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關燈
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隐說法,于清淨地、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内外俱淨。

     安處法座,随問為說。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和顔為說。

    若有難問,随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入于佛道。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衆生,鹹令歡喜。

     衣服卧具,飲食醫藥,而于其中,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

    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谄诳邪僞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于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愍衆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

    如來方便随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所以者何。

    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