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初日分。
謂早晨。
中日分。
謂日午。
後日分。
謂晚間。
蓋西土之言如此。
佛生其中。
而從其方言也。
然于此經。
一起信心。
得福尚多。
于此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者。
以彼雖受無量福報。
乃世間福耳。
受世間福者。
乃染煩惱之因。
又因以作惡也。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則自此種善根矣。
善根既種。
則日見增長。
愈久而愈盛。
此則為出世間福。
故彼不可以比。
而勝于彼無量無數也。
且人一日三時。
烏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
蓋假喻耳。
乃極言其不可以比也。
【陳雄曰】佛恐世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說。
徒以身布施。
而于自己性。
與他人性。
無纖毫利益。
故于十三分言之。
至此複言。
屢救其失。
【肇法師雲】從旦至辰名初日分。
從辰至未名中日分。
從未至戍名後日分。
于此三時。
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舍身布施。
亦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
見自性者。
謂深明實相。
人法二空。
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頌曰】衆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寒山詩曰。
身著空花衣。
足蹑龜毛履。
手把兔角弓。
拟射無明鬼。
龜本無毛。
而謂之龜毛。
兔本無角。
而謂之兔角。
皆假虛名耳。
今衆生壽者。
五蘊之上。
豈有是哉。
亦假虛名而謂之衆生。
謂之壽者。
亦猶龜毛之不實。
兔角之無形也。
)舍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與智。
不及受持經。
【李文會曰】信心不逆者。
信順于理。
故雲不逆。
【法華經雲】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心常精進。
無有間斷也。
受持讀誦者。
行解相應謂之受。
勇猛精進謂之持。
心不散亂謂之讀。
見性不逆謂之誦。
為人解說者。
謂已悟人。
能見自性。
方便為人解說此經。
令悟實相。
成無上道。
此人所施。
無所住相。
功德無有邊際。
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
百千萬倍。
【川禅師雲】人天福報即不無。
佛法未夢見在。
頌曰。
初心後發施心同。
功德無邊算莫窮。
争似信心心不立。
一拳打破太虛空。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肇法師曰】明此法門。
所有功德。
過心境界。
故不可以心思也。
過言境界。
故不可以口議也。
【王日休曰】所謂不可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議也。
不可稱量者。
既言不可議。
則此所謂稱者。
非稱說之稱。
乃稱量之稱。
古者稱與秤字通用。
謂不可以秤秤也。
不可量者。
謂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顔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
沙者。
言其多也。
如是積至無量不可數劫布施。
不如于此經典信心不逆。
不逆。
乃順行也。
其福尚能勝彼有為之福。
何況更能發心書寫受持讀誦。
為他人開解講說。
佛以簡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者。
蓋諸佛贊歎。
不及此功德至大無有邊際也。
【李文會曰】無邊功德者。
若人于此經典。
了悟人法二空。
深明實相。
功德廣大。
即同佛心無有邊際。
不可稱量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王日休曰】乘乃車乘之乘。
大乘。
謂菩薩乘也。
阿羅漢獨了生死。
不度衆生。
故雲小乘。
蓋如車乘之小者。
唯能自載而已。
緣覺之人。
半為人。
半為己。
故為中乘。
蓋如車乘之适中者也。
菩薩為大乘者。
謂如車乘之大者。
普能載度一切衆生也。
此經欲普度一切衆生。
故為發菩薩大乘者說也。
發乃起發之發。
發大乘。
謂起發此以濟度衆生也。
最上乘者。
謂佛乘也。
佛又能兼菩薩而載度之。
則在大乘之上。
故為最上乘。
以此乘之上。
不複有乘。
故為最上也。
此經又為起發佛乘者說。
謂佛之化度菩薩。
亦以此經之理也。
【李文會曰】為發大乘者說者。
智慧廣大。
能見自性。
色空俱遣。
不著二邊。
二邊既無。
即無中道可立。
不染萬境。
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也。
又曰為發最上乘者說者。
不見垢穢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
