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上

關燈
故知本有三德。

    末不離本故。

    譬如黑衣從黑縷出。

    末與本相似。

    故知變異有三德。

    變異由本故。

    自性有三德。

    謂本末相似。

    二不相離者。

    變異與三德不可分離故。

    譬如牛與馬。

    其體不為一。

    三德與變異。

    其義不如是。

    自性有三德。

    斯義亦複然。

    同不相離故。

    本末則相似。

    三塵者。

    是大等變異。

    我所受用故。

    故說名為塵。

    自性亦如是。

    我所受用故。

    四平等者。

    是大等變異。

    一切我共用。

    如一婢使有衆多主。

    同共驅役故。

    自性亦如是。

    一切我同用。

    是故說相似。

    五無知者。

    是大等變異。

    不能識分别。

    樂苦及闇癡。

    知我獨得故。

    離我諸法無有知。

    自性亦如是。

    本末同無知。

    其義則相似。

    亦能生本末。

    似者大能生我慢。

    我慢生五唯。

    乃至五大等。

    自性能生大。

    故本末皆相似。

    我翻似不似者。

    變異與自性。

    有六種相似。

    我無此相似。

    是故翻于似。

    又翻不似者。

    變異與自性。

    九種不相似。

    我翻于八種。

    故名翻不似。

    我有多義故。

    與自性不相似。

    外曰。

    變異與自性。

    已說有三德。

    是三德者。

    何等為相。

    以偈答曰。

     喜憂闇為體  照造縛為事 更互伏依生  雙起三德法 喜憂闇為體者。

    是三德者一。

    薩埵。

    二羅阇。

    三多磨。

    喜為薩埵體。

    羅阇憂為體。

    闇癡多磨體。

    是現三體相。

    照造縛為事者。

    是三德何所作。

    初能作光照。

    次則作生起。

    後能作系縛。

    是三德家事。

    更互伏依生雙起三德法者。

    何等三德法。

    其法有五種。

    一更互相伏者。

    若喜樂增多。

    能伏憂癡闇譬如盛日光。

    能伏月星等。

    若憂惱增多。

    能伏喜樂癡。

    亦如明日光。

    能伏星與月。

    若闇癡增多。

    能伏憂喜樂。

    亦如日盛光。

    星月明不現。

    二更互相依者是三德相似。

    能作一切事。

    如三杖互能相依能持澡灌等。

    三更互相生者。

    有時喜生憂癡。

    有時憂惱能生喜癡。

    有時癡能生憂喜。

    譬如三人更互相怙同造一事。

    如是三德在大等。

    中更互相怙共造死生。

    四更互相雙者。

    是喜有時與憂雙。

    有時與阇雙。

    是憂有時與喜雙。

    有時與闇雙。

    癡亦如是。

    有時與喜雙。

    有時與憂雙。

    如婆娑仙人說偈。

     喜樂為憂雙  憂惱與喜雙 有時喜憂惱  與闇癡為雙 五更互起者。

    是三德更互作他事。

    譬如王家女相貌甚可愛。

    是名為喜德。

    是喜轉成色。

    為夫及生屬。

    而作于喜樂。

    是名作自事。

    能令同類女。

    一切生憂惱。

    是名作他事。

    亦能生他癡。

    猶如婢使等。

    恒憂其驅役。

    無計得解脫。

    其心轉癡闇。

    是名生他事是名為喜德。

    能作自他事。

    憂生自他事者。

    譬如劫賊縛王家女。

    時有王種乘馬執杖來相救拔憂轉作王種。

    王是可畏境。

    生女歡喜。

    我當得解脫。

    是名生他事。

    殺害劫賊故。

    能生賊憂惱。

    是名生自事。

    餘賊見王故。

    如杌不能動。

    是名生他癡。

    是名憂生自他事。

    闇生自他事者。

    如大厚黑雲能起電等。

    闇癡轉作雲。

    一切農夫有種食者。

    皆生歡喜。

    是名生他事。

    又能生闇癡。

    譬如貞女與夫相離見此雲電。

    憂夫不得還。

    能生女癡故。

    是名生自事。

    亦能生憂惱。

    譬如估客在于道中。

    寒濕不能載。

    其心則憂惱。

    是名生他事。

    如此五種者。

    是三德家法。

    複有三德相。

     喜者輕光相  憂者持動相 闇者重覆相  相違合如燈 喜為輕光相者。

    輕微光照名之為喜。

    若喜增長一切諸根輕無羸弱能執諸塵。

    是時應知喜樂增長。

    憂為持動相者。

    持者心高不計他。

    如醉象欲鬥。

    敵象來相拄。

    若憂增長者。

    是人恒欲鬥。

    其心恒躁動。

    不能安一處。

    是時應知憂德增長。

    闇為重覆相者闇德若增長。

    一切身并重。

    諸根被覆故。

    不能執諸塵。

    是時應知闇德增長。

    外曰。

    若三德互相違。

    猶如怨家者。

    雲何共作事。

    答曰。

    實如此三德互相違。

    為屬一我不自在故。

    得共一事。

    譬如相違合為燈。

    三物合為燈。

    是火違油炷。

    油亦違火炷。

    如是相違法。

    能為人作事。

    三德亦如是。

    其性雖相違。

    能為我作事。

    外曰。

    上說亦相似我。

    已得一種。

    餘五我未得。

    已成就三德。

    餘五亦應然。

    以偈答曰。

     不相離等成  由德翻無故 末德随本德  非變異成得 不相離等成者。

    不相離等五。

    義如前說。

    變異中已成。

    由是未成故。

    自性中得成。

    由德翻無故者。

    是不相離等五義變異中成故。

    故知自性中必有。

    雲何如此。

    由三德故。

    若三德不獨住。

    知更互不相離。

    若不相離者。

    當知即為塵。

    既名為塵者。

    當知即平等。

    若平等所受者。

    是故知無知。

    若塵若平等。

    若無知。

    是故知能生。

    若知。

    變異中有此六義者。

    則知自性中亦有此六義。

    雲何知如此。

    若翻則無故。

    若除本自性。

    末則無六義。

    譬如除去縷。

    則無有别衣。

    即衣即有縷。

    縷衣不相離。

    末必由于本。

    本末不相離。

    末德随本德。

    非變異得成者。

    是世間中一切末德必随本德。

    猶如赤縷所作衣。

    衣必随縷赤。

    變異等亦如是。

    由三德故五義得成。

    由末六義故非變異中知有六義。

    外曰。

    世間中若物不可現。

    是物則為無譬如第二頭。

    如是自性不可現。

    雲何知其有。

    答曰。

    雪山稱兩者。

    其量不可知。

    不可言無量。

    自性亦如是。

    何因得知有。

     别類有量故  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别故  遍相無别故 自性實有。

    雲何得知。

    别類有量故。

    是世間中若物有作者。

    此物有量數。

    譬如陶師從有量土聚作器有數量。

    此器若無本。

    器應無數量。

    亦應無器生。

    見器有數量。

    是故知有本。

    縷成衣等譬。

    其義亦如是。

    此法中大等變異亦有數量。

    何者為數量。

    大有一我慢。

    一五唯五根。

    十一大有五。

    是變異者。

    我見有有量。

    因平等似量。

    決知有自性。

    若自性無者。

    此變異