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礙處。
二生地大。
為時着處。
三生水大。
為清淨處。
四生火大。
為銷食處。
五生風大。
能令動散。
如是三種差别。
一微細。
二父母生。
三共和合。
謂寂靜可畏闇癡等。
是三名别差别。
外曰。
是三差别幾常幾無常耶。
答曰。
三中細常住。
餘别有退生。
此三中五唯所現。
微細差别能生初身是常住。
若粗身退沒時。
細身若與非法相應。
則受四生。
一四足。
二有翅。
三胸行。
四傍形。
若與法相應。
則受四生。
一梵二天三世主四人道。
如是細身則為定常。
乃至智厭未生輪轉八處。
智厭若起便離此身者解脫故說微細差别常。
餘粗差别退生不名常。
臨死細身棄舍粗身。
此粗身父母所生。
或鳥啖食或複爛壞或火所燒。
癡者細身輪轉生死。
外曰。
汝說父母身退沒。
後何身能輪轉生死。
以偈答曰。
前生身無著 大慢及五唯 輪轉無執塵 有薰習細相 前生身無著者。
昔時自性者。
回轉生世間。
細身最初生。
從自性生覺。
從覺生我慢。
從我慢生五唯。
此七名細身。
細身相何如。
如梵天形容能受諸塵。
後時是身得解脫故。
無著者如聖傳。
此細身若在獸人天道中。
山石壁等所不能礙。
以微細故又不變易。
乃至智慧未起恒不相離。
是名為常。
大慢及五唯者。
此身因幾物得成。
因七種細物。
乃至十六種粗物。
是身何所作。
輪轉無執塵。
此細身與十一根相應。
或在于四生。
輪轉三世間。
無執塵者。
若與十一根不相應。
若離父母所生粗身無能執塵力。
有薰習細相者。
是細身有三種。
有之所薰習。
是三有後當說。
三種有者。
一善成有。
二性得有。
三變異有。
此三有薰習細身。
細相者非聖不見故。
此細身能輪轉生死。
外曰。
是十三根足輪轉生死何假細微身。
以偈答曰。
如畫不離壁 離杌等無影 若離五唯身 十三無依住 如畫不離壁離杌等無影者。
是世間中能依所依二法相應已見不相離。
如畫色依壁。
離壁無别住。
是故離細身十三不得住。
複次離杌影無依處。
離火則無光。
離水則無冷。
離風則無觸。
離空威儀處不得成。
如是離細身。
是粗相無依止不得住。
故說若離五唯身十三無依住。
外曰。
是細身與十三輪轉生死何所為。
以偈答曰。
我意用為因 由因依因故 随自性遍能 如伎轉異相 我意用為因者。
我意用應作故自性變異。
意用有二種。
一者受用聲等塵為初。
二者見三德人中間為最後。
梵天處等人我與聲等塵應。
令相應後時應令解脫故。
自性變異作細身。
此細身何因得輪轉。
由因依因故。
因者謂清等八種後當說。
即說偈言。
因善法向上 因非法向下 因智厭解脫 翻此則系縛 此因依因複何因成。
自性遍能故。
譬如國王于自國中随意能作。
自性亦如是。
能作天人獸等生故。
說如伎轉異相。
譬如伎兒或現天相或現王相或現龍鬼等相。
種種不同。
細身亦如是。
與十三相應。
或入象馬等胎。
轉為象馬等身。
或入人天等胎。
轉為人天身。
故說随自性遍能如伎轉異相。
外曰。
是三有所薰。
十三根輪轉生死前已說。
何等為三有。
以偈答曰。
因善自性成 變異得三有 已見依内具 依細迦羅等 因善自性成變異得三有者。
衆物名諸物有三種。
一因善成就。
二由自性成就。
三從變異得。
因善成就者。
如迦毗羅仙人初生共四德生。
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
是四種德因善得成就。
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
何者自性成就。
自性成就者。
如皮陀傳說。
昔時梵王生有四子。
一名娑那歌。
二名娑難陀那。
三名娑那多那。
四名娑難鸠摩羅。
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
十六歲時四有自然成。
謂法智離欲自在。
譬如見物藏自然而得。
此四物不由因得故。
故說自性成。
變異得有者。
師身名變異。
因師身故弟子恭敬親近聽聞得智慧。
因智慧得離欲。
因離欲得善法。
因善法得八自在。
是弟子四德從師身得故說變異得。
此四德薰習大等内具能輪轉生死。
是四德與對治。
凡八種。
是八法依何處住。
答曰。
已見依内具。
依細歌羅等。
内具者。
謂大等。
此大有八物。
依大四住。
已如前說。
決智名為大 法智慧離欲 自在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 是八種依内具得成。
是八法得天眼聖人所見故。
故說名已見。
依細歌羅等者。
謂八種物。
一名歌羅啰。
二名阿浮陀。
三名閉屍。
四名伽那。
五名嬰孩。
六名童子。
七名少壯。
八名衰老。
是八種由四食味故得增長。
一者因母六味增長四身。
二者因乳味故增嬰孩身。
三者因乳哺故長童子身。
四者因飲食味增後二身。
是八種身。
依細身成。
是十六物薰習内具及微細身輪轉生死。
外曰。
前已說由因依因故如伎轉異相。
何者為由因。
何者名依因。
答曰。
因善法向上。
因非法向下。
因智厭解脫。
翻此則系縛。
世間中若人能作夜摩尼夜摩等法。
因此法臨受生微細身向上生八處。
一梵。
二世主。
三天。
四乾闼婆。
五夜叉。
六羅刹。
七閻摩羅。
八鬼神。