若複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初日分。
謂早晨。
中日分。
謂日午。
後日分。
謂晚間。
蓋西土之言如此。
佛生其中。
而從其方言也。
然于此經。
一起信心。
得福尚多。
于此一日三時。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者。
以彼雖受無量福報。
乃世間福耳。
受世間福者。
乃染煩惱之因。
又因以作惡也。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則自此種善根矣。
善根既種。
則日見增長。
愈久而愈盛。
此則為出世間福。
故彼不可以比。
而勝于彼無量無數也。
且人一日三時。
烏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
蓋假喻耳。
乃極言其不可以比也。
【陳雄曰】佛恐世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說。
徒以身布施。
而于自己性。
與他人性。
無纖毫利益。
故于十三分言之。
至此複言。
屢救其失。
【肇法師雲】從旦至辰名初日分。
從辰至未名中日分。
從未至戍名後日分。
于此三時。
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舍身布施。
亦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
見自性者。
謂深明實相。
人法二空。
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頌曰】衆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寒山詩曰。
身著空花衣。
足蹑龜毛履。
手把兔角弓。
拟射無明鬼。
龜本無毛。
而謂之龜毛。
兔本無角。
而謂之兔角。
皆假虛名耳。
今衆生壽者。
五蘊之上。
豈有是哉。
亦假虛名而謂之衆生。
謂之壽者。
亦猶龜毛之不實。
兔角之無形也。
)舍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與智。
不及受持經。
【李文會曰】信心不逆者。
信順于理。
故雲不逆。
【法華經雲】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心常精進。
無有間斷也。
受持讀誦者。
行解相應謂之受。
勇猛精進謂之持。
心不散亂謂之讀。
見性不逆謂之誦。
為人解說者。
謂已悟人。
能見自性。
方便為人解說此經。
令悟實相。
成無上道。
此人所施。
無所住相。
功德無有邊際。
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
百千萬倍。
【川禅師雲】人天福報即不無。
佛法未夢見在。
頌曰。
初心後發施心同。
功德無邊算莫窮。
争似信心心不立。
一拳打破太虛空。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肇法師曰】明此法門。
所有功德。
過心境界。
故不可以心思也。
過言境界。
故不可以口議也。
【王日休曰】所謂不可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議也。
不可稱量者。
既言不可議。
則此所謂稱者。
非稱說之稱。
乃稱量之稱。
古者稱與秤字通用。
謂不可以秤秤也。
不可量者。
謂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顔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
沙者。
言其多也。
如是積至無量不可數劫布施。
不如于此經典信心不逆。
不逆。
乃順行也。
其福尚能勝彼有為之福。
何況更能發心書寫受持讀誦。
為他人開解講說。
佛以簡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者。
蓋諸佛贊歎。
不及此功德至大無有邊際也。
【李文會曰】無邊功德者。
若人于此經典。
了悟人法二空。
深明實相。
功德廣大。
即同佛心無有邊際。
不可稱量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王日休曰】乘乃車乘之乘。
大乘。
謂菩薩乘也。
阿羅漢獨了生死。
不度衆生。
故雲小乘。
蓋如車乘之小者。
唯能自載而已。
緣覺之人。
半為人。
半為己。
故為中乘。
蓋如車乘之适中者也。
菩薩為大乘者。
謂如車乘之大者。
普能載度一切衆生也。
此經欲普度一切衆生。
故為發菩薩大乘者說也。
發乃起發之發。
發大乘。
謂起發此以濟度衆生也。
最上乘者。
謂佛乘也。
佛又能兼菩薩而載度之。
則在大乘之上。
故為最上乘。
以此乘之上。
不複有乘。
故為最上也。
此經又為起發佛乘者說。
謂佛之化度菩薩。
亦以此經之理也。
【李文會曰】為發大乘者說者。
智慧廣大。
能見自性。
色空俱遣。
不著二邊。
二邊既無。
即無中道可立。
不染萬境。
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也。
又曰為發最上乘者說者。
不見垢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