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淨土分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皆著一切聲色。
何不與我心同虛空去。
如枯木石頭去。
如寒灰死火去。
方有少分相應。
若不如是。
他日盡被閻羅老子□訊你在。
你但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
自然不照而照。
豈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時。
無栖泊處。
即是行諸佛路。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你清淨法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川禅師曰】退後退後。
看看頑石動也。
頌曰。
山堂靜夜坐無言。
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
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
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
為山之極大者。
故名山王。
謂在衆山之中而為王者也。
日月繞山而行以為晝夜。
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
其上有三十三天。
可謂大至矣。
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
蓋譬喻耳。
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
雖如是至大。
亦非真實。
是虛名大身而已。
故雲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也。
何則。
凡有形相者。
皆為虛妄。
故三千大千世界亦為虛妄。
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
唯真性為真實。
此經說真性第一義。
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
一切所以為虛妄者。
以其有形相。
既有形相。
則無不壞者。
縱使不壞。
乃業力以持之。
非本不壞也。
業力盡則壞矣。
唯真性無形相。
故無得而壞。
此所以為不壞之本。
自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無有損動。
故雲常住真性。
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
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裡。
為衆山之王。
謂人身有如是之大。
萬無是理。
唯佛真性清淨無相。
無住著。
無挂礙。
包太虛。
藏沙界。
雖須彌山不足以拟其大。
世尊欲以真心悟人。
托大身以為問。
而須菩提深悟佛意。
遂有甚大之對。
恐大衆未曉。
為之辨論曰。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非身者。
法身也。
真心也。
文殊菩薩問世尊。
何名大身。
世尊曰。
非身是名大身。
具一切戒定慧。
了清淨法。
故名大身。
蓋亦指真心言之也。
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顔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
畢竟非大。
為有生滅。
佛說非身。
非身乃為此身也。
本性無此妄身。
是名大身。
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
心量即小。
縱如須彌山王形。
有相有可量。
不名大身。
法身心量廣大。
等虛空界。
無形無相。
無可比量。
方名大身。
【圜悟禅師曰】不登泰山。
不知天之高。
不涉滄溟。
不知海之闊。
此區中之論也。
若是其中人。
天在一粒粟米中。
海在一毫毛頭上。
浮幢王華藏界。
盡在毛眉眼睫閑。
且道此個人什麼處安身立命。
還委悉麼。
無邊虛空盛不盡。
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
(子榮曰。
梵語須彌山。
此雲妙高山。
出衆山之最高大為第一。
是衆山之王。
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
)将喻法王身。
(子榮曰。
報身佛能現千重化。
化受用身。
化十地菩薩。
是為說法之王。
示現大身。
實無最大之相現。
心雖廣。
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
)七寶齊圍繞。
(子榮曰。
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
)六度次相あ。
(子榮曰。
報身佛因中。
唯修六度萬行。
證得佛果。
故雲六度次相あ也。
)四色成山相。
(延光集注。
須彌東方玻□峰紅色。
南方琉璃峰青色。
西方真金峰赤色。
北方白玉峰白色。
榮曰。
須彌四面各有色。
喻報身佛有四相。
)慈悲作佛因。
(子榮曰。
菩薩人因地中。
皆修四無量心。
具慈悲喜舍。
修諸萬行。
方能成佛。
故雲作佛因。
)有形終不大。
無相乃為真。
(子榮曰。
有形不名為大身。
法身無相。
故名為大身也。
) 【川禅師曰】設有。
向甚處著。
頌曰。
拟把須彌作幻軀。
饒君膽大更心□。
目前指出千般有。
我道其中一也無。
便從這裡入。
皆著一切聲色。
何不與我心同虛空去。
如枯木石頭去。
如寒灰死火去。
方有少分相應。
若不如是。
他日盡被閻羅老子□訊你在。
你但離卻有無諸法。
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
自然不照而照。
豈不是省力底事。
到此之時。
無栖泊處。
即是行諸佛路。
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你清淨法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川禅師曰】退後退後。
看看頑石動也。
頌曰。
山堂靜夜坐無言。
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
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雲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
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
為山之極大者。
故名山王。
謂在衆山之中而為王者也。
日月繞山而行以為晝夜。
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
其上有三十三天。
可謂大至矣。
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
蓋譬喻耳。
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
雖如是至大。
亦非真實。
是虛名大身而已。
故雲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也。
何則。
凡有形相者。
皆為虛妄。
故三千大千世界亦為虛妄。
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
唯真性為真實。
此經說真性第一義。
故以一切皆為虛妄也。
一切所以為虛妄者。
以其有形相。
既有形相。
則無不壞者。
縱使不壞。
乃業力以持之。
非本不壞也。
業力盡則壞矣。
唯真性無形相。
故無得而壞。
此所以為不壞之本。
自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無有損動。
故雲常住真性。
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
此所以為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裡。
為衆山之王。
謂人身有如是之大。
萬無是理。
唯佛真性清淨無相。
無住著。
無挂礙。
包太虛。
藏沙界。
雖須彌山不足以拟其大。
世尊欲以真心悟人。
托大身以為問。
而須菩提深悟佛意。
遂有甚大之對。
恐大衆未曉。
為之辨論曰。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非身者。
法身也。
真心也。
文殊菩薩問世尊。
何名大身。
世尊曰。
非身是名大身。
具一切戒定慧。
了清淨法。
故名大身。
蓋亦指真心言之也。
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顔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
畢竟非大。
為有生滅。
佛說非身。
非身乃為此身也。
本性無此妄身。
是名大身。
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
心量即小。
縱如須彌山王形。
有相有可量。
不名大身。
法身心量廣大。
等虛空界。
無形無相。
無可比量。
方名大身。
【圜悟禅師曰】不登泰山。
不知天之高。
不涉滄溟。
不知海之闊。
此區中之論也。
若是其中人。
天在一粒粟米中。
海在一毫毛頭上。
浮幢王華藏界。
盡在毛眉眼睫閑。
且道此個人什麼處安身立命。
還委悉麼。
無邊虛空盛不盡。
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
(子榮曰。
梵語須彌山。
此雲妙高山。
出衆山之最高大為第一。
是衆山之王。
更有六萬小山而為眷屬也。
)将喻法王身。
(子榮曰。
報身佛能現千重化。
化受用身。
化十地菩薩。
是為說法之王。
示現大身。
實無最大之相現。
心雖廣。
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
)七寶齊圍繞。
(子榮曰。
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
)六度次相あ。
(子榮曰。
報身佛因中。
唯修六度萬行。
證得佛果。
故雲六度次相あ也。
)四色成山相。
(延光集注。
須彌東方玻□峰紅色。
南方琉璃峰青色。
西方真金峰赤色。
北方白玉峰白色。
榮曰。
須彌四面各有色。
喻報身佛有四相。
)慈悲作佛因。
(子榮曰。
菩薩人因地中。
皆修四無量心。
具慈悲喜舍。
修諸萬行。
方能成佛。
故雲作佛因。
)有形終不大。
無相乃為真。
(子榮曰。
有形不名為大身。
法身無相。
故名為大身也。
) 【川禅師曰】設有。
向甚處著。
頌曰。
拟把須彌作幻軀。
饒君膽大更心□。
目前指出千般有。
我道其中一也無。
便從這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