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正宗分第三

關燈
勝妙之所。

    非謂死也。

    世人不知此理。

    乃誤認以為死。

    大非也。

    此無餘涅槃。

    即大涅槃也。

    謂此涅槃之外。

    更無其餘。

    故名無餘涅槃。

    此謂上文盡諸世界。

    所有九類衆生。

    皆化之成佛。

    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衆生。

    皆自業緣中現。

    故為人之業緣。

    則生而為人。

    修天上之業緣。

    則生于天上。

    作畜生之業緣。

    則生為畜生。

    造地獄之因緣。

    則生于地獄。

    如上文九類衆生。

    無非自業緣而生者。

    是本無此衆生也。

    故菩薩發心化之。

    皆成佛而得涅槃。

    實無一衆生被涅槃者。

    以本無衆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義中無生可度。

    即是常心也。

    若見可度。

    即是生滅。

    良由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何生可度。

    所謂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陳雄曰】大乘智慧。

    性固有之。

    然衆生不能自悟。

    佛實開悟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令自心中愚癡邪見煩惱衆生。

    舉皆滅度矣。

    滅度如是其多。

    且曰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蓋歸之衆生自性自度。

    我何功哉。

    六祖壇經雲。

    自性自度。

    名為真度。

    淨名經雲。

    一切衆生。

    本性常滅。

    不複更滅。

    文殊菩薩問世尊。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何。

    世尊曰。

    性本清淨。

    無生無滅。

    故無衆生得滅度。

    無涅槃可到。

    此皆歸之衆生自性耳。

    華嚴經雲。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造化因心偈雲。

    賦象各由心。

    影響無欺詐。

    元無造化工。

    群生自造化。

     【李文會曰】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者。

    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

    得滅度者。

    既已覺悟。

    心無取舍。

    無邊煩惱轉為妙用。

    故無衆生可滅度也。

     【寶積經雲】智者于苦樂。

    不動如虛空。

     【逍遙翁曰】善能觀察煩惱性空。

    既過即止。

    勿使留礙也。

    又雲煩惱性空。

    勿為挂礙。

    觀如夢幻。

    不用介懷。

    設使情動。

    如響應聲。

    即應即止。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

    心有能所。

    輕慢衆生名我相。

    自恃持戒。

    輕破戒者名人相。

    厭三塗苦。

    願生諸天。

    是衆生相。

    心愛長年。

    而勤修福業。

    法執不忘。

    是壽者相。

    有四相即是衆生。

    無四相即是佛。

     【僧若讷曰】言我相者。

    以自己六識心。

    相續不斷。

    于中執我。

    此見乃計内也。

    人相者。

    六道外境。

    通稱為人。

    于此諸境。

    一一計著。

    分别優劣。

    有彼有此。

    此見從外而立。

    故雲人相。

    如衆生相者。

    因前識心。

    最初投托父母。

    續有色受想行四陰。

    計其和合。

    名衆生相。

    如壽者相者。

    計我一期。

    命根不斷。

    故雲壽者相。

     【陳雄曰】貪嗔癡愛。

    為四惡業。

    貪則為己私計。

    是有我相。

    嗔則分别爾汝。

    是有人相。

    癡則頑傲不遜。

    是衆生相。

    愛則希觊長年。

    是壽者相。

    如來不以度衆生為功。

    而了無所得。

    以其四種相盡除也。

    圓覺經雲。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菩薩發菩提無上道心。

    受如來無相教法。

    豈應有四種相哉。

    設若有一于此。

    則必起能度衆生之心。

    是衆生之見。

    非菩薩也。

    菩薩與衆生。

    本無異性。

    悟則衆生是菩薩。

    迷則菩薩是衆生。

    有是四種相。

    在夫迷悟如何耳。

    何以故者。

    辨論之辭也。

    佛恐諸菩薩不知真空無相之說。

    故為之辨論。

    而有及于四種相。

    十七分。

    二十五分皆雲。

     【顔丙曰】一切衆生者。

    涅槃經雲。

    見佛性者。

    不名衆生。

    不見佛性者。

    是名衆生。

    摩诃者大也。

    佛告須菩提。

    及大覺性之人。

    若卵胎濕化。

    乃蠢動含靈也。

    有形色。

    無形色。

    有情想。

    無情想。

    乃至不屬有無二境衆生。

    體雖不同。

    性各無二。

    此十類衆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涅槃者。

    不生謂涅。

    不死謂槃。

    經雲。

    如來證涅槃。

    永斷于生死。

    滅度者。

    滅盡一切煩惱。

    度脫生死苦海。

    令者使也。

    我皆使入無餘涅槃。

    無餘者。

    羅漢雖證涅槃。

    尚有身智之餘。

    經中謂之有餘涅槃。

    唯無身智餘剩者。

    方謂無餘涅槃。

    又曰。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衆生既悟本性空寂。

    更滅度個甚麼。

    若四相未能直下頓空。

    即非菩薩覺性也。

     【傅大士頌曰】空生初請問。

    善逝應機酬。

    (善逝即世尊号)先答雲何住。

    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濕化。

    鹹令悲智收。

    若起衆生見。

    還同著相求。

     【李文會曰】有我相者。

    倚恃名位權勢财寶藝學。

    攀高接貴。

    輕慢貧賤愚迷之流。

    人相者。

    有能所心。

    有知解心。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自恃持戒。

    輕破戒者。

    衆生相者。

    謂有苟求希望之心。

    言正行邪。

    口善心惡。

    壽者相者。

    覺時似悟。

    見境生情。

    執著諸相。

    希求福利。

    有此四相。

    即同衆生。

    非菩薩也。

     【臨濟禅師曰】五蘊身田。

    内有無位真人。

    堂堂顯露。

    何不識取。

    但于一切時中。

    切莫間斷。

    觸目皆是。

    隻為情生智隔。

    相變體殊。

    所以輪回三界。

    受種種苦。

    敢問諸人觸目皆是。

    是個甚麼。

    一一山河無隔礙。

    重重樓閣應時開。

     【川禅師曰】頂天立地。

    鼻直眼橫。

    頌曰。

    堂堂大道。

    赫赫分明。

    人人本具。

    個個圓成。

    祗因差一念。

    現出萬般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