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七

關燈
愦久住閻浮地乎。

    護得書體其難拔。

    乃與書迎還雲。

    法師秉心彌固栖遊世表。

    玄圭啟運。

    不屈伯夷之節。

    蒼精得曆。

    豈捐嘉遁之志。

    今遣往迎名達鹹陽。

    貴遊奉谒。

    隆禮厚味彌增常限。

    以稱謂廣流藏景難伏。

    誓當栖玄後德。

    便閑放無累。

    乃着寶人銘曰。

    餘十五而尚屬文。

    三十而重勢位。

    值京都喪亂冠冕淪沒海内知識零落殆盡。

    乃喟然歎曰。

    夫以回天倒日之力。

    一旦早凋。

    岱山磐石之固。

    忽焉燼滅。

    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僞。

    譬如朝露其停幾何。

    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

    如其不爾。

    修禅足以養志。

    讀經足以自娛。

    富貴名譽徒勞人耳。

    乃棄其簪弁剃其須發。

    衣納杖錫聽講談玄。

    戰國未甯安身無地。

    自厭形骸甚于桎梏。

    思絕苦本莫知其津。

    大乘經曰。

    如說行者乃名是聖。

    不但口之所言。

    小乘偈曰。

    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能行。

    不名為智者。

    至于顔回好學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懼聞後語。

    功勞智擾役神傷命。

    為道日損何用多知。

    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虛寂。

    乃作絕學箴文。

    名息心贊。

    拟夫周廟。

    其銘曰。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

    九緘其身銘其膺曰。

    古之攝心人也。

    誡之哉誡之哉。

    無多慮無多知。

    多智多事不如息意。

    多慮多失不如守一。

    慮多志散知多心亂。

    心亂生惱志散妨道。

    勿謂何傷其苦悠長。

    勿言何畏其禍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将盈。

    纖塵不拂五嶽将成。

    防末在本雖小不輕。

    關爾七竅閉爾六情。

    莫視于色莫聽于聲。

    聞聲者聾。

    見色者盲。

    一文一藝空中小蚋。

    一技一能日下孤燈。

    英賢才藝是為愚弊。

    舍棄淳樸耽溺淫麗。

    識馬易奔心猿難制。

    神既勞役形必損斃。

    邪經終迷修塗永泥。

    莫貴才能是曰惛懵。

    洿拙羨巧其德不弘。

    名厚行薄其高速崩。

    隆舒污卷其用不恒。

    内懷憍伐外緻怨憎。

    或談于口或書于手。

    邀人令譽亦孔之醜。

    凡謂之吉聖以之咎。

    賞悅暫時悲憂長久。

    畏影畏迹逾走逾劇。

    端坐樹陰迹滅影沈。

    厭生患老随思随造。

    心想若滅生死長絕。

    不死不生無相無名。

    一道虛寂萬物齊平。

    何勝何劣何重何輕。

    何賤何辱何貴何榮。

    澄天愧淨皦日慚明。

    安夫岱嶺固彼金城。

    敬诒賢哲斯道利貞。

    又着至道論淳德論遣執論去是非論影喻論修空論不殺論等。

    并文多清素語恒勸善。

    存質去華不存粉墨。

    有集十卷盛重于世。

    不知所終。

    有弟子僧琨性沉審善音調。

    為隋二十五衆讀經法主搜括群籍采摭賢聖。

    所撰諸論集為一部。

    稱曰論場。

    有三十卷。

    披帙一閱俱覽百家。

    亦新學之宗匠者矣。

    後于曲池。

    造靜覺寺。

    每臨水映竹。

    體物賦詩。

    有篇什雲。

     魏邺下沙門釋道寵傳。

     釋道寵。

    姓張。

    俗名為賓。

    高齊元魏之際。

    國學大儒雄安生者。

    連邦所重。

    時有李範張賓。

    齊鏕安席。

    才藝所指莫不歸宗。

    後俱任安下為副。

    年将壯室。

    領徒千餘。

    至趙州元氏縣堰角寺側。

    即今所謂應覺是也。

    從寺索水。

    沙彌持與。

    問具幾塵方可飲之。

    素不内涉罔然無對。

    乃以水澆面。

    賓大恧謂徒屬曰。

