為栖岩寺。
敕大樂令齊樹提。
造中朝山佛曲。
見傳供養。
延安其寺宇結衆成業。
敕赍蠟燭。
未及将爇而自然發焰。
延奇之。
以事聞帝。
因改住寺可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須廣。
未可自專以額。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顯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請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無應。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與僚宰議之。
不達意故。
敕京兆太守蘇威。
問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萬機之主。
群臣毗贊之官。
并通治術俱愆玄化。
故雨與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請延于大興殿登禦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鹹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訖日正中時。
天有片雲須臾遍布便降甘雨。
遠迩鹹感。
帝悅之。
賜絹三百段。
而延虛懷物我不滞客主為心。
凡有資财散給悲敬。
故四遠飄寓投告偏多。
一時糧粒将盡。
寺主道睦告雲。
僧料可支兩食。
意欲散衆。
延曰。
當使都盡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車。
大衆由是安堵。
惑者謂延有先見之明。
故停衆待供。
未幾帝又遺米五百石。
于時年屬饑薦。
賴此僧侶無改。
帝既禀為師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親鹹受歸戒。
至于食息之際。
帝躬奉飲食手禦衣裳。
用敦弟子之儀。
加敬情不能已。
其為時君禮重。
又此類也。
敕又拜為平第沙門。
有犯刑網者。
皆對之泣淚。
令彼折伏從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終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臨終遺啟文帝曰。
延逢法王禦世偏荷深恩。
往緣業淺早相乖背。
仰願至尊。
護持三寶。
始終莫貳。
但末代凡僧雖不如法。
簡善度之自招勝福。
帝聞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臨吊。
并罷朝三日。
贈物五百段。
設千僧齋。
初延康日。
告門人曰。
吾亡後。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餘骸依法焚揚。
無留殘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門童真。
洪義通幽覺朗道遜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職僚如滕王等。
例鹹被發。
徒跣而從喪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終南焚地。
設三千僧齋。
齋訖焚之。
天色清朗無雲而降細雨。
若阇毗如來之狀也。
大衆驚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學呂叔挺。
美其哀榮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為正任。
語默之際注想不移。
侍人觀之若在深定。
屬大漸之始。
寺側有任金寶者。
父子信向。
雲見空中幡蓋列于柩前。
兩行而引。
從延興寺南達于山西。
斯亦幽冥協贊。
諒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勢總權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術行動物情故為七衆心師。
豈止束形加敬。
及聞薨背無不涕零。
各修銘诔贊揚盛業。
時内史薛道衡。
白吊雲。
延法師。
弱齡舍俗。
高蹈塵表。
志度恢弘。
理識精悟。
靈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窺。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測。
同夫明鏡矚照不疲。
譬彼洪鐘有來斯應。
往逢道喪玄維落紐。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禮。
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
未足懼其心。
經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律儀始終如一。
聖皇啟運像法再興。
卓爾缁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伸師資之義。
三寶由其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信足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不意法柱忽傾仁舟遽沒。
匪直悲纏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師等杖錫挈瓶承風訓導。
升堂入室具體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為時賢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義疏十五卷。
寶性勝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門人弟子紹緒厥風。
具見别傳。
釋慧遠姓李氏。
炖煌人也。
後居上黨之高都焉。
天縱疏朗儀止沖和。
局度通簡崇覆高邈。
幼喪其父與叔同居。
偏蒙提誘示以仁孝。
年止三歲心樂出家。
每見沙門愛重崇敬。
七歲在學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見稱明智。
十三辭叔。
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
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禅師。
見而度之。
思練行高世衆所宗仰。
語遠雲。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愛之。
初令誦經。
随事訓誨。
六時之勤未勞呼策。
登為虐暴不安。
攜以南詣懷州北山丹谷。
每以經中大義問師。
皆是玄隐。
深知長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師乃令随阇梨湛律師往邺。
大小經論普皆博涉。
随聽深隐特蒙賞異。
而偏重大乘以為道本。
年滿進具。
又依上統為和上。
順都為阇梨。
光師十大弟子并為證戒。
時以為聲榮之極者也。
便就大隐律師聽四分律。
流離請誨五夏席端。
淘簡精粗差分軌轍。
滅诤揵度前後起紛。
自古相傳莫曉來意。
遠乃剖析約斷。
位以單重。
原鏡始終。
判之即離。
皆理會文合。
今行誦之。
末專師上統。
綿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奧。
負笈之徒相諠亘道。