是
二生地大。
為時着處。
三生水大。
為清淨處。
四生火大。
為銷食處。
五生風大。
能令動散。
如是三種差别。
一微細。
二父母生。
三共和合。
謂寂靜可畏闇癡等。
是三名别差别。
外曰。
是三差别幾常幾無常耶。
答曰。
三中細常住。
餘别有退生。
此三中五唯所現。
微細差别能生初身是常住。
若粗身退沒時。
細身若與非法相應。
則受四生。
一四足。
二有翅。
三胸行。
四傍形。
若與法相應。
則受四生。
一梵二天三世主四人道。
如是細身則為定常。
乃至智厭未生輪轉八處。
智厭若起便離此身者解脫故說微細差别常。
餘粗差别退生不名常。
臨死細身棄舍粗身。
此粗身父母所生。
或鳥啖食或複爛壞或火所燒。
癡者細身輪轉生死。
外曰。
汝說父母身退沒。
後何身能輪轉生死。
以偈答曰。
前生身無著 大慢及五唯 輪轉無執塵 有薰習細相 前生身無著者。
昔時自性者。
回轉生世間。
細身最初生。
從自性生覺。
從覺生我慢。
從我慢生五唯。
此七名細身。
細身相何如。
如梵天形容能受諸塵。
後時是身得解脫故。
無著者如聖傳。
此細身若在獸人天道中。
山石壁等所不能礙。
以微細故又不變易。
乃至智慧未起恒不相離。
是名為常。
大慢及五唯者。
此身因幾物得成。
因七種細物。
乃至十六種粗物。
是身何所作。
輪轉無執塵。
此細身與十一根相應。
或在于四生。
輪轉三世間。
無執塵者。
若與十一根不相應。
若離父母所生粗身無能執塵力。
有薰習細相者。
是細身有三種。
有之所薰習。
是三有後當說。
三種有者。
一善成有。
二性得有。
三變異有。
此三有薰習細身。
細相者非聖不見故。
此細身能輪轉生死。
外曰。
是十三根足輪轉生死何假細微身。
以偈答曰。
如畫不離壁 離杌等無影 若離五唯身 十三無依住 如畫不離壁離杌等無影者。
是世間中能依所依二法相應已見不相離。
如畫色依壁。
離壁無别住。
是故離細身十三不得住。
複次離杌影無依處。
離火則無光。
離水則無冷。
離風則無觸。
離空威儀處不得成。
如是離細身。
是粗相無依止不得住。
故說若離五唯身十三無依住。
外曰。
是細身與十三輪轉生死何所為。
以偈答曰。
我意用為因 由因依因故 随自性遍能 如伎轉異相 我意用為因者。
我意用應作故自性變異。
意用有二種。
一者受用聲等塵為初。
二者見三德人中間為最後。
梵天處等人我與聲等塵應。
令相應後時應令解脫故。
自性變異作細身。
此細身何因得輪轉。
由因依因故。
因者謂清等八種後當說。
即說偈言。
因善法向上 因非法向下 因智厭解脫 翻此則系縛 此因依因複何因成。
自性遍能故。
譬如國王于自國中随意能作。
自性亦如是。
能作天人獸等生故。
說如伎轉異相。
譬如伎兒或現天相或現王相或現龍鬼等相。
種種不同。
細身亦如是。
與十三相應。
或入象馬等胎。
轉為象馬等身。
或入人天等胎。
轉為人天身。
故說随自性遍能如伎轉異相。
外曰。
是三有所薰。
十三根輪轉生死前已說。
何等為三有。
以偈答曰。
因善自性成 變異得三有 已見依内具 依細迦羅等 因善自性成變異得三有者。
衆物名諸物有三種。
一因善成就。
二由自性成就。
三從變異得。
因善成就者。
如迦毗羅仙人初生共四德生。
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
是四種德因善得成就。
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
何者自性成就。
自性成就者。
如皮陀傳說。
昔時梵王生有四子。
一名娑那歌。
二名娑難陀那。
三名娑那多那。
四名娑難鸠摩羅。
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
十六歲時四有自然成。
謂法智離欲自在。
譬如見物藏自然而得。
此四物不由因得故。
故說自性成。
變異得有者。
師身名變異。
因師身故弟子恭敬親近聽聞得智慧。
因智慧得離欲。
因離欲得善法。
因善法得八自在。
是弟子四德從師身得故說變異得。
此四德薰習大等内具能輪轉生死。
是四德與對治。
凡八種。
是八法依何處住。
答曰。
已見依内具。
依細歌羅等。
内具者。
謂大等。
此大有八物。
依大四住。
已如前說。
決智名為大 法智慧離欲 自在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 是八種依内具得成。
是八法得天眼聖人所見故。
故說名已見。
依細歌羅等者。
謂八種物。
一名歌羅啰。
二名阿浮陀。
三名閉屍。
四名伽那。
五名嬰孩。
六名童子。
七名少壯。
八名衰老。
是八種由四食味故得增長。
一者因母六味增長四身。
二者因乳味故增嬰孩身。
三者因乳哺故長童子身。
四者因飲食味增後二身。
是八種身。
依細身成。
是十六物薰習内具及微細身輪轉生死。
外曰。
前已說由因依因故如伎轉異相。
何者為由因。
何者名依因。
答曰。
因善法向上。
因非法向下。
因智厭解脫。
翻此則系縛。
世間中若人能作夜摩尼夜摩等法。
因此法臨受生微細身向上生八處。
一梵。
二世主。
三天。
四乾闼婆。
五夜叉。
六羅刹。
七閻摩羅。
八鬼神。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