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能取三世塵。
覺者能取現世瓶盆等。
亦能取過去。
如取往昔頂生王等。
亦能取未來。
如說當有破諸人慢亦如是。
以三世塵計為我所。
心根亦如是。
分别三世塵。
求未來憶過去故。
說内取三世塵。
外曰。
幾根取差别塵。
幾根取無差别塵。
以偈答曰。
十三中知根 取異無異塵 舌唯聲為塵 餘四悉五塵 十三中知根取異無異塵者。
是十三具中有五知根。
能取有差别無差别塵。
差别者。
具三德。
無差别者。
唯一德。
如天上有五塵。
謂聲觸色味香。
是五塵無差别同樂為體故。
是天五塵無有憂癡。
人道中五塵有差别。
具有樂苦癡相應所成故。
諸天知根取無差别塵。
人即知根能取有差别塵。
謂樂苦癡等塵。
是故知根能取異無異等塵。
舌唯聲為塵者。
天舌及人舌。
唯以聲為塵。
能說名句味。
餘四悉五塵者。
是手根體具五塵。
能捉五塵境。
如手捉瓶。
如手餘根亦如是。
如是四根五塵安立悉取五塵。
複次根有别相。
以偈說曰。
覺與内具共 能取一切塵 故具三有門 諸根悉是門 覺與内具共能取一切塵者。
覺與我慢及心根恒相應故。
說覺與内具共。
能取三世間塵及三世塵故。
說能取一切塵。
故三具有門者。
是覺等三具。
能為諸門主。
若覺等三具相應在眼根。
是眼根能顯照色餘根不能。
是三随集一根能取三世間塵及以三世。
故說此三為十作具。
餘根悉是門者。
謂五知五作根開閉随三故。
若三在眼眼門則開能取前境。
餘門則閉不能知塵。
以随他故但門非實具。
如是十根與三具相應。
能取一切三世間塵。
複次偈曰。
諸具猶如燈 随德更互異 照三世間塵 為我還付覺 諸具猶如燈者。
謂五知五作我慢及心根。
如燈在一處。
平等照諸物。
如是諸具能照三世間塵故。
說猶如燈。
随德更互異者。
更互不相似。
耳者取聲不取色。
眼則取色不取聲。
乃至鼻但取香不取味。
如是五知根。
根定對塵異故。
說更互異。
作根亦如是。
舌但說言語。
不能作餘事。
乃至覺但作決知。
慢唯作執着。
心唯作分别。
故說更互異。
此異義雲何。
随三德故生三德。
生我慢不同故我慢生五唯及諸根悉不同。
照三世間塵為我還付覺者。
是十二根照世間塵。
悉還付覺者。
譬如國土一切吏民取國财物悉付國主。
如是諸塵。
由十二根将還付覺故覺令我見。
故說為我還付覺。
外曰。
何故諸根不自照塵令我得見。
以偈答曰。
我一切用事 以覺能成就 複令後時見 自性我細異 我一切用事以覺能成就者。
我事用一切處不同。
或人道或天道或獸道中。
十塵用乃至八種自在用。
知根作根。
十外具照此塵付囑于覺。
覺收以付人。
令人得受用。
因此次第覺。
能令我如意受。
用得自在樂。
乃至智慧未生時。
複令後時見自性我細異者後時者。
謂智慧生時。
我與自性有别異。
此别異者。
未修聖行人不能見故。
故說為細微。
此别異中門者。
于十三中唯覺令我見。
見者何相。
謂見我與自性異三德異覺異我慢異十一根異五唯異五大異身異。
如是等異覺令我知故。
故我得解脫。
如前說。
若知二十五随處随道住。
編發髻剃頭平等得解脫。
是故唯一覺。
是我真作具。
外曰。
已說前偈諸根能取有差别無差别塵。
何者差别無差别。
以偈答曰。
五唯無差别 從此生五大 大塵有差别 謂寂靜畏癡 五唯無差别者。
汝說何者差别無差别者。
今當答。
從我慢生五唯細微寂靜。
以喜樂為相。
此即諸天塵。
無有差别。
天無憂癡故。
從此生五大大塵有差别者。
從聲唯生空。
乃至從香唯生地。
是五大有差别。
是差别有何相。
一者寂靜。
二者令怖。
三者闇癡。
此五大是人塵。
空大三相何必如大富人入内密室受五欲樂。
或上高樓遠觀空大。
由空受樂故空寂靜。
或在高樓空中冷風所觸空則生苦。
或複有人行在曠路。
唯見有空不見聚落。
無所止泊則生闇癡。
餘大亦如是。
如是諸天以五唯為塵。
一向寂靜故無差别。
人取大為塵大有三德是故有差别。
外曰。
是差别已如别說。
但有是事複有差别耶。
答曰。
複有别差别。
如偈所說。
微細父母生 大異三差别 三中細常住 餘别有退生 微細父母生大異三差别者。
一切三世間。
初生微細身。
但有五唯。
此微細身生入胎中。
赤白和合增益細身。
是母六種飲食味浸潤資養增益粗身。
是母子飲食路二處相應故得資益。
猶如樹根有容水路故浸潤增長。
如是飲食味随其行路浸益粗身亦複如是。
如細身形量。
粗身亦如是。
細身名為内。
粗身名為外。
此細身中手足頭面腹背形量人相具足。
四皮陀中有諸仙人說如是言。
粗身有六依。
血肉筋三種從母生。
白毛骨三種從父生。
是六依身。
以外粗身益内細身。
是内細身粗身所資益。
将出胎時及至已出。
以外五大為其住處。
譬如王子他為起舍種種殿堂。
是處應住是處應食是處應眠。
自性亦如是。
為細身及粗身作依止處能生五大。
一生空大。
