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室而九又鈔集醫方療諸疾苦。
或報以金帛者一無所受。
便有銜義懷德者舍俗出家。
或緣障未諧者盡形八戒。
彖雖道張井絡風播岷峨。
而志意頹然唯在通于正法。
誠心标樹不競人物。
見大集一經未弘蜀境。
欲為之疏記使後學有歸。
乃付着經律。
就山修缵。
而衆複尋之緻有煩擾。
再稔方就一無留難。
初至虛空藏品。
于義不達。
閉目思之。
不覺身上空中離床三四尺許。
欻然大悟。
竟文慧發。
寫不供宣。
據此為言。
志力難拟矣。
時益州武誓寺僧寶願。
最初請講。
大衆雲集聞所未聞。
莫不歎悅。
又屬僧崖菩薩出世為造經本。
因爾傳持至今不絕。
故寶坊一學曲被劍南。
後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聽無遺閟州境皂素生難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長。
唯當自勵身心節約衣食望引殘運耳。
故粗弊接報弘誘為心護生安衆以為恒務。
忽感風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絕。
私心發誓願。
諸佛護念得分付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語。
顧命子弟誨示禍福。
吾即當去。
催作遺疏分處衣資倍奉三寶。
下筆署訖。
還不能言。
侍人逼以漿飲。
閉口拒之。
疾甚為喚佛名。
便合掌在額。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興寺。
今所謂綿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終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無故自崩塵霧闇天。
舉衆驚駭莫測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見尊像從山寺來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衆從後。
往問寺中都無知者。
當爾之時彖赴光興寺講。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征相。
不豫他也。
及終于此寺。
果如所圖雲。
釋昙衍姓夏侯氏。
南兖州人。
初生之時牙齒具焉。
世俗異之。
七歲從學聰敏絕倫。
十五擢為州都公事。
有隙便聽釋講。
十八舉秀才貢上邺都。
過聽光公法席。
即禀歸戒。
棄舍俗務專功佛理。
學流三載績鄰前達。
年二十三投光出家。
即為受戒。
聽涉無暇乃捐食息。
然于藏旨有疑。
通咨碩學并辭罔逮。
遂開拓寰宇置立規猷。
顧諸徒曰。
吾從師積年心悟未決。
賴因遊意累日豁然有據。
其猶低目面牆則冥無所解。
延頸出戶則遠近斯見。
由是講事無廢。
毗贊玄理。
聲辯雄亮言會時機。
自齊鄭燕趙皆履神化。
雖遭緣阻安苦無倦。
常随義學千僧有餘。
出家居士近于五百。
并恢廓道志戒禁居心。
趙郡王高睿。
上洛王高元海。
膠州刺史杜弼。
并齊朝懿戚重臣。
留情敬奉。
仆射祖孝征奏為國都。
緝諧道政不墜玄綱。
而披散詞理言尚寡要。
故經文繁富者。
則指摘一句。
用攝廣文。
時人貴其通贍镕裁而簡衷矣。
常于暇日私恨曰。
昔在俗流尊戒不見。
遂令世人無知污我淨戒。
若不爾者應有所得。
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
忽告侍人無常至矣。
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
于時正中。
旁僧同觀顔色怡悅。
時年七十有九。
卒于洺州盧氏宅。
自衍之生也殊相感人。
而立操貞直心用睿約。
情及濟世。
故積散所拯貧病為初。
法利所被如行先授但見經像。
必奉禮迎送。
道遇貧陋。
必悲憐垂泣。
其謹質深信為若此也。
又恒樂聽戒。
生來兩阙。
維摩勝鬘日緣一遍。
辛腥臭物曾不臨矚。
下氣逼流身出戶外。
以清淨僧房不為熏勃故也。
未終之前。
有夢見衍朱衣螺發頒垂于背。
二童侍之升空而西北高逝。
尋爾便終。
時共以為天道者矣。
釋慧榮。
姓顧氏。
會稽山陰人也。
梁高祖大通年。
辭親出聽。
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
素未陳略即盡清辯。
一衆同嗟便開令望。
而禀性虛廓不指世務。
惟以法事餘全無叙。
鄉邑二親哀其弱喪。
數因行李寄以書信。
榮得而焚之。
顧諸友曰。
餘豈不懷乎。
廢餘業也。
書中但二字耳。
複何開乎。
人問是何。
答吉兇也。
如此積功三十餘載。
不号義龍誓無返迹。
自是專業勇铠。
聲稱彌遠。
即而講悟。
學者歸之。
年至五十門人亦爾。
乃大弘法席廣延缁素。
時梁儲在坐素不識之。
令問講者何名。
乃抗聲曰。
禹穴慧榮江東獨步。
太子不識何謂儲君。
一坐掩耳。
以為彭亨之太甚也。
榮從容如舊旁若無人。
後與諸徒還歸故邑。
其母尚在餘并物故。
乃喟然歎曰。
十五辭鄰故。
五十還故鄰。
少年不識我。
長老無一人。
本邑道俗欲光其價。
而忌其言令也。
大集諸衆令其豎義。
榮曰。
餘學廣矣。
辄豎恐緻餘詞。
任衆舉其義門。
然後标據。
衆以其博達矜尚。
