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當知割截之時。

    即不見有身相。

    亦不見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何處更有嗔恨也。

     【華嚴經雲】譬如虛空。

    于十方中求不可得。

    然非無虛空。

    菩薩之心。

    亦複如是。

     【川禅師雲】智不責愚。

    頌曰。

    如刀斷水。

    似水吹光。

    明來暗去。

    那事無妨。

    歌利王。

    歌利王。

    誰知遠煙浪。

    别有好商量。

     【李文會曰】忍辱仙人者。

    如來五百世中。

    修忍辱波羅蜜行。

    欲令一切衆生。

    成就忍辱波羅蜜法。

    不著諸相。

    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

    平等恭敬。

    不生輕慢。

    以至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反生歡喜。

    不生嗔恨之心。

     【圜悟禅師曰】大凡為善知識。

    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

    以平等無诤自處。

    彼以惡聲色來加我。

    非理相幹。

    讪謗毀辱。

    但退步自照。

    于己無嫌。

    一切勿與較量。

    亦不嗔恨。

    隻與直下坐斷。

    如初不聞見。

    久之魔孽自消耳。

    若與之較。

    即惡聲相反。

    豈有了期。

    又不表顯自己力量。

    與常流何以異。

    切在力行之。

    自然無思不服。

    且夫見性之人。

    聞人毀謗。

    如飲甘露。

    心自清涼。

    不生煩惱。

    則能成就定慧之力。

    不被六盜竊家寶。

    功德法财。

    遂從此增長也。

     【傅大士頌曰】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子榮曰。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者。

    謂如來因地修行。

    證初地菩薩。

    修忍辱仙行。

    在山中宴坐。

    遇歌利王出遊獵。

    王乃憩息。

    睡醒不見左右彩女。

    遂親入山。

    尋見衆妃宮女。

    圍繞禮拜仙人。

    王乃大怒。

    問曰。

    雲何恣情觀我女色。

    仙人曰。

    于諸女色。

    實無貪著。

    王曰。

    雲何見色不貪。

    仙人曰。

    持戒。

    王曰。

    何名持戒。

    仙人曰。

    忍辱即是持戒。

    王乃持刀割仙人身。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王即節節支解。

    問曰。

    還可痛否。

    仙人曰。

    實不痛。

    其時輔相大臣谏曰。

    彼之大士。

    逢斯患苦。

    顔色忻然。

    無所搖動。

    奈何大王如斯刑害。

    王乃止。

    爾時王者即憍陳如。

    是時仙人者。

    即釋迦如來也。

    )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

    承仙忍辱力。

    今乃證真常。

     【川禅師雲】目前無法。

    從教柳綠花紅。

    耳畔無聞。

    一任莺啼燕語。

    頌曰。

    四大元無我。

    五蘊悉皆空。

    廓落虛無理。

    乾坤萬古同。

    妙峰嶷嶷常如故。

    誰管颠号刮地風。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陳雄曰】夫離一切相。

    即名諸佛。

    而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者也。

    欲成佛道。

    必發菩提無上道心。

    蓋菩提無上道心。

    即清淨無相心也。

    菩薩應當離一切相以發是心。

    然後可以成佛。

     【李文會曰】應離一切相者。

    心常空寂。

    不生起滅。

    湛然清淨是離一切相也。

     【川禅師雲】是。

    即此用。

    離此用。

    (百丈參馬祖。

    祖見師來。

    取禅床角頭拂子J起。

    師雲。

    即此用。

    離此用。

    祖挂拂子于舊處。

    )頌曰。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雪月風花。

    天長地久。

    朝朝雞向五更啼。

    春來處處山花秀。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晁太傅曰】自定純修之法。

    但于一切時中。

    随其辦及。

    止習無住之住足矣。

    (又下文曰。

    金剛經雲。

    應生無所住心是也。

    又僧肇五論有雲。

    聖人之心。

    住無所住。

    内解注雲。

    安住無為。

    名之為住。

    住無方所。

    故名無住。

    又六祖壇經雲。

    我此法門。

    無住為本。

    又司馬子微坐忘論翼雲。

    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又雲出世之法。

    以無著為本。

    華嚴雲。

    一切境界。

    不生染著淨身口意。

    住無礙行。

    滅一切障。

    世間受生。

    皆由著我。

    若離此著。

    則無生處。

    涅槃經雲。

    凡夫著色。

    乃至著識。

    以著識故。

    則生貪染心。

    故為色縛。

    乃至為識之所系縛。

    以系縛故。

    則不能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

    一切煩惱。

    斴著同。

    ) 【王日休曰】應。

    當也。

    不應住色生心者。

    謂不當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

    若受廣大居宇。

    美好器用之類是也。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心者。

    謂不當住著于聲音馨香滋味。

    及所觸而生心也。

    若愛聲樂讴唱。

    愛龍檀腦麝。

    愛飲食異味。

    愛嬌娆婦女。

    皆是住著于聲香味觸而生心也。

    不應住法生心者。

    謂佛法本為因衆生根器而設化。

    若住著之。

    則是泥于法而無由見真性。

    故不當住著于此而生心也。

    應生無所住心者。

    謂凡有住著處。

    皆不得起心念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

    謂心若有所住著。

    則其住斴之非也。

    蓋當使一念寂然。

    如虛空然。

    則可以見真性矣。

    此與第十分大略同。

    然此再言之者。

    乃詳言之也。

    亦恐弟子有聽之不審者。

    亦恐有續來聽者。

    所以再言之。

    凡此經中重疊言者。

    義皆如此。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

    心住六塵。

    即著諸相。

    取舍憎愛。

    無有休期。

    應生無所住心者。

    心無所住。

    随處解脫。

    内外根塵。

    悉皆銷殒。

    若一切無心。

    即無所住也。

     【趙州雲】我見千百億個。

    盡是覓作佛漢子。

    于中覓個無心底。

    難得。

     【僧若讷曰】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察禅師心印頌曰】問君心印作何顔。

    心印何人敢授傳。

    曆劫坦然無異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體似虛空性。

    意似火爐火裡蓮。

    莫謂無心雲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圜悟禅師雲】在家菩薩修出家行。

    如火中生蓮。

    蓋名位權勢意氣。

    卒難調伏。

    而況火宅煩擾煎熬。

    百端千緒。

    除非自己直下明悟。

    本性妙圓。

    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

    方能放下。

    廓爾平常。

    徹證無心。

    觀一切法。

    如夢幻泡。

    空豁豁地。

    随時應節。

    消遣将去。

    随自己力量。

    轉化未悟。

    同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