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得相離也。
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
如偈所說。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天道有八分者。
一梵王生。
二世主生。
三天帝生。
四乾闼婆生。
五阿修羅生。
六夜叉生。
七羅刹生。
八沙神生。
獸道有五分者。
一由足生。
二飛行生。
三胸行生。
四傍形生。
五不行生。
人道唯一生者。
人道唯一類故。
說含識有三種。
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
外曰。
三世間中何物得何處增多。
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後 向上喜樂多者。
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
此亦有憂闇。
為喜樂伏逼故。
梵等諸天多受歡樂。
根生多癡暗者。
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
此中暗癡為多。
此亦有憂樂。
為暗癡伏逼故。
獸等多暗癡。
根生者三生。
其最下故說根。
中生多憂苦者。
人生中憂苦為多。
亦有喜暗癡。
以憂多故。
伏逼喜闇故。
人中多憂苦。
人道名中者。
三道居中故。
最後生者。
雲何說名柱。
謂草木山石等。
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說名柱。
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生是自。
性所作故。
自性事已滿。
謂生世間及得解脫。
外曰。
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樂。
為自性受。
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
為是人我受。
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
三世間中有苦。
是老所作。
皮皺發白脫落氣[口 束]扶杖親友所輕。
如是等苦并由老故。
死苦者。
有人得八自在。
或得五微塵。
或得粗塵。
是人臨死。
為閻羅所錄。
此中受苦名為死苦。
複有中間時三苦。
智人能受此三苦。
自性及粗身。
無智故不能受。
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
外曰。
幾時人受此苦。
答曰。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大等相及細身苦未相離。
是粗身于世間中輪轉未相離。
如是時中人我受苦。
若細粗相離時。
人我即解脫。
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
若未離細粗相。
則不得解脫苦。
故略說細相粗相名為苦。
外曰。
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
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
此偈說何義。
謂七十偈義。
其相已成滿。
雲何如此。
自性兩種事已顯現故。
一者次第起生死。
令我與三世間塵相應。
得次第起。
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起五唯。
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
此二十三事。
身覺為初。
以五大為後。
二者為脫三處人為他如自事者。
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道中人我。
次第作八成。
今見自性我中間。
此兩但為他不為自。
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
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
外曰。
汝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
此自性無知。
唯人我有知。
雲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
輪轉三世間。
後令得解脫。
若有是意非謂無知。
答曰。
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
如偈說言。
為增長犢子 無知轉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為增長犢子無知轉為乳者。
如世間中無知水草牛所啖食。
應長養犢子。
如作如此計于。
一年内能轉作乳。
犢子既長。
能啖草已。
牛複食水草。
則不變為乳。
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爾者。
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
或合或離。
離竟不更合。
複次偈言。
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
如世間人心不安定。
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
為令我解脫不了事亦爾者。
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
為我應作事。
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
我中間除不安定已。
最後得相離。
不了者是自性别名。
已過根故。
故亦稱為冥。
雲何知。
有如前說有五因緣知自性是有。
如前偈說。
别類有量故。
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别故。
遍相無别故。
以如此道理。
故知自性是有。
複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 現他還更隐 令我顯自身 自性離亦爾 如伎出舞堂現他還更隐者。
如一伎兒作歌舞等樂現身示觀者。
彼人見我已。
我事已究竟還隐于障中。
自性亦如是。
或約覺現身。
或約慢現身。
或約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現身。
或約喜憂闇癡三德及三世間等現身。
現身已然後則遠離不複受三熱故。
說令我顯自身自性離亦爾。
外曰自性顯自性身有幾種方便。
以偈答曰。
以種種方便 作恩于無恩 有德于無德 為他事無用 以種種方便作恩于無恩者。
聲觸色味香等塵。
能顯現于我。
義說顯是事。
我汝更互異。
我受性恩已。
無一恩酬性。
有德于無德為他事無用者。
自性有三德。
謂喜憂暗癡。
我則無此德。
猶如有人利親益友不望彼恩。
如是自性。
從初為我作随意事乃至解脫。
我無一時報彼恩事。
故說為他事無用。
外曰。
我正遍見自性已。
然後得解脫。