    非為以水辱我。

    直顯佛法難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矣。

    即日于寺出家。

    寺法入道三年曆試。

    以賓聰明大博不可拘于常制。

    即日便與具戒。

    遂入西山廣尋藏部。

    神用深拔慨歎晚知。

    魏宣武帝崇尚佛法。

    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極殿。

    勒那摩提在大極殿。

    各有禁衛不許通言。

    校其所譯恐有浮濫。

    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訖。

    及勘仇之。

    惟雲。

    有不二不盡。

    那雲。

    定不二不盡。

    一字為異。

    通共驚美若奉聖心。

    寵承斯問。

    便詣流支訪所深極。

    乃授十地典教三冬。

    随聞出疏。

    即而開學。

    聲唱高廣。

    邺下榮推。

    時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楊休之等。

    昔經寵席官學由成自遺世網形名靡寄。

    相從來聽皆莫曉焉。

    寵默識之。

    乃曰。

    公等諸賢既稱榮國。

    頗曾受業有所來耶。

    皆曰。

    本資張氏厭俗出家。

    寵曰。

    師資有由今見若此。

    乃曰。

    罪極深矣。

    初聆聲相寔等昔師。

    容儀頓改緻此無悟。

    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

    悲慶相循。

    遂以聞奏。

    以德溢時命義在旌隆。

    日賜黃金三兩盡于身世匠成學士堪可傳道千有餘人。

    其中高者。

    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等是也。

    一說雲。

    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

    房定二士授其心法。

    慧光一人偏教法律。

    菩提三藏惟教于寵。

    寵在道北教牢宜四人。

    光在道南教憑範十人。

    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

    當現兩說自斯始也。

    四宗五宗亦仍此起。

    今則阙矣辄不繁雲。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

     釋慧嵩。

    未詳氏族。

    高昌國人。

    其國本沮渠涼王避地之所。

    故其宗族皆通華夏之文軌焉嵩少出家聰悟敏捷。

    開卷辄尋便了中義。

    潛蘊玄肆尤玩雜心。

    時為彼國所重。

    嵩兄為博士。

    王族推崇。

    雅重儒林未欽佛理。

    睹嵩英鑒勸令反俗。

    教以義方。

    嵩曰腐儒小智未足歸賞。

    固當同諸糟粕。

    餘何可論。

    兄頻遮礙。

    乃以易林秘隐問之。

    嵩初不讀俗典。

    執卷開剖挺出前聞。

    兄雖異之殊不信佛法之博要也。

    嵩以毗昙一偈化令解之停滞兩月妄釋紛纭。

    乃有其言全乖理義。

    嵩總非所述。

    聊為一開。

    泠然神悟。

    便大崇信佛法。

    博通玄奧。

    乃恣其遊涉。

    于時元魏末齡大演經教。

    高昌王欲使釋門更辟。

    乃獻嵩并弟。

    随使入朝。

    高氏作相深相器重。

    時智遊論師世稱英傑。

    嵩乃從之聽毗昙成實。

    領牒文旨信重當時。

    而位處沙彌更搖聲略。

    及進具後便登元座。

    開判經诰雅會機緣。

    乃使鋒銳[利-禾+京]敵歸依接足。

    既學成望遠本國請還。

    嵩曰。

    以吾之博達。

    義非邊鄙之所資也。

    旋環邺洛弘道為宗。

    後又重征。

    嵩固執如舊。

    高昌乃夷其三族。

    嵩聞之告其屬曰。

    經不雲乎。

    三界無常諸有非樂。

    況複三途八苦由來所經何足怪乎。

    及高齊天保革命惟新。

    上統榮望見重宣帝。

    嵩以慧學騰譽。

    頻以法義淩之。

    乃徙于徐州為長年僧統。

    仍居彭沛大闡宏猷。

    江表河南率遵聲教。

    即隋初志念論師之祖承也。

    以天保年。

    卒于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