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為無事法性海中。
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
必不為折本也。
【黃檗禅師雲】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為無心也。
無心者。
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
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
不塞不礙。
是名佛也。
又雲大恒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
釋梵諸天。
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
牛羊蟲螘。
踐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
沙亦不貪。
糞溺臭穢。
沙亦不惡。
此即無心之心。
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
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
即便是究竟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
真如之心。
本無所住。
若不住諸法相。
即與道相應也。
若住于法。
即違正教。
既違正教。
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謝靈運曰】不住色。
無财物也。
【陳雄曰】菩薩心。
何心也。
無所住之心也。
菩薩六根清淨。
生無所住心。
豈應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哉。
然衆苦所本。
眼根不淨為先。
佛故斷之曰。
不應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布施者。
菩薩不見有身相可舍。
于諸宅舍道路。
逢見一切愚癡貧賤之人。
毀罵捶打。
須索财物。
若能随順其意。
令生歡喜。
不生阻隔嗔恨之心。
即是布施之義。
若祗分辨是非。
顧惜物寶。
阻逆其意。
令生嗔恨。
即不名布施也。
【黃檗禅師雲】凡夫不肯空心。
恐落于空。
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薩心如虛空。
一切俱舍。
所作福德。
皆不貪著。
然舍有三等。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
猶如虛空無所貪著。
然後随力應物。
能所皆忘。
是為大舍。
若一為行道布德。
一邊旋舍。
無希望心。
是為中舍。
若廣修衆善。
有所希望。
聞法知空。
遂乃不著。
是為小舍。
大舍如火燭在前。
更無迷悟。
中舍如火燭在傍。
或明或暗。
小舍如火燭在後。
不見坑井也。
【傅大士頌曰】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金光明經雲。
如來因地。
為薩埵王子時。
一虎生七子。
經七日無食。
将欲死。
時王子見。
遂舍身以飼此虎也。
)割肉恐鷹饑。
(殑伽經雲。
如來因地時。
在山中修忍辱仙。
時梵王帝釋遂化身。
一化為鷹。
一化為鴿。
來試仙人。
鷹趨其鴿。
鴿投仙人。
仙人遂以衣藏其鴿。
鷹切就仙人覓其鴿。
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
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
而行布施。
但為内破悭心。
外利益一切衆生。
而行布施。
【陳雄曰】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
亦有時而盡。
布施以此。
焉得人人而給諸菩薩也。
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
亦無所施之物。
凡可以利益一切衆生者。
無不為已。
則含靈抱識。
均被其澤。
布施之心。
但應如是。
華嚴經雲。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為救護諸衆生。
【李文會曰】應如是布施者。
儉于自己。
奢于他人。
是名利益一切衆生。
若人心口相應。
行解一般。
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所學佛法。
自然廣大。
雖具見聞覺知。
萬境不能染著。
即是解脫了悟之人。
豈無利益。
【傅大士雲】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意。
惟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讵能任。
【川禅師雲】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三十年後。
莫言不道。
頌曰。
朝遊南嶽。
暮往天台。
追之不及。
忽然自來。
獨行獨坐無拘系。
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六祖曰】如來說我人等相。
畢竟可破壞。
非真實體也。
一切衆生盡是假名。
若離妄心。
即無衆生可得。
故言即非衆生。
【陳雄曰】經雲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人皆謂如來無所說。
豈說一切虛妄之相哉。
殊不知如來有所謂真說。
而其所說者。
乃真空無相之相。
繼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
涅槃經雲。
見佛性者。
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者。
是名衆生。
如來說一切諸相者。
憫之也。
苟能悟真空無相之理。
則見自性佛。
繼之以即非衆生者此耳。
【顔丙曰】本性虛明。
實無可得。
豈更有一切諸相。
一切衆生之類。
【李文會曰】謂能秉持律儀。
修行善法。
而用布施。
饒益衆生。
不住諸相。
諸相本空。
故雲即是非相。
夫衆生者。
五陰和合。
假名衆生。
【川禅師雲】别有長處。
不妨拈出。
頌曰。
不是衆生不是相。
春暖黃莺啼柳上。
說盡山河海月情。
依前不會空惆怅。
休惆怅。
萬裡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謝靈運曰】真。
不僞。
實。
無虛。
如。
必當理。
不诳。
則非妄語。
不異。
則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
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是語真實。
無妄無虛。
是語如如。
契真如理。
非欺诳之語。
非怪異之語。
所以破衆生狐疑之心故也。
【顔丙曰】真而非假。
謂之真語。
實而不虛。
謂之實語。
如如不動。
謂之如語。
至于不诳語者。
佛不诳惑于人。
不異語者。
佛語不為怪異。
此五語者。
欲人生信心。
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迷即種種皆妄。
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诳有異也。
