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菩提。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王日休曰】佛又自問。
何故上文之意。
謂一切衆生為有者。
不名為覺衆生乎。
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
實無有法。
名為覺衆生者。
謂真性中實無法以名為覺衆生也。
且修行而至于菩薩者。
誠賴佛所說之法。
故知修行之理。
而此言實無有法者。
特謂真性中無此法耳。
【李文會曰】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
一切空寂。
本來不生。
不見有生死。
不見有涅槃。
不見有善惡。
不見有凡聖。
不見一切法。
是名見法。
正見之時。
了無可見。
即是菩薩。
故雲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
謂上文所言之故也。
乃謂實無有法名為覺衆生之說也。
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謂佛說諸法。
皆謂我人衆生壽者本無有也。
此四者統而言之。
皆謂之衆生。
此衆生既本無有。
烏得有覺衆生乎。
【陳雄曰】上文言實無有法。
尚何有法可說耶。
然佛本無言說。
其所說者。
不過真空無相。
維摩經雲。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法無壽命。
離生死故。
法無有人。
前後際斷故。
此真空無相法也。
佛說一切法者此耳。
外此則我佛無所說。
【顔丙曰】色身長大。
争奈有生滅。
有限量。
即非大身。
若造作此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迷則佛衆生。
悟則衆生佛。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四相可得。
【川禅師曰】喚牛即牛。
喚馬即馬。
頌曰。
借婆衫子拜婆門。
禮數周旋已十分。
竹影掃□塵不動。
月輪穿海水無痕。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疏鈔雲】言佛土者。
心土也。
佛土無相。
雲何莊嚴。
若有莊嚴。
法即是增。
【陳雄曰】以定慧之寶。
莊嚴心佛土者。
菩薩也。
不言其功。
而人莫見其迹。
以金珠之寶。
莊嚴世間佛土者。
凡夫也。
自言其功。
而常急于人知。
文殊般若經雲。
為一切衆生。
發大莊嚴。
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菩薩如是。
豈肯自言其功哉。
若作是言。
是四種相未除。
即凡夫之見。
其誰名為菩薩耶。
【李文會曰】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者。
妙定經雲。
若人造作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
雖有無量布施福德。
謂心有能所。
即非菩薩。
不如一念無能所心。
所得功德。
勝前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此明不達法空。
取莊嚴淨土。
故非菩薩。
複明離相無為莊嚴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
(傅本第十分。
王本十一分。
)于此再言者。
為續來聽者說。
故兼說下文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
莊嚴心佛土也。
心佛土本來清淨無相。
何假莊飾。
故雲即非莊嚴。
常人以莊嚴為莊嚴。
而如來則以非莊嚴為莊嚴。
有妙莊嚴存焉。
是則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故淨土論雲。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世人著世間佛土而不知反。
佛前言而此複言。
救弊雲爾。
【顔丙曰】心常清淨。
不染世緣。
是為莊嚴佛土也。
雖曰莊嚴。
不可作莊嚴相。
故曰即非莊嚴。
但強名而已。
【李文會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
實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豈複取莊嚴相如是。
即逍遙自在。
無纖毫挂礙。
雲何是莊嚴。
雲何不是莊嚴。
故雲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也。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王日休曰】據楞伽經說二無我。
謂人無我與法無我也。
人無我者。
謂人無本體。
因業而生。
法無我者。
謂法無本體。
因事而立。
若作富貴之業。
則生于富貴中。
作貧賤之業。
則生于貧賤中。
是人無本體也。
若因欲渡水。
則為舟楫之法。
因欲行陸。
則為車輿之法。
是法本無體也。
一切法皆因事而立。
即是假合。
假合即為虛妄。
若信此理而悟解之。
是真菩薩之見識。
故雲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顔丙曰】通達無我法者。
直下大悟。
如漆桶底脫。
四通八達。
廓然無我。
我身既無。
何更有法。
人法雙忘。
隻這真是菩薩。
更莫别求。
【李文會曰】通達無我法者。
于諸法相無所滞礙。
是名通達。
若作有所能解。
是名我相。
若作無所能解。
湛然清淨。
是名無我。
故雲真是菩薩。
僧問馬祖作何見解。
即得達道。
答雲。
自性本來具足。
但于善惡事上不滞。
方喚作道。
人的取善舍惡。
觀空入定。
皆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
轉疏轉遠。
一念妄想。
便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
是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傅大士頌曰】人與法相待。
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是妄。
人空法亦祛。
人法兩俱實。
授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
誰言得有無。
【川禅師曰】寒即普天寒。
熱即普天熱。
頌曰。
有我元無我。
寒時燒軟火。
無心似有心。
半夜拾金針。
無心無我分别道。
不知道者是何人。
