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複告優波離言。
一切律戒。
汝當受持。
阿難聞佛付囑。
心沒憂海。
時優波離尊者語阿難言。
汝是守護佛法藏者。
當問佛未來要事。
于是優波離尊者同阿難往問世尊四條事。
第一問一切經首。
當置何言。
答曰。
一切經首當置如是。
第二問以何為師。
答曰。
以波羅提木叉。
是汝大師。
此雲戒。
第三問依何而住。
答曰。
皆依四念處而住。
四念者。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法性空。
四觀心無我。
第四問惡性車匿。
如何共住。
答曰。
惡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
此雲默擯。
(梵語。
梵檀者。
猶中國言默擯。
默擯者。
正如黃魯直雲。
萬言萬當。
不如一默。
百戰百勝。
不如一忍。
擯者敬而遠之之意。
此處惡性比丘之道也。
)如來于是付囑言訖。
在俱屍羅大城。
娑羅雙樹間。
示般涅槃。
阿難聞佛入涅槃。
悶絕憂惱。
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丘。
此雲乞士。
謂上乞法于諸佛。
以明己之真性。
下乞食于世人。
以為世人種福。
此所以名乞士也。
大比丘則得道之深者。
乃菩薩阿羅漢之類也。
俱。
謂同處也。
所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人。
同處于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丘者。
去惡取善。
名小比丘。
善惡俱遣。
名大比丘也。
若人悟達此理。
即證阿羅漢位。
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禅師雲】獨掌不浪鳴。
頌曰。
巍巍堂堂。
萬法中王。
三十二相。
百千種光。
聖凡瞻仰。
外道歸降。
莫謂慈容難得見。
不離祗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王日休曰】爾時者。
彼時也。
佛為三界之尊。
故稱世尊。
三界者。
謂欲界。
色界。
無色界也。
【僧若讷】引毗羅三昧經雲。
早起諸天。
日中諸佛。
日西異類。
日暮鬼神。
今言食時。
正當午前。
将行乞食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
佛現世時也。
世尊者。
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
一切世間之所尊也。
食時者。
正當午食将辦之時也。
著衣者。
柔和忍辱衣也。
【遺教經雲】慚恥之服。
于諸莊嚴最為第一。
疏鈔雲。
著衣持缽者。
著僧伽之衣。
即二十五條大衣也。
持四天王所獻之缽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僧若讷曰】寺在城外。
故雲入也。
乞食者。
佛是金輪王子。
而自持缽乞食。
為欲教化衆生舍離憍慢也。
【李文會曰】乞食者。
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财寶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僧若讷曰】不越貧從富。
不舍賤從貴。
大慈平等。
無有選擇。
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
如來慈悲。
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
故曰還至本處。
飯食已畢。
收衣缽。
洗足者。
謂收起袈裟與缽盂。
然後洗足。
以佛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
淨身業也。
敷座而坐。
【顔丙曰】敷。
乃排布也。
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禅師頌曰】法身本非食。
應化亦如然。
為長人天福。
慈悲作福田。
收衣息勞慮。
洗足離塵緣。
欲證三空理。
跏趺示入禅。
(疏鈔雲。
三空者。
三輪體空也。
施者。
受者。
并财等名三輪也。
施者。
反觀體空。
本無一物。
故雲理空。
受者。
觀身無相。
觀法無名。
身尚不有。
物從何受。
故曰受空。
施受既空。
彼此無妄。
其物自空。
故雲三輪體空。
) 【李文會曰】敷座而坐者。
一切法空是也。
【川禅師曰】惺惺著。
頌曰。
飯食訖子洗足已。
敷座坐來誰共委。
向下文長知不知。
看看平地波濤起。
一切律戒。
汝當受持。
阿難聞佛付囑。
心沒憂海。
時優波離尊者語阿難言。
汝是守護佛法藏者。
當問佛未來要事。
于是優波離尊者同阿難往問世尊四條事。
第一問一切經首。
當置何言。
答曰。
一切經首當置如是。
第二問以何為師。
答曰。
以波羅提木叉。
是汝大師。
此雲戒。
第三問依何而住。
答曰。
皆依四念處而住。
四念者。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法性空。
四觀心無我。
第四問惡性車匿。
如何共住。
答曰。
惡性比(音鼻)丘以梵檀治之。
此雲默擯。
(梵語。
梵檀者。
猶中國言默擯。
默擯者。
正如黃魯直雲。
萬言萬當。
不如一默。
百戰百勝。
不如一忍。
擯者敬而遠之之意。
此處惡性比丘之道也。
)如來于是付囑言訖。
在俱屍羅大城。
娑羅雙樹間。
示般涅槃。
阿難聞佛入涅槃。
悶絕憂惱。
不能前問四事。
【王日休曰】梵語比丘。
此雲乞士。
謂上乞法于諸佛。
以明己之真性。
下乞食于世人。
以為世人種福。
此所以名乞士也。
大比丘則得道之深者。
乃菩薩阿羅漢之類也。
俱。
謂同處也。
所謂佛與此千二百五十人。
同處于給孤獨園中。
【陳雄曰】比丘今之僧是也。
【李文會曰】比丘者。
去惡取善。
名小比丘。
善惡俱遣。
名大比丘也。
若人悟達此理。
即證阿羅漢位。
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川禅師雲】獨掌不浪鳴。
頌曰。
巍巍堂堂。
萬法中王。
三十二相。
百千種光。
聖凡瞻仰。
外道歸降。
莫謂慈容難得見。
不離祗園大道場。
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王日休曰】爾時者。
彼時也。
佛為三界之尊。
故稱世尊。
三界者。
謂欲界。
色界。
無色界也。
【僧若讷】引毗羅三昧經雲。
早起諸天。
日中諸佛。
日西異類。
日暮鬼神。
今言食時。
正當午前。
将行乞食之時也。
【李文會曰】爾時者。
佛現世時也。
世尊者。
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
一切世間之所尊也。
食時者。
正當午食将辦之時也。
著衣者。
柔和忍辱衣也。
【遺教經雲】慚恥之服。
于諸莊嚴最為第一。
疏鈔雲。
著衣持缽者。
著僧伽之衣。
即二十五條大衣也。
持四天王所獻之缽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僧若讷曰】寺在城外。
故雲入也。
乞食者。
佛是金輪王子。
而自持缽乞食。
為欲教化衆生舍離憍慢也。
【李文會曰】乞食者。
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财寶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僧若讷曰】不越貧從富。
不舍賤從貴。
大慈平等。
無有選擇。
故曰次第。
【李文會曰】次第者。
如來慈悲。
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王日休曰】乞食而歸。
故曰還至本處。
飯食已畢。
收衣缽。
洗足者。
謂收起袈裟與缽盂。
然後洗足。
以佛行則跣足故也。
【李文會曰】洗足已者。
淨身業也。
敷座而坐。
【顔丙曰】敷。
乃排布也。
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禅師頌曰】法身本非食。
應化亦如然。
為長人天福。
慈悲作福田。
收衣息勞慮。
洗足離塵緣。
欲證三空理。
跏趺示入禅。
(疏鈔雲。
三空者。
三輪體空也。
施者。
受者。
并财等名三輪也。
施者。
反觀體空。
本無一物。
故雲理空。
受者。
觀身無相。
觀法無名。
身尚不有。
物從何受。
故曰受空。
施受既空。
彼此無妄。
其物自空。
故雲三輪體空。
) 【李文會曰】敷座而坐者。
一切法空是也。
【川禅師曰】惺惺著。
頌曰。
飯食訖子洗足已。
敷座坐來誰共委。
向下文長知不知。
看看平地波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