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衆生演說是經。
’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
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
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随宜說法,無所希求。
’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複餘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常好坐禅,在于閑處、修攝其心。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颠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颠倒生,故說。
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于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将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颠倒分别, 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于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随義觀法。
從禅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其心安隐,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能于後世、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若口宣說、若讀
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衆生演說是經。
’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
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
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随宜說法,無所希求。
’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複餘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常好坐禅,在于閑處、修攝其心。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颠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颠倒生,故說。
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于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将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颠倒分别, 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于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随義觀法。
從禅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其心安隐,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能于後世、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若口宣說、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