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複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肇法師曰】得大乘。
聞慧解。
一往聞經。
身無懼相。
故名不驚。
得大乘。
思慧解。
深信不疑。
故名不怖。
得大乘。
修慧解。
順教修行。
終不有謗。
故名不畏。
【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
不怖則無懼心。
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不驚不怖不畏者。
心若空寂。
湛然清淨。
等于虛空。
有何驚怖。
甚為希有者。
諸上根器。
得聞是經。
谛聽受持。
永不退轉。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子榮曰。
如修行初發心菩薩行。
願求大乘正知見人。
悟達上乘。
先了有無二邊之執。
方證涅槃無相之理。
故離所緣之心境也。
)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雲】祗是自家底。
頌曰。
毛吞巨海水。
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輪滿。
清光六合輝。
踏得故鄉田地穩。
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雲】何以故者。
顯因中最勝。
明标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今言第一波羅蜜者。
即布施波羅蜜。
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
曰。
布施者。
通攝萬行。
直至菩提。
尚行法施。
因布施資生衆善。
言非者。
恐有能所之名。
先拂去假名。
行無住相施。
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
若悟非相。
即達彼岸。
實無二相。
故名第一。
非第一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俱空。
即無生死可度。
亦無彼岸可到。
何處更有第一。
故雲非第一也。
是名第一波羅蜜者。
悟一切法。
即知諸法皆是假名。
【法華經雲】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于斯了悟。
能入見性之門。
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故知假名。
如将黃葉作金。
止小兒啼。
二乘之人聞說假名。
将謂是實。
執著修行。
欲離生死。
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
于中十種名。
(華嚴六十六卷。
善财童子見寶髻長者言願為我說諸菩薩道。
答言。
檀波羅蜜。
屍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智波羅蜜。
又合論九十六卷雲。
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
不出十波羅蜜中行。
)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裡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号圓成。
(子榮曰。
真如之理。
上至諸佛。
下至含生。
本自具足。
流轉六道。
亦未曾失。
縱悟成佛。
亦未曾得。
今始号圓成者。
言下頓覺即佛。
) 【川禅師雲】八字打開。
兩手分付。
頌曰。
是名第一波羅蜜。
萬别千差從此出。
鬼面神頭對面來。
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雲】忍辱波羅蜜者。
即十波羅蜜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
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
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
故雲忍辱波羅蜜也。
佛雖有時自稱如來。
自稱佛。
然亦有時稱我。
其稱我則特謂我身爾。
若稱如來與佛。
則謂己與諸佛如來皆然也。
盡此一經皆如是。
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
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
故亦非真實。
但為虛名而已。
故雲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忍辱波羅蜜者。
若有能忍之心。
即是見有身相。
不達我人衆生壽者諸非相也。
【大易禅師舉火問僧雲】會麼。
僧雲不會。
師雲。
起則遍周沙界。
滅則了無所得。
【龐居士問馬祖雲】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雲。
回光自照看。
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
然後向你道。
【圜悟禅師曰】參得此語透者。
目前萬法平沉。
無始妄想蕩盡。
又雲大空無外。
大象無形。
盡世界撮來如粟米粒。
總虛空似掌中珠。
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鬥額。
直得東勝神洲箭。
射西瞿耶尼中垛。
所以道髑髅當千世界。
鼻孔摩出家風。
若是未出陰界。
尚涉見知聞。
恁麼說話。
一似鴨聽雷鳴。
隔靴抓癢。
直饒脫卻根塵。
去卻機境。
尚餘一線路在。
且二途不涉。
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佛殿□前石獅子。
大洋海内鐵昆侖。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二空。
即無忍辱之相。
是達我人衆生壽者非相。
故雲非忍辱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歌利王。
即如來因緣中事也。
爾時菩薩得無我解。
故所以能忍也。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語。
此言無道極惡君也。
世者。
生也。
如來因中。
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羅蜜。
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如我昔為歌利王截割身體者。
如來設教。
方便門多。
若作教相言之。
隻是依文設教。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節節支解。
曾無一念嗔恨之心。
【肇法師曰】五蘊身非有。
四大本來空。
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若以諸大宗師言之。
即是先說有為權教。
後顯無為實理。
若表法言之。
歌者。
即是慧之别名。
利者。
刃也。
非謂世間之刀。
王者。
心也。
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
應生嗔恨者。
