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下

關燈
得解脫離苦三成者。

    一離内苦。

    如一婆羅門為内苦所逼謂頭痛等。

    往詣醫所得治病已。

    由此内苦起于欲知。

    為欲求知滅此苦因。

    往就師家生八智分。

    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

    此成由内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

    二離外苦。

    如一婆羅門為外苦所逼。

    謂人獸翅乃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

    生求欲知滅苦之因。

    往詣師家修八智分。

    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

    此成由外苦得。

    三依天苦。

    如一婆羅門為天苦所逼。

    謂寒熱雨等。

    其不能忍。

    詣師求八智分。

    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

    七善友得者。

    不由八智分得。

    但從善友得智慧。

    至智慧究竟則得解脫。

    八因施成者。

    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

    知他憎己是故出家。

    既出家已師及同友。

    亦生憎惡不與智慧。

    自知薄福往邊村住。

    自謂此處無婆羅門可安居住。

    既往住已多得施食。

    其所餘者還施親友。

    乃至女人牧人。

    于是村人并皆愛念。

    安居欲竟。

    一切人衆并皆嚫施三杖澡灌諸衣物等。

    近帝釋會。

    時語諸人言。

    誰能與我還本大國看于此會。

    若欲去者人人赍物為我将往。

    往彼到師家已。

    選擇勝物以供養師。

    餘物次第分與同學。

    師友衆人并生愛念。

    師即施其智慧。

    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脫。

    此由施得成。

    此八成者。

    昔日仙人又立别名。

    一自度成。

    二善度成。

    三全度成。

    四喜度成。

    五重喜度成。

    六滿喜度成。

    七愛成。

    八遍愛成。

    若翻此八成。

    則名八無能。

    謂非度無能乃。

    至非遍愛無能。

    如是十一根堕無能。

    及十七智害無能。

    為二十八無能。

    是疑無能喜成轉為五十義已說。

    前三成就鈎者。

    譬如醉象以鈎制伏不得随意自在。

    是五疑二十八無能。

    九喜所制伏。

    世間不得真實智。

    若離實智則無八成故。

    說前三是成就鈎故。

    次舍疑無能喜勤修八種成。

    外曰。

    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

    前已說。

    體相有二種。

    一微細體相。

    在初生。

    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

    共相應八有所熏習故輪轉生死。

    此中有疑。

    何者先生。

    體相為先。

    諸有為先。

    以偈答曰。

     離有無别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離有無别相者。

    若離諸有體相不成。

    譬如離熱火不得成。

    離細相無有者。

    若離細相諸有不成。

    譬如離火熱不得成。

    是兩法相依如火與熱。

    此法俱起如牛兩角。

    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種者。

    自性變異有二名。

    一生相名。

    二生有名。

    初生生死即具二種。

    外曰。

    此生唯有二種。

    更有别名。

    答曰。

    昔仙立别名者一自度者。

    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脫。

    不由他教故雲自度成也。

    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

    即波若。

    波若能免此至彼。

    故稱為度至之時。

    則名解脫。

    解脫即名成。

    因名為度果名為成。

    此度成由自思得故雲自度成也。

    後七度成義無異也。

    但别名不同耳。

    二善度成者。

    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脫也。

    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

    自義多而能得度脫。

    故稱善度成也。

    三全度成者。

    一向由他教得。

    故稱為全。

    神根複劣也。

    四喜度成者。

    此人為内苦所逼。

    謂頭痛等。

    詣師求治。

    得暫脫内苦。

    此為一喜。

    思惟此脫非是永脫。

    知獨存時乃是永脫。

    故詣僧佉師學波若求成解脫得複歡喜。

    從此兩喜為名。

    名喜度成也。

    五重喜度成者。

    此人為内外兩苦所逼。

    詣師請治二苦。

    二苦既暫息。

    即是兩喜。

    知此非永脫。

    故求師學度成。

    得故歡喜受重喜名。

    六滿喜者。

    此人具為三苦所逼。

    一内苦。

    頭痛等。

    二外苦。

    刀杖等。

    三天苦。

    風雨寒熱等。

    詣師請治。

    治之既差。

    稱為遍喜。

    知非永脫。

    就師修學故得度成。

    從此為名。

    名遍喜度成也。

    七愛度成者。

    為師憐愛教彼度成。

    從師受此名也。

    八遍愛成者。

    此人為一切所憎。

    而得财布施。

    遂為一切所愛。

    一切并欲使其得脫。

    故雲遍愛度成也。

    是根壞無能有十一。

    智害無能有十七。

    合二十八無能。

    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說竟也。

    前三成就鈎者。

    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

    是後八喜成就家之鈎也。

    八種應得成解脫而由三故不得。

    如醉象應自在由鈎故不得自在随意。

    八成亦如是。

    必由真實智故得八成。

    為三所鈎故不得實智。

    必須舍前三勤修後八種。

    外曰。

    下次問先牒前義。

    後問先後。

    諸有所熏習體相故輪轉生死者。

    上來已說也。

    諸有即是八有。

    謂四法四非法。

    四法者。

    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

    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

    八名為有。

    前四法所熏習。

    能令得天道。

    後四非法所熏習。

    能令得人獸二道也。

    所熏是體相。

    體相有二種。

    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

    從五唯所生與十一根相應起者名粗體相。

    是八種有及所熏習二體相誰為先生。

    八有在先二體在先耶。

    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後。

    必相應俱生。

    如火與熱不得相離。

    如牛兩角必也俱起。

    八有與體相亦爾。

    有自性覺慢五唯細體相時必有八。

    有中四種。

    若非四法即有四。

    法非法決不得相離。

    是父母所生。

    粗身亦如是。

    體相亦如是。

    與八有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