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淨土分第十

關燈
者。

    謂造寺寫經布施供養。

    此是著相莊嚴。

    若人心常清淨。

    不向外求。

    任運随緣。

    一無所得。

    行住坐卧。

    與道相應。

    是名莊嚴佛土。

    龐婆看藏經。

    維那請回向。

    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腦後插雲。

    回向了也。

    此是無能所心。

     【傅大士雲】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除俱不染。

    穎脫出嚣塵。

     【川禅師雲】娘生褲子。

    青州布衫。

    頌曰。

    抖擻渾身白勝霜。

    蘆花雪月轉争光。

    幸有九□翹足勢。

    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鈔雲】應者當也。

    故雲當如是生清淨心。

    即佛勸生真如無染之心也。

    問雲何生清淨心。

    答。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又楞嚴經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凡夫被物轉。

    菩薩能轉物。

    如是轉者。

    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摩诃薩。

    此雲覺衆生大衆生。

    其實即所謂菩薩也。

    如是字乃指下文。

    謂不當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

    亦不當住于有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

    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

    當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謂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塵。

    唯可于無所住著處生心也。

    諸佛教化衆生。

    有第一義第二義。

    此經說第一義。

    雖至高而可曉。

    然不易到淨土。

    雖為第二義。

    而人人可行。

    佛言修淨土而明第一義。

    讀誦大乘經典者。

    上品上生。

    則為菩薩。

    生死自如。

    然則修淨土者。

    豈可不曉此經之義。

    而受持讀誦。

    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陳雄曰】菩薩莊嚴。

    既不在于外俙。

    則當反而求之于心。

    心苟清淨。

    莊嚴莫甚焉。

    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

    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

    皆非清淨心也。

    菩薩豈應如是。

    且如佛心本來清淨無相。

    甯有所住。

    菩薩受如來教。

    亦應如是。

    故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

    佛言六塵之苦。

    每以色獨言于先。

    而繼之以聲香味觸法。

    益以見色者。

    人情之所易惑。

    在六塵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言下大悟。

    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搖動。

    五祖曰。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

    心常空寂。

    無諸妄念。

    不生不滅。

    不動不搖。

    即是清淨心也。

    凡夫之心。

    無明起滅。

    妄想颠倒。

    取舍善惡。

    凡聖等見。

    是名濁亂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者。

    心若清淨。

    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逍遙翁雲】若人心境清淨。

    是佛國淨土。

    心境濁亂。

    是魔國穢土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

    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

    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圓覺經曰。

    無能無所。

    清涼國師答皇太子曰。

    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嚣塵。

    (或斷滅。

    或常久。

    此心俱不染著也。

    唯俱不染著。

    故能如穎之脫囊中而出乎嚣塵也。

    華嚴經四十四卷十忍品雲。

    非斷非常。

    史記毛遂曰。

    使遂早得處囊中。

    乃脫穎而出。

    此言雖小。

    可以喻大也。

    ) 【川禅師雲】雖然恁麼。

    争奈目前何。

    頌曰。

    見色非幹色。

    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處。

    親到法王城。

     【李文會曰】衆生之心。

    本無所住。

    因境來觸。

    遂生其心。

    不知觸境是空。

    将謂世法相實。

    便于境上住心。

    正猶猿猴捉月。

    病眼見花。

    一切萬法。

    皆從心生。

    若悟真性。

    即無所住。

    無所住心。

    即是智慧。

    無諸煩惱。

    譬如大空。

    無有挂礙。

    有所住心。

    即是妄念。

    六塵競起。

    譬如浮雲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

    但淨其心。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黃檗禅師曰】心若清淨。

    何假言說。

    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

    汝每日行住坐卧。

    一切語言。

    但莫著有為法。

    出言瞬目。

    盡須無漏。

    如今修行學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