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翻喜成就故者。
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
翻此十七。
名為智害。
是十一根壞。
及十七智害。
是名二十八。
雲何喜九分。
以偈釋曰。
依内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依内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
依内者。
依覺慢心生四種喜。
一由自性喜。
二由求取喜。
三由時節喜。
四由感得喜。
為現四喜作如是譬。
譬諸婆羅門舍俗出家。
有人問言。
汝何所解而得出家。
是人答言。
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因。
故我出家。
是人唯知自性是因。
不知常無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
但知有及因。
故生歡喜。
是人無解脫。
是喜由自性生。
次問第二婆羅門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是人答言。
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
我已知取是解脫因。
雖有自性是實因。
若無取者解脫不得成。
故我攝持取。
取者。
一切出家行道具。
具有四種。
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
吉祥有五。
一灰囊。
二天目珠。
三三縷纓身。
四諸咒術章句。
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
此五并是學道之具。
能去不淨。
故曰吉祥。
就前三種合八具也。
從此得解脫。
我由此出家。
是故第二喜名取。
因此喜故不得解脫。
但知自性因。
不能知餘。
複問第三婆羅門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自性及四取。
何所能作。
我知不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
此第三人無有解脫。
何以故。
不知二十五句義故。
是第三喜者名時節喜。
次問第四婆羅門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自性取時節何所能作。
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
故得解脫。
故我出家。
是第四人亦無解脫。
無有智故。
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
此四喜依内得成。
依外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
外喜有五種。
遠離五塵故。
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
初問第一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世間中有五塵。
為得此塵諸事難作。
或作田或養獸或事王或商估。
離此四事或便作偷賊。
是求塵事。
決難可作。
逼惱自他故。
我見此事故求出家。
是第五人無有解脫。
無真實智故。
又問第二人言。
汝知何法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知五塵求覓可得。
如前方便作田等。
得諸塵已守護難作。
何以故。
五家具诤故。
由護此塵應逼自他。
我見守護苦故離塵出家。
此第六人亦無解脫。
無真實智故。
次問第三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
已得守護令不失。
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
若失時即生大苦。
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
是人亦不得解脫。
無真實智故。
次問第四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已能覓未得得已能護。
失已亦能更覓。
若爾何以出家。
五根無厭足。
展轉求勝故。
我見此根過故求出家。
是第八人亦無解脫。
無真實智故。
次問第五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已能覓未得令得。
得已守護令不失。
用已更能覓。
若求最勝我亦能得。
若爾何故出家。
由塵四事故應殺害他。
若不害者是事不成。
若作田者則應斬草伐樹。
若鬥戰時則應殺人。
或劫他财則損減他。
或說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間過失。
并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
是第九人亦無解脫。
由外厭故不修實智。
故說前四依内後五依外故合九喜。
此九種喜。
仙人立九名。
能清淨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
一潤濕水。
二深淺水。
三流水。
四湖水。
五善入水。
六善渡水。
七善出水。
八光明水。
九勝清淨水。
翻此九喜名九無能。
謂非潤濕乃至非勝清淨水。
外曰。
此三法與成相違。
何法名為成。
以偈答曰。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鈎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
此八種能六行得成。
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
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後究竟。
何所作為智慧得成顯。
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
自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異。
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慧。
由此智慧起六種觀。
一觀五大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五大。
名思量位。
二觀十一根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十一根。
此名持位。
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五唯。
名入如位。
四觀慢過失及八自在見失生厭。
即離慢等。
名為至位。
五觀覺過失。
見失生厭。
即得離覺名縮位。
六觀自性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自性。
是位名獨存。
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
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
思量成已說。
次說聞成義。
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
謂自性異覺異乃至真我異。
聞此讀誦聲。
已覺知二十五義。
即入思量位離五大。
入能位離十一根。
入如位離五唯。
入至位離慢等。
入縮位離于覺。
入獨存位離自性。
是名解脫。
聞成義已說。
次說讀誦義。
有八智慧分得成。
如一婆羅門往至師家。
一欲樂聽聞。
二專心谛聽。
三攝受。
四憶持。
五知句義。
六思量。
七簡擇。
八如實令入。
是名八智分。
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