呵呵。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王日休曰】佛又自問。
何故上文之意。
謂一切衆生為有者。
不名為覺衆生乎。
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
實無有法。
名為覺衆生者。
謂真性中實無法以名為覺衆生也。
且修行而至于菩薩者。
誠賴佛所說之法。
故知修行之理。
而此言實無有法者。
特謂真性中無此法耳。
【李文會曰】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
一切空寂。
本來不生。
不見有生死。
不見有涅槃。
不見有善惡。
不見有凡聖。
不見一切法。
是名見法。
正見之時。
了無可見。
即是菩薩。
故雲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
謂上文所言之故也。
乃謂實無有法名為覺衆生之說也。
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謂佛說諸法。
皆謂我人衆生壽者本無有也。
此四者統而言之。
皆謂之衆生。
此衆生既本無有。
烏得有覺衆生乎。
【陳雄曰】上文言實無有法。
尚何有法可說耶。
然佛本無言說。
其所說者。
不過真空無相。
維摩經雲。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法無壽命。
離生死故。
法無有人。
前後際斷故。
此真空無相法也。
佛說一切法者此耳。
外此則我佛無所說。
【顔丙曰】色身長大。
争奈有生滅。
有限量。
即非大身。
若造作此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
即不名菩薩。
迷則佛衆生。
悟則衆生佛。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四相可得。
【川禅師曰】喚牛即牛。
喚馬即馬。
頌曰。
借婆衫子拜婆門。
禮數周旋已十分。
竹影掃□塵不動。
月輪穿海水無痕。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疏鈔雲】言佛土者。
心土也。
佛土無相。
雲何莊嚴。
若有莊嚴。
法即是增。
【陳雄曰】以定慧之寶。
莊嚴心佛土者。
菩薩也。
不言其功。
而人莫見其迹。
以金珠之寶。
莊嚴世間佛土者。
凡夫也。
自言其功。
而常急于人知。
文殊般若經雲。
為一切衆生。
發大莊嚴。
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菩薩如是。
豈肯自言其功哉。
若作是言。
是四種相未除。
即凡夫之見。
其誰名為菩薩耶。
【李文會曰】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者。
妙定經雲。
若人造作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
雖有無量布施福德。
謂心有能所。
即非菩薩。
不如一念無能所心。
所得功德。
勝前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此明不達法空。
取莊嚴淨土。
故非菩薩。
複明離相無為莊嚴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
(傅本第十分。
王本十一分。
)于此再言者。
為續來聽者說。
故兼說下文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
莊嚴心佛土也。
心佛土本來清淨無相。
何假莊飾。
故雲即非莊嚴。
常人以莊嚴為莊嚴。
而如來則以非莊嚴為莊嚴。
有妙莊嚴存焉。
是則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故淨土論雲。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世人著世間佛土而不知反。
佛前言而此複言。
救弊雲爾。
【顔丙曰】心常清淨。
不染世緣。
是為莊嚴佛土也。
雖曰莊嚴。
不可作莊嚴相。
故曰即非莊嚴。
但強名而已。
【李文會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
實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豈複取莊嚴相如是。
即逍遙自在。
無纖毫挂礙。
雲何是莊嚴。
雲何不是莊嚴。
故雲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也。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王日休曰】據楞伽經說二無我。
謂人無我與法無我也。
人無我者。
謂人無本體。
因業而生。
法無我者。
謂法無本體。
因事而立。
若作富貴之業。
則生于富貴中。
作貧賤之業。
則生于貧賤中。
是人無本體也。
若因欲渡水。
則為舟楫之法。
因欲行陸。
則為車輿之法。
是法本無體也。
一切法皆因事而立。
即是假合。
假合即為虛妄。
若信此理而悟解之。
是真菩薩之見識。
故雲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顔丙曰】通達無我法者。
直下大悟。
如漆桶底脫。
四通八達。
廓然無我。
我身既無。
何更有法。
人法雙忘。
隻這真是菩薩。
更莫别求。
【李文會曰】通達無我法者。
于諸法相無所滞礙。
是名通達。
若作有所能解。
是名我相。
若作無所能解。
湛然清淨。
是名無我。
故雲真是菩薩。
僧問馬祖作何見解。
即得達道。
答雲。
自性本來具足。
但于善惡事上不滞。
方喚作道。
人的取善舍惡。
觀空入定。
皆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
轉疏轉遠。
一念妄想。
便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
是除生死根本。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傅大士頌曰】人與法相待。
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是妄。
人空法亦祛。
人法兩俱實。
授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
誰言得有無。
【川禅師曰】寒即普天寒。
熱即普天熱。
頌曰。
有我元無我。
寒時燒軟火。
無心似有心。
半夜拾金針。
無心無我分别道。
不知道者是何人。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