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皆不知出處。

    妄為此說也。

    于此三昧人之中。

    須菩提為第一。

     【僧若讷曰】無诤者。

    涅槃經雲。

    須菩提住虛空地。

    若有衆生嫌我立者。

    我當終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

    我當終日立不移處。

    一念不生。

    諸法無诤。

    言三昧者。

    得此無诤精妙之處。

    于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李文會曰】三昧者。

    梵語也。

    此名正定。

    心心無生滅。

    名為正定。

    故雲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離欲阿羅漢者。

    能離一切法。

    亦無離欲之心。

    微細四相。

    皆已滅盡。

    愛染不生。

    故謂之離欲耳。

    又曰無我心寂。

    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得道果者。

    若作是念。

    即是心有生滅。

    不名離欲阿羅漢也。

     【川禅師曰】把定則雲橫谷口。

    放行則月落寒潭。

    頌曰。

    喚馬何曾馬。

    呼牛未必牛。

    兩頭都放下。

    中道一昧休。

    六門迸出遼天鹘。

    獨步乾坤總不收。

    (六祖壇經曰。

    六門。

    六根也。

    禅宗禅古白雲瑞曰。

    趙州放出遼天鹘。

    鹘乎骨切。

    )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僧若讷曰】阿蘭那。

    此翻無诤。

    世尊雖稱歎我。

    我實不作是念。

    若作是念。

    世尊不應記我無诤之行最為第一。

    又曰離三界欲。

    證四果法。

    得無诤三昧。

    方受須菩提名。

    以須菩提翻為空生。

    故雲是樂阿蘭那行。

    若計著實有所行。

    則非無诤行也。

     【陳雄曰】三昧梵語。

    此言正受也。

    無生法忍。

    證寂滅樂。

    是所謂無诤三昧也。

    華嚴經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槃。

    六祖偈曰。

    诤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何由得三昧。

    須菩提證真空無相之妙。

    得六萬三昧。

    而無诤三昧為最。

    以三昧力超出物表。

    不為物役。

    名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宜矣。

    且啟咨世尊曰。

    我不作如是之念。

    則須菩提不存所得心可知。

    又曰須菩提恐大衆不知去所得心。

    是以啟咨世尊。

    至于再四。

    我者須菩提自稱也。

    須菩提者。

    亦自稱也。

    樂者好也。

    阿蘭那梵語。

    無诤之謂也。

    言樂阿蘭那行者。

    即是好無诤行之人也。

    夫萌之于心者曰念。

    見于修為者曰行。

    有所行則必有是行。

    (去聲)有是行則必有所得。

    須菩提得無诤三昧。

    有是行故也。

    且曰無所行者。

    蓋以心無所得也。

    有是行而心無所得。

    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

     【顔丙曰】若阿羅漢生一妄念作有所得想。

    即著四相。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無诤者佛性包含大千。

    無有鬥诤。

    三昧者唐言正見。

    人中第一。

    無鬥诤也。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

    六欲頓空也。

    阿蘭那行者。

    無人我行也。

    是樂阿蘭那行者。

    窮其本性空寂。

    畢竟實無所行。

    所行謂之行。

    樂者。

    愛也。

     【李文會曰】阿蘭那者。

    是梵語也。

    此名無诤。

    心若作是念。

    心有生滅。

    即是有诤心。

    須菩提實無所行。

    是無生滅。

    所以佛許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百丈禅師雲】隻如今一切諸法。

    若于藏府中有纖毫停留。

    是不出網。

    但有所求所得。

    生心動念。

    盡是野幹。

    若藏府中都無所求。

    都無所得。

    此人諸惡不生。

    人我不起。

    是納須彌于芥子中。

    不起一切貪嗔。

    是能吸四大海水。

    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

    于一切境。

    不惑不亂。

    不嗔不喜。

    刮削并當得淨潔。

    是無事人。

    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

    是名有天眼。

    是名有法界性。

    是作車載因果。

    是佛出世度衆生。

     【傅大士頌曰】無生即無滅。

    無我複無人。

    永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子榮曰。

    出生死苦。

    更不受父母胞胎之身。

    )境亡心亦滅。

    無複起貪嗔。

    無悲空有智。

    翛(思邀切)然獨任真。

    (子榮曰。

    無悲空有智。

    翛然獨任真者。

    為方證得果。

    悟人法空寂。

    更有餘習。

    一向沉空趨寂。

    為不敢入衆生生死海中。

    教化衆生。

    方有智慧。

    未全悲愍之心。

    故雲空有智。

    ) 【川禅師曰】認著依前還不是。

    頌曰。

    蚌腹隐明珠。

    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

    何用當風立。

    活計看來恰似無。

    應用頭頭皆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