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曰。
若非作者用此何為。
答曰。
為立證義故。
我證義成立。
我是知者故。
餘法不如是。
獨存者。
若異性及變異清淨故獨存。
中直者。
與三德異故。
三德申縮不同故。
是故為中直。
譬如一道人獨住于一所。
不随他去來。
唯見他來去。
如是三德者。
能申縮生死。
唯有一我人。
能見如是事。
是故為中直。
異性變異故。
是故我有知故名為見者。
以是事故。
故說見者非作者。
故三德能作是義成立。
人我是實有是多非作者。
此義亦成立。
外曰。
若人非作者。
決意是誰作。
我今當修法。
離惡成就願。
此決意是誰作。
若三德作此決意。
是智有知。
前說三德無知故。
若人作決意。
人則成作者。
前已說人非作者故。
故有雙過失。
以偈答曰。
三德合人故 無知如知者 三德能作故 中直如作者 三德合人故者。
是三德無知能作我有知非作。
是二相應故三德如有知。
譬如燒器與火相應熱與水相應冷。
如是三德與知者相應如有知能作決意。
故說無知如知者。
汝說随世流布語故人能作者。
此義我今答。
三德能作故。
中直如作者。
因此和合故非作說能作。
如一婆羅門誤入賊群中。
賊若殺執時其亦同殺執。
與賊相随故是故得賊名。
人我亦如是。
與作者相随。
以世流布語。
說我為作者。
外曰。
自性與人何因得和合。
以偈答曰。
我求見三德 自性為獨存 如跛盲人合 由義生世間 我求見三德者。
我有如此意。
我今當見三德自性。
故我與自性合。
自性為獨存者是因苦人唯有能知見。
今當為彼令得獨存。
以是義故自性與我和合。
譬如國王與人和合。
我應使是人。
是人亦與王和合。
王應施我生活故。
是王人和合由義故。
得成我自性和合義亦如是。
我為見故自性為他獨存故。
如跛盲人合者。
此中有譬昔有商侶往優禅尼。
為劫所破各分散走。
有一生盲及一生跛衆人棄擇。
盲人漫走跛者坐看。
跛者問言。
汝是何人。
盲者答言。
我是生盲不識道故所以漫走。
汝複何人。
跛者答言。
我生跛人唯能見道不能走行。
故汝今當安我肩上。
我能導路。
汝負我行。
如是二人以共和合遂至所在。
此之和合由義得成就。
至所在各各相離。
如是我者見自性時即得解脫。
是自性者亦令我獨存各相舍離。
由義生世間者由人為見他自性為獨存故。
因此二義故得和合。
是和合者能生世間。
譬如男女由兩和合故得生子。
如是我與自性合。
能生于大等。
外曰。
已說和合能生世間。
是生次第何如。
以偈答曰。
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内有五 從此生五大 自性次第生者。
自性者。
或名勝因。
或名為梵。
或名衆持。
若次第生者。
自性本有故則無所從生。
自性先生大。
大者或名覺。
或名為想。
或名遍滿。
或名為智。
或名為慧。
是大即于智故大得智名。
大次生我慢。
我慢者或名五大初。
或名轉異。
或名焰熾。
慢次生十六。
十六者。
一五唯。
五唯者。
一聲二觸三色四味五香。
是香物唯體唯能。
次五知根。
五知根者。
一耳二皮三眼四舌五鼻。
次五作根。
五作根者。
一舌二手三足四男女五大遺。
次心根。
是十六從我慢生。
故說大我慢十六。
複次十六内有五。
從此生五大。
十六有五。
唯五唯生五大。
聲唯生空大。
觸唯生風大。
色唯生火大。
味唯生水大。
香唯生地大。
見自性變異我三法得解脫。
我今已說竟。
外曰。
已說從自性生大。
大者何為相。
以偈答曰。
決智名為大 法智慧離欲 自在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 決智名為大者。
何名為決智。
謂是物名閡是物名人。
如此知覺是名決智。
決智即名大。
是大有八分。
四分名為喜。
四分名闇癡。
喜分者。
謂法與智慧離欲及自在。
法者何為相。
