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分第四

關燈
複次。

    須菩提。

     【王日休曰】謂再編次。

    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也。

    此乃叙經者自謂。

     【顔丙曰】複次。

    乃再說也。

     【李文會曰】複次者。

    連前起後之辭。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

    行于布施。

     【疏鈔雲】言應無所住者。

    應者當也。

    無所住者。

    心不執著。

     【李文會曰】菩薩于法者。

    總标一切空有之法也。

    應無所住者。

    一切諸法。

    應當無所住著也。

     【法華經雲】十方國土中。

    惟有一乘法。

    謂一心也。

    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

    二乘之人。

    不能解悟。

    謂言心外即别有法。

    逆生執著住于法相。

    此同衆生之見解也。

     【逍遙翁曰】凡夫不識自佛。

    一向外求。

    住相迷真。

    分别他境。

    不為助道。

    但求福門。

    似箭射空。

    如人入暗。

    俱胝和尚凡見僧來問話。

    唯豎起一指頭。

     【佛鑒禅師頌曰】不用将心向外求。

    個中消息有來由。

    報言達摩西來意。

    祗在俱胝一指頭。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

    心無取舍。

    能知凡聖一等。

    空色一般。

    善惡一體。

     【龍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

    方明色與空。

    欲識本來體。

    青山白雲中。

    是菩薩心無所住著也。

    行于布施者。

    布者普也。

    施者散也。

    謂除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煩惱妄想取舍憎愛之心。

    世尊即以教法布施。

    内破一切執著。

    外即利益一切衆生。

    菩薩布施。

    皆應無住。

    不見有我為能施人。

    不見有它為受施者。

    不見中間有物可施。

    三體皆空。

    住無所住。

    清淨行施。

    不愛已乏。

    不望報恩。

    不求果報也。

    凡夫布施。

    希求福利。

    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逍遙翁曰】誦金剛經者。

    若人了知住無所住心。

    得無所得法者。

    此名慧業。

    若人日積課誦之功。

    希求福利。

    此名福業。

    二者相去絕遠。

    如霄壤也。

     【法華經雲】若于後世讀誦是經典者。

    是人不複貪著衣服卧具飲食資生之物。

    所願不虛。

     【張無盡雲】夫學道者。

    不可以溫飽為志。

    本求無上菩提。

    出世間法。

    若以事不如意為怨。

    而圖衣飯為心者。

    又何益于事乎。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

    謂形色。

    聲。

    謂音樂。

    香。

    謂鼻之所聞。

    味。

    謂食物之味。

    觸。

    謂男女之欲。

    法。

    謂心之所校量思惟者。

    乃教化衆生不使著于六塵也。

     【陳雄曰】摩诃般若經雲。

    眼色識。

    耳聲識。

    鼻香識。

    舌味識。

    身細滑識。

    意法識。

    又忏法雲。

    眼著色。

    耳著聲。

    鼻著香。

    舌著味。

    身著觸細滑。

    意著法塵。

    起種種業。

    此言住。

    亦識著之謂。

    凡夫六根不淨。

    貪是六者。

    以快其欲。

    是名六塵。

    一不如其所欲。

    則必布施以求滿其欲。

    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

    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

    無諸欲之求。

    無能施之心。

    但以法施利益一切衆生。

    如水行地中。

    無有挂礙。

    無所住行布施者然也。

    華嚴經雲。

    不求色聲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群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正此之所謂行布施也。

     【華嚴二十四卷雲】眼識所知種種諸色。

    耳識所知種種諸聲。

    鼻識所知種種諸香。

    舌識所知種種諸味。

    身識所知種種諸觸。

    意識所知種種諸法。

    又天地八陽經雲。

    眼常見種種無盡色。

    耳常聞種種無盡聲。

    鼻常嗅種種無盡香。

    舌常了種種無盡味。

    身常覺種種無盡觸。

    意常思想分别種種無盡法。

    詳此二經。

    既言種種諸聲。

    種種無盡聲。

    則王氏所言。

    聲謂音樂者。

    恐失之拘于音樂矣。

    既言種種諸觸。

    種種無盡觸。

    則王氏所言。

    觸謂男女之欲者。

    恐失之執于男女之欲矣。

     【張無盡曰】不住色布施者。

    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

    梵語檀那。

    此雲施。

    菩薩無色可舍。

    名為布施。

    如藥對病。

    似空含有。

    有病既除。

    空藥俱遣。

    色空泯絕。

    中道皆亡。

    了無一法可得。

    二乘之人舍色取空。

    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師所譯經雲】不住于色。

    不住非色香味觸法。

    一例皆然。

    是故空有悉皆無住。

    無空可取。

    無有可舍。

    空有同如一體平等。

    平等行施。

    即知法界。

    不住有施。

    不住無施。

    不得有無一邊障礙。

    施心廣大。

    猶如虛空。

    所獲功德。

    亦複如是。

    故經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

    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門通六行。

    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

    聲色勿相幹。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欲覓無生理。

    背境向心觀。

    不住聲者。

    清淨無挂礙也。

    梵語屍羅。

    此雲戒。

    二乘之人。

    意謂聲從色起。

    遂向聲塵中分别。

    聞樂則喜。

    聞悲則哀。

    欲舍此聲。

    而取無聲。

    名之為戒。

    菩薩無聲可舍。

    色若是有。

    聲從是生。

    色既本空。

    聲從何起。

    若能如是悟者。

    雖在生死中。

    生死不能拘。

    雖在六塵中。

    六塵不能染。

    在在處處。

    心常清淨。

    又雲。

    屍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愛若參辰。

    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塵。

    權依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

    不住香者。

    謂見色清淨也。

    梵語羼提。

    此雲忍辱。

    二乘之人。

    妄生忍辱。

    惟恐貪著。

    欲行遠離。

    故名忍辱。

    正是舍色取空。

    不了中道也。

    殊不知香性本空。

    菩薩忍亦無忍。

    辱亦無辱。

    須是自性清淨。

    不生起滅之心。

    方始悟明心地。

    故古德曰。

    明心之士。

    其心猶如明鏡。

    能攝衆像。

    盡入其中。

    無有挂礙。

    清淨含容。

    無有邊際。

    又雲。

    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

    常能修此觀。

    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