乃令豎八十種好。
謂必不能誦持。
榮曰。
舉衆無人也。
斯乃文繁義可知耳。
即部分上下。
以法繩持。
須臾牒數列名出體。
佥雖難激蓋無成濟。
晚又出都。
相仍講授。
至德末年卒于楊都。
釋昙延。
俗緣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曆齊周。
而性協書籍鄉邦稱叙。
年十六因遊寺。
聽妙法師講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緻。
出言清越厲然不群。
時在弱冠便就講說。
詞辯優贍弘裕方雅。
每雲。
佛性妙理為涅槃宗極。
足為心神之遊玩也。
延形長九尺五寸。
手垂過膝。
目光外發。
長可尺餘。
容止邕肅慈誘泛博。
可謂堂堂然也視前直進顧必轉身。
風骨陶融時共傳德。
及進具後。
器度日新機鑒俊拔。
遐迩屬目。
雖大觀奧典。
而恐理在膚寸。
乃更聽華嚴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諸部。
皆超略前導統津準的。
自顧影而言曰。
與爾沉淪日久。
飄泊何歸。
今可挾道潛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謂中朝山是也。
時山中有薛居士者。
學總玄儒多所該覽。
聞延年少知道夙悟超倫。
遂從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謝。
薛乃戲題四字。
謂方圓動靜。
命延體之。
延應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慧日。
動則識波浪。
靜類涅槃室。
薛驚異絕歎曰。
由來所未見。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爾後恒來尋造質疑請義。
延幽居靜志欲着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誠寤寐。
夜夢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馬。
鬃尾拂地而談授經旨。
延手執馬鬃與之清論。
覺後惟曰。
此必馬鳴大士。
授我義端。
執鬃知其宗旨。
語事則可知矣。
便述疏說偈曰。
歸命如來藏。
不可思議法等。
缵撰既訖。
猶恐不合正理。
遂持經及疏。
陳于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
燒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測聖心。
铨釋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達願示明靈。
如無所感誓不傳授。
言訖涅槃卷軸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稱慶。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輝耀不絕。
上屬天漢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來谒拜。
其光相所照。
與妙法師大同。
則師資通感也。
乃表以聞。
帝大悅敕延就講。
既感征瑞便長弘演。
所著文疏詳之于世時諸英達佥議。
用比遠公所制。
遠乃文句惬當。
世實罕加。
而标舉宏綱通鏡長骛。
則延過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聲尤相欽敬。
躬事講主親聽清言。
遠近馳萃觀采如市。
而獲供事曾不預懷。
性好恬虛罔幹時政。
大祖以百梯太遠咨省路艱。
遂于中朝西嶺形勝之所。
為之立寺。
名曰雲居。
國俸給之通于聽衆。
有陳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經籍辯逸懸河。
遊說三國抗叙無拟。
以周建德中年銜命入秦。
帝訝其機捷舉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與弘正對論。
不得墜于國風。
時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範。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師器識弘偉風神爽拔。
年雖未立而英辯難繼者也。
帝乃總集賢能期日釋奠。
躬禦禮筵朝宰畢至。
時周國僧望二人倫次登座。
發言将訖尋被正難。
征據重疊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慚。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臨。
今乃遠國微臣小僧足堪支敵。
延徑升高座。
帝又曰。
何為不禮三寶。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聖賢加助。
帝大悅。
正遂構情陳難。
延乃引義開關。
而正頗挾機調用前殿後。
延乘勢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頂拜伏膺。
慨知歸之晚。
自陳雲。
弟子三國履曆。
訪可師之師。
