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梵語三。
此雲正。
梵語藐。
此雲等。
梵語菩提。
此雲覺。
然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乃無上正等正覺也。
謂真性也。
真性即佛也。
梵語佛。
此雲覺。
故略言之。
則謂之覺。
詳言之。
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
以真性無得而上之。
故雲無上。
然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
此性正相平等。
故雲正等。
其覺。
圓明普照。
無偏無虧。
故雲正覺。
得此性者。
所以為佛。
所以超脫三界。
不複輪回。
【僧若讷曰】菩薩初修行。
皆發此廣大心也。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應。
當也。
雲。
言也。
雲何者。
言如何也。
須菩提于此問佛雲。
為善之男子或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
發求真性成佛之心。
雲何應住。
謂當住于何處也。
雲何降伏其心。
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須菩提正發此二問。
一問衆生發無上心。
欲求般若。
雲何可以安住谛理。
二問降伏惑心。
雲何可以折攝散亂。
一經所說。
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雲何降伏其心者。
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
當依何法。
即得調伏。
【川禅師曰】這問從甚處出來。
頌曰。
你喜我不喜。
君悲我不悲。
雁思飛塞北。
無憶舊巢歸。
秋月春花無限意。
個中隻許自家知。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
是佛贊歎須菩提。
能知我意。
善教諸人。
不起妄念。
心常精進。
勿令染著。
諸法相也。
谛聽者。
谛者名了。
汝當了達聲塵。
本來不生。
勿逐語言。
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谛。
審也。
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李文會曰】應如是住者。
如來欲令衆生之心。
不生不滅。
湛然清淨。
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重珍寶。
我貴刹那靜。
金多亂人心。
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之心動而昏。
聖人之心靜而明。
又雲凡人心境清淨。
是佛國淨土。
心境濁亂。
是魔國穢土也。
【黃檗禅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
事礙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
屏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礙境。
理礙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
理寂事自寂。
勿倒用心也。
又雲凡夫取境。
智者取心。
心境雙亡。
乃是真法。
亡境猶易。
亡心至難。
人不敢亡心。
恐落于空。
無撈摸處。
不知空本無空。
唯一真法界耳。
凡夫皆逐境生心。
遂生欣厭。
若欲無境。
當亡其心。
心亡則境空。
境空則心滅。
若不亡心。
而但除境。
境不可除。
祗益紛擾。
故萬法惟心。
心亦不可得。
既無所得。
便是究竟。
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
如是降伏其心者。
若見自性。
即無妄念。
既無妄念。
即是降伏其心矣。
唯者。
應諾之辭。
然者。
協望之謂。
願樂欲聞者。
欣樂欲聞其法也。
【陳雄曰】唯者。
諾其言也。
然者。
是其言也。
【顔丙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唐言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
應者。
當也。
住者。
乃常住不滅也。
須菩提問。
有向善男女發菩提心者。
應當如何得常住不滅。
如何能降伏其心。
佛稱善哉善哉。
乃贊歎之辭。
發菩提心者。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者隻這是也。
唯然者。
乃須菩提領諾之辭。
與曾子曰。
唯無異。
樂者。
愛也。
願愛欲聞說法也。
【智者禅師頌曰】希有希有佛。
妙理極泥洹。
(此雲寂滅。
一覽集入滅品雲。
能事既畢入泥洹。
舍利以留為佛事。
)雲何降伏住。
降伏住為難。
二儀法中妙。
(孚上座曰。
法身之理。
猶若太虛。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彌綸八極。
包括二儀。
所謂包括二儀者。
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
)三乘教喻寬。
(法華經三卷。
佛言乘是三乘。
便得快樂。