夜摩尼夜摩。
夜摩者有五。
一者無嗔恚。
二恭敬師尊。
三内外清淨。
四減損飲食。
五者不放逸。
尼夜摩亦五。
一不殺。
二不盜。
三實語。
四梵行。
五無谄曲。
十種所成就。
是故名為法。
何者名為智。
智有二種。
一外智。
二内智。
外智者。
六皮陀分。
一式叉論。
二毗伽羅論。
三劫波論。
四樹底張履及論。
五闡陀論。
六尼祿多論。
此六處智名為外。
内智者。
謂三德及我。
是二中間智由外智得。
世間由内智得。
解脫。
何者為離欲。
離欲有二種。
一外二内。
外者于諸财物。
已見三時苦惱。
謂覓時守時失時。
又見相着殺害二種過失。
因此見故離欲出家。
如是離欲未得解脫。
此離欲因外智得成。
内離欲者。
已識人與三德異故求出家。
先得内智次得離欲。
因此離欲故得解脫。
因外離欲猶住生死。
因内離欲能得解脫。
自在者。
自在有八種。
一者微細極鄰虛。
二者輕妙極心神。
三者遍滿極虛空。
四者至得如所意得。
五者三世間之本主。
一切處勝他故。
六者随欲塵一時能用。
七者不系屬他。
能令三世間衆生随我運役。
八者随意住。
謂随時随處随心得住。
此等四法是薩埵相。
若薩埵增長。
能伏羅阇及多摩。
是時我多喜樂故得法等四德。
是名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者。
翻法等四相。
一非法。
二非智。
三愛欲。
四不自在。
此四法是多摩相。
如是四喜四癡分若與大相應。
大則有八分。
變時是前生。
金七十論卷上按開元錄亦名僧伽論。
或為二卷雲。
右一論外道迦毗羅仙人造。
明二十五谛。
所謂數論。
經中雲。
迦毗羅論是也。
又長房内典二錄。
真谛譯中有金七十論二卷。
複有僧伽論三卷。
二目俱存者誤也。
此論及勝宗十句義論者。
非是佛法。
而諸外道宗。
以此數勝二論為上。
欲令博學而破邪現正之者。
先須委悉異道之。
宗故譯出。
之恐其失而不。
傳故編入藏中耳。
若非作者用此何為。
答曰。
為立證義故。
我證義成立。
我是知者故。
餘法不如是。
獨存者。
若異性及變異清淨故獨存。
中直者。
與三德異故。
三德申縮不同故。
是故為中直。
譬如一道人獨住于一所。
不随他去來。
唯見他來去。
如是三德者。
能申縮生死。
唯有一我人。
能見如是事。
是故為中直。
異性變異故。
是故我有知故名為見者。
以是事故。
故說見者非作者。
故三德能作是義成立。
人我是實有是多非作者。
此義亦成立。
外曰。
若人非作者。
決意是誰作。
我今當修法。
離惡成就願。
此決意是誰作。
若三德作此決意。
是智有知。
前說三德無知故。
若人作決意。
人則成作者。
前已說人非作者故。
故有雙過失。
以偈答曰。
三德合人故 無知如知者 三德能作故 中直如作者 三德合人故者。
是三德無知能作我有知非作。
是二相應故三德如有知。
譬如燒器與火相應熱與水相應冷。
如是三德與知者相應如有知能作決意。
故說無知如知者。
汝說随世流布語故人能作者。
此義我今答。
三德能作故。
中直如作者。
因此和合故非作說能作。
如一婆羅門誤入賊群中。
賊若殺執時其亦同殺執。
與賊相随故是故得賊名。
人我亦如是。
與作者相随。
以世流布語。
說我為作者。
外曰。
自性與人何因得和合。
以偈答曰。
我求見三德 自性為獨存 如跛盲人合 由義生世間 我求見三德者。
我有如此意。
我今當見三德自性。
故我與自性合。
自性為獨存者是因苦人唯有能知見。
今當為彼令得獨存。
以是義故自性與我和合。
譬如國王與人和合。
我應使是人。
是人亦與王和合。
王應施我生活故。
是王人和合由義故。
得成我自性和合義亦如是。
我為見故自性為他獨存故。
如跛盲人合者。
此中有譬昔有商侶往優禅尼。
為劫所破各分散走。
有一生盲及一生跛衆人棄擇。
盲人漫走跛者坐看。
跛者問言。
汝是何人。
盲者答言。
我是生盲不識道故所以漫走。
汝複何人。
跛者答言。