入六行
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
翻此十七。
名為智害。
是十一根壞。
及十七智害。
是名二十八。
雲何喜九分。
以偈釋曰。
依内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依内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
依内者。
依覺慢心生四種喜。
一由自性喜。
二由求取喜。
三由時節喜。
四由感得喜。
為現四喜作如是譬。
譬諸婆羅門舍俗出家。
有人問言。
汝何所解而得出家。
是人答言。
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因。
故我出家。
是人唯知自性是因。
不知常無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
但知有及因。
故生歡喜。
是人無解脫。
是喜由自性生。
次問第二婆羅門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是人答言。
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
我已知取是解脫因。
雖有自性是實因。
若無取者解脫不得成。
故我攝持取。
取者。
一切出家行道具。
具有四種。
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
吉祥有五。
一灰囊。
二天目珠。
三三縷纓身。
四諸咒術章句。
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
此五并是學道之具。
能去不淨。
故曰吉祥。
就前三種合八具也。
從此得解脫。
我由此出家。
是故第二喜名取。
因此喜故不得解脫。
但知自性因。
不能知餘。
複問第三婆羅門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自性及四取。
何所能作。
我知不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
此第三人無有解脫。
何以故。
不知二十五句義故。
是第三喜者名時節喜。
次問第四婆羅門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自性取時節何所能作。
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
故得解脫。
故我出家。
是第四人亦無解脫。
無有智故。
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
此四喜依内得成。
依外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
外喜有五種。
遠離五塵故。
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
初問第一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世間中有五塵。
為得此塵諸事難作。
或作田或養獸或事王或商估。
離此四事或便作偷賊。
是求塵事。
決難可作。
逼惱自他故。
我見此事故求出家。
是第五人無有解脫。
無真實智故。
又問第二人言。
汝知何法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知五塵求覓可得。
如前方便作田等。
得諸塵已守護難作。
何以故。
五家具诤故。
由護此塵應逼自他。
我見守護苦故離塵出家。
此第六人亦無解脫。
無真實智故。
次問第三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
已得守護令不失。
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
若失時即生大苦。
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
是人亦不得解脫。
無真實智故。
次問第四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已能覓未得得已能護。
失已亦能更覓。
若爾何以出家。
五根無厭足。
展轉求勝故。
我見此根過故求出家。
是第八人亦無解脫。
無真實智故。
次問第五人言。
汝何所知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
我已能覓未得令得。
得已守護令不失。
用已更能覓。
若求最勝我亦能得。
若爾何故出家。
由塵四事故應殺害他。
若不害者是事不成。
若作田者則應斬草伐樹。
若鬥戰時則應殺人。
或劫他财則損減他。
或說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間過失。
并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
是第九人亦無解脫。
由外厭故不修實智。
故說前四依内後五依外故合九喜。
此九種喜。
仙人立九名。
能清淨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
一潤濕水。
二深淺水。
三流水。
四湖水。
五善入水。
六善渡水。
七善出水。
八光明水。
九勝清淨水。
翻此九喜名九無能。
謂非潤濕乃至非勝清淨水。
外曰。
此三法與成相違。
何法名為成。
以偈答曰。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鈎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
此八種能六行得成。
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
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後究竟。
何所作為智慧得成顯。
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
自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異。
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慧。
由此智慧起六種觀。
一觀五大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五大。
名思量位。
二觀十一根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十一根。
此名持位。
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五唯。
名入如位。
四觀慢過失及八自在見失生厭。
即離慢等。
名為至位。
五觀覺過失。
見失生厭。
即得離覺名縮位。
六觀自性過失。
見失生厭。
即離自性。
是位名獨存。
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
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
思量成已說。
次說聞成義。
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
謂自性異覺異乃至真我異。
聞此讀誦聲。
已覺知二十五義。
即入思量位離五大。
入能位離十一根。
入如位離五唯。
入至位離慢等。
入縮位離于覺。
入獨存位離自性。
是名解脫。
聞成義已說。
次說讀誦義。
有八智慧分得成。
如一婆羅門往至師家。
一欲樂聽聞。
二專心谛聽。
三攝受。
四憶持。
五知句義。
六思量。
七簡擇。
八如實令入。
是名八智分。
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
入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