不言今日乃遇于
或報以金帛者一無所受。
便有銜義懷德者舍俗出家。
或緣障未諧者盡形八戒。
彖雖道張井絡風播岷峨。
而志意頹然唯在通于正法。
誠心标樹不競人物。
見大集一經未弘蜀境。
欲為之疏記使後學有歸。
乃付着經律。
就山修缵。
而衆複尋之緻有煩擾。
再稔方就一無留難。
初至虛空藏品。
于義不達。
閉目思之。
不覺身上空中離床三四尺許。
欻然大悟。
竟文慧發。
寫不供宣。
據此為言。
志力難拟矣。
時益州武誓寺僧寶願。
最初請講。
大衆雲集聞所未聞。
莫不歎悅。
又屬僧崖菩薩出世為造經本。
因爾傳持至今不絕。
故寶坊一學曲被劍南。
後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聽無遺閟州境皂素生難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長。
唯當自勵身心節約衣食望引殘運耳。
故粗弊接報弘誘為心護生安衆以為恒務。
忽感風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絕。
私心發誓願。
諸佛護念得分付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語。
顧命子弟誨示禍福。
吾即當去。
催作遺疏分處衣資倍奉三寶。
下筆署訖。
還不能言。
侍人逼以漿飲。
閉口拒之。
疾甚為喚佛名。
便合掌在額。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興寺。
今所謂綿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終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無故自崩塵霧闇天。
舉衆驚駭莫測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見尊像從山寺來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衆從後。
往問寺中都無知者。
當爾之時彖赴光興寺講。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征相。
不豫他也。
及終于此寺。
果如所圖雲。
釋昙衍姓夏侯氏。
南兖州人。
初生之時牙齒具焉。
世俗異之。
七歲從學聰敏絕倫。
十五擢為州都公事。
有隙便聽釋講。
十八舉秀才貢上邺都。
過聽光公法席。
即禀歸戒。
棄舍俗務專功佛理。
學流三載績鄰前達。
年二十三投光出家。
即為受戒。
聽涉無暇乃捐食息。
然于藏旨有疑。
通咨碩學并辭罔逮。
遂開拓寰宇置立規猷。
顧諸徒曰。
吾從師積年心悟未決。
賴因遊意累日豁然有據。
其猶低目面牆則冥無所解。
延頸出戶則遠近斯見。
由是講事無廢。
毗贊玄理。
聲辯雄亮言會時機。
自齊鄭燕趙皆履神化。
雖遭緣阻安苦無倦。
常随義學千僧有餘。
出家居士近于五百。
并恢廓道志戒禁居心。
趙郡王高睿。
上洛王高元海。
膠州刺史杜弼。
并齊朝懿戚重臣。
留情敬奉。
仆射祖孝征奏為國都。
緝諧道政不墜玄綱。
而披散詞理言尚寡要。
故經文繁富者。
則指摘一句。
用攝廣文。
時人貴其通贍镕裁而簡衷矣。
常于暇日私恨曰。
昔在俗流尊戒不見。
遂令世人無知污我淨戒。
若不爾者應有所得。
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
忽告侍人無常至矣。
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
于時正中。
旁僧同觀顔色怡悅。
時年七十有九。
卒于洺州盧氏宅。
自衍之生也殊相感人。
而立操貞直心用睿約。
情及濟世。
故積散所拯貧病為初。
法利所被如行先授但見經像。
必奉禮迎送。
道遇貧陋。
必悲憐垂泣。
其謹質深信為若此也。
又恒樂聽戒。
生來兩阙。
維摩勝鬘日緣一遍。
辛腥臭物曾不臨矚。
下氣逼流身出戶外。
以清淨僧房不為熏勃故也。
未終之前。
有夢見衍朱衣螺發頒垂于背。
二童侍之升空而西北高逝。
尋爾便終。
時共以為天道者矣。
釋慧榮。
姓顧氏。
會稽山陰人也。
梁高祖大通年。
辭親出聽。
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
素未陳略即盡清辯。
一衆同嗟便開令望。
而禀性虛廓不指世務。
惟以法事餘全無叙。
鄉邑二親哀其弱喪。
數因行李寄以書信。
榮得而焚之。
顧諸友曰。
餘豈不懷乎。
廢餘業也。
書中但二字耳。
複何開乎。
人問是何。
答吉兇也。
如此積功三十餘載。
不号義龍誓無返迹。
自是專業勇铠。
聲稱彌遠。
即而講悟。
學者歸之。
年至五十門人亦爾。
乃大弘法席廣延缁素。
時梁儲在坐素不識之。
令問講者何名。
乃抗聲曰。
禹穴慧榮江東獨步。
太子不識何謂儲君。
一坐掩耳。
以為彭亨之太甚也。
榮從容如舊旁若無人。
後與諸徒還歸故邑。
其母尚在餘并物故。
乃喟然歎曰。
十五辭鄰故。
五十還故鄰。
少年不識我。
長老無一人。
本邑道俗欲光其價。
而忌其言令也。
大集諸衆令其豎義。
榮曰。
餘學廣矣。
辄豎恐緻餘詞。
任衆舉其義門。
然後标據。
衆以其博達矜尚。
乃令豎八十種好。
謂必不能誦持。
榮曰。
舉衆無人也。
斯乃文繁義可知耳。
即部分上下。
以法繩持。
須臾牒數列名出體。