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肇法師曰】得大乘。
聞慧解。
一往聞經。
身無懼相。
故名不驚。
得大乘。
思慧解。
深信不疑。
故名不怖。
得大乘。
修慧解。
順教修行。
終不有謗。
故名不畏。
【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
不怖則無懼心。
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不驚不怖不畏者。
心若空寂。
湛然清淨。
等于虛空。
有何驚怖。
甚為希有者。
諸上根器。
得聞是經。
谛聽受持。
永不退轉。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子榮曰。
如修行初發心菩薩行。
願求大乘正知見人。
悟達上乘。
先了有無二邊之執。
方證涅槃無相之理。
故離所緣之心境也。
)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川禅師雲】祗是自家底。
頌曰。
毛吞巨海水。
芥子納須彌。
碧漢一輪滿。
清光六合輝。
踏得故鄉田地穩。
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雲】何以故者。
顯因中最勝。
明标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智慧。
七慈。
八悲。
九方便。
十不退。
今言第一波羅蜜者。
即布施波羅蜜。
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
曰。
布施者。
通攝萬行。
直至菩提。
尚行法施。
因布施資生衆善。
言非者。
恐有能所之名。
先拂去假名。
行無住相施。
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
若悟非相。
即達彼岸。
實無二相。
故名第一。
非第一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俱空。
即無生死可度。
亦無彼岸可到。
何處更有第一。
故雲非第一也。
是名第一波羅蜜者。
悟一切法。
即知諸法皆是假名。
【法華經雲】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于斯了悟。
能入見性之門。
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故知假名。
如将黃葉作金。
止小兒啼。
二乘之人聞說假名。
将謂是實。
執著修行。
欲離生死。
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
于中十種名。
(華嚴六十六卷。
善财童子見寶髻長者言願為我說諸菩薩道。
答言。
檀波羅蜜。
屍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智波羅蜜。
又合論九十六卷雲。
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
不出十波羅蜜中行。
)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裡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号圓成。
(子榮曰。
真如之理。
上至諸佛。
下至含生。
本自具足。
流轉六道。
亦未曾失。
縱悟成佛。
亦未曾得。
今始号圓成者。
言下頓覺即佛。
) 【川禅師雲】八字打開。
兩手分付。
頌曰。
是名第一波羅蜜。
萬别千差從此出。
鬼面神頭對面來。
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雲】忍辱波羅蜜者。
即十波羅蜜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
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
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
故雲忍辱波羅蜜也。
佛雖有時自稱如來。
自稱佛。
然亦有時稱我。
其稱我則特謂我身爾。
若稱如來與佛。
則謂己與諸佛如來皆然也。
盡此一經皆如是。
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
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
故亦非真實。
但為虛名而已。
故雲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忍辱波羅蜜者。
若有能忍之心。
即是見有身相。
不達我人衆生壽者諸非相也。
【大易禅師舉火問僧雲】會麼。
僧雲不會。
師雲。
起則遍周沙界。
滅則了無所得。
【龐居士問馬祖雲】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雲。
回光自照看。
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
然後向你道。
【圜悟禅師曰】參得此語透者。
目前萬法平沉。
無始妄想蕩盡。
又雲大空無外。
大象無形。
盡世界撮來如粟米粒。
總虛空似掌中珠。
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鬥額。
直得東勝神洲箭。
射西瞿耶尼中垛。
所以道髑髅當千世界。
鼻孔摩出家風。
若是未出陰界。
尚涉見知聞。
恁麼說話。
一似鴨聽雷鳴。
隔靴抓癢。
直饒脫卻根塵。
去卻機境。
尚餘一線路在。
且二途不涉。
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佛殿□前石獅子。
大洋海内鐵昆侖。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
了悟人法二空。
即無忍辱之相。
是達我人衆生壽者非相。
故雲非忍辱也。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應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歌利王。
即如來因緣中事也。
爾時菩薩得無我解。
故所以能忍也。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語。
此言無道極惡君也。
世者。
生也。
如來因中。
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羅蜜。
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如我昔為歌利王截割身體者。
如來設教。
方便門多。
若作教相言之。
隻是依文設教。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節節支解。
曾無一念嗔恨之心。
【肇法師曰】五蘊身非有。
四大本來空。
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若以諸大宗師言之。
即是先說有為權教。
後顯無為實理。
若表法言之。
歌者。
即是慧之别名。
利者。
刃也。
非謂世間之刀。
王者。
心也。
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
應生嗔恨者。
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