為無
覺者能取現世瓶盆等。
亦能取過去。
如取往昔頂生王等。
亦能取未來。
如說當有破諸人慢亦如是。
以三世塵計為我所。
心根亦如是。
分别三世塵。
求未來憶過去故。
說内取三世塵。
外曰。
幾根取差别塵。
幾根取無差别塵。
以偈答曰。
十三中知根 取異無異塵 舌唯聲為塵 餘四悉五塵 十三中知根取異無異塵者。
是十三具中有五知根。
能取有差别無差别塵。
差别者。
具三德。
無差别者。
唯一德。
如天上有五塵。
謂聲觸色味香。
是五塵無差别同樂為體故。
是天五塵無有憂癡。
人道中五塵有差别。
具有樂苦癡相應所成故。
諸天知根取無差别塵。
人即知根能取有差别塵。
謂樂苦癡等塵。
是故知根能取異無異等塵。
舌唯聲為塵者。
天舌及人舌。
唯以聲為塵。
能說名句味。
餘四悉五塵者。
是手根體具五塵。
能捉五塵境。
如手捉瓶。
如手餘根亦如是。
如是四根五塵安立悉取五塵。
複次根有别相。
以偈說曰。
覺與内具共 能取一切塵 故具三有門 諸根悉是門 覺與内具共能取一切塵者。
覺與我慢及心根恒相應故。
說覺與内具共。
能取三世間塵及三世塵故。
說能取一切塵。
故三具有門者。
是覺等三具。
能為諸門主。
若覺等三具相應在眼根。
是眼根能顯照色餘根不能。
是三随集一根能取三世間塵及以三世。
故說此三為十作具。
餘根悉是門者。
謂五知五作根開閉随三故。
若三在眼眼門則開能取前境。
餘門則閉不能知塵。
以随他故但門非實具。
如是十根與三具相應。
能取一切三世間塵。
複次偈曰。
諸具猶如燈 随德更互異 照三世間塵 為我還付覺 諸具猶如燈者。
謂五知五作我慢及心根。
如燈在一處。
平等照諸物。
如是諸具能照三世間塵故。
說猶如燈。
随德更互異者。
更互不相似。
耳者取聲不取色。
眼則取色不取聲。
乃至鼻但取香不取味。
如是五知根。
根定對塵異故。
說更互異。
作根亦如是。
舌但說言語。
不能作餘事。
乃至覺但作決知。
慢唯作執着。
心唯作分别。
故說更互異。
此異義雲何。
随三德故生三德。
生我慢不同故我慢生五唯及諸根悉不同。
照三世間塵為我還付覺者。
是十二根照世間塵。
悉還付覺者。
譬如國土一切吏民取國财物悉付國主。
如是諸塵。
由十二根将還付覺故覺令我見。
故說為我還付覺。
外曰。
何故諸根不自照塵令我得見。
以偈答曰。
我一切用事 以覺能成就 複令後時見 自性我細異 我一切用事以覺能成就者。
我事用一切處不同。
或人道或天道或獸道中。
十塵用乃至八種自在用。
知根作根。
十外具照此塵付囑于覺。
覺收以付人。
令人得受用。
因此次第覺。
能令我如意受。
用得自在樂。
乃至智慧未生時。
複令後時見自性我細異者後時者。
謂智慧生時。
我與自性有别異。
此别異者。
未修聖行人不能見故。
故說為細微。
此别異中門者。
于十三中唯覺令我見。
見者何相。
謂見我與自性異三德異覺異我慢異十一根異五唯異五大異身異。
如是等異覺令我知故。
故我得解脫。
如前說。
若知二十五随處随道住。
編發髻剃頭平等得解脫。
是故唯一覺。
是我真作具。
外曰。
已說前偈諸根能取有差别無差别塵。
何者差别無差别。
以偈答曰。
五唯無差别 從此生五大 大塵有差别 謂寂靜畏癡 五唯無差别者。
汝說何者差别無差别者。
今當答。
從我慢生五唯細微寂靜。
以喜樂為相。
此即諸天塵。
無有差别。
天無憂癡故。
從此生五大大塵有差别者。
從聲唯生空。
乃至從香唯生地。
是五大有差别。
是差别有何相。
一者寂靜。
二者令怖。
三者闇癡。
此五大是人塵。
空大三相何必如大富人入内密室受五欲樂。
或上高樓遠觀空大。
由空受樂故空寂靜。
或在高樓空中冷風所觸空則生苦。
或複有人行在曠路。
唯見有空不見聚落。
無所止泊則生闇癡。
餘大亦如是。
如是諸天以五唯為塵。
一向寂靜故無差别。
人取大為塵大有三德是故有差别。
外曰。
是差别已如别說。
但有是事複有差别耶。
答曰。
複有别差别。
如偈所說。
微細父母生 大異三差别 三中細常住 餘别有退生 微細父母生大異三差别者。
一切三世間。
初生微細身。
但有五唯。
此微細身生入胎中。
赤白和合增益細身。
是母六種飲食味浸潤資養增益粗身。
是母子飲食路二處相應故得資益。
猶如樹根有容水路故浸潤增長。
如是飲食味随其行路浸益粗身亦複如是。
如細身形量。
粗身亦如是。
細身名為内。
粗身名為外。
此細身中手足頭面腹背形量人相具足。
四皮陀中有諸仙人說如是言。
粗身有六依。
血肉筋三種從母生。
白毛骨三種從父生。
是六依身。
以外粗身益内細身。
是内細身粗身所資益。
将出胎時及至已出。
以外五大為其住處。
譬如王子他為起舍種種殿堂。
是處應住是處應食是處應眠。
自性亦如是。
為細身及粗身作依止處能生五大。
一生空大。
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