講悟繼接不略三餘。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攜諸學侶。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衆緣歡慶歎所未聞。
各出金帛為之興會。
講堂寺宇一時崇敞。
韓魏士庶通共榮之。
及承光二年春。
周氏克齊便行廢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廢立義。
命章雲。
朕受天命養育兆民。
然世弘三教其風彌遠。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廢之。
然其六經儒教文弘治術。
禮義忠孝于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自真佛無像。
則在太虛遙敬表心。
佛經廣歎而有圖塔崇麗。
造之緻福此實無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傾竭珍财廣興寺塔。
既虛引費不足以留。
凡是經像盡皆廢滅。
父母恩重沙門不敬。
勃逆之甚國法豈容。
并退還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諸大德謂理何如。
于時沙門大統法上等五百餘人鹹以帝為王力決谏難從。
佥各默然。
下敕頻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無答者。
遠顧以佛法之寄四衆是依。
豈以杜言情謂理伏。
乃出衆答曰。
陛下統臨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緻詞憲章三教。
诏雲。
真佛無像。
信如誠旨。
但耳目生靈。
賴經聞佛籍像表真。
若使廢之無以興敬。
帝曰虛空真佛。
鹹自知之。
未假經像。
遠曰。
漢明已前經像未至。
此土衆生何故不知虛空真佛。
帝時無答。
遠曰。
若不籍經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應自知五常等法。
爾時諸人何為但識其母不識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無答。
遠又曰。
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
國家七廟之像。
即請奉而受戒。
晝夜咨問永用宗之。
及返陳之時。
延所著義門并其儀貌。
并錄以歸國。
每夕北禮以為昙延菩薩焉。
初正辭延日。
預構風雲山海詩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後别。
及一經目竟不重尋。
命筆和之。
題如宿誦。
酬同本韻。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無陳對。
乃跪而啟曰。
願示一言緘諸胸臆。
延曰。
為賓設席賓不坐。
離人極遠熱如火。
規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則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發天真五衆傾則。
便授為國統。
使夫周壤導達。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将廢二教。
極谏不從。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後帝召延出輔中使屢達。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處。
累征不獲。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開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為菩薩僧。
延預在上班。
仍恨猶同俗相。
還藏林薮。
隋文創業未展度僧。
延初聞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執錫來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陳曰。
敬問。
皇帝四海為務無乃勞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貧道昔聞堯世。
今日始逢雲雲。
帝奉聞雅度欣泰本懷。
共論開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廣教法方隆。
奏請度僧以應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數。
敕遂總度一千餘人以副延請。
此皇隋釋化之開業也。
爾後遂多。
凡前後别請度者。
應有四千餘僧。
周廢伽藍并請興複。
三寶再弘功兼初運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龍首。
有敕于廣恩坊給地。
立延法師衆。
開皇四年下敕改延衆可為延興寺。
面對通衢。
京城之東西二門。
亦可取延名以為延興延平也。
然其名為世重。
道為帝師。
而欽承若此。
終古罕類。
昔中天佛履之門。
遂曰瞿昙之号。
今國城奉延所諱。
亞是其倫。
又改本住雲居。
以為栖岩寺。
敕大樂令齊樹提。
造中朝山佛曲。
見傳供養。
延安其寺宇結衆成業。
敕赍蠟燭。
未及将爇而自然發焰。
延奇之。
以事聞帝。
因改住寺可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須廣。
未可自專以額。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顯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請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無應。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與僚宰議之。
不達意故。
敕京兆太守蘇威。
問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萬機之主。
群臣毗贊之官。
并通治術俱愆玄化。
故雨與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請延于大興殿登禦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鹹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訖日正中時。
天有片雲須臾遍布便降甘雨。
遠迩鹹感。
帝悅之。
賜絹三百段。
而延虛懷物我不滞客主為心。
凡有資财散給悲敬。
故四遠飄寓投告偏多。
一時糧粒将盡。
寺主道睦告雲。
僧料可支兩食。
意欲散衆。
延曰。
當使都盡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車。
大衆由是安堵。
惑者謂延有先見之明。
故停衆待供。
未幾帝又遺米五百石。
于時年屬饑薦。
賴此僧侶無改。
帝既禀為師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親鹹受歸戒。
至于食息之際。
帝躬奉飲食手禦衣裳。
用敦弟子之儀。
加敬情不能已。
其為時君禮重。
又此類也。
敕又拜為平第沙門。
有犯刑網者。
皆對之泣淚。
令彼折伏從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終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臨終遺啟文帝曰。