我生跛人唯能見道不能走行。
故汝今當安我肩上。
我能導路。
汝負我行。
如是二人以共和合遂至所在。
此之和合由義得成就。
至所在各各相離。
如是我者見自性時即得解脫。
是自性者亦令我獨存各相舍離。
由義生世間者由人為見他自性為獨存故。
因此二義故得和合。
是和合者能生世間。
譬如男女由兩和合故得生子。
如是我與自性合。
能生于大等。
外曰。
已說和合能生世間。
是生次第何如。
以偈答曰。
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内有五 從此生五大 自性次第生者。
自性者。
或名勝因。
或名為梵。
或名衆持。
若次第生者。
自性本有故則無所從生。
自性先生大。
大者或名覺。
或名為想。
或名遍滿。
或名為智。
或名為慧。
是大即于智故大得智名。
大次生我慢。
我慢者或名五大初。
或名轉異。
或名焰熾。
慢次生十六。
十六者。
一五唯。
五唯者。
一聲二觸三色四味五香。
是香物唯體唯能。
次五知根。
五知根者。
一耳二皮三眼四舌五鼻。
次五作根。
五作根者。
一舌二手三足四男女五大遺。
次心根。
是十六從我慢生。
故說大我慢十六。
複次十六内有五。
從此生五大。
十六有五。
唯五唯生五大。
聲唯生空大。
觸唯生風大。
色唯生火大。
味唯生水大。
香唯生地大。
見自性變異我三法得解脫。
我今已說竟。
外曰。
已說從自性生大。
大者何為相。
以偈答曰。
決智名為大 法智慧離欲 自在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 決智名為大者。
何名為決智。
謂是物名閡是物名人。
如此知覺是名決智。
決智即名大。
是大有八分。
四分名為喜。
四分名闇癡。
喜分者。
謂法與智慧離欲及自在。
法者何為相。
夜摩尼夜摩。
夜摩者有五。
一者無嗔恚。
二恭敬師尊。
三内外清淨。
四減損飲食。
五者不放逸。
尼夜摩亦五。
一不殺。
二不盜。
三實語。
四梵行。
五無谄曲。
十種所成就。
是故名為法。
何者名為智。
智有二種。
一外智。
二内智。
外智者。
六皮陀分。
一式叉論。
二毗伽羅論。
三劫波論。
四樹底張履及論。
五闡陀論。
六尼祿多論。
此六處智名為外。
内智者。
謂三德及我。
是二中間智由外智得。
世間由内智得。
解脫。
何者為離欲。
離欲有二種。
一外二内。
外者于諸财物。
已見三時苦惱。
謂覓時守時失時。
又見相着殺害二種過失。
因此見故離欲出家。
如是離欲未得解脫。
此離欲因外智得成。
内離欲者。
已識人與三德異故求出家。
先得内智次得離欲。
因此離欲故得解脫。
因外離欲猶住生死。
因内離欲能得解脫。
自在者。
自在有八種。
一者微細極鄰虛。
二者輕妙極心神。
三者遍滿極虛空。
四者至得如所意得。
五者三世間之本主。
一切處勝他故。
六者随欲塵一時能用。
七者不系屬他。
能令三世間衆生随我運役。
八者随意住。
謂随時随處随心得住。
此等四法是薩埵相。
若薩埵增長。
能伏羅阇及多摩。
是時我多喜樂故得法等四德。
是名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者。
翻法等四相。
一非法。
二非智。
三愛欲。
四不自在。
此四法是多摩相。
如是四喜四癡分若與大相應。
大則有八分。
變時是前生。
金七十論卷上按開元錄亦名僧伽論。
或為二卷雲。
右一論外道迦毗羅仙人造。
明二十五谛。
所謂數論。
經中雲。
迦毗羅論是也。
又長房内典二錄。
真谛譯中有金七十論二卷。
複有僧伽論三卷。
二目俱存者誤也。
此論及勝宗十句義論者。
非是佛法。
而諸外道宗。
以此數勝二論為上。
欲令博學而破邪現正之者。
先須委悉異道之。
宗故譯出。
之恐其失而不。
傳故編入藏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