佥雖難激蓋無成濟。
晚又出都。
相仍講授。
至德末年卒于楊都。
釋昙延。
俗緣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曆齊周。
而性協書籍鄉邦稱叙。
年十六因遊寺。
聽妙法師講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緻。
出言清越厲然不群。
時在弱冠便就講說。
詞辯優贍弘裕方雅。
每雲。
佛性妙理為涅槃宗極。
足為心神之遊玩也。
延形長九尺五寸。
手垂過膝。
目光外發。
長可尺餘。
容止邕肅慈誘泛博。
可謂堂堂然也視前直進顧必轉身。
風骨陶融時共傳德。
及進具後。
器度日新機鑒俊拔。
遐迩屬目。
雖大觀奧典。
而恐理在膚寸。
乃更聽華嚴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諸部。
皆超略前導統津準的。
自顧影而言曰。
與爾沉淪日久。
飄泊何歸。
今可挾道潛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謂中朝山是也。
時山中有薛居士者。
學總玄儒多所該覽。
聞延年少知道夙悟超倫。
遂從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謝。
薛乃戲題四字。
謂方圓動靜。
命延體之。
延應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慧日。
動則識波浪。
靜類涅槃室。
薛驚異絕歎曰。
由來所未見。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爾後恒來尋造質疑請義。
延幽居靜志欲着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誠寤寐。
夜夢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馬。
鬃尾拂地而談授經旨。
延手執馬鬃與之清論。
覺後惟曰。
此必馬鳴大士。
授我義端。
執鬃知其宗旨。
語事則可知矣。
便述疏說偈曰。
歸命如來藏。
不可思議法等。
缵撰既訖。
猶恐不合正理。
遂持經及疏。
陳于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
燒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測聖心。
铨釋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達願示明靈。
如無所感誓不傳授。
言訖涅槃卷軸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稱慶。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輝耀不絕。
上屬天漢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來谒拜。
其光相所照。
與妙法師大同。
則師資通感也。
乃表以聞。
帝大悅敕延就講。
既感征瑞便長弘演。
所著文疏詳之于世時諸英達佥議。
用比遠公所制。
遠乃文句惬當。
世實罕加。
而标舉宏綱通鏡長骛。
則延過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聲尤相欽敬。
躬事講主親聽清言。
遠近馳萃觀采如市。
而獲供事曾不預懷。
性好恬虛罔幹時政。
大祖以百梯太遠咨省路艱。
遂于中朝西嶺形勝之所。
為之立寺。
名曰雲居。
國俸給之通于聽衆。
有陳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經籍辯逸懸河。
遊說三國抗叙無拟。
以周建德中年銜命入秦。
帝訝其機捷舉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與弘正對論。
不得墜于國風。
時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範。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師器識弘偉風神爽拔。
年雖未立而英辯難繼者也。
帝乃總集賢能期日釋奠。
躬禦禮筵朝宰畢至。
時周國僧望二人倫次登座。
發言将訖尋被正難。
征據重疊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慚。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臨。
今乃遠國微臣小僧足堪支敵。
延徑升高座。
帝又曰。
何為不禮三寶。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聖賢加助。
帝大悅。
正遂構情陳難。
延乃引義開關。
而正頗挾機調用前殿後。
延乘勢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頂拜伏膺。
慨知歸之晚。
自陳雲。
弟子三國履曆。
訪可師之師。
不言今日乃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