延逢法王禦世偏荷深恩。
往緣業淺早相乖背。
仰願至尊。
護持三寶。
始終莫貳。
但末代凡僧雖不如法。
簡善度之自招勝福。
帝聞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臨吊。
并罷朝三日。
贈物五百段。
設千僧齋。
初延康日。
告門人曰。
吾亡後。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餘骸依法焚揚。
無留殘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門童真。
洪義通幽覺朗道遜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職僚如滕王等。
例鹹被發。
徒跣而從喪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終南焚地。
設三千僧齋。
齋訖焚之。
天色清朗無雲而降細雨。
若阇毗如來之狀也。
大衆驚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學呂叔挺。
美其哀榮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為正任。
語默之際注想不移。
侍人觀之若在深定。
屬大漸之始。
寺側有任金寶者。
父子信向。
雲見空中幡蓋列于柩前。
兩行而引。
從延興寺南達于山西。
斯亦幽冥協贊。
諒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勢總權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術行動物情故為七衆心師。
豈止束形加敬。
及聞薨背無不涕零。
各修銘诔贊揚盛業。
時内史薛道衡。
白吊雲。
延法師。
弱齡舍俗。
高蹈塵表。
志度恢弘。
理識精悟。
靈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窺。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測。
同夫明鏡矚照不疲。
譬彼洪鐘有來斯應。
往逢道喪玄維落紐。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禮。
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
未足懼其心。
經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律儀始終如一。
聖皇啟運像法再興。
卓爾缁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伸師資之義。
三寶由其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信足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不意法柱忽傾仁舟遽沒。
匪直悲纏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師等杖錫挈瓶承風訓導。
升堂入室具體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為時賢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義疏十五卷。
寶性勝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門人弟子紹緒厥風。
具見别傳。
釋慧遠姓李氏。
炖煌人也。
後居上黨之高都焉。
天縱疏朗儀止沖和。
局度通簡崇覆高邈。
幼喪其父與叔同居。
偏蒙提誘示以仁孝。
年止三歲心樂出家。
每見沙門愛重崇敬。
七歲在學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見稱明智。
十三辭叔。
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
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禅師。
見而度之。
思練行高世衆所宗仰。
語遠雲。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愛之。
初令誦經。
随事訓誨。
六時之勤未勞呼策。
登為虐暴不安。
攜以南詣懷州北山丹谷。
每以經中大義問師。
皆是玄隐。
深知長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師乃令随阇梨湛律師往邺。
大小經論普皆博涉。
随聽深隐特蒙賞異。
而偏重大乘以為道本。
年滿進具。
又依上統為和上。
順都為阇梨。
光師十大弟子并為證戒。
時以為聲榮之極者也。
便就大隐律師聽四分律。
流離請誨五夏席端。
淘簡精粗差分軌轍。
滅诤揵度前後起紛。
自古相傳莫曉來意。
遠乃剖析約斷。
位以單重。
原鏡始終。
判之即離。
皆理會文合。
今行誦之。
末專師上統。
綿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奧。
負笈之徒相諠亘道。
講悟繼接不略三餘。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攜諸學侶。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衆緣歡慶歎所未聞。
各出金帛為之興會。
講堂寺宇一時崇敞。
韓魏士庶通共榮之。
及承光二年春。
周氏克齊便行廢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廢立義。
命章雲。
朕受天命養育兆民。
然世弘三教其風彌遠。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廢之。
然其六經儒教文弘治術。
禮義忠孝于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自真佛無像。
則在太虛遙敬表心。
佛經廣歎而有圖塔崇麗。
造之緻福此實無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傾竭珍财廣興寺塔。
既虛引費不足以留。
凡是經像盡皆廢滅。
父母恩重沙門不敬。
勃逆之甚國法豈容。
并退還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諸大德謂理何如。
于時沙門大統法上等五百餘人鹹以帝為王力決谏難從。
佥各默然。
下敕頻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無答者。
遠顧以佛法之寄四衆是依。
豈以杜言情謂理伏。
乃出衆答曰。
陛下統臨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緻詞憲章三教。
诏雲。
真佛無像。
信如誠旨。
但耳目生靈。
賴經聞佛籍像表真。
若使廢之無以興敬。
帝曰虛空真佛。
鹹自知之。
未假經像。
遠曰。
漢明已前經像未至。
此土衆生何故不知虛空真佛。
帝時無答。
遠曰。
若不籍經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應自知五常等法。
爾時諸人何為但識其母不識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無答。
遠又曰。
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
國家七廟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