悟即一切真。
一切實。
一切如。
不诳不異也。
又曰真語者。
一切含生。
皆有佛性也。
實語者。
一切法空。
本無所有也。
如語者。
一切萬法。
本來不動也。
不诳語者。
聞如是法。
皆得解脫也。
不異語者。
一切萬法。
本自空寂。
将何為異也。
【
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
必不為折本也。
【黃檗禅師雲】供養十方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何故為無心也。
無心者。
如如之體。
内如木石。
不動不搖。
外如虛空。
不塞不礙。
是名佛也。
又雲大恒沙者。
佛說是沙。
諸佛菩薩。
釋梵諸天。
步履而過。
沙亦不喜。
牛羊蟲螘。
踐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寶馨香。
沙亦不貪。
糞溺臭穢。
沙亦不惡。
此即無心之心。
離一切相。
衆生諸佛。
更無差别。
但能無心。
即便是究竟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
真如之心。
本無所住。
若不住諸法相。
即與道相應也。
若住于法。
即違正教。
既違正教。
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謝靈運曰】不住色。
無财物也。
【陳雄曰】菩薩心。
何心也。
無所住之心也。
菩薩六根清淨。
生無所住心。
豈應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哉。
然衆苦所本。
眼根不淨為先。
佛故斷之曰。
不應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布施者。
菩薩不見有身相可舍。
于諸宅舍道路。
逢見一切愚癡貧賤之人。
毀罵捶打。
須索财物。
若能随順其意。
令生歡喜。
不生阻隔嗔恨之心。
即是布施之義。
若祗分辨是非。
顧惜物寶。
阻逆其意。
令生嗔恨。
即不名布施也。
【黃檗禅師雲】凡夫不肯空心。
恐落于空。
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薩心如虛空。
一切俱舍。
所作福德。
皆不貪著。
然舍有三等。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
猶如虛空無所貪著。
然後随力應物。
能所皆忘。
是為大舍。
若一為行道布德。
一邊旋舍。
無希望心。
是為中舍。
若廣修衆善。
有所希望。
聞法知空。
遂乃不著。
是為小舍。
大舍如火燭在前。
更無迷悟。
中舍如火燭在傍。
或明或暗。
小舍如火燭在後。
不見坑井也。
【傅大士頌曰】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金光明經雲。
如來因地。
為薩埵王子時。
一虎生七子。
經七日無食。
将欲死。
時王子見。
遂舍身以飼此虎也。
)割肉恐鷹饑。
(殑伽經雲。
如來因地時。
在山中修忍辱仙。
時梵王帝釋遂化身。
一化為鷹。
一化為鴿。
來試仙人。
鷹趨其鴿。
鴿投仙人。
仙人遂以衣藏其鴿。
鷹切就仙人覓其鴿。
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
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
而行布施。
但為内破悭心。
外利益一切衆生。
而行布施。
【陳雄曰】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
亦有時而盡。
布施以此。
焉得人人而給諸菩薩也。
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
亦無所施之物。
凡可以利益一切衆生者。
無不為已。
則含靈抱識。
均被其澤。
布施之心。
但應如是。
華嚴經雲。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為救護諸衆生。
【李文會曰】應如是布施者。
儉于自己。
奢于他人。
是名利益一切衆生。
若人心口相應。
行解一般。
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所學佛法。
自然廣大。
雖具見聞覺知。
萬境不能染著。
即是解脫了悟之人。
豈無利益。
【傅大士雲】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意。
惟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讵能任。
【川禅師雲】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三十年後。
莫言不道。
頌曰。
朝遊南嶽。
暮往天台。
追之不及。
忽然自來。
獨行獨坐無拘系。
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六祖曰】如來說我人等相。
畢竟可破壞。
非真實體也。
一切衆生盡是假名。
若離妄心。
即無衆生可得。
故言即非衆生。
【陳雄曰】經雲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人皆謂如來無所說。
豈說一切虛妄之相哉。
殊不知如來有所謂真說。
而其所說者。
乃真空無相之相。
繼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
涅槃經雲。
見佛性者。
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者。
是名衆生。
如來說一切諸相者。
憫之也。
苟能悟真空無相之理。
則見自性佛。
繼之以即非衆生者此耳。
【顔丙曰】本性虛明。
實無可得。
豈更有一切諸相。
一切衆生之類。
【李文會曰】謂能秉持律儀。
修行善法。
而用布施。
饒益衆生。
不住諸相。
諸相本空。
故雲即是非相。
夫衆生者。
五陰和合。
假名衆生。
【川禅師雲】别有長處。
不妨拈出。
頌曰。
不是衆生不是相。
春暖黃莺啼柳上。
說盡山河海月情。
依前不會空惆怅。
休惆怅。
萬裡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謝靈運曰】真。
不僞。
實。
無虛。
如。
必當理。
不诳。
則非妄語。
不異。
則始終恒一。
聖言不謬。
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是語真實。
無妄無虛。
是語如如。
契真如理。
非欺诳之語。
非怪異之語。
所以破衆生狐疑之心故也。
【顔丙曰】真而非假。
謂之真語。
實而不虛。
謂之實語。
如如不動。
謂之如語。
至于不诳語者。
佛不诳惑于人。
不異語者。
佛語不為怪異。
此五語者。
欲人生信心。
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迷即種種皆妄。
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诳有異也。
悟即一切真。
一切實。
一切如。
不诳不異也。
又曰真語者。
一切含生。
皆有佛性也。
實語者。
一切法空。
本無所有也。
如語者。
一切萬法。
本來不動也。
不诳語者。
聞如是法。
皆得解脫也。
不異語者。
一切萬法。
本自空寂。
将何為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