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樂獨善寂。
是名辟支佛乘。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善哉今谛聽。
六賊免遮攔。
【川禅師曰】往往事從叮囑生。
頌曰。
七手八腳。
神頭鬼面。
拳打不開。
刀割不斷。
閻浮跳踯幾千回。
頭頭不離空王殿。
此雲正。
梵語藐。
此雲等。
梵語菩提。
此雲覺。
然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乃無上正等正覺也。
謂真性也。
真性即佛也。
梵語佛。
此雲覺。
故略言之。
則謂之覺。
詳言之。
則謂之無上正等正覺也。
以真性無得而上之。
故雲無上。
然上自諸佛。
下至蠢動。
此性正相平等。
故雲正等。
其覺。
圓明普照。
無偏無虧。
故雲正覺。
得此性者。
所以為佛。
所以超脫三界。
不複輪回。
【僧若讷曰】菩薩初修行。
皆發此廣大心也。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應。
當也。
雲。
言也。
雲何者。
言如何也。
須菩提于此問佛雲。
為善之男子或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謂求真性成佛之心也。
發求真性成佛之心。
雲何應住。
謂當住于何處也。
雲何降伏其心。
謂當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須菩提正發此二問。
一問衆生發無上心。
欲求般若。
雲何可以安住谛理。
二問降伏惑心。
雲何可以折攝散亂。
一經所說。
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會曰】雲何降伏其心者。
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
當依何法。
即得調伏。
【川禅師曰】這問從甚處出來。
頌曰。
你喜我不喜。
君悲我不悲。
雁思飛塞北。
無憶舊巢歸。
秋月春花無限意。
個中隻許自家知。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李文會曰】如汝所說者。
是佛贊歎須菩提。
能知我意。
善教諸人。
不起妄念。
心常精進。
勿令染著。
諸法相也。
谛聽者。
谛者名了。
汝當了達聲塵。
本來不生。
勿逐語言。
詳審而聽也。
【王日休曰】谛。
審也。
謂仔細聽也。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李文會曰】應如是住者。
如來欲令衆生之心。
不生不滅。
湛然清淨。
即能見性也。
【龐居士曰】世人重珍寶。
我貴刹那靜。
金多亂人心。
靜見真如性。
【逍遙翁曰】凡夫之心動而昏。
聖人之心靜而明。
又雲凡人心境清淨。
是佛國淨土。
心境濁亂。
是魔國穢土也。
【黃檗禅師曰】凡夫多被境礙心。
事礙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
屏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礙境。
理礙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
理寂事自寂。
勿倒用心也。
又雲凡夫取境。
智者取心。
心境雙亡。
乃是真法。
亡境猶易。
亡心至難。
人不敢亡心。
恐落于空。
無撈摸處。
不知空本無空。
唯一真法界耳。
凡夫皆逐境生心。
遂生欣厭。
若欲無境。
當亡其心。
心亡則境空。
境空則心滅。
若不亡心。
而但除境。
境不可除。
祗益紛擾。
故萬法惟心。
心亦不可得。
既無所得。
便是究竟。
何必區區更求解脫也。
如是降伏其心者。
若見自性。
即無妄念。
既無妄念。
即是降伏其心矣。
唯者。
應諾之辭。
然者。
協望之謂。
願樂欲聞者。
欣樂欲聞其法也。
【陳雄曰】唯者。
諾其言也。
然者。
是其言也。
【顔丙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唐言謂無上正等正覺心也。
應者。
當也。
住者。
乃常住不滅也。
須菩提問。
有向善男女發菩提心者。
應當如何得常住不滅。
如何能降伏其心。
佛稱善哉善哉。
乃贊歎之辭。
發菩提心者。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者隻這是也。
唯然者。
乃須菩提領諾之辭。
與曾子曰。
唯無異。
樂者。
愛也。
願愛欲聞說法也。
【智者禅師頌曰】希有希有佛。
妙理極泥洹。
(此雲寂滅。
一覽集入滅品雲。
能事既畢入泥洹。
舍利以留為佛事。
)雲何降伏住。
降伏住為難。
二儀法中妙。
(孚上座曰。
法身之理。
猶若太虛。
豎窮三際。
橫亘十方。
彌綸八極。
包括二儀。
所謂包括二儀者。
與此二儀法中妙之意同。
)三乘教喻寬。
(法華經三卷。
佛言乘是三乘。
便得快樂。
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樂獨善寂。
是名辟支佛乘。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善哉今谛聽。
六賊免遮攔。
【川禅師曰】往往事從叮囑生。
頌曰。
七手八腳。
神頭鬼面。
拳打不開。
刀割不斷。
閻浮跳踯幾千回。
頭頭不離空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