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淨土分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劉虬曰】言如來作菩薩時。
在然燈佛所。
于法畢竟無所得。
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
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聽法。
有法可得不。
須菩提知法。
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
但悟自性本來清淨。
本無塵勞。
寂而常照。
即自成佛。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
佛自謂也。
昔。
舊也。
然燈即定光佛。
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
得成佛道。
而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
皆得如來之慧。
最後者。
我釋迦牟尼。
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
釋迦如來因師開導。
得無上菩提法。
為諸釋之法王。
于法甯無所得耶。
但不存其所得心耳。
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
故設是問。
須菩提深悟佛意。
以不也答之。
且言于法實無所得。
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
言實則将以息大衆之疑心。
【李文會曰】于法有所得不者。
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
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禅師雲】無修無證。
何異凡夫。
師雲。
凡夫無明。
二乘執著。
離此二病。
是名真修也。
真修者。
不得勤。
不得怠。
勤則近執著。
怠則落無明。
乃為心要耳。
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于法實無所得者。
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
而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
今日号能仁。
(善慧能仁者。
皆釋迦佛号。
)看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法性本乎自然。
非因有果而後得。
如理出于真性。
不從有因而後能。
)謂得然燈記。
甯知是舊身。
(然燈佛即定光佛。
乃釋迦佛本師也。
舊身即本來非身也。
涅槃經曰。
唯有法身常住不滅是也。
寒山詩曰。
嘗聞釋迦佛。
先受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祗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一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川禅師雲。
古之今之。
頌曰。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南北東西。
秋毫不睹。
生來心膽大如天。
無限群魔倒赤幡。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
疏鈔雲。
佛土者。
佛之妙性也。
衆生之真心也。
如是心土。
還可以相好莊嚴不。
又雲不也者。
即善現從理以答之。
何故。
自心之土。
不在莊嚴。
何故。
為性無相。
體等虛空。
如何莊嚴。
何名莊嚴。
答。
六度萬行。
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
是皆莊嚴。
又曰若染斷常。
即非淨土。
經雲。
欲淨其土。
先淨其心。
心淨故。
即淨土也。
問心雲何淨。
答。
外不染六塵。
内無我人。
不著斷滅。
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
而言莊嚴佛土。
何也。
蓋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設化。
如此間大世界。
乃釋迦佛設化之所。
東方有大世界。
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
唯其一大世界。
有一佛設化。
故凡大世界。
皆謂之佛土。
而菩薩莊嚴者。
蓋有菩薩于其佛土之中。
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
如阿彌陀佛為菩薩時。
作無量善事。
故其善緣福業。
能變其世界。
皆以黃金為地。
七寶為樹林樓台。
是為莊嚴也。
佛于此又自問何以故者。
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
為非真實語也。
乃自答雲。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者。
為真性中。
非有此莊嚴。
故此莊嚴。
但為虛名而已。
非是真實。
唯真性為真實故也。
【陳雄曰】維摩經雲。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蓋此心清淨。
便是莊嚴佛土。
奚以外俙為哉。
七寶宮殿。
五采棟宇。
皆外俙也。
此凡夫之所謂莊嚴。
非菩薩之所謂莊嚴。
欲知菩薩莊嚴。
當于非莊嚴中求之。
則萬行莊嚴。
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劉虬曰】言如來作菩薩時。
在然燈佛所。
于法畢竟無所得。
離所取也。
【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
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聽法。
有法可得不。
須菩提知法。
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
但悟自性本來清淨。
本無塵勞。
寂而常照。
即自成佛。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王日休曰】如來。
佛自謂也。
昔。
舊也。
然燈即定光佛。
乃釋迦佛本師。
【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
得成佛道。
而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
皆得如來之慧。
最後者。
我釋迦牟尼。
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
釋迦如來因師開導。
得無上菩提法。
為諸釋之法王。
于法甯無所得耶。
但不存其所得心耳。
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
故設是問。
須菩提深悟佛意。
以不也答之。
且言于法實無所得。
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
言實則将以息大衆之疑心。
【李文會曰】于法有所得不者。
如來欲破二乘之人執著之心。
故有此問。
【白樂天問寬禅師雲】無修無證。
何異凡夫。
師雲。
凡夫無明。
二乘執著。
離此二病。
是名真修也。
真修者。
不得勤。
不得怠。
勤則近執著。
怠則落無明。
乃為心要耳。
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
于法實無所得者。
須菩提謂如來自性本來清淨。
而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傅大士頌曰】昔時稱善慧。
今日号能仁。
(善慧能仁者。
皆釋迦佛号。
)看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法性本乎自然。
非因有果而後得。
如理出于真性。
不從有因而後能。
)謂得然燈記。
甯知是舊身。
(然燈佛即定光佛。
乃釋迦佛本師也。
舊身即本來非身也。
涅槃經曰。
唯有法身常住不滅是也。
寒山詩曰。
嘗聞釋迦佛。
先受然燈記。
然燈與釋迦。
祗論前後智。
前後體非殊。
異中無一異。
一佛一切佛。
心是如來地。
)川禅師雲。
古之今之。
頌曰。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南北東西。
秋毫不睹。
生來心膽大如天。
無限群魔倒赤幡。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是名離相莊嚴佛土。
疏鈔雲。
佛土者。
佛之妙性也。
衆生之真心也。
如是心土。
還可以相好莊嚴不。
又雲不也者。
即善現從理以答之。
何故。
自心之土。
不在莊嚴。
何故。
為性無相。
體等虛空。
如何莊嚴。
何名莊嚴。
答。
六度萬行。
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
是皆莊嚴。
又曰若染斷常。
即非淨土。
經雲。
欲淨其土。
先淨其心。
心淨故。
即淨土也。
問心雲何淨。
答。
外不染六塵。
内無我人。
不著斷滅。
故名淨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薩。
而言莊嚴佛土。
何也。
蓋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設化。
如此間大世界。
乃釋迦佛設化之所。
東方有大世界。
乃不動佛設化之所是也。
唯其一大世界。
有一佛設化。
故凡大世界。
皆謂之佛土。
而菩薩莊嚴者。
蓋有菩薩于其佛土之中。
作種種善事以變易其世界。
如阿彌陀佛為菩薩時。
作無量善事。
故其善緣福業。
能變其世界。
皆以黃金為地。
七寶為樹林樓台。
是為莊嚴也。
佛于此又自問何以故者。
謂何故菩薩言我當莊嚴清淨佛土者。
為非真實語也。
乃自答雲。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者。
為真性中。
非有此莊嚴。
故此莊嚴。
但為虛名而已。
非是真實。
唯真性為真實故也。
【陳雄曰】維摩經雲。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蓋此心清淨。
便是莊嚴佛土。
奚以外俙為哉。
七寶宮殿。
五采棟宇。
皆外俙也。
此凡夫之所謂莊嚴。
非菩薩之所謂莊嚴。
欲知菩薩莊嚴。
當于非莊嚴中求之。
則萬行莊嚴。
是乃所以名其為莊嚴也。
【李文會曰】莊嚴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