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陳雄曰】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此四羅漢在一切凡夫人中為第一。

    佛告彌勒菩薩。

    于法華經嘗言之矣。

    告大慧菩薩。

    于楞伽經亦詳言之。

    大涅槃經。

    佛言有比丘欲得須沱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當勤修習奢摩他。

    毗婆舍那二法。

    大般若經有預流果。

    一來果。

    不還果。

    阿羅漢果。

    正此之所謂四果也。

    又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著預流果。

    不著一來果。

    不還果。

    阿羅漢果。

    抑又見四羅漢得是果。

    而不存所得心也。

    今我佛恐四羅漢不知以無念為宗。

    尚萌所得之念。

    故設四問以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

    須菩提皆以不也答之。

    複為之辨論。

    以形容其所得之實。

    夫入流者。

    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也。

    須陀洹已證入流之果。

    名為入流。

    且心無所得。

    故曰而無所入。

    其所以無所入者。

    不入六塵境界耳。

    名須陀洹其以是欤。

     【李文會曰】問第一果須陀洹者。

    知身是妄。

    欲入無為之理。

    斷除人我執著之相。

    以無取心。

    契無得理。

    無取則心空。

    無得乃理寂。

    雖然能舍□重煩惱。

    而未能離微細煩惱。

    此人不入地獄。

    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

    此謂學人悟初果也。

     【逍遙翁雲】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也。

    若人照了練習。

    可為出世之法。

    譬如高源陸地不生蓮花。

    蓮花生于淤泥濁水中也。

    又雲煩惱勿令損于菩提心。

    譬如日月翳于煙雲中。

    而日月必無損也。

    珠玉落于泥滓中。

    珠玉亦無損也。

    莫管煩惱障。

    但存菩提心。

    入流者。

    謂舍凡入聖。

    初入聖流也。

    而無所入者。

    修無漏業。

    不入六塵。

    然終未能舍離塵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聖。

    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

    創始證無為。

    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後。

    趣寂不知歸。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

    厭喧求靜。

    六塵之境。

    于念未忘。

    所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

     【圜悟禅師曰】報緣未謝。

    于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

    應須處之使綽綽然有餘裕始得。

    人生各随緣分。

    不必厭喧求靜。

    但令中虛外順。

    雖在鬧市沸湯中。

    亦恬然安穩。

    才有纖毫見刺。

    即便打不過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肇法師曰】一往來者。

    一生天上。

    一生人中。

    便得涅槃。

    故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者。

    證無為果時。

    不見往來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

    名一往來。

    行從天上卻得人間生。

    從人間死。

    卻生天上竟。

    欲界九品思惑。

    斷前六品盡。

    名斯陀洹果。

    大乘斯陀含者。

    目睹諸境。

    心有一生一滅。

    無第二生滅。

    故名一往來。

     【王日休曰】一往來者。

    但色身一次往來天上人間。

    而真性遍虛空世界。

    豈有往來哉。

    故此色身往來非為真實。

    但虛名為一往來而已。

    故雲實無往來。

    以色身非真實故也。

     【陳雄曰】一往來者。

    一往天上。

    一來人間。

    不複再來人間也。

    斯陀含已證一來之果。

    名一往來。

    且心無所得。

    而實無生滅相。

    名斯陀含其以是欤。

     【李文會曰】問第二果斯陀含者。

    是漸修精進之行。

    修無漏業。

    念念不住六塵境界。

    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

    一往來者。

    謂人間報謝。

    一往天上。

    卻來受生也。

    實無往來者。

    謂前念才著。

    後念即覺。

    是無得果之心。

    心既無我。

    誰雲往來。

    故曰而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讷曰】梵語阿那含。

    此翻不來。

    已斷欲界思惑。

    更不來生欲界。

    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者。

    謂不計不來相也。

     【陳雄曰】不來者。

    謂不來欲界受生也。

    阿那含已證不來之果。

    名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