為
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
如偈所說。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天道有八分者。
一梵王生。
二世主生。
三天帝生。
四乾闼婆生。
五阿修羅生。
六夜叉生。
七羅刹生。
八沙神生。
獸道有五分者。
一由足生。
二飛行生。
三胸行生。
四傍形生。
五不行生。
人道唯一生者。
人道唯一類故。
說含識有三種。
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
外曰。
三世間中何物得何處增多。
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後 向上喜樂多者。
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
此亦有憂闇。
為喜樂伏逼故。
梵等諸天多受歡樂。
根生多癡暗者。
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
此中暗癡為多。
此亦有憂樂。
為暗癡伏逼故。
獸等多暗癡。
根生者三生。
其最下故說根。
中生多憂苦者。
人生中憂苦為多。
亦有喜暗癡。
以憂多故。
伏逼喜闇故。
人中多憂苦。
人道名中者。
三道居中故。
最後生者。
雲何說名柱。
謂草木山石等。
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說名柱。
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生是自。
性所作故。
自性事已滿。
謂生世間及得解脫。
外曰。
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樂。
為自性受。
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
為是人我受。
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
三世間中有苦。
是老所作。
皮皺發白脫落氣[口 束]扶杖親友所輕。
如是等苦并由老故。
死苦者。
有人得八自在。
或得五微塵。
或得粗塵。
是人臨死。
為閻羅所錄。
此中受苦名為死苦。
複有中間時三苦。
智人能受此三苦。
自性及粗身。
無智故不能受。
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
外曰。
幾時人受此苦。
答曰。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大等相及細身苦未相離。
是粗身于世間中輪轉未相離。
如是時中人我受苦。
若細粗相離時。
人我即解脫。
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
若未離細粗相。
則不得解脫苦。
故略說細相粗相名為苦。
外曰。
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
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
此偈說何義。
謂七十偈義。
其相已成滿。
雲何如此。
自性兩種事已顯現故。
一者次第起生死。
令我與三世間塵相應。
得次第起。
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起五唯。
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
此二十三事。
身覺為初。
以五大為後。
二者為脫三處人為他如自事者。
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道中人我。
次第作八成。
今見自性我中間。
此兩但為他不為自。
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
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
外曰。
汝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
此自性無知。
唯人我有知。
雲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
輪轉三世間。
後令得解脫。
若有是意非謂無知。
答曰。
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
如偈說言。
為增長犢子 無知轉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為增長犢子無知轉為乳者。
如世間中無知水草牛所啖食。
應長養犢子。
如作如此計于。
一年内能轉作乳。
犢子既長。
能啖草已。
牛複食水草。
則不變為乳。
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爾者。
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
或合或離。
離竟不更合。
複次偈言。
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
如世間人心不安定。
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
為令我解脫不了事亦爾者。
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
為我應作事。
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
我中間除不安定已。
最後得相離。
不了者是自性别名。
已過根故。
故亦稱為冥。
雲何知。
有如前說有五因緣知自性是有。
如前偈說。
别類有量故。
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别故。
遍相無别故。
以如此道理。
故知自性是有。
複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 現他還更隐 令我顯自身 自性離亦爾 如伎出舞堂現他還更隐者。
如一伎兒作歌舞等樂現身示觀者。
彼人見我已。
我事已究竟還隐于障中。
自性亦如是。
或約覺現身。
或約慢現身。
或約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現身。
或約喜憂闇癡三德及三世間等現身。
現身已然後則遠離不複受三熱故。
說令我顯自身自性離亦爾。
外曰自性顯自性身有幾種方便。
以偈答曰。
以種種方便 作恩于無恩 有德于無德 為他事無用 以種種方便作恩于無恩者。
聲觸色味香等塵。
能顯現于我。
義說顯是事。
我汝更互異。
我受性恩已。
無一恩酬性。
有德于無德為他事無用者。
自性有三德。
謂喜憂暗癡。
我則無此德。
猶如有人利親益友不望彼恩。
如是自性。
從初為我作随意事乃至解脫。
我無一時報彼恩事。
故說為他事無用。
外曰。
我正遍見自性已。
然後得解脫。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