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

關燈


    且心無所得。

    而實無不來之相。

    名阿那含。

    以是之故。

    豈他在耶。

     【李文會曰】第三果阿那含者。

    已悟人法俱空。

    漸修精進。

    念念不退菩提之心。

    名為不來者。

    謂能斷除。

    内無欲心。

    外無欲境。

    已離欲界。

    不來受生。

    故名不來。

    心空無我。

    孰謂不來。

    故雲而實無不來也。

     【傅大士頌曰】舍凡初入聖。

    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

    創始至無為。

    緣塵及身見。

    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後。

    趨寂不知歸。

    (佛說四十二章經曰。

    佛言阿羅漢者。

    能飛行變化。

    曠劫壽命。

    住動天地。

    次為阿那含。

    阿那含者。

    壽終魂靈上十九天。

    于彼證阿羅漢。

    次為斯陀含。

    斯陀含者。

    一上一還。

    即得阿羅漢。

    一上天上。

    一還人間。

    次為須陀洹。

    須陀洹者。

    七死七生。

    便證阿羅漢。

    又十六菩薩因果頌。

    阿氏多尊者頌曰。

    萬行周通能覺住。

    驅除煩惱更勤修。

    七生七死方成道。

    初等陀洹入聖流。

    子榮曰。

    七返人天後者。

    七度往返天上人間受生。

    謂初果須陀洹人。

    趣寂不知歸者。

    第四果證得阿羅漢。

    已悟人法二空。

    怕染著世間生死。

    一向灰心滅智。

    入無餘界。

    沉空寂滅。

    不來塵世。

    化導度生。

    為有智無悲。

    不能入生死界且自利也。

    ) 【川禅師曰】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

    頌曰。

    三位聲聞已出塵。

    往來求靜有疏親。

    明明四果元無果。

    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謝靈運曰】阿羅漢者。

    無生也。

    相滅生盡。

    謂之無生。

    若有計念。

    則見我人起相也。

    有注雲。

    阿羅漢者。

    生已盡。

    行已立。

    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故于諸相諸法實無所得。

    更不于三界内受生。

    故名不生。

     【僧若讷曰】阿羅漢者。

    名含三義。

    一殺煩惱惑使。

    二後報不來。

    三應受人天供養。

    亦謂之無學果。

    自初果至阿羅漢果。

    無别有法。

    皆同證此無為之體。

    無可取舍。

    故雲實無等。

    又曰。

    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

    即有著我人等過。

     【陳雄曰】諸漏已盡。

    無複煩惱。

    名阿羅漢。

    阿羅漢心行般若波羅蜜故。

    法得是道。

    若自有法。

    是所得心未除。

    何以稱是名哉。

    故曰。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法華經雲。

    于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正謂此耳。

    自須陀洹而至于阿羅漢。

    自得果而至于得道。

    如是次第修。

    則菩提無上道。

    可以次第到。

     【顔丙曰】四果修行。

    名四不還。

    須陀洹名為入流者。

    随順世間也。

    而無所入者。

    本性空故。

    居塵不染塵之說。

    斯陀含名一往來者。

    色身雖有來去。

    而法身湛然不動。

    而實無往來也。

    阿那含名為不來者。

    離生死義。

    而實無不來者。

    假名不來。

    實無動靜。

    阿羅漢能作是念而得道者。

    是為著相。

    實無有法。

    但假名為阿羅漢。

     【陳雄曰】世尊者。

    啟咨之辭也。

    念者。

    萌之于心也。

    須菩提啟咨世尊曰。

    設若阿羅漢作得道之念。

    是萌所得心。

    則四著謬妄。

    無不為已。

    故曰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李文會曰】問第四果阿羅漢者。

    此是梵語。

    由須菩提當此果也。

    諸漏已盡。

    無複煩惱。

    實無有法者。

    謂無煩惱可斷。

    無貪嗔可離。

    情無逆順。

    境智俱亡。

    豈有得果之心。

    我心既空。

    無得道念。

    若于道有得。

    于法有名。

    是凡夫之行。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相也。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六祖曰】三昧梵音。

    此雲正受。

    亦雲正見。

    遠離九十五種邪見。

    是名正見。

     【王日休曰】梵語三昧。

    亦雲三摩地。

    亦雲三摩提。

    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乃謂入定思想法也。

    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正也。

    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

    而受之非是妄想。

    故雲正受。

    世人不知此理。

    乃謂三昧為妙趣(去聲)之意。

    故以善于點茶者。

    謂得點茶三昧。

    善于簡牍者。

    謂得